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賺錢金點子大全集

第15章 第十五章買賣不成仁義在古代人賺錢故事

賺錢金點子大全集 赵凡禹 15182 2018-03-18
中國古代商人經商的十個特點: 一是擇地生財:“天時、地利、人和”,有利的地理位置能使經商容易成功。 二是賤買貴賣:商業的利潤源於買賣的差價,不失時機地買進賣出才能賺錢。 三是預測生財:敏銳的觀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是經商者財富永不干涸的源泉。 四是薄利多銷:司馬遷說過,貪圖重利的商人只能獲利30%,而薄利多銷的商人卻可獲利50%。 五是留客有法:古代的商家通過高掛幌子、或張貼書畫、或曲藝表演等手段,使顧客百觀不厭。 六是以義取利:古人信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句話,他們以正當的手段賺錢,同時還經常做善事。 七是以錢生錢:宋代的科學家沈括說:“十萬兩銀錢資金如果不周轉,一百年之後還是十萬兩;如果能加快周轉,就會獲利一百萬兩。”

八是奇謀生財:古代的富商們大都是因為經營奇怪的商品,或者經營思路的與眾不同而致富的。 九是勤儉持家:“勤儉”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商人也不例外。 十是用人有方:東家“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伙計“受人之託,忠人之事”,這是古代商人用人的追求。 卓氏是西漢前期著名的冶鐵世家,是手工業和商業兼營的大企業主。史書記載,卓家有奴僕800人,從這就可知道卓家有多麼富有了。 但是,創建卓氏王朝的老卓氏最初只不過是一個“遷虜”。秦始皇攻滅其他國家之後,為了防止各國的遺民叛亂,強行將六國富豪遷徙到關中定居。所謂“遷虜”就是指這樣的一群人。 當時卓家已被剝奪到全部家產用一輛獨輪小車就能裝滿的狼狽地步。在去四川的途中,老卓氏夫婦一個人在前面用繩子拉車,一個人在後面推,景況相當淒慘。

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老卓氏仍然具有自強不息的開拓精神,他一路走,一路尋找機會。當時,其他遷虜都爭著向押送的官吏行賄,希望能把自己安置在靠近中原的地方。唯獨老卓氏願意遠遷。一直走到臨邛縣,才要求定居在那裡。 因為臨邛在岷山腳下,距離鐵礦很近,開採較為方便。老卓氏認為,在這裡定居,可以充分發揮卓氏冶鐵世家的專業特長,便於老卓氏重操祖業。而且臨邛臨近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區,精明的老卓氏一眼就看出,這裡不僅有足夠的廉價勞動力供自己使用,還可為自己打造的鐵製工具提供廣闊的市場。因為當時少數民族地區種田普遍使用石製、骨製或木製工具,所以先進的鐵器容易打入並佔領少數民族市場。 於是老卓氏就在臨邛安頓了下來,重操舊業,以打製鐵工具為生,經過幾年艱苦的創業,卓氏終於富裕起來了。到了漢武帝時期,卓氏已成為滇、蜀一帶的首富。到卓王孫時,不僅為卓氏鼓鑄的工匠已有千人之眾,而且卓家的土地和園林也多得無法統計,所以當時有不少權貴和文人都爭相去巴結卓家。

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在卓家做客時,和卓王孫新寡的女兒卓文君一見鍾情。雖然司馬相如已經是當時著名的詩人,又文武雙全,擅長劍術,還曾做過漢景帝的武騎常侍,而且生得一表人才,但財大氣粗的卓王孫仍不把他放在眼裡,最後迫使卓文君只得以私奔的方法去追求自由的愛情。 據司馬遷說,卓氏子孫在自己的家中宴飲行樂,在自己的土地上釣魚打獵,其生活的奢侈豪華可以和君王相比。 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與精明的商業眼光,是老卓氏能夠創造一個擁有巨大財富的顯赫家族的關鍵原因。 學校旁開個書刊店:賺文化錢。校門旁開個書刊店最容易賺錢,但要注意的是不能太多,要區別對待。 小學生對輔導資料不感興趣,最喜歡的是小人書。可惜現在的小人書太貴,薄薄的一本定價就在10元左右,一般的小學生零花錢不多,只好忍痛舍愛。因此,小學尤其是農村小學校門旁的書刊店應以經營卡通畫片為主。中學旁的書刊店則應以輔導資料,特別是高考複習資料為主,兼顧經營一些登載考試信息的報刊。大學旁的書刊店經營範圍較為廣泛,一是小說、散文等人文書刊,二是《律師考試資料》、《考研輔導》等考試考證類用書,三是往屆畢業生拋售的舊書等。順便再申請經營個公用電話,這個賺錢的機會可不要丟棄。

