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中國隱性權力調查

第66章 附錄本書文章原發表刊物一覽表

中國隱性權力調查 李松 2831 2018-03-18
◆《駐京辦:地方“第二行政中心”? 》發表於新聞周刊第30期(2005年7月23日) ◆《剝除官員“隱性利益”》發表於新聞周刊第50期(2010年12月13日) ◆《“培訓中心”離陽光有多遠》發表於新聞周刊第34期(2006年8月21日) ◆《秘書腐敗:失控的隱性權力》發表於新聞周刊第2期(2009年1月12日) ◆《利益衝突成“腐敗之源”》發表於新聞周刊第10期(2010年3月8日),原名為《給利益衝突套上韁繩》 ◆《官員招商:履職還是越位》發表於新聞周刊第15期(2009年4月13日),原名為《“官員招商”飲鴆止渴》 ◆《“誹謗官員”的荒唐邏輯》發表於新聞周刊第12期(2010年3月22日)

◆《官員“跨國家庭”暗箱》發表於新聞周刊第3期(2009年1月19日) ◆《官員“私生活”進入反腐視線》發表於新聞周刊第37期(2009年9月14日) ◆《官員“出國考察”灰幕》發表於新聞周刊第46期(2008年11月17日) ◆《把脈“運動式執法”》發表於新聞周刊第27期(2006年7月3日) ◆《問題官員“東山再起”為哪般》發表於新聞周刊第39期(2008年9月29日),原名為《釐清“官員復出”機制》 ◆《警惕“執法產業”》發表於新聞周刊第23期(2007年6月4日) ◆《紀委書記落馬的監督遺患》發表於新聞周刊第48期(2008年12月1日) ◆《官員“走穴”商場弊端何在》發表於新聞周刊第26期(2008年6月30日),原名為《官員“走穴”商場弊大》

◆《高校“官本位”:中國教育不能承受之重》發表於新聞周刊第3期(2008年1月21日),原名為《“官本位”撼動高校之基》 ◆《臨時人員“公權批發”之患》發表於新聞周刊第16期(2008年4月21日) ◆《揭開“權力期權化”的面紗》發表於新聞周刊第43期(2010年10月25日),原名為《“權力期權化”暗流》 ◆《秘書提拔“路徑隱患”》發表於新聞周刊第45期(2010年11月8日) ◆《央企豪門“盛宴”何時散》發表於新聞周刊第50期(2006年12月11日,原名為《質疑央企“盛宴”》 ◆《“待遇終身製”製造新不公》發表於新聞周刊第17期(2007年4月23日) ◆《公務員離“陽光工資”有多遠》新聞周刊第51期(2008年12月22日),原名為《公務員隱性收入之憂》

◆《機關集資建房的灰幕》發表於新聞周刊第45期(2006年11月6日),原名為《機關單位住房消費灰幕》 ◆《揭秘官員學歷造假的利益鏈》發表於新聞周刊第45期(2007年11月5日),原名為《揭開官員學歷造假利益鏈》 ◆《官員住房消費面面觀》發表於新聞周刊第6期(2010年2月8日),原名為《官員住房消費多面觀》 ◆《領導幹部“亦官亦商”之患》發表於新聞周刊第30期(2009年7月27日),原名為《領導幹部亦官亦商之憂》 ◆《高校兼職“追”官亂象》發表於新聞周刊第51期(2009年12月21日) ◆《網絡考驗幹部選任公信度》發表於新聞周刊第49期(2009年12月7日),原名為《網絡考驗用人公信度》

