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重燃中國夢想

第4章 自序

重燃中國夢想 姚余栋 3278 2018-03-18
經濟學是理論,也是實踐。秉承經濟學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是我作為經濟工作者一成不變的追求。我長期堅持經濟研究,特別是對中國經濟的研究。我出國10年,在英國劍橋讀書5年,博士論文是關於中國經濟的;在美國工作5年,其中世界銀行近1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4年。這10年中我走訪了許多國家和地區,對世界各國經濟生活有著較深刻且直觀的了解。在回國後的4年中,我去了國內許多地方,見到了大量的新鮮事物,感到“老革命遇到新問題”。從那時起,我就產生了撰寫這本書的念頭,但苦於平時工作繁忙,一直沒有動筆。最終促使我下定決心的是我與吳曉波的“亞布力之約”。 2008年1月,我與曉波在黑龍江省亞布力相遇,暢敘幾個小時,相見恨晚。曉波認為,2009年是共和國建立60週年,按照中國的傳統,甲子為大!中國需要一本從經濟角度回顧歷史並展望未來的書。他了解我在經濟方面做的一些研究後,就約我寫作這樣一本書。我當時擔心,我的書學術性太強,不會有太多人喜歡。但曉波覺得,不要在乎這些,時代需要這個選題,這是一種歷史責任。他講述了他寫的動因:2004年的一個下午,身在美國的吳曉波萌生了寫一部中國改革開放30年企業史的念頭。當時,有許多朋友勸他,不要寫這樣一本書,題目較枯燥。但吳曉波堅持要寫,他覺得,中國需要一部企業史。 4年後,他的出版,成為當年暢銷書,至今他發起的“激盪風雲”仍然讓人們與那還未遠行的激盪時代產生強烈共鳴。

我受到曉波的鼓勵,就一口答應下來。沒想到,我後來對這樣一個“亞布力之約”不是被動地信守承諾,而是在書稿的創作過程中“沉醉不知歸路”,欲罷不能。 這本書起源是為共和國甲子華誕而寫的。我查閱了建國40週年和50週年時的經濟文獻,發現尚缺乏對經濟歷史大跨度的總結,這使我更加認同曉波的觀點,也欽佩他在選題上的慧眼獨具。儘管2008年有不少總結改革開放30年的好書,但我覺得很有必要站在全球經濟發展的高度,從經濟大歷史、經濟大未來的角度審視新中國建國60週年的整體經濟歷程,包括新中國第一個30年(1949~1979年)和第二個30年(1979~2009年)。顧名思義,經濟大歷史就是要回答“我們從哪裡來”,而經濟大未來就是要回答“我們要到哪裡去”。這是兩個孿生的哲學問題,僅回答任何一個問題都是不夠的。

隨著寫作的深入,我對時代整體結構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從1949年到2009年的60年,在中華5000年文明史上,只不過是彈指一揮間。可我越來越覺得,建國60週年的經濟巨變,無論從縱向時代定位還是橫向國際比較,都是一次“中國經濟大變局”,也是“中國夢想”從熄滅到重新點燃的過程。 從縱向看,這個60年是承繼了千年來中國經濟的輝煌,是逆轉了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百年經濟的沉淪,是開闢了它之後的一個嶄新的時代。這個60年基本上完成了5000年來中國農業革命之後的又一次經濟革命,即工業革命,改變了中國從公元1年到1948年以來人均GDP長期停滯的狀態,創造了難以想像的社會財富,並且深遠地影響了今後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

從橫向看,這個60年對世界經濟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意義遠遠超出了亞洲的範疇。縱觀歷史,唯一可與之在程度上相比的是19世紀美國經濟的崛起。中國繼5000年前第一次經濟革命(農業革命)之後,再次點燃“中國夢想”的經濟聖火,取得罕見的重新崛起,產生的全球性效應還在延續,並將深刻地改變人類未來的經濟前途和命運。 在這本書裡,我試圖描述的“中國經濟大變局”這個偉大事物只是剛剛完成,“中國夢想”之火剛剛重新燃燒。依靠大量的客觀數據作為根據,我可以暫時放下“距離產生公正”的歷史學規律,對中國的第二次經濟革命作出一個冷靜、客觀的總結。我們既是“中國經濟大變局”的戲外觀眾,同時也是戲中人。錯過在共和國甲子華誕之時總結過去60年,會留下時代的遺憾;錯過在共和國甲子華誕之時憧憬未來40年,會缺少時代的浪漫。所以,我把一個經濟工作者在“中國經濟大變局”中的親身經歷和對未來產生影響的思考記錄下來。

