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中美國·從激烈對抗到超級融合

第21章 中國市場的誘惑力

中國對世界上最優秀的企業具有特殊的吸引力。這些企業進入中國並沒有影響中國的經濟主權,也沒有造成中國的經濟混亂。其他國家是向跨國公司作出讓步,而跨國公司會向中國作出讓步。它們為了能夠進入中國,會接受一些限制性條款,這在與別的國家談投資條件時是根本不可能出現的事情。中國不僅能夠吸引外國企業前來投資,還能控制好對外開放的時間進程。 中國沒有外債,這也是一個優勢。歷史上,中國對西方國家所欠的債務使中國人在心理上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也為西方強國進一步控制中國的內部事務提供了藉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華盛頓共識”就是利用債務作為槓桿。很多國家為了發展國內經濟急需貸款,而西方國家的政府和國際金融機構正是貸款的提供者。所以,為了取得貸款,這些國家不得不遵從西方國家提出的條件。然而,中國卻沒有必要如此,因為中國不需要向西方國家貸款。

外國企業在華的直接投資不僅實現了企業的發展願景,還間接地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資本條件。因此,中國的現代化發展並沒有以犧牲自己國家的主權為代價,相反一些外國企業卻付出了不小的代價。早期在華投資的外國企業不只是投入幾十億美元那麼簡單(20世紀90年代在中國經濟總量中佔有相當的比重),還向中國輸送優秀的管理人才、僱用中國本土勞動力、向中國的合作夥伴傳輸先進的知識和經驗。中國獲得了西方企業帶來的資金和知識,這兩者結合在一起有益於跨國公司的拓展和“中美國”的形成。這使得中國和美國兩大經濟體逐漸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 中國與世界經濟中心和世界金融中心的關係具有唯一性,當然這種唯一性不能被無限誇大。在過去60年中,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按照自己的時間進程、根據自己的原則實現現代化、工業化的國家。鄧小平當初作出的決定是使中國融入現代國際社會,但是他也許沒有想到,如今的世界都在迎合和適應中國的發展。不錯,西方企業一直在向中國政府施壓,它們希望中國政府能夠加快改革進程,對合同和知識產權給予有效保護。美國政府也經常在人權問題和匯率制度方面向中國發出反對的聲音。但是,中國對來自西方的壓力不卑不亢。當然,西方企業也不會因為中國的態度而撤資,它們反而通過更大規模的投資來搶占中國市場。

20世紀90年代,中國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與此同時,快遞業務也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長。 90年代末,聯邦快遞公司已經在中國近100個城市開設了業務,並開始了進出中國的直航貨機運營業務。當時中國的汽車和火車等交通工具缺乏,基礎設施還不完善,所以“隔夜送達”很少實現,但是聯邦快遞公司會盡量在兩日之內將貨物送到收件人手中。 聯邦快遞公司能夠幫助其他在華投資的美國企業和跨國公司提高工作效率。這些企業設在中國香港、廣州或上海的總部能夠通過聯邦快遞公司將貨物運送至福建或武漢的工廠,也能將文件傳遞到北京的律師事務所和政府機構。有了聯邦快遞公司,其他外國在華企業也能夠迅速站穩腳跟,並能很輕鬆地為企業將來的發展進行謀劃。在中國,經過20世紀90年代創業階段的外國公司不會把這一過程描述得很輕鬆,但即便如此,在創業者看來,在華投資也要遠比在中非開礦和在中東開採石油容易得多。從另一方面看,聯邦快遞公司以及它的競爭對手聯合包裹服務公司和敦豪快遞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是使中國快速發展的一個因素。

