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廟堂往事

第18章 2.“得瑟”是文人做官的通病

廟堂往事 赵家三郎 793 2018-03-18
《新唐書·裴行儉傳》載:(裴行儉)善知人,在吏部時,見蘇味道、王抃,謂曰:“二君後皆掌銓衡。”李敬玄盛稱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之才,引示行儉,行儉曰:“士之致遠,先器識,後文藝。如勃等,雖有才而浮躁炫露,豈享爵祿者哉?炯頗沉默,可至令長,餘皆不得其死。” 裴行儉是唐高宗時的名臣名將,“武能上馬定乾坤,文能提筆安天下”這句話是專門為他準備的。裴行儉師從大唐名將蘇定方,一生舉薦了很多人,如程務挺、張虔勗、崔智、王方翼等俱為當世名將,熟悉唐史的對這些人並不陌生。當有人向他舉薦“初唐四傑”的時候,裴行儉說了上面的話,他對文人已經看到了骨子裡,正所謂一針見血之論。 首先裴行儉肯定了“初唐四傑”的才華,唐初文壇他們四人舉足輕重,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等文壇巨擘未出道時,他們四個叱吒風雲。繼而裴行儉指出了雖然他們有才但毛病不老少,四個字概括“浮躁炫露”,翻譯成現代話就是太能得瑟,這種人如果當了官,必然堤高於岸浪必摧之。

“初唐四傑”果然如裴行儉說的那般,王勃寫完《滕王閣序》掉水里淹死了;盧照鄰身體不健康,自小患了“風疾”,因不能忍受病痛而跳水自殺;駱賓王站錯了隊,參與徐敬業(徐茂公之孫)公開反武則天,討伐檄文是他寫的,失敗被誅;四人保留全屍的只有楊炯,卻僅僅做到了盈川縣令的小官。 民國時期的許止淨居士在談論此事時,說了一段發人深省的話:“'浮躁炫露'四字,斫喪多少文人,而又為文人之通病,然皆以僅有文藝而乏器識之故。苟有器識,則自能渾厚沉默,可以入德載福矣。”許大師說很多文人敗在了“浮躁炫露”這種處世態度上,如果能明白這四個字的危害及危險,也就能入德載福了。但可惜很少有文人明白其中的道理,他們不是智慧階層嗎,怎麼忽然間不智慧了?蘇軾的一句詩可以為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浮躁炫露”是文人通病的高度概括,竊以為至少可以劃分出多條細則,每一條皆有為官的無數例子存在。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