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2020期盼中國

第22章 9、10大調查之七:技術在中國

2020期盼中國 陈斯文 4135 2018-03-18
正因為如此,當中國對世界製造業的影響開始增強時,許多媒體才以樂觀的態度,適時地拋出了“工業霸主”的稱號,然而,人們所看到的並非是全部,就在我們樂此不疲之時,世界卻正在悄悄地發生著改變。 當我們的社會過渡到信息時代,衡量的標準靜悄悄地發生了內涵上的變化,儘管構成經濟主體的仍然是工業社會中的各個部門,但是其衡量標準卻由生產規模變為了核心技術。 主題介紹:壟斷者的困局——與歷史擦肩而過——技術中國說——技術的自我救贖之路 經濟學中有一條著名的定律——壟斷帶來超額利潤。 然而,這條看上去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律,卻被一家中國企業悄悄地顛覆掉了。 這家名叫雙童吸管廠的企業坐落在浙江義烏,和平淡無奇的名字相比,它的經營規模之驚人,甚至遠邁我們的想像之外——該廠是全球最大的飲用吸管生產廠,僅其一年的產量,就佔了全球吸管需求量的四分之一。

在這家工廠裡,每天都有60條生產線全力開工,在其日產的8噸吸管中,有90%的部分一生產出來,就被直接裝箱配送,銷售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可以說,在全世界每四個人裡,就有一張嘴正與雙童的吸管做“親密接觸”。 當一個企業佔據瞭如此的市場份額時,無論在理論上,或者是在實際領域中,都算得上當之無愧的壟斷經營者。 那麼現在就有一個問題:雙童的利潤狀況究竟如何呢? 答案恐怕同樣出離我們的想像——一家如此之大的企業,每年的利潤總額居然只有區區60萬美元,而這也就意味著,雙童每出口一根吸管,只能從中間掙到0.08分錢!而這尚且是行業中的龍頭,是企業中盈利的典範,其他規模更小,效益稍差的企業,其利潤額度就可想而知了。

壟斷企業為何難以實現超額利潤,生存空間為何如此急劇壓縮? 想要解開這個謎題,我們就必須透過現象尋找本質,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看待當下中國企業所面臨的一大困局。 事實上,在中國的廣大企業中,類似於雙童廠的情形大有所在。 東南沿海地區的許多企業都在各自的領域內,佔據了近乎大半的市場份額,然而卻不得不賺取極盡低廉的利潤額度,如此還要面對來自同行業者的價格競爭,其生存空間之狹窄,幾乎可以用卑微兩字來形容。 我們之所以要承受如此的現狀,其真實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們在製造業領域,還沒有建立起優勢領先地位。 在這裡,一定有許多人會提出尖銳的質疑:我們目前製造的各類產品產量,已占到全球產品總量的近百分之三十,堪稱世界上製造業規模最大的國家,憑藉著這樣的數據,足可以當之無愧地榮膺霸主的地位。

按照人們慣常的邏輯,一旦一個國家擁有瞭如此發達的製造能力,也就意味著其擁有了工業霸主的地位。而人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觀念,是因為歷史的確印證了這一點。 作為世界第一輪工業革命的出發地,英國是第一個成為世界工業霸主的國家。由於蒸汽機的發明與使用,使得英國在18世紀晚期大步邁進工業化的行列,直至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 在原材料方面,英國占據了全世界的原材料市場,幾乎所有可能用到的工業材料,都從世界的各個角落源源不斷地輸往英國,而英國以此加工出來的工業產品,又返銷到這些地方,由此,在19世紀的絕大部分時間裡,全世界的工業生產總值有一半來自英國,其工業霸主地位也由此奠定。 在英國稱雄的同時,美國也正在完成其由農業國到工業國的轉變,與英國不同的是,美國擁有廣袤的領土,而其大力建設鐵路、運河,優先發展運輸業的戰略,使得其交通網橫跨整塊北美大陸,由此為進行社會化大生產奠定了基礎。

在美國的工業化進程飛速發展的同時,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為其製造品提供了最廣闊的市場,訂單從淪於戰火之中的歐洲各國,雪片般地飛往美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已取代英國,成為了工業新霸主,而日本在戰後亦緊隨其後,依舊從全世界進口原材料,為其提供加工業務,在左手進右手出的格局中,同樣獲利頗豐,問鼎魁首。 正因為如此,當中國對世界製造業的影響開始增強時,許多媒體才以樂觀的態度,適時地拋出了“工業霸主”的稱號,然而,人們所看到的並非是全部,就在我們樂此不疲之時,世界卻正在悄悄地發生著改變。 這個改變就是——由技術革命引發的社會文明進步,而文明進步則帶來了實力評判標準的變化。 在工業革命出現之前,全世界都處於農業社會狀態下,因此評價一國實力是以農業水平為標準的,開墾的熟地越多,糧食產量越大,國家的實力也就越強。

到了工業革命之後,工業化社會的評判標準,自然要從一國的工業水平來衡量,煉出的鋼鐵越多,工業製成品越多,工業生產規模越大,自然就會在國與國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當我們的社會過渡到信息時代,衡量的標準靜悄悄地發生了內涵上的變化,儘管構成經濟主體的仍然是工業社會中的各個部門,但是其衡量標準卻由生產規模變為了核心技術。 誠如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所言,在一個扁平的世界中,所有人都因為技術的進步而緊密聯繫,全世界也因此而變成了一個大工廠,各國根據自己的資源禀賦、比較優勢來參與全世界分工,從而構成了一種由各國分別扮演各自角色的全維度經營模式。 不幸的是,在這場世界化的大分工中,中國的特點在於擁有廉價的勞動力,以及充裕的自然資源,從而將“組裝車間”的重擔一肩挑上,而最關鍵、利潤點最高的部門,卻落在牢牢把持技術優勢的歐美國家。

