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廟堂往事

第42章 2.既要將帥之道,又要伴君之法

廟堂往事 赵家三郎 4521 2018-03-18
岳飛作為大帥時並非一點兒領導才能沒有,如果沒這點兒本事,“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口號豈非白喊了。岳家軍全盛時約有十萬人,分為遊奕軍、踏白軍、選鋒軍、勝捷軍、破敵軍、水軍和背嵬軍等十二軍。其中背嵬軍是岳家軍的絕對精銳,可謂中流砥柱,這支軍隊由岳飛長子岳雲(《宋史·岳雲傳》載為養子)率領。把最好的東西給你兒子了,你這不是護犢子嗎?其實不然,率領背嵬軍是苦差事。打贏了不受嘉獎,因為你的軍隊是精銳,打勝仗理所應得;如果戰敗,那絕對挨收拾,岳飛曾揍過岳雲一百軍棍,岳雲一個多月沒起來床。 岳雲是少有的少年英雄,十二歲從軍,跟著張憲叔叔打仗,軍中人稱“贏官人”,勇冠三軍,無有匹敵,很少有輸的時候。北伐之際,數立奇功,每次論功都沒有他的分兒,岳飛把功勞給了其他將領,“攻下隨州,又攻破鄧州,襄漢平,功在第一,飛不言。楊麼平,功亦第一,又不上”。甭管岳雲立下多麼大的功勞,功勞簿上始終沒他的名字。最後搞得將領們不好意思了,紛紛為岳雲鳴不平。岳雲論戰績、論武功軍中誰能比得了,憑什麼他沒功勞?因為他是大帥的兒子,要受到特殊的待遇,給所有將領做個榜樣,岳飛就是憑藉這樣無私的精神,才使得岳家軍所向無敵。

岳飛對兒子嚴加管教,對母親一片仁孝。紹興初年,北方戰亂,很多人跑到南方逃難。其中有個叫姚岳的,原本是京兆人,戰亂時跑到了四川躲避。岳飛當時為宣撫使,選拔了一批當地士人,姚岳排名第一,他原本進士出身,還沒等上任戰亂四起。姚岳知道岳飛是一孝子,遂開始投機,投機得非常高明,不得不佩服讀書人腦瓜子靈活,直接切中了岳飛的道德原則。 姚岳對岳飛說,其實我姓岳,但是我母親姓姚,所以叫姚岳。岳飛母親姚氏,“姚岳”說的不就是岳飛母子嗎?岳飛聽後大喜,前文說過“大喜”在文言文中的感情境界,不是一般的高興,直接將姚岳納入麾下做官。後來岳飛被害,姚岳為求自保搖身一變,說自己不是岳飛門客,奏請秦檜把岳家軍根據地之一的岳州改名,當時所有士人對其極為鄙視(《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記載,岳飛與八字軍王彥鬧掰,回到老領導宗澤處,不久宗澤去世,由杜充接任,後來這廝投降了偽齊,此間岳飛招降了其部下傅慶。傅慶挺能打仗,屢立功,岳飛愛才若渴,授予前軍統制。傅慶有點兒髮飄了,恃才放曠,拿村長不當乾部,感覺與岳飛屬於平交,別看你官職比我大,但內心裡咱倆站在一個水平線上。傅慶逢人吹噓,岳家軍戰力彪炳,主要靠我!手頭緊了朝領導要錢花,岳飛從容給之,毫無慍色。傅慶散漫慣了,不喜歡岳飛治軍嚴謹的作風,後來投奔軍紀鬆散的劉光世。建炎四年(1130年)十一月,不知道什麼原因被岳飛殺了。傅慶的故事表明岳飛能夠滿足屬下的虛榮,問題是你把他給殺了屬於內部矛盾,並且現在他是劉光世的人,打狗看主人,間接得罪了老劉。

還是《三朝北盟會編》,記載了岳飛殺舅的故事。岳飛在徽州時,舅舅姚某人仗勢欺人,有不少老百姓狀告其舅。岳飛想想沒什麼好辦法,跟母親說找個機會與舅舅好好談談,別那樣,影響不好。這方面的工作估計沒做到位,一日岳飛與舅舅同行,舅舅突然打馬向前數十步,引弓回射。岳飛沒注意,舅舅可能緊張手一哆嗦,箭正射在馬鞍上。這種行為叫跟閻王爺耍大刀——嫌命太長了。岳飛上去三下五除二,殺掉舅舅。回來與母親一講,母親說怎麼鬧到這個地步?岳飛解釋說,那一箭如果再往上一點死的就是我。今日不殺舅,他日必為舅殺。 殺舅舅的故事表明岳飛的原則性極強,可能這是導致他悲劇的一個主要原因。無須說“直抵黃龍府”、“迎二聖還朝”等等大的政治方向,單從細枝末節的小事上就能看得出來,原則在岳飛心中所處的重要位置。官場處世之道的最高境界莫過於外圓內方,表面上八面玲瓏,實際在內心深處有個不可逾越的底線。狡猾的官員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會放棄原則性,甚至不惜採取各種卑劣的手段,以實現政治抱負。當成功那一刻,所有陰暗的行徑都成為權謀典範,而不會被人詬病。岳飛的一生都在堅持自己的原則,與大領導旨意相悖。面對傅慶、舅舅他會選擇殺掉,然而面對皇帝他只能耍耍脾氣,最後被殺掉。