“皇家看故宮,民宅看喬家”。這個喬家大院就是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裡面的那個氣勢宏偉、威嚴高大的院子。喬家第一代創業人喬貴發是晉商的傑出代表,被稱為“晉商之冠”。 喬貴發從小父母雙亡,家中一貧如洗,不得不寄宿在舅舅家中。由於舅母的歧視,喬貴髮長大後回到喬家堡村獨立生活。有一次,村中有人娶親,他前去幫忙,不料遲到一步,便受到管事人的冷言冷語諷刺。喬貴發正值血氣方剛的年紀,哪能受下這口氣,一怒之下便去了蒙古的包頭。 初到包頭時,喬貴發衣不遮體、食不果腹,與其他的乞丐、流浪漢沒有什麼區別。為了生存,他就在一家當舖做店員。店員中有一個姓秦的山西老鄉,兩人一見如故,便結為異姓兄弟。 過了10多年,兩人稍有了點兒積蓄。就另起爐灶,自立門戶,從經營豆腐、燒餅以及零星雜貨,進一步兼營打造銀器。由於待人接物好,又善管理,生意日見興隆。

日子過得好點之後,喬貴發及其後代恪守祖訓,經常居安思危,謹慎做人做事;而秦家子弟恰恰相反,吃喝嫖賭,無所不為,生活驕奢淫逸而導致入不敷出,只好逐次從店內抽出一部分本金。秦家抽出一部分的股,喬家就補進,沒過多久,兩家合資的生意就成了喬家的獨資經營。 喬家在包頭的買賣越來越發達,財力越來越雄厚,除去票號、錢莊、商號、當舖、茶莊、糧行等生產字號及其所屬房產外,喬家在包頭的還有菜園地280畝。後來,喬家以“復盛公”字號命名的舖號,成為了包頭市面上最大的商號。當時喬家在包頭的房屋就有1000多間,所以就產生了至今還流傳的“先有復盛公,後有包頭城”的諺語。 喬氏家族的產業在第二代創業人喬致庸手中繼續發揚光大,達到鼎盛,不僅幾乎壟斷了包頭的一切貿易經營活動。商行、銀號還開到了京津、東北乃至長江流域。

當時喬家的各類動產、不動產加起來應該有數千萬兩之多,相當於今天的近百億家產,在那個時候能夠取得這樣驕人的成就,真是讓人難以置信。而且,喬家的富貴整整傳了六代人,打破了中國固有的“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的說法,這簡直就是一個奇蹟。 “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敢於奮鬥的人才能抓住機遇,收穫成功。這就是晉商能稱雄中國商界500多年之久的秘密。 到大理開酒吧:雲南大理是旅遊勝地,無論平時還是節假日都遊客眾多,尤其以年輕人為主,而酒吧是必不可少的熱門消費場所,因此選擇在大理開酒吧是一項不錯的選擇。大理的店面租金低,開店的成本也不高,風險也就隨之降低。在離大理酒吧街不遠的巷子裡,有眾多星羅棋布的小酒吧,百多平方米的地方,每個月的租金只需要1500元左右,一年房租1。8萬元左右,6萬元就可以再進行簡單的裝修、僱員工。

經營時要注意:大理的酒吧數量太多,如今的年輕人口味獨特,挑剔性強,如果酒吧內容單調,沒有自己獨特的食品、節目等來吸引大眾的特色,則難免遭到遊客的冷落和其他酒吧的競爭排斥。 全聚德烹製的北京烤鴨已經成為一道國際名菜。 1957年由全國名廚師編寫的《中國名菜譜》以及1982年出版的大型豪華版《中國名菜集錦》,都將北京烤鴨列為世界第一道名菜,把全聚德列為第一家名店。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這百年老店卻是由一個小小的雞鴨攤發展起來的。 全聚德的創始人楊全仁生於清道光年間,當他長到十幾歲時,家鄉因為發大水,父母雙雙過世。經兄弟四人商議,決定將家中的幾畝薄地賣掉,將錢均分。楊全仁就帶上這些錢,滿懷希望的來到北京,開始了他發財致富的人生旅途。

到北京以後,他找了一份替別人放養鴨子的工作,由於他為人憨厚,幹活勤快,很受老師傅的喜愛。這期間他細心觀察,虛心請教,在老師傅的指點下,終於學到了一手填鴨和屠宰鴨子的好手藝。兩年後,他辭去了這份辛苦的工作,向朋友借了些錢做起了販賣生雞生鴨的買賣,並且在1837年,在正陽橋石板道旁支起了一個小小的雞鴨攤。為了降低成本,他通過老關係從郊區買來活的雞鴨,自己宰殺洗淨後售賣。雖然每天早出晚歸相當辛苦,但買賣還算順利。 幾年以後,楊全仁不僅還清了借款,還有了一定的積蓄。為了有做生意的大本營,他在井兒胡同買下了一處房屋,小雞鴨攤也遷至肉市胡同的廣和茶樓北口。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開始了一天的辛苦工作。他將雞鴨宰殺之後,拔除掉身上的毛,用清水沖洗乾淨,然後再對每隻雞、鴨做一些特殊的處理,達到干淨、衛生,而外觀漂亮。做完這些之後,楊全仁便挑起雞鴨擔,來到廣和茶樓北口擺下小攤。這期間楊全仁發現:賣鴨子比賣雞賺錢更快更容易。於是他逐漸地以宰、賣鴨子為主了。