外國企業在中國大陸的業務擴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們為中國企業提供了一個可以效仿的現代工業經濟的發展模式,它們對中國建設和完善基礎設施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自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公路、港口、發電廠和市政建設等方面投入了不少資金,但是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那些重大項目還只是區域性的,其輻射範圍也只包括重要經濟地區的周邊。區域的發展對推動中國整體進步來說是非常關鍵的。當然,這還遠遠不夠。在接下來的發展中,中國的城市和區域需要彼此聯繫在一起,這一點只有通過中央政府才能做到。 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的前10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還是一個自行車王國。 10年之後,汽車走進了人們的生活。汽車行業的發展產生了對高速公路的需求,因此,中國的公路交通網絡快速擴展,但首先還是為了滿足貨物運輸的需要。中國內陸城市的發展加速了鐵路網絡的形成,因為沿海港口的集裝箱需要通過鐵路向內陸地區運輸。同時,集裝箱中裝載的貨物還需要通過貨車和公路送到企業和消費者手中。快速的經濟發展對中國的電力系統造成了一定的壓力,在主要城市中心和製造業中心,時常出現局部限電和斷電的現象,升級國家電網成了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才有了第一條高速公路。而僅僅10年後,中國的高速公路總里程已經達到了1.5萬英里。再經過10年的建設,中國的高速公路還將翻一番,甚至更多。此外,中國每年新建的單車道和雙車道公路近2.5萬英里,每年新建鐵路線數千英里。中國北方地區的天津和大連、南方地區的香港和深圳,這些城市的港口規模在迅速擴大。隨著基礎設施的建設,新的工廠、辦公樓和公寓落成,數百萬人在新的工廠和辦公樓裡找到了工作。經濟的發展導致了更多的消費行為和對更多商品的需求,這些商品每天通過公路、水路和鐵路在各地之間運送。 中國的變化並不是聯邦快遞公司帶來的,但是聯邦快遞公司也是推動中國變化的因素之一。它為中國的國有企業提供了一種看得見的商業運行模式。它的合作者中國外運同時也是聯合包裹服務公司的合作夥伴,中國外運從這些跨國公司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勝過聘請一些西方企業的經理人和顧問。中國外運的員工和企業管理人員可以近距離地學習聯邦快遞公司如何進行商業運營、如何制定企業規劃、如何針對中國市場採取有效的發展戰略。他們也許對此有了真正的理解,也許只看了個大概,但無論怎樣,與聯邦快遞公司的合作都會使他們對現實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在20世紀9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裡,中國帶給外國企業的希望只停留在“希望”的層面。來自全世界的企業,包括美國、歐洲、中國香港、中國台灣和亞洲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企業,在中國投資對於中國的發展來說非常重要,對於企業來說,投資是把希望寄予未來,而不僅僅是現在。這也是為什麼弗雷德·史密斯和其他企業領導人每年都要去美國國會山的原因。他們試圖說服國會議員維持中國的最惠國待遇,並深化與中國的關係。如果美國政府因為人權問題和中國台灣的問題而與中國的關係惡化,那麼這些企業在華的投資將會面臨極大風險。 美國企業為了進入新興市場、獲得低成本生產優勢而大舉進軍中國,這一趨勢始於20世紀90年代,當時美國國內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儘管也有聲音警告說,中國是美國的競爭者,中國會搶奪美國的就業機會,中國將成為美國在全球的潛在對手。然而,當時的中國與美國相比,經濟力量相差懸殊,美國人在巨大的商機面前表現得十分自信。像弗雷德·史密斯這樣的企業領導人成了那個時代的英雄,同樣的商業精英還有通用電氣公司的傑克·韋爾奇、亞馬遜公司的傑夫·貝索斯、美國在線的史蒂夫·凱斯等人。中國近幾十年的發展為外資企業帶來了希望和夢想,中國已經成為不斷擴大的全球市場中的重要一員。

中國給世界帶來了希望。 20世紀90年代末,外國企業在中國的投資得到了回報。中國的經濟在加速發展,中國政府正在尋求實現經濟現代化的途徑,加大基礎設施和農村改革方面的投入。當經濟特區的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時,銀行系統改革和金融體制改革也提上了日程。 外國企業和投資者希望看到中國的銀行系統改革和金融體制改革。如果改革能夠持續下去,那麼中國將很快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中。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國需要以一種更加開放的姿態面向世界。在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之初,中國還沒想到要加入任何一個國際經濟組織,而20世紀90年代中國則開始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而努力。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會改變世界貿易格局,世界經濟發展也會因此而發生變化。如今中國已經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現在人們需要討論的是如何在世界貿易組織的框架之下,為中美兩國關係的發展奠定基礎。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