◆《“幹部年輕化”的民意反彈》發表於新聞周刊第19期(2010年5月10日) ◆《謹防民主生活會“變味”》發表於新聞周刊第27期(2010年7月5日) ◆《官員出書熱:功利還是熱愛》發表於新聞周刊第36期(2008年9月8日),原名為《官員出書應慎行》 ◆《轉非領導幹部職務的暗流》發表於新聞周刊第35期(2009年8月31日) ◆《罷免撤換制度成黨內民主“難中之難”》發表於新聞周刊第47期(2010年11月22日),原名為《黨內罷免撤換制度“補課”》 ◆《貪官“立功”的灰色地帶》發表於新聞周刊第38期(2010年9月20日),原名為《貪官“立功”灰色帶》 ◆《中介組織“灰色生存”》發表於新聞周刊第24期(2009年6月15日)

◆《謹防干部交流制度“走形”》發表於新聞周刊第52期(2009年12月28日),原名為《慎防干部交流“走形”》 ◆《垂直管理引發央地博弈》發表於新聞周刊第27期(2009年7月6日),原名為《吹向垂直管理的冷風》 ◆《寬縱行賄禍患大》發表於新聞周刊第42期(2009年10月19日) ◆《賄賂呈現“非物質化”》發表於新聞周刊第24期(2010年6月14日),原名為《釐清非物質賄賂“盲區”》 ◆《規范干部掛職路徑》發表於新聞周刊第45期(2008年11月10日) ◆《公車改革,路在何方》發表於新聞周刊第9期(2008年3月3日),原名為《“公車改革”循公開》 ◆《臨時機構:特權下的監管盲區》發表於新聞周刊第35期(2007年8月27日),原名為《解讀“臨時機構”現象》

◆《透視部分官員的風水情結》發表於《半月談》第2期(2006年1月25日),原名為《透視部分官員“風水病”》 ◆《官員問責亟待制度突破》發表於新聞周刊第10期(2009年3月9日),原名為《官員“剛性問責”之失》 ◆《官員頻繁調動之弊》發表於新聞周刊第17期(2009年4月27日) ◆《地方政協官員“落馬”探源》發表於新聞周刊第2期(2010年1月11日) ◆《對貪官外逃紮緊籬笆》發表於新聞周刊第21期(2010年5月24日),原名為《對貪官外逃再緊籬笆》 ◆《打造公務消費“陽光賬本”》發表於新聞周刊第42期(2008年10月20日),原名為《公務消費改革再提速》 ◆《公務接待制度改革的“沉默”》發表於新聞周刊第18期(2010年5月3日)

◆《科研經費“黑洞”有多深》發表於《半月談》第8期(2009年4月25日) ◆《高校“老闆”淪為新生腐敗群體》發表於《新華每日電訊》第一版(2006年5月25日) ◆《中國“民調時代”來了》發表於新聞周刊第33期(2010年8月16日) ◆《信息公開催生“公民本位”社會》發表於新聞周刊第21期(2008年5月26日),原名為《構建“公民本位”社會》 ◆《民間反腐網:法律刀尖上的“舞蹈”》發表於《半月談》第20期(2008年5月26日),原名為《民間反腐網的“灰色生存”》 ◆《官員開博,看上去很美》發表於新聞周刊第12期(2009年3月23日),原名為《重構“官博”形象》

◆《公共事件期待“獨立調查”》發表於新聞周刊第5期(2010年2月1日),原名為《公共事件“獨立調查”再突破》 ◆《民間反腐的突破和缺憾》發表於新聞周刊第25期(2009年6月22日),原名為《民間反腐:突破和缺憾》 ◆《養老保險改革:做加法還是減法》發表於新聞周刊第7期(2009年2月16日),原名為《養老保險期待“加法改革”》 ◆《人肉搜索的“身份危機”》發表於新聞周刊第25期(2010年6月21日) ◆《官員心理危機干預“軟肋”》發表於新聞周刊第9期(2010年3月1日) ◆《網絡輿情檢驗政府公信力》發表於新聞周刊第33期(2009年8月17日),原名為《理性把控網絡輿情》

◆《“官辦”行業協會的角色質疑》發表於新聞周刊第26期(2007年6月25日),原名為《“官辦”行業協會角色質疑》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