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復興之路·中國崛起的30個歷史關鍵

第105章 一、發現人力資本奧秘

1980年7月5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署名吳濾的評論文章《招聘有感》,這大概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最早揭開人才問題的文章之一。文章篇幅不長,但很尖銳。它讚頌了當時剛剛破土而出的“招聘”形式,抨擊了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束縛、壓制人才的單位所有製,主張人才流動,以盡其才。文章一發表,立即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招聘”這種形式也隨之在社會上風行紅火,迄今不衰。 招聘熱是改革開放後中國人才狀況悄然變化的一個縮影。而伴隨著人才狀況改變的,還有中國人對人才的作用和地位認識的改變。當中國逐步走向全面崛起,中國人發現,從某種意義上說,發達國家之所以富有,是因為其人力資本強大;發展中國家之所以貧窮,是因為人力資本單薄。

世界現代化歷史越來越呈現出你追我趕的態勢,而每一個迅速崛起的案例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人力資源開發先行。一般來說,當追趕國人均GDP相當於先行國20%的水平時,追趕國人均受教育年限為先行國的40%;當追趕國人均GDP達到先行國40%的水平時,其人均受教育年限一般為先行國的70%左右;而當追趕國人均GDP達到先行國的80%的水平時,人均受教育年限接近先行國的水平。對此,人力資本理論揭示了蘊涵其中的奧秘,即人力資本是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認為,傳統勞動者必須依賴雇主提供的生產資料才能創造價值,而知識經濟時代的勞動者自身就擁有主要的生產資料——知識和智力,這樣的勞動者已經脫離成本的範疇而具有資產的價值。這就是說,先進生產力愈來愈多地由富有創新精神和現代知識結構的智力勞動者所掌握。

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能否在科技發展上取得優勢,增強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將決定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而有資料顯示,哪個國家擁有足夠數量和質量的人才,並充分發揮其作用,哪個國家的發展就會突飛猛進,綜合國力就會大幅度提高,國際競爭力就會大大增強。人類社會已經步入知識經濟時代,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最直接、最重要的力量是人才資源。而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是促進社會進步、經濟繁榮的巨大力量,是國家發展的先決條件。 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科教事業和人才隊伍建設。新中國在生物技術、農業技術、工業技術、通信技術、航天技術、能源技術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但是,在教育、科技及人才隊伍建設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還有很大的差距,教育發展還很不均衡,科技總體水平相對落後,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還比較低,人才總量相對不足,特別是高級尖端人才匱乏,人才佔人口的比例遠遠低於發達國家,人才的專業、年齡結構和產業、區域分佈不夠合理。根據有關研究報告,與發達國家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相比,中國人才綜合指數為0.35,在進行比較的48個國家中僅列第37位。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中國還有成人文盲約8507萬人,其中青壯年文盲約2000萬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只有6.5億。各種生產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中國祇有28%靠技術進步取得,而發達國家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60%~80%。在以科技和人才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這些問題嚴重製約著中國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

顯然,對中國這樣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如果人口素質很低,人口就是異常沉重的負擔;人口素質高了,就是非常豐富的人力資源。中國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唯有科教可以興國,人才可以強國。一個緊迫任務擺在了中國的面前。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