正像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說的:“研究和論述這些問題的時機看來已經到來,今天我們所處的確切地位正好使我們能更好地觀察和判斷這個偉大事物。我們離大革命已相當遠,使我們只輕微地感受那種令革命參與者目眩的激情;同時我們離大革命仍相當近,使我們能夠深入到指引大革命的精神中去加以理解。過不多久,人們就很難做到這點了!因為偉大的革命一旦成功,便使產生革命的原因消失,革命由於本身的成功,反變得不可理解了。” 本書的思路是大跨度地把經濟時代劃分開來。 從公元1年到公元2049年,我按照中國經濟“贏利模式”的變化,把這2049年劃分為6個經濟時代: 公元1~1839年是“輝煌時代”,中國以技術成就農業經濟的輝煌,但也陷入“高水平動態均衡”的陷阱;

公元1840~1948年是“危機時代”,工業經濟的“贏利模式”沒有建立起來,卻負債累累,瀕臨破產; 共和國前30年(1949~1979年)是“創業時代”,積極探索了以實現“四個現代化”為標誌的“中國夢想1.0”!找到了一條次優的“贏利模式”,即計劃經濟體制,在重工業化道路上付出了高昂學費,但也推動了人力資本的積累; 後30年(1979~2009年)是“價格時代”,找到了最優的市場經濟模式,“中國價格”享譽全球!實現了以小康水平為標誌的“中國夢想2.0”; 今後20年即從建國60年到建國80年(2009~2029年)是“品牌時代”,“中國製造”將引領世界經濟的品牌時尚,追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中國夢想2.5”;

從建國80年到建國100年(2029~2049年)是“創新時代”,“創新型國家”基本建成,“中國信息”和“中國生物”成就“中國新經濟”;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百年華誕,中國實現第三步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即“中國夢想3.0”,成為世界經濟前沿的主要引擎之一,為人類文明和世界經濟再次作出應有的貢獻,“世界上將出現一個擁有再豐富的想像力也無法想像的全新局面”。 在這本書裡,我將帶領讀者在巨大的時間跨度中快速地切換時代畫面,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我並非想運用蒙太奇般的手法給讀者造成奇特的感覺,也沒有本事造就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徐徐展開的5000年文明畫卷的神奇,更不是故意渲染歷史本身的沉重和人類對未來憧憬的美學傾向,而是希望和讀者一起做“中國夢想3.0”的尋夢人。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小康的千年“中國夢想”,只是在明清兩代的禁海束縛了豐富的想像力,對工業革命的爆發毫無知覺。

中國由於對工業革命的想像力不足造成的近代經濟沉淪只發生過一次,1949年以來重燃的“中國夢想”,也是歷史上唯一的一次,能目睹其壯美絢麗的過程是何等難得。我於是嘗試作了一首《中國夢想賦》: ,閉關鎖國兮,鳳鳥折翼墜溺亡。 ,經濟沉淪兮,燕趙悲歌有國殤。 ,創業維新兮,談笑間天下小康。 。 記述這樣一個“中國經濟大變局”並非易事,一方面要有客觀的經濟事實,另一方面要有創新的經濟思想,並且能夠把經濟數據與經濟思想有機結合起來。當前的世界金融危機也使占主流的新古典經濟學陷入了危機狀態,世界呼喚新的經濟學革命。我秉承劍橋大學經濟學派敢於挑戰正統學術的傳統,早在2002年出版的《學習經濟》一書中就提出了新的經濟思想,即把科學哲學引入經濟學,提出供給曲線的跳躍,為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奠定基本框架。在這本書中,我沿用這個經濟思想,通過對大量數據的分析,“通古今之變”,去理解過去,預測未來。

公元2009年,共和國60週年華誕。我們處於這樣一個後“中國經濟大變局”開始的時代,一個敢於大聲喊出“我有一個中國夢想”的時代,不禁心潮澎湃。本書雖是經濟學專著,但也涉及了廣泛的其他領域。我的目的就是要通過這本書把我內心的感受和人生體驗用理性的語言同廣大讀者進行溝通和交流,對中國經濟的前世今生和未來有所了解和思考。不管怎樣,我希望盡我所能給讀者奉上一本能帶來歷史感、時代感和未來感“三感一體”的經濟學專著。書中僅表達了個人學術觀點!難免存在不足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註釋: ,中信出版社出版。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