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歷代經濟變革得失

第73章 物價闖關:轉折點上的“意外失利”

歷代經濟變革得失 吴晓波 1483 2018-03-18
在1988年秋冬之際,中國的經濟改革遭遇一次意外的重大失利,它可以被看成是本輪經濟運動的一個分水嶺式的事件。 在經歷了十年的複蘇性成長後,中國經濟出現了周期性的波動,隨著輕工產業的迅速發展,民間企業數目劇增,物資供應更趨緊張,全國物價出現失控式的上漲。與此同時,價格雙軌制的弊端徹底暴露,非法倒賣物資的活動猖獗,國有企業的承包製改革始終未見大成效,虧損補貼和物價補貼相當於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企業經營困難,財政負擔加重。為了擺脫窘境,中央又被迫增發貨幣,從而進一步推高了通貨膨脹的勢頭。在險象環生之際,決策層接受吳敬璉等人“管住貨幣、放開物價”的意見,決意冒險“闖關”,讓物價迅速地進入市場調節的軌道之中。

“物價闖關”被認為是中國告別命令型計劃經濟的關鍵性一役,若此戰成功,則意味著國家把定價權還給了市場,隨著價格管制的徹底解體,計劃經濟體制將無憑藉之地。從更廣泛的範疇來看,與經濟體制改革相配套的政治體制改革也在這時起步,1988年6月1日,國務院頒布《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宣布“實行村民自治,由村民直接選舉產生村民委員會”。民主選舉的火苗在最基層的農村點燃,在很多人士的規劃中,若農村民主選舉初見成效,則可由下而上更進一局。 放眼1988年的世界,我們還可以看到,經濟及政治上的“闖關”並不僅僅發生於中國。在社會主義陣背,從這一年的春天開始,戈爾巴喬夫在蘇聯展開了廣泛的政治和經濟變革,而在東歐地區則爆發了此起彼伏的自由化運動,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波蘭的團結工會運動。在海峽對岸的中國台灣地區,蔣經國於1986年年底宣布開放黨禁和報禁,國民黨即將告別獨裁年代。

在這樣的宏觀視野中,我們不難掂量出“物價闖關”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歷史意義——儘管當時的決策者並未有如此縱深的意識。 闖關從6月份開始,在北戴河召開的政治局會議決定:“5年理順價格方案,前3年走大步,後2年微調,計劃5年內物價總計上升70%到90%,工資上升90%到100%。” 這一闖關政策一公佈,迅速震動全國。從當月開始,全國中心城市的豬肉和其他肉食價格以70%左右的幅度上漲,其他小商品迅速跟進。出乎決策層預料的是,“物價闖關”很快就呈現全面失控的可怕趨勢,各地物價如脫韁的野馬,撒蹄亂竄。當時,全國居民的存款為3000億元(1992年為1萬億元,2008年為24萬億元),並不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但是公眾的看漲恐慌心理造成全國性的擠兌和搶購風,這似乎應了凱恩斯的那句名言,“社會心理決定了人類的永久的經濟問題”。 8月27日晚,中央召開緊急會議,宣布暫停物價改革方案。據《中國物價年鑑》記載:“1988年是我國自1950年以來物價上漲幅度最大、通貨膨脹明顯加劇的一年。全年零售物價總指數比去年上升18.5%,這個上升幅度又是在持續三年物價累計上漲23.7%的基礎之上。”

1988年的物價闖關失敗,是1978年改革以來最大的一次經濟失控,也是新中國經濟改革史上最讓人沮喪的事件之一。在技術層面上,此次失利與40年前的金圓券改革頗可前後參照,它們都因為對民眾的“非理性預期”估計不足,而導致政策上的“速敗”,並造成不可挽回的歷史性損失。它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現代化的路徑,使得很多在當時已經被提上日程表的改革命題拖延下來,有的甚至是無限期地拖延下來。甚至在某種意義上,“闖關”失利使得中國與全球的民主化浪潮擦肩而過。 1988年之後,宏觀經濟陷入低迷,全國上下瀰漫著沉悶的緊張空氣。 1989年春夏之際,社會矛盾空前激烈的中國發生了一場政治大動盪。一直到1992年前後,經濟才逐漸走出低谷,而之後的改革策略發生了重大轉變。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