由於楊全仁平時極為儉樸,做買賣又勤快又善動腦筋,所以資金積累很快,錢就像滾雪球似的,在他的身邊越滾越大。楊全仁並沒有滿足於現況,他看到街上那一家家熱氣騰騰、肉香撲鼻的飯莊菜館,暗下決心:一定要開一個自己的飯館,掙更多的錢,發更大的財。 機會終於來了,1864年,肉市胡同內一家叫德聚全的雜貨舖,因生意蕭條而倒閉。楊全仁知道這個消息後,便傾囊倒出,買下了德聚全的鋪底。並請來一位風水先生,商量為新店起個字號。這位風水先生想了想對他說:“這是一塊風水寶地,以後將平房拆掉,蓋一座樓房,再加上店鋪兩旁的小胡同,如同一頂八抬大轎,大有前程啊!至於店名嘛,先前的鋪子太晦氣,如果將舊字號倒過來,可沖掉晦氣,蒸蒸日上。”一席話說得楊全仁非常高興,正合了他“以全聚德,財源茂盛”之意。他又請了一個書法很不錯的秀才,書寫了“全聚德”三個大字。就這樣,在楊全仁的精心籌劃下,“全聚德”正式開張了,同時掛出的還有“燒雞店”和“掛爐鋪”兩塊牌匾。

全聚德開設後,楊全仁仍不滿足,他看到當時北京經營各類烤爐的鋪子很多,像便宜坊等一些老店生意很是紅火。楊全仁想,自己要想在這個行業中站穩腳並超過那些有名的老店,非有自己的特色不可。 當時燒鴨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燜爐烤雞,一種是掛爐烤鴨。楊全仁通過比較後認為,燜爐烤鴨稍有煙熏的氣味,所以他決定向掛爐烤鴨發展。確定了發展方向以後,他開始物色掛爐烤鴨的高手,通過多方了解和比較,他看中了一位在東安門大街金華館掌爐的孫師傅。在楊全仁“求賢若渴”的盛情邀請下,孫師傅終於來到了全聚德。在孫師傅的指導下,全聚德把原來的烤爐改成了掛爐,不但大大節省了時間和燃料,而且烤出的鴨子色美、皮脆、肉嫩、香酥、細膩,很快全聚德在同行中就嶄露頭角了。 做生意一定要有“技術含量”,否則,很難從眾多的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 瑞蚨祥是我國著名的老字號,“瑞”是吉祥的意思,“蚨”據說是一種招財進寶之物,“祥”當然就是吉祥如意的意思。新中國成立那天,在天安門廣場上冉冉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就是用瑞蚨祥的紅綢子製成的。 瑞蚨祥剛一開業的時候,便與同行展開了激烈的競爭。當時,前門一帶已有不少布店,如祥義、成祥,瑞生祥、瑞林祥,謙祥益等等。 其中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謙祥益。瑞蚨祥與謙祥益爭鬥的時間最長、面最廣、也最激烈。瑞蚨祥是怎樣一步步戰勝老對手的呢? 最初,瑞蚨祥開設在大柵欄這一北京最繁華的商業地段,而謙祥益則開設在“背街”的廊坊頭條,地勢稍差,為了爭取更大的發展,便欲擠進大柵欄。 “虎狼之側,安容酣睡”,瑞蚨祥知道若讓謙祥益擠進來,其優勢便會受到危脅,便千方百計從中“作梗”。例如,當謙祥益打算購買大柵欄西段某地基時,瑞蚨祥立即下手開辦了“西號”;謙祥益準備買中段地皮,瑞蚨祥便又先行一步,辦起一家皮貨店。 兩家爭奪最為激烈的要算爭購街中廣樂戲院的地皮。雖然這次是謙祥益先行一步,買得了那塊地皮,但財大氣粗的瑞蚨祥乾脆出高價,把廣樂戲院門前的地皮買下來。聲言若開設其他字號,這條路可免費使用,如開布店,他則要蓋房子,將其出路堵死。無奈之下,謙祥益只得作罷。 還有一次,瑞蚨祥為了講排場,借了很多錢,但買賣又不十分景氣,謙祥益就想藉這個機會擠垮瑞蚨祥。在他們的煽動下,債主天天登門要求瑞蚨祥還錢。這時候瑞蚨祥並不慌張,因為他們早就有了對策。 瑞蚨祥請人製作了一些假元寶,堆放在店堂的條桌上,然後又在四周和上層碼上一些真元寶,並對前來討債的人說:“先還小戶,後清大戶,每戶都本息照付,我說話絕對算數。”債權人一看,原來瑞蚨祥有的是錢啊,於是就不討債了,一場關乎瑞蚨祥的存亡危機就這樣輕而易舉地化解了。 未雨綢繆,提前做好準備,或者主動應變,這是很多古代商人賺錢的寶貴經驗。 會“陪”也賺錢:城市越來越繁華,商家的打折信息滿天飛,引來人流如潮湧。在購物的人潮中,有一類特殊的顧客——陪購。她們可是天才的購物高手。當一名陪購不容易,一要有審美眼光;二要了解市場行情和店鋪特色,哪家商店折扣更多,哪家商店某個品牌貨物更多,心中一本賬,不會讓客戶多跑冤枉路。最可貴的是,陪購會替客戶精打細算,做到價廉物美。即使商家已打了折,這些陪購還能再砍價,或者是從營業員口中掏出打折更多的優惠。 “陪”的市場很大:新司機需要陪駕;老人需要陪聊、陪醫等;職場人、兒童需要外語、鋼琴陪練等;外地客需要陪遊等。 很多人都知道坐落在北京前門外的月盛齋馬家老舖,知道這裡製作的五香醬羊肉全國聞名。但是,知道月盛齋的創始人叫馬慶瑞,並知道他是靠禮部用過的祭羊起家,這樣的人就不多了。 清朝乾隆年間,馬慶瑞經親戚介紹,在禮部衙門找到一個當臨時工的工作。因為乾活非常勤快,而且一有空就立即去幫助別人,因此無論太監還是管事差役,都很喜歡馬慶瑞,他們不但一有事就提出叫馬慶瑞來當臨時工,而且還常把祭祀用過的供品賞給他食用。 有一次,馬慶瑞竟然得到一隻全羊的賞賜,這真使他大喜過望。但想了半天,還是捨不得吃掉,於是就拿去街上賣,以便換幾個零花錢。之後,馬慶瑞領到供品就全部拿到街上去賣掉,日積月累,也還真的積累了一小筆本錢,於是他開始賣起羊肉來。因為馬慶瑞和禮部的差役們很熟,他就以通過他們收購禮部祭祀用過的“祭羊”為貨源。 “祭羊”不但價錢便宜,而且質量好,所以他經營的羊肉比同行的好,價格便宜,所以生意紅火。 後來馬慶瑞發現,賣生羊肉雖然能賺錢,但不如賣熟羊肉賺得多。他想起了自己曾在御膳房幫廚時,學過製作醬羊肉,心想自己為什麼不利用在御膳房學到的技術也煮點熟肉賣呢!於是,他決心專門做醬羊肉的買賣,並在禮部衙門差役的幫助下,在寸土寸金的正陽門西邊擠占了一個攤位。 正陽門附近是商業繁華地區,經過這裡的官民很多,加之開張這天,禮部不少差役都前來助威、幫忙,他們大肆向過往的行人宣傳馬慶瑞曾在御膳房當過差,說他的醬羊肉是宮廷風味,所以大家都爭著要買些嚐嚐。因此,光顧他小攤的顧客一天比一天多,生意越做越興旺。漸漸地,月盛齋和它經營的五香醬羊肉不但享譽全國,連一些外國人也知道北京有一家“月盛齋”了。 不要說發財沒有機會,其實機會就在身邊,看自己能不能像馬慶瑞這樣把握住機會。 小區有家竹炭店:“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昔日的一首《賣炭翁》不知使多少人潸然淚下,而現如今,炭已不再是“勞苦”的代名詞。 竹炭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可根據竹炭的特性製作生活用品、床上用品,以及冰箱除味保鮮、衣櫃防黴除濕的專用炭包;用竹炭片與大米一起蒸煮,可吸除異味、異質和大米中所含的農藥殘留物;房子剛剛裝修完,室內空氣污濁,想要除味等等,都可以藉助竹炭來達到目的。開一家專門經銷竹炭的小店,貨種豐富,小到手機鏈,大到被子,全部都包含竹炭的成分。店面雖小,但要乾淨整潔、古色古香,這樣能夠吸引不少追求生活品質的人的注意,定會給賣炭的人帶來不小的經濟效益。 任氏是西漢前期宣曲地區的首富,他是憑藉對行情的準確預見,靠囤積糧食而發家致富的。 任氏在秦朝統治的時候是一個糧食保管員,秦王朝被推翻後,官吏和富貴人家都爭著貯藏珍寶珠玉,因為它們體小值高,便於攜帶,急需時還可變賣成金錢去換取其他物品,所以珠寶等貴重物品的價格一漲再漲。 這個時候,只有任氏眼光犀利,他認為秦王朝被推翻後,天下還會繼續大亂很長一段時間,而民以食為天,糧食是每個人每天必需的,而黃金珠寶則當不了飯吃,只有囤積糧食才是亂世發家最可靠的手段。 於是,任氏對別人不感興趣的糧食情有獨鍾,利用官府糧倉無人監管之機,偷偷地把官倉中的糧食私運到自己的家中,然後挖了一個很大的地窖,將糧食貯藏了起來。 果然,秦朝滅亡後不久,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開戰了,而且打得很熱鬧,這一打就是四五年的時間。因為長期戰亂,農民無法耕種,土地大片荒蕪,糧食價格自然越漲越高。平時只賣幾百錢一石的糧食,到了最貴的時候,價格猛漲到一萬錢!貧民大量餓死,原來爭著貯存珠寶的有錢人,這時也不得不拿出自己的珍寶去向任氏換取糧食,任氏因而發了大財。 有了錢之後,任氏開始購置土地、飼養牲畜。在這土地及牲畜的選擇上面,任氏同樣表現出了獨到的眼光。一般人都喜歡購置價格便宜的土地與牲畜,而任氏則反其道而行之,只要土地土質肥美、牲畜品種優良,任氏是不怕花高價錢的。 這不是任氏錢多得沒地方用,而是因為土質好,糧食才能高產、穩產,糧食品種好,繁殖得才快,存活率才高。到最後算總賬,還是要划算很多。 由於任氏購置的都是上等土地,所以他家地裡的糧食生產比別家多,牧場比別家水草茂盛;由於任氏添置的都是良種牲畜,所以他家的馬、牛、豬、羊比別家繁殖得快,因此任氏財富的增值也比別家快得多。 古往今來,很多賺錢的商人能夠賺錢的一個制勝法寶就是趨時觀變,憑著一葉知秋的敏感,及時採取行動,所以往往先人一步,佔盡商機。 西漢時期,富貴人家做買賣大多是在家中坐等,而由專門從事商業經營的奴隸外出去經營。因為擔心奴隸故意丟失財物,或攜帶貨款逃跑,很多商人多喜歡挑選那些老實、膽小的人做奴隸,而對於那些心眼靈活的奴隸,則不願使用。 有一個叫刀間的商人,他卻是一個異類,他喜歡聰明、有主見的奴隸。當時,奴隸在外面經營,是絲毫不能違背主人旨意的,否則就會被視作大逆不道。而刀間對於奴隸的自作主張,不但採取聽之任之的態度,有時還會給以獎勵。因此,很多人嘲笑刀間軟弱無能,無力管束自己的奴隸。 一次,一個外出經營的奴隸捎來消息說,所帶錢貨已全部用完,要求再追加貨款。但有人向刀間報告說,那個奴隸將做買賣賺的錢,為自己購買了高貴的馬車和華麗的服飾,並經常像闊人那樣宴請當地的官吏和向他們贈送厚禮。 憑著對這個奴隸的了解,刀間相信他這樣做一定有自己的理由,於是按照奴隸的要求追加貨款,讓他繼續去經營。這種用人不疑的態度,最後讓刀間賺了很多錢。 原來,皇帝祭祀泰山時,將在那個奴隸經商的地方停留。那個奴隸考慮,地方官為博取皇帝的好感,肯定會大興土木和購置貨物,而且不怕花錢的。為了做成這一筆大買賣,奴隸自作主張,就把原來貨物的全部低價賣掉,再購買絲綢、珠寶等東西去送禮。為了抬高自己的身價,還為自己添置車馬和服飾。經過這番努力,奴隸戰勝了同行,接了很多官府的生意。 