岳飛能把十萬岳家軍訓練得服服帖帖,說明他不是沒有鐵血手腕和領導才能,誠然他在做領袖的時候表現非常完美,公平正直、賞罰分明、愛憎分明,不貪污、不納賄、不搞小動作。軍紀嚴明,士卒愛戴,餓死不擄掠,凍死不拆屋,想要有所作為的跟這樣的領導幹,絕對能闖出一片大好河山。可是,岳飛在做“二把手”與皇帝相處的過程中,卻處於毫無章法的被動狀態。 岳飛悲劇的產生至少有三個原因:首先,外部原因,南宋與金國經過長時間戰爭,軍力不斷發展變化,從最開始金國強大,到目前南宋軍力佔據上風,兩國打了多年,國力不說窮竭也差不多了,將士厭倦了,尤其南宋決策層厭倦戰爭,這就給議和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宋、金和議的大環境導致主戰派被冷落了,將領只有戰時才有登場的機會,和平年代只能靠邊站聽候調遣。其次,是內部主戰派和主和派鬥爭的結果。是戰是和都屬於政治策略問題,兩者之間的目的是一樣的,希望維護國家的利益。習武的最高境界是點到為止,打仗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最終的目的都是和平。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如果通過談判可以解決問題,也就省了動用戰爭手段。

古往今來的政治家比任何會計都會計算利益得失,戰與和的利益他們必然計算得非常明白。漢武帝時因為討伐匈奴而國力迅速衰退,北宋因為與西夏長期戰爭致使國力枯竭,戰爭的糧餉補給、武器裝備、兵員消耗等等,牽扯到了一個國家方方面面的運作,絕非簡簡單單拿刀上去砍。戰爭與和平之間呈現互補關係,真正的和平只有在強大的武力做後盾時才有談判的資本。就南宋當前形勢而言,主和、主戰都沒什麼錯誤。南宋需要順昌大捷、朱仙鎮之戰等戰役敲打金國,同樣需要伸出橄欖枝,表示誠意。 一打一拉,讓對方知道朝廷的決心。殺掉一個偉大的將領作為談判的條件,絕非上策。假如殺掉岳飛,金國繼續進攻怎麼辦?豈非自毀長城?最後,就是岳飛自己的問題。基於這三點,岳飛的悲劇在所難免,最後這一條才是本節討論的重點內容。

岳飛與宋高宗前前後後見面的次數及關係,大致分為兩個階段,以紹興七年(1137年)為分水嶺。此前因岳飛不斷立下戰功,得到了朝廷的嘉獎,宋高宗對這樣一位優秀的將領表示拉攏。最初岳飛當低級武官時,越職上奏被免了官職,他就像賽場上一匹不被人看好的黑馬,從側面殺出,直教人相信他是可以的。岳飛引起了諸多方面的注意,不僅僅前面說過的花腿軍長官張俊,包括皇帝本人在內,都對這顆將星給予了高度重視。 宋高宗賜岳飛金帶器甲,賜岳雲戰袍戎器,給了一面“精忠岳飛”的旗幟,並讓岳飛每次行軍打仗張揚這面旗幟。岳飛平洞庭湖楊么,受鎮寧崇信軍節度使,加食邑五百戶,食實封二百戶,進封武昌郡開國侯,年紀輕輕,建節封侯,不知有多少人乾了幾輩子也熬不到這一位置上。

君臣的關係在紹興七年之前相對融洽,領導主動向岳飛示好,給錢給官給榮譽。宋高宗歷來被評昏庸無能,這是一種片面的說法。宋高宗除了通過金錢、權力的方式拉攏岳飛外,又為岳飛扣上了一頂道德的高帽。 在對屬下管理方面,一味給予物質財富未必能夠籠絡人心,反而可能養了白眼狼,這種例子不勝枚舉。岳飛這人戰功赫赫,沒有什麼特殊嗜好,又沒有犯過什麼大錯誤,總之皇帝找不到他的把柄,這在領導方面就需要一定功夫了。把柄沒有,宋高宗找到了道德力量,用這個綁架岳飛。 紹興七年對君臣二人關係而言是關鍵的一年,經過了十餘年的抗金戰鬥,南宋與金國的戰鬥力趨於平衡。宋廷中的主戰派最初佔據上風,沒有辦法的事兒,金國窮追猛打,南宋唯有奮起反抗。當雙方戰鬥力平衡了,有了回到談判桌上來的可能。政治環境上主和派漸漸地佔據了上風。紹興七年二月,岳飛入見,君臣兩人遂有了著名的“良馬對”。

