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復興之路·中國崛起的30個歷史關鍵

第77章 一、中國與奧運的不解之緣

1896年希臘舉行第一屆奧運會前夕,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創始人皮埃爾·德·顧拜旦曾經向部分國家發出了參賽邀請函,其中一封通過法國駐華公使,輾轉遞交到清政府,但當時的統治者卻因“不知奧運為何物”而未予理會。中國人萌生參加奧運會的夢想,距今恰好整整100年。在當時,這一發端不久的體育盛事被稱作“萬國運動會”。 1907年10月24日,主張體育教學的“南開之父”張伯苓,在天津青年會第五屆學校聯合運動會上的即興演講中,代表中國第一次提出了組隊參加“萬國運動會”的倡議,在青年學子中間激起一陣波瀾。這個被輕視了半個多世紀的民族,迫切地渴望在世界面前揚眉吐氣。 但是,對這來自民間的聲音,忙於軍閥混戰的當權者卻無暇顧及,充耳不聞。

中國人的熱情還是得到了奧林匹克的回應。 1915年,正在籌備第二屆遠東運動會的上海基督教青年會,收到了來自“萬國運動會總幹事部”的電報,那便是後來人們所熟知的國際奧委會。電報中明確建議:“下次萬國運動會時,中國亦得派運動家前往預賽。” 然而,隨即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國內護法戰爭,使這彌足珍貴的機會轉瞬化作泡影。 直至1921年的第五屆遠東運動會,中國才與國際奧委會正式建立聯繫。次年,身為遠東運動會發起人之一的體育家王正廷,被推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成為步入這個組織的第一位中國人。 1924年成立的“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則於1931年被正式接納為奧委會組織。 這個簡稱“體協”的組織當時已在內政部立案,但沒有得到來自官方的任何財政支持,自其誕生之初,便時常因為資金匱乏而瀕臨名存實亡的境地。為了應付捉襟見肘的經費問題,“體協”曾一度棲身於上海《申報》報館,借用報館裡一間狹小的空房,作為臨時辦公地。

儘管手頭非常拮据,在巴黎舉行的第八屆奧運會,“體協”還是派遣了3名網球運動員赴會參加表演活動。然而,這一舉動在當時並未引起足夠的關注,也沒能留下任何資料。如今,那3名運動員的姓名已消隱於歷史的長河中。 同樣山於經費問題,1928年荷蘭阿姆斯特丹第九屆奧運會,中國也只派出“體協”幹事宋如海以觀察員的身份赴會觀光。坐在人潮湧動的看台上,觀望著異國選手奮力拼搏的矯健身影,耳畔迴響著各種語言交匯而成的歡呼之聲,宋如海感到極度的壓抑與孤獨。他用英語反复喃喃自語:“奧林匹亞……奧林匹亞……”突然,一股抑鬱於胸中的熱流噴薄而出,這個中國人用中文諧音大聲咆哮著:“我能比呀!”這句吶喊很快便被周圍的聲浪所淹沒。

1932年7月31日15時,美國洛杉磯市。第十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後的第二天,男子100米短跑預賽正在進行。起跑線前,在那些高大魁梧的歐美運動員中間,一個身材矮小、膚色黝黑的中國選手,吸引了眾人好奇的目光。他是第一位走進奧運賽場的中國人,四億人口大國的唯一參賽者。在此後的漫長歲月裡,每當有人講述中國在奧運賽場上的艱辛歷程,便一定會提及這個名字——劉長春。劉長春1909年出生於遼寧省金縣,擅長短跑。他的技術特點是步頻快、步幅大、動作向前性好。在故鄉大連,提起劉長春,仍有老輩人會記得他當年那個小有名氣的綽號——“兔子腿”。 1929年5月31日至6月2日,劉長春在瀋陽舉行的第十四屆華北運動會上,一舉打破100米、200米和400米3個短跑項目的全國紀錄,成績分別是10.8秒、22.4秒和52.4秒。當時,這些成績非常令人鼓舞,因為1928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奧運會100米冠軍的成績也是10.8秒。在愛國將領張學良的支持和幫助下,劉長春作為中國體育代表團的唯一成員,1932年首次參加洛杉磯第十屆奧運會。

1932年7月1日,在東北大學畢業典禮上,劉長春代表中國遠征奧運的消息被正式公開。 這一消息山張學良本人親自宣布。他慷慨捐贈了8000銀元,作為劉長春此次奧運之行的全部費用,約合1000多美元。而此前,面對民間發出的參加奧運會的呼聲,國民政府以“經費不足”為理由,再次輕易而草率地予以了否決。 論實力,劉長春已具備了世界水平,但山於25天的長途跋涉,他的體力和運動能力都下降了很多,到達洛杉磯的第三天即參加100米預賽,儀以11.1秒的成績名列小組第五名,未能進入下一輪比賽。在200米比賽中,他跑出了22.1秒的好成績,發揮了自己的水平,但僅獲小組第四名,也未能進入複賽。 儘管在預賽即遭淘汰,但劉長春在奧運會期間卻享受到了冠軍的待遇。主辦方舉辦冠軍聚餐會時,他被破例邀請赴會,這令他有些慚愧。當有人在席間介紹這位唯一的中國參賽選手時,所有的在場者集體起立,一一與他握手,甚至致以雷鳴般的掌聲。這時,他更加坐立不安:其恥笑我耶?其歡迎我耶?

比賽結束後,劉長春因路費不夠而無法回國,後來還是在當地華僑的資助下才回到了祖國。 國家命運與個人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恐怕那時的劉長春比誰都更有切身的體會。 此屆奧運會後,雖然國民政府每屆都派代表隊參加,但卻無所收穫。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在“一個中國”問題上的政治立場,中國政府沒有派團參加1984年以前的奧運會,而台灣則以所謂“中華民國”的名義派人參加。 197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奧委會的合法席位在國際奧委會名古屋會議上得以恢復,中國運動員可以正式參加奧運會了。但蘇聯在1979年聖誕節前夕出兵入侵阿富汗,給運動會帶來嚴重的影響。許多國家的奧委會相繼表態,拒絕參加即將在莫斯科舉辦的第二十二屆奧運會。中國奧委會也發表聲明,不參加莫斯科奧運會。為了維護奧林匹克精神和中國的國家利益,中國運動員服從了中國奧委會於1980年4月24日發布的公告,放棄參加莫斯科奧運會。

1984年7月,美國洛杉磯第二十三屆奧運會開幕。中國奧委會派出了一個大型體育代表團參加這次盛會,運動員達225人,參加了除足球、曲棍球、拳擊、馬術、現代五項以外的16個大項的比賽。中國台北奧委會也派出67名運動員,參加了田徑、游泳、舉重等項的比賽。這是海峽兩岸中華兒女首次在夏季奧運會上相逢。 重返奧運賽場的中國體育代表團,在洛杉磯奧運會開幕後的第一天,便展示出新興世界體育強國的風采。許海峰在男子手槍慢射比賽中所獲的金牌不僅是該屆奧運會決出的第一塊金牌,更實現了炎黃子孫在奧運會上金牌及獎牌“零的突破”,一雪百餘年來“東亞病夫”的恥辱。之後,中國體育健兒再接再厲,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共獲得15塊金牌、8塊銀牌、9塊銅牌,列獎牌榜第四位。

此後歷屆奧運會,中國代表隊都有出色的表現。中國健兒成為奧運會大家庭的一支生力軍。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