因為替刀間跑買賣的奴隸不但能自主經營,而且衣著華麗,舉止闊綽,當時的人便編了這樣一段順口溜:“與其外出求官,不如替刀間為奴有好吃好穿!”刀間因為信任自己的奴隸,並放手讓他們去經營,因此自己從中發了大財。據司馬遷的《史記》說,依靠奴隸們的努力,刀間積累的家產有數千斤黃金之多。 生意做大了,必須要用人,如何用人呢?刀間給出了答案:知人善任與用人不疑。 電影酒吧:看電影並不新鮮,如果把它作為文化時尚因素,在酒吧里被烘托成為高雅的佐料,無疑將會成為酒吧的新賣點。將電影和酒吧糅和在一起,名曰:電影酒吧。於是,酒吧也就能在繁雜的酒吧群中脫穎而出,在風情萬種中展示獨特的魅力。經營這類主題酒吧應該是酒吧投資者經營計劃的重點之一。 開一家一般規模的主題酒吧,包括店面租金、設備器具、進購酒水、裝修、電影器材、服務人員工資、各項雜費開支及稅收等,共計需20萬元左右。如果本來已經擁有一家酒吧,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裝修改造,然後增設電影器材作為輔助設備,這樣約需2萬~5萬元投資就可以。好的放映設備可能需要將近5萬元,如果只買投影儀和影碟機,一套設備2萬元就足夠。 不少人對商人有種偏見,認為“無商不姦”,其實,很多古代商人不是奸詐、狡猾的,而是追求信譽、誠信為先的。 中國最早的票號日昇昌就認為:“一日耍奸,可以欺市;二日耍奸,可以愚民。但沒有哪一家商號,可以數年、數十年靠耍奸混跡於世”。 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大肆掠奪和搶劫錢財,當時在北京的好多錢莊都遭到了滅頂之災,當然也包括山西票號。那些逃跑到西安的很多豪門貴族,都帶著大把大把的銀票向山西票號兌錢。但山西票號在北京的分號也遭到洗劫之後,不僅現銀全都沒了,而且連賬本也燒了個精光。沒有賬本怎麼知道誰存了多少錢?怎麼知道銀票裡面有沒有假的呢?如果只要拿銀票就給銀子,山西銀號就會面臨倒閉的危險。怎麼辦呢? 有的人出主意說:不兌錢給他們,關門算了,你們票號也是受害者啊!有人則說,等總號把賬目核算清楚了再兌換也不遲,也不會影響聲譽。 這些建議,都被日昇昌否定了。日昇昌決定,凡是儲戶能拿出存銀憑據的,無論是高官貴爵,還是平民百姓,無論數額大小,一律無條件兌換。 當時很多人都說:“日昇昌瘋了,這不是往火坑里面跳嗎?”其實日昇昌很精明,他們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看到了信譽的價值。而以後的事實證明,他們的舉措是非常正確的。 當時前來兌錢的,大多是從北京逃亡過來的朝廷官員。雖然,目前局勢非常動盪,但那畢竟是短暫的。他們的政治實力和經濟實力,是不可小看的。戰爭一旦結束,他們依然是有權有錢而且有勢的人物,到那時,他們會更相信自己的票號的。 就是因為這件事,日昇昌“誠信為本、童叟無欺”的聲名大振。戰亂過後,當他們在北京的分號重新開業時,不但普通百姓紛紛將積蓄放心大膽地存入票號,甚至朝廷也將大筆的官銀交給票號匯兌、收存。 “誠信為本、童叟無欺”,這就是以日昇昌為代表的晉商稱雄全國商界500年的成功之道。 大中型工程的小後勤:隨著國家開發建設力度的加大,越來越多的大中型工程開工了。大中型工程建設往往伴隨著大量的建設隊伍,這樣大的隊伍,配套小後勤大有賺錢機會。有一些中小投資者專門追隨國家大中型工程開工,他們非常關心報紙上的這一類消息,得到消息後立即行動,總是在第一時間進入現場,往往都能取得不錯的效果。特別是能源工程,往往地處偏僻,採購困難,而工作人員收入高,捨得花錢,讓一些追隨型投資者賺得不亦樂乎。經營這類項目,一是要信息準,二是要能吃苦。值得注意的是,小餐飲的追隨投資比小零售的追隨投資收益更為可觀。 無鹽氏是漢代著名的大商人,並被司馬遷寫入了《史記·貨殖列傳》。他的出名並不僅僅是因為他財大勢大,而是因為他曾經以相當於本金10倍的利息,向當時長安城中“列侯封君”發放高利貸,因此發了大財。 利息高達本金的10倍,這好像是聞所未聞的事情。雖然是在明目張膽地敲竹槓,但被敲詐者卻是心甘情願,這就是無鹽氏的高明之處。 漢高祖劉邦在打敗楚霸王項羽之後,立即動手剷除曾經有功於他的異姓王侯,同時分封自己的親屬為各地的王侯,目的是讓他們一起來保衛中央皇室。但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死後不久,這些同姓的王侯卻成了中央政權的最大威脅。漢景帝后元三年,劉姓王侯中勢力最大的吳王劉濞,認為推翻中央皇權的時機已經成熟,就聯合楚、趙、膠東、膠西,濟南、淄川等諸劉姓王侯,公然發動了“七國之亂”。 消息傳到當時的京城長安之後,朝野上下非常震驚。在和平解決無望的情況下,漢景帝派出了以太尉周亞夫為主帥的政府軍前去平定叛亂。居住在長安城中的其他王侯,為了表明自己忠於中央政權,也紛紛請求帶領親兵隨軍出征。這些王侯的領地多數都在關(指函谷關)東,而長安卻在關中(函谷關以西)地區,一時難以置備齊足夠的車馬、武器乃至盔甲等軍用物資,急需籌措金錢去購買,為此,他們只好向長安城中的高利貸商人去借貸。 