在這裡,一件很明顯的事實是:我們引以為傲的中國工業體系,正在靜悄悄地陷入一個技術困局之中。而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曾經在科學技術方面非常落後的國家,運用技術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溫習常識的過程。 這種技術困局的具體表現,主要集中於以下三大要素。 第一,核心技術嚴重匱乏。 第二,對於引進技術的消化能力匱乏。 第三,低技術產品產量嚴重過剩。 我們在這裡所提出來的困局三大要素,正是針對當下中國工業體系的現狀而言的,當我們對現實進行考量的時候,會發現最近10年內所出現的現象,都能夠歸結於這三大要素之內。 第一個要素的具體表徵在於。我們的企業在產品的關鍵技術上,很難完成自給自足,根據不完全統計,在構成現代工業的各門類中,至少有50%的核心技術要依靠外部獲得。如果我們繼續探究便會了解,當一個國家的發明專利,只佔世界總量的1.8%時,是絕沒有足夠的技術儲備來為工業發展做支撐的。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在高科技、高附加值工業品以及重要生產設備方面,持續依賴國外進口,以至於在許多領域釀成了代價慘重的事件。 我國曾經擁有200餘家DVD生產企業,其產量占到全球的四分之一,然而,該行業的2300多個專利,卻基本上集中在世界上十家大型電器企業手中。正是由於這種情況的存在,使得一件事情的發生,在一瞬間內便改變了這些企業的命運。 在2002年,包括日立、松下、JVC、三菱、東芝、時代華納在內的六家企業,突然史無前例地聯合起來,發布了一項“DVD專利聯合許可”聲明,在聲明中,這六家企業要求世界上所有生產DVD的廠商必須向他們購買“專利許可”。 按照這樣的要求,中國的DVD廠商要向6家外國廠商繳納每台高達20美元的專利使用費。然而,在激烈的廠家競爭中,中國企業每出口一台30美元的DVD機,卻只能賺取1美元的微薄利潤。因此,這樣的通牒無異於扼住了中國200家DVD企業的咽喉。

於是,曾經喧囂一時的中國DVD產業,幾乎在一瞬的時間裡銷聲匿跡,轉眼興亡判若云泥,甚至於連“愛多”這樣的著名國有品牌,都不得不走向覆沒。 比起第一個因素來,我們對技術的消化能力更足以令人心驚膽寒。 歷史上的近代中國,對於技術從來都抱有極強的消化能力,一個著名的事例來自於70多年前的中國,其時,德國納粹政府向我們提供了相當數量的輕武器,其中尤以毛瑟98K步槍的修改型最為著名。 僅僅時隔兩年,德國專家就驚訝地發現,中方應用自己的技術儲備,在毛瑟98K的基礎上,成功地研製出仿造產品,其中各組件的機械性能,比起原型槍來基本持平,而低廉製造成本,使得我們可以在物資匱乏的前提下迅速地形成量產,滿足裝備部隊的需要,而這種“山寨版”的毛瑟98k,就是為我們所熟知的“中正式”步槍。

反觀當下的情況,我們目前的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比僅僅為1:0.07,而這個比例在韓國是1:5,在日本則是1:8。如此巨大的反差,足以說明技術消化吸收能力的匱乏,已經成為中國技術困局中的又一重大癥結。 當我們頻繁引進設備、頻繁引進技術的時候,卻丟掉了我們曾經引以為傲的消化法寶,從而得上了“技術依賴症”,這樣的情勢勢必讓我們陷入“落後——引進——再落後——再引進”的惡性循環之中。 假如我們對工業製造稍有了解,就會知道這樣一個常識:同為製造業,卻存在著高端與低端的區別,而區分高低端的標準,只取決於技術含量。 於是,類似於飛機、輪船、高科技設備等領域的製造業自然而然地成為高端,相反,鞋襪衣裝等日常小手工品,則代表了製造業中的低端領域。顯而易見的是,一架飛機所能給企業帶來的利潤,絕不是鞋襪所能比擬的,更重要的是,高端製造業需要大量的原料、技術以及完整的生產鏈做支持,比如說,造一家飛機,需要牽涉到鋁合金工業、橡膠工業、電子工業、機械工業等許多門類,這種對整個工業體系的刺激效應,是低端製造業所難以比擬的。

事實上,即使在低端製造業領域裡,我們會在技術領域遭遇相當棘手的情況。 在2001年9月,溫州的許多企業,成為了轟動一時的“中歐貿易糾紛案”的主角,而這場貿易摩擦的起因,則發端於小小的打火機上。 作為中國最大的打火機生產基地,溫州每年都要外銷5億隻打火機,而其中又有三分之一的數量是銷往歐盟各國的,其產值頗為可觀。 於是,為了防止這一趨勢的繼續擴大,為了控制價格低廉的中國火機進入市場,歐盟特別啟動了一項技術壁壘,規定凡進口至歐洲的低價打火機,都必須加裝一個防止兒童開啟的“安全鎖”,然而這項技術卻全部為外國企業所掌握。 在我國的不懈努力下,這一法規最終未能成行,然而可以預見的是,只要這種類似於“扼喉嚨”的行為一次得逞,中國火機的命運,便必將如同DVD一樣再次敗走麥城。 在未來的歲月中,中國工業中的技術困局並不會在短時間內得到解決,畢竟,當我們落後太久的時候,朝夕之間的努力是無法彌平差距的,然而,假如一任此種情況發展下去,中國製造業,乃至整個工業體系,都將會面臨著一種“十面埋伏”般的敗局,隨著資源的逐漸枯竭,隨著一部分落後國家人力資源優勢的不斷凸顯,我們的比較優勢將會逐漸流失,隨之而來的是更深的困境。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