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復興之路·中國崛起的30個歷史關鍵

第112章 一、激情“大三線”

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千百年來在“大一統”制度框架下緩慢演進。原有的農耕文明使得江南水鄉一直作為經濟發達地區而存在,而北方和邊疆地區開發較晚,加上被歷代統治者視為“蠻夷之地”,所以發展相對遲緩。清末以來,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侵入,近代意義上的工業開始在交通相對發達的沿海沿江地區落戶並擴散開來,進而對農耕文明形成強烈的衝擊,中國開始有了真正近代意義上的工業生產和工業文明。 但這種根植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工業文明,其佈局是極端不合理的。到1949年,中國70%以上的工業集中在佔國土面積不到12%的東部沿海狹長地帶,廣大內地幾乎沒有現代工業。這種嚴重失衡的空間格局,對於1949年誕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既是一筆經濟遺產,同時也是沉重的歷史負擔,是新中國開始經濟建設的現實起點。

恢復國民經濟的任務一完成,從1953年開始,以“一五”計劃的製訂為契機,中國開始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為了改變東強西弱、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局面,實現生產力的合理佈局,還沒有積累下多少“家底”的新中國,加大了對中西部地區的投資。據統計,在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實際施工150項)中,內地有118項,沿海僅有32項。同期安排的建設項目有694個,其中內地472個,沿海僅222個。 “一五”計劃的成功實施,初步改變了中國的經濟佈局。基於對當時國際形勢的判斷,20世紀6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提出了“三線”建設問題,其中重點是西南地區,採取沿海支援內地的方法,在將一部分工業工程遷到內地的同時,由沿海地區抽調幹部、工人和技術人員前去內地支援。

1964年5月10日至13日,毛澤東在聽取了國家計委關於第三個五年計劃初步設想的工作匯報後,對於把基礎工業和國防建設放在後面流露出了不安情緒,他幽默地說:“兩個拳頭,一個屁股,農業是一個拳頭,國防是一個拳頭,要使拳頭有勁,屁股就要坐穩,屁股就是基礎工業。”但他基本上還是同意了這個“設想”。半個月後,毛澤東在同劉少奇、周恩來和鄧小平等人的談話中,進~步談了自己的憂慮和不安。他說,“三五”計劃還是要考慮解決全國工業的不平衡問題,要搞國防工業和基礎工業,加強戰備,著重進行“三線”建設。 國家計委根據毛澤東的指示精神,重新草擬了“三五”計劃,將加快“三線”建設列為“三五”計劃的核心,把國家的“生存與安全”放到突出的地位上。

“三線”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據統計,“文革”前,僅從1964年下半年醞釀決策並開始建設到1965年一年左右的時間裡,中國就在西南和西北擴建、續建和新建了300多項大中型項目,其中鋼鐵14項、有色金屬18項、石油工業2項、化學工業14項、化肥10項、鐵道工程26項,同時還建設了一些交通、水利、紡織、輕工、建材等關鍵性項目。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三線”地區先後建起了常規武器、電子、戰略核武器以及航空、航天和船舶等30多個工業及科研基地,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工業系統,大大改善了中國工業佈局,提高了國民經濟的生存能力、生產能力、戰略後勤保障能力和國防實力。到1975年,中國“三線”地區的國防工業固定資產原值和淨值、主要產品的生產能力、技術力量和設備水平等,都已超過一、二線地區的水平,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武器裝備生產主要依靠一、二線的狀況。這對加速中國經濟和國防的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同時,在進行“三線”地區的國防工業建設時,中國還著力對西南、西北內地進行了綜合性開發,大力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先後建成了川黔、貴昆、成昆、襄渝等10條鐵路幹線,有力改變了內陸地區交通嚴重閉塞的狀況。此外,還先後建成了貴州六盤水、河南平頂山等50多個統配煤礦區,葛洲壩、龍羊峽、神頭等68座大中型水電或火電站,開發了四川、湖北、河南等8處油氣田。四川攀枝花鋼鐵廠、甘肅酒泉鋼鐵廠、成都無縫鋼管廠、貴州鋁廠等鋼鐵工業企業,也是在這一時期建成的。 從1965年到1975年10年中,中國還在“三線”地區建成機械工業大中型項目124個,逐步形成了重慶、成都、貴陽、漢中、西寧等新的機械工業基地。新建的第二汽車製造廠,汽車年產量佔當時全國的三分之一。門類比較齊全、產品比較配套的紡織等輕工業企業,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達到較高生產技術水平。一位著名的社會學家曾經評價:“三線”建設使西南荒塞地區整整進步了50年。


註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