不想,那些唯利是圖的高利貸商人都推說自己手中沒有現錢。因為當時中央皇權正準備派兵去和叛軍作戰,戰局如何發展,一時尚難判斷。他們擔心關東地區一旦全部失守,這些王侯的領地就會化為烏有,怕到時候收不回貸款,白白遭受損失。 對於戰爭形勢,無鹽氏也做了認真的分析。他認為,漢政府建立已有五十年的歷史,建國初期雖也發生過異姓王侯的叛亂,但很快就被鎮壓了下去,因為經過秦末的長期戰爭後,叛亂不得人心。這次同姓王侯的叛亂也會遭到異姓王侯叛亂的同樣下場,很快將被平定下來,自己應該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大大撈上一把!但在表面上,他卻裝作對戰爭前景很不樂觀,一再向要求借貸的人表明,戰爭何時能結束尚難預料,因此,他不能像和平時期那樣出貸自己的金錢,除非人們肯出10倍於本金的利息,他才甘冒風險,否則絕不出借分文。 那些王侯們明知無鹽氏是在趁火打劫,無奈能否立即隨軍出征去平息叛亂,是向皇帝表明自己立場和態度的關鍵時刻,所以只得忍痛讓無鹽氏去宰割。就這樣,無鹽氏向長安城中的王侯們共貸出千兩黃金。一金約合萬錢,即共出貸一千萬錢。 無鹽氏對時局的預測果然高明,僅用了3個月的時間,“七國之亂”就被平定了下來,那些隨軍出征的王侯也到期償還了貸款和10倍於本金的利息,達萬兩黃金之多。這次貸款,使無鹽氏一下子變成了關中地區的首富。 聰明的商人善於明勢,並因勢利導地借勢而為,賺起錢不但省心省力,而且賺得多、賺得巧。 老字號為什麼長盛不衰?就是因為具有無可替代的影響力。不過,老字號在最初的階段,卻是想方設法通過各種途徑、各種手段,讓自己具有名氣、具有影響力。 比如瑞蚨祥,他們知道達官顯貴是高檔商品的主要購買者,拉住他們不但可以賺到更多的錢,更能提高瑞蚨祥的聲望。所以,瑞蚨祥對待他們格外熱情,而且還經常主動送貨上門。就連對大宅門裡面的佣人,瑞蚨祥也十分殷勤,經常送他們一些布頭、鞋面以及底子錢(就是今天的回扣),以求他們在主人面前為自己行方便。瑞蚨祥的用心良苦得到了預期的回報,那些上層人士都喜歡到瑞蚨祥去採購衣料,以至北京出現了“頭頂馬聚源,腳踩內聯昇,身穿瑞蚨祥,腰纏四大恒”的口頭語,將“身穿瑞蚨祥”看做是一件值得誇耀的事情了。 比如廣州李占記,它是一家歷史悠久的鐘錶店,馳名省港澳,以專修名貴鐘錶的高超手藝和重視質量而聞名於世。最初為了提高自己的影響力,李占記的創始人李蘭馨想了一個絕招。他在店門前的左右兩大櫥窗內,高薪僱請了兩個人,分別化裝成關羽和張飛,手執長矛大刀,怒目圓睜,樣子可怕。吸引了無數群眾,店內從早到晚都擠滿了人,宣傳效果極佳。此外,李蘭馨又別出心裁,凡是購買鐘錶的顧客,都免費贈送印有李占記廣告的痢疾散一包。即使沒有買鐘錶,只要上門求索,也一一奉送,消息一出,一傳十,十傳百,李占記的名聲就更響了。 比如胡慶餘堂,胡雪巖一生開過無數錢莊、當舖,也曾做過生絲、軍火生意,但讓胡雪巖最投入、最花心血的事業就算是胡慶餘堂了。為了讓胡慶餘堂走向全國,胡雪巖不惜花重金連篇累牘地在《申報》上做廣告,宣傳自己的藥店,甚至還開設了當時絕無僅有的郵購業務。不久,無論是各大城市,還是那些偏遠的地方,很多人都知道他的藥店和藥品了。 古人做生意有一條經驗就是“做買賣,靠吆喝”,名氣就是一筆無形資產,只要商家有了名氣,顧客也就會慕名而來。 知識型“顧問”:服務業是目前及未來投資賺錢的熱點,很多項目對資金的要求不高,很適合中小投資者。其中,知識型“顧問”最有“錢”景。據測算,2010年,僅國內諮詢產業的市場份額就將達到100億美元,加上各式各樣的“顧問”業務,這是一個多麼龐大的蛋糕!其中,創業諮詢、投資諮詢、投資顧問、管理諮詢、管理顧問、營銷諮詢、法律諮詢、就業諮詢、職業規劃諮詢,生活類的,如老年健康諮詢、育兒諮詢、兒童教育諮詢等將是未來一段時間的熱點,投資者可予以重點關注。 舊中國北京的瑞蚨祥不僅用向來為人們所推崇的“薄利多銷”“大降價”“大甩賣”等手法與同業競爭,還獨創新路,使用了“厚利多銷”的殺手鐧。瑞蚨祥降價銷售大路貨只是用來樹信譽,拉顧客,並不指望它來賺錢,名貴、高檔的商品才是瑞蚨祥利潤的主要來源。 瑞蚨祥的商品就是以清朝貴族、軍閥、官僚政客等財主為主要業務對象的,利潤相當高。如一般綢緞、呢絨的利潤是40%,一般皮貨是30%~50%。而細毛皮貨中的名貴品種,如貂皮、水獺、猞猁、金絲猴等,利潤都高達一兩倍。社會上“財主”畢竟是少數,“厚利多銷”的對像也不能僅限於“財主”,還有那些嚮往財主,愛向財主們看齊的人。因為,一般人的心裡都羨慕上流社會高收入的人,時時希望與他們看齊,因此,在衣著服飾上,有時不惜重金來選購上流社會的人愛用的東西,這樣“厚利多銷”的範圍就擴大了,從此引出經商的一個“訣竅”——商品價格要比其他商店略高一籌。瑞蚨祥在舊中國也就靠這樣的“訣竅”,生意非常興隆。 “貴人買貴物,何論價高低”,瑞蚨祥正是利用有錢人自身的心理來賺錢,畢竟財主的錢好賺。 