宋高宗問,卿得良馬否? 岳飛回答說,原來有兩匹好馬,不幸相繼死去了。如今坐騎是匹駑馬,跑一會兒呼哧帶喘的。 “良馬對”是宋高宗在試探岳飛對議和的態度。說岳飛完全政治低能純屬扯淡,就這個回答足見岳飛有一定的政治經驗。他並未直截了當地表明自己的立場,按照他老人家的脾氣,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別在爺爺這兒廢話。現如今宋、金兩國軍事力量達到了平衡點,岳飛嗅到了政治上的變化,所以對宋高宗提出的問題來了一招劍走偏鋒,用“良馬”比喻主戰,“駑馬”比喻主和,以此間接地表明自己的立場。 宋高宗聽後對其讚許有加,升至太尉,做國防部部長了。又將劉光世淮西軍的王德、酈瓊部隸屬岳飛部隊,並說“中興之事,一以委卿”。宋高宗一連串的動作,說明了他在主戰和主和兩方面的思想猶豫。一面起用主和派秦檜,排除主戰派官員,想與金國和議,又擔心和議不成怎麼辦,所以他做了兩手打算;另一面把淮西軍的大部分軍力整編到岳飛麾下,劉光世雖手裡有五萬人馬,但著實不給力,萬一議和失敗,還得依仗岳飛、韓世忠跟金人幹。

事態的發展比預期的要好,“飛方圖大舉,會秦檜主和,遂不以德、瓊兵隸飛”。岳飛聽說皇帝把軍隊給他了,剛剛高興兩天半,秦檜主和有了成功的跡象,於是淮西軍整編的事兒打了水漂。幾乎在同一時間,岳飛母親去世,在這個緊要的關頭,丁憂守喪等道德倫理必然沒有國家社稷安危重要。皇帝對岳飛虛晃一槍,岳飛憋了一肚子氣。 當時宰相張浚就問他關於淮西軍之事,解了劉光世兵權,讓屬下王德擔任都統,吏部尚書呂祉監軍行不行?岳飛說了令朝廷深深忌諱的一句話:“德與瓊素不相下,一旦揠之在上,則必爭。呂尚書不習軍旅,恐不足服眾。”一語雙關,先是得罪了呂尚書,組織上派他去監軍調和兩位將領,那是朝廷對他的信任,可能呂尚書也不想去,但這還沒上任呢,嶽大帥先給蓋棺論定了。其次,岳飛犯了一個官場忌諱,言多必失。劉光世手下的兩位將領王德、酈瓊不相上下,誰也不服誰,雖然劉光世打仗善於躲在後面,美其名曰坐鎮後方,可只有他能夠震住他們。如今把王德扶正,酈瓊曬一邊,必然導致兩位將領爭搶,高級將領爭鬥最嚴重的後果就是兵變。

官場中有很多暗語,打禪機似的,機鋒不可觸,得反复琢磨方可知曉。官場奉行的一個原則即是點到為止打太極。對於重大人事安排,只說“山重水復疑無路”即可,沒必要過多發表預判性意見,至於結果是柳暗花明還是走進了死胡同,當事人自己尋思去吧!混跡官場的老油條多半會這招,岳飛也會,如前面“良馬對”。 再如,明代正德年間寧王朱宸濠造反,消息傳到中央,正德皇帝召開緊急會議。內閣首輔楊廷和、兵部尚書王瓊、駙馬都尉崔元等高級官員悉數參加。幾人路上相遇,崔元問王瓊,皇帝火急火燎地開會,所為何事?王瓊問旁邊楊廷和,老楊你說啥事兒?楊廷和驚曰,我哪知道?王瓊笑著說別裝了,全國皆知矣。寧王造反之事內閣首輔當然知道,然而消息在未得到皇帝確認之際,沒必要瞎發表意見。 所以楊廷和說,早年宣德皇帝朱瞻基對趙王朱高煦不放心,曾派駙馬袁泰去宣旨,革其王府護衛,可能是這事兒吧!本朝親王造反,拿宣宗時期朱高煦造反的例子影射,楊廷和歷仕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屹立不倒,心智才學、思維反應皆居於頂。這件事嶽大帥完全可以不發表自己的意見,直接回絕可能是個很好的選擇。發表也沒必要說得那麼預判,讖緯的力量在於如果未能言中事實,充其量說得不准,如果言中很可能“禍從口出”。非常不幸的是岳飛說中了,給他與皇帝本來就微妙的關係又蒙上了一層霜。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