教育培訓:教育培訓市場最大的兩塊蛋糕是英語培訓和考研培訓,其中英語培訓被稱為我國目前最大的無菸工業。教育培訓總是與市場熱點相伴而動,英語培訓和考研培訓就是隨著國內的出國熱和考研熱迅速升溫的。因此,明智的投資者應該有意識地順著市場熱點去尋找投資目標。 應試性英語培訓和考研培訓市場在大城市幾乎已經飽和,但特色培訓尚有較大挖掘潛力,另一方面在很多地級市,尤其是縣城,英語培訓市場還是一片空白。很多人,尤其是面臨中考、高考的學生都有英語培訓的強烈需求,只是限於師資,培訓難以開展,如果有人能夠用連鎖的方法來開拓這塊市場,實現教師資源的互動共享,賺錢的機會相信不會比在城市裡少。 紅頂商人胡雪巖雖然沒有讀多少書,但他頭腦特別靈活,能夠預見事物在兩個極端之間反复輪迴而呈現出的某種規律。有一次,胡雪巖根據氣候的長遠變化規律,指點家鄉一位老農種田致富。 在胡雪巖的家鄉,有一位種田老農,他造好了一片水田,種下水稻,可是當年恰逢水澇,稻田裡排水不暢,造成歉收。於是,他請教胡雪巖,胡雪巖告訴他:“再種三年水稻,你就能夠發一筆小財了。”老農採納了胡雪巖的意見。 但是第二年,又逢上大水,老農又是歉收,第三年同樣如此。這時候,有人勸老農毀掉水田,改種旱地作物,可老農相信胡雪巖這個“財神”的預見,仍然堅持種水稻。到了第四年,碰上了大旱,旱地顆粒無收,而水稻卻獲得了大豐收。緊接著又是兩年大旱,老農連著三年都獲得了大豐收,稻穀賣了個好價錢。算下來,三年的豐收抵過了三年澇災的歉收,還有不少盈餘。 萬事萬物都有規律,做生意也有規律,能夠把握規律,就能抓得住發財的機會。 子貢是孔子的大弟子,是孔門弟子中的佼佼者,這一點很多人都知道;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子貢也是春秋時期著名的珠寶商人,還是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和外交家。 來孔門之前,子貢已經是一名富有的珠寶商。與子貢經常打交道的,主要是各國的貴族們,他們都是非常喜歡收藏稀有昂貴的珠寶,以此來顯示自己的高貴身份和顯赫地位。 在長期的珠寶買賣活動中,子貢慢慢發現珠寶並不是每個人都鑑定的來,而且珠寶又沒有什麼固定價格,它的售價可因為買主的不同身份而有所不同。 同一個珠寶,賣給大夫可能只賣十兩黃金,但要是賣給諸侯就可能以百兩黃金的高價成交。同樣的道理,這些貴族買主也很看重銷售者的身份和地位。同一個珠寶,在普通商人手裡,他們就會認為只是一般的貨色,不願意出很高的價格去購買,但是如果到了富有的商人手裡,特別是到了有名望的大商人手裡,他們就自然會認為那件珠寶是稀世珍寶,花了十倍,有時甚至百倍的高價買來以後,這些貴族買主們還覺得非常高興。 正是摸透了這些貴族買主的這種消費心理,子貢做珠寶買賣時顯得非常闊綽。他總是大講排場,“結駟連騎”——相當於今天開著四輛大奔的排場,而且還帶領大隊人馬上路以裝聲勢。讓所有的貴族買主們爭先購買他的珠寶,而且從不討價還價,還以誰能買到最貴的珠寶而沾沾自喜。 子貢將在貴族買主那裡賺來的錢,資助孔子周遊列國,使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廣為傳播,使儒家學說逐漸發展成為當時的“顯學”,孔子的名氣也愈來愈大,後來成了中華民族的“萬世師表”,這其中子貢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而子貢也因為這件事而名聲顯赫,先後在魯國和衛國做官,並多次被國君派往國外,以外交家和政治活動家的身份在列國之間發揮政治影響。 子貢的既富且貴,使後世的商人很羨慕,不少人把“端木生涯”當作條幅的內容,來勉力自己要像子貢那樣來做生意。 在幾千年前就善於經商,而且做生意求學問兩不誤,子貢應該是中國最早的儒商。 有的人對跨國公司能在世界各地建立商業情報網點很佩服,殊不知,早在1000多年以前,中國已經有人創建了商業信息網,這個人就是唐代著名的理財家劉晏。 劉晏為什麼要創建商業信息網呢?因為“安史之亂”之後,各地軍閥擁兵自重,以致連年征戰,這為見利忘義的投機商人帶來大發橫財的機遇。他們利用軍閥割據,交通阻斷,商運不暢之機大肆興風作浪,對於人民生活必需品的糧食,更是囤積壟斷,極盡盤剝之能事。豐收時農民急需售賣糧食,他們卻盡力壓低糧價,甚至採取拒收的辦法迫使農民賠本售賣。歉收時又哄抬糧價,全然不管饑民的死活。這不但加重了人民的苦難,也使社會秩序更加動盪不安。 唐朝初年,曾在各地設置名叫常平倉的機構,其職責是豐收時加價收糧,糧食昂貴時再用低於市場的價格售糧,目的是保持物價平穩,所以叫“常平”。 “安史之亂”後的連年戰亂,不但商貨無法順利流通,商業情報的傳遞也受到了阻礙,常平倉也就名存實亡,無所作為了。 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劉晏兼領常平使這一官職後,開始對常平倉進行改革。他運用國家的財力,把常平倉改造成為一個平抑物價,調劑民食,並藉以盈利充實國家財政收入的商業機構。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和有效地打擊奸商,劉晏認為必須創立一個能及時了解各地供求狀況的信息網。於是他就在自己管轄的各道設置叫做“巡院”的機構,並配備主管官吏,專門負責收集各地的雨雪情況和豐年、歉年的徵象,然後根據情況,或十天,或一個月向劉晏作一次匯報。為了傳遞方便,劉晏還在各地建立負責傳遞信息,並提供車馬交通和食宿的驛站。並要求驛站的距離最遠不能超過一匹馬或一個人所能奔跑的路程,以便在緊急情況出現時,可以不停頓地接力傳遞,把情況及時送給劉晏。為了能及時傳遞情報,各巡院還用重金招募“駛足”,所謂“駛足”,就是今天的長跑健兒,遇有馬匹不便行駛山路或其他道路,則改由他們來傳遞。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信息靈通的商業情報網,只要市場稍一波動,無論是在什麼地方,劉晏幾天之內就可以知道準確的消息。這在沒有任何通訊手段的唐代,真是一個奇蹟! 據《新唐書·劉晏傳》記載,因為採取了上述措施,使唐政府用兵幾十年沒有向人民增稅,卻做到了“用度足”,並出現了“天下無甚貴賤而物常平”的可喜現象。 劉晏雖然不是商人,但他對商業信息的重視,是值得所有現代商人效仿的。 旅遊“管家”:旅遊是值得中小投資者大力開拓的一個朝陽市場。隨著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同時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對“趕景點”的旅行團服務感到不滿,提供小社團性質或家庭性質的封閉性旅遊服務正成為投資熱點。一個導遊,甚至一個旅行社團隊在一段時間內只為某幾個特定的客戶提供“英國管家”式的服務,包括路線安排、車輛、餐飲安排,提供門到門,人對人式的服務,包括“管家”式的商務旅行服務,這方面市場上目前基本還處於空白,機會非常大。對於一些有經驗的“驢友”,組織有特色的自助遊、自駕游、探險遊等等,也是興趣與賺錢的完美結合。 “北有王麻子,南有張小泉”,王麻子剪刀是著名的中華老字號,幾百年來,王麻子刀剪產品以刃口鋒利、經久耐用而享譽民間,曾創造過一個月賣7萬把菜刀、40萬把剪刀的最高紀錄。 王麻子剪刀創始人是山西的一個鐵匠,清朝初年來到北京。最初創業時,妻子建議他自己開作坊打製剪刀。王鐵匠說:“開作坊既需要場地,又需要請人、工錢、房錢、伙食錢,開支可就大了,咱們上哪裡去弄那麼多的錢!不如先租間房開個小店,向其他作坊收購產品,賣多少,收多少,既不佔用太多的資本,又可以只揀好的、賣得快的收,這樣不是又省心又省力嗎?” 於是,王鐵匠的小店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開張了。王鐵匠變成王掌櫃後,一心想使小店能有所發展。所以在進貨時,他特別重視產品的質量,每次收購,都要親自檢查,不合格的,堅決拒收。因此他售賣的剪刀逐漸以刃口鋒利、經久耐用而出了名,不僅北京人喜歡到這裡來購買,一些外地來京的客商,甚至那些進京趕考的舉人,在回鄉時也要特地來這裡買上幾把剪刀,以便回去後分贈給親友。 因為這一帶同類的小店很多,初來的顧客常常弄錯;而王掌櫃的臉上又有麻子,要買這裡剪刀的顧客很自然就把麻子掌櫃作為區別的標記。久而久之,不但北京人用“王麻子”來代替該店的店名,外地人也以“王麻子”相稱,至於它原來的店名,反而不為人所知了。 到了1816年,王麻子後代接辦這間雜貨店後,正式以“王麻子”為字號。小王掌櫃不但在門外正式掛出“三代王麻子”的招牌,還在收購的剪刀上都鐫上“王麻子”三個字,並將雜貨舖改為專門經營刀剪。 小王掌櫃也是一個經營的高手,除了注意進貨之外,還很注意推銷。顧客上門,總是和顏悅色的接待,無論買與不買,同樣的熱情,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敢怠慢顧客。賣出的剪刀,要裝進一個印有“王麻子”字樣的紙袋中,紙袋上印有在一年中如果發生某種損壞情況,包換、包退等字樣。 一次,有位外地顧客拿來一把鐫有“王麻子”字樣的剪刀要求退換,雖然賣出的時間已經過了一年,小王掌櫃見確實是屬於質量問題,遂立即換給顧客一把新的剪刀,並再三向這位顧客賠禮道歉。這件事傳出後,王麻子刀剪舖的聲譽更高了。 門市之外,王麻子刀剪店還常派出徒弟走街串巷,去向家庭婦女兜售剪刀。當時北京的廟會很多,小王掌櫃就派徒弟帶上鐫有“王麻子”標記的剪刀去廟會擺攤。此外,還派人下鄉去農村售賣。通過這些方法,不僅擴大了王麻子刀剪的銷售額,在當時沒有電台和報紙的情況下,也是宣傳的一個好辦法,所以“王麻子”的名聲越來越大。 “汪麻子”“旺麻子”“老王麻子”“真王麻子”……後來出現了這麼多“王麻子”的同行們,說明了王麻子這品牌相當有號召力。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