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復興之路·中國崛起的30個歷史關鍵

第20章 四、解讀

1840年以後,由於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空前深重。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無數仁人誌士苦苦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這些鬥爭和探索,每一次都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推動了中國的進步,但都一次一次地失敗了。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對中國社會進步具有重大意義,但也未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命運。 事實表明,不觸動封建根基的自強運動和改良主義、舊式的農民戰爭、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資本主義的其他種種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圖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中國期待著新的社會力量尋找先進理論,開創救國救民的道路。正在這時,1917年和1919年,俄國和中國發生了兩件大事,這就是俄國的十月革命和中國的五四運動。十月革命的隆隆炮聲,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先進理論。從五四運動開始,中國工人階級作為先進的社會力量嶄露頭角,同時,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高舉民主和科學的旗幟,為新思想新理論在中國的傳播開闢了道路。 1921年,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從此,領導反帝反封建革命鬥爭、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振興中華的偉大使命,歷史地落到了中國共產黨的身上。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在於,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中國人民有了可依賴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馬列主義的科學思想被用來指導中國革命,並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為中國人民指明了鬥爭的目標和走向勝利的道路;使中國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溝通了中國革命與世界革命的聯繫,為中國革命獲得國際援助和避免資本主義前途提供了客觀可能性。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近代社會經濟、政治發展和思想演變的結果,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事件。中國共產黨的出現,讓絕望中的國人看到了希望。 從鴉片戰爭到中國共產黨成立,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今天,中國經歷了截然不同的兩個80多年。在前80多年中,封建統治者喪權辱國,社會戰亂不斷,國家積貧積弱,人民飢寒交迫。在後80多年中,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空前團結和組織起來,衝破重重難關,革命鬥爭不斷勝利;新中國成立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國家日益昌盛,人民的社會地位、物質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顯著提高。從前後兩個80多年的比較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一切愛國力量深深認識到,中國能從最悲慘的境遇向著光明的前途實現偉大的歷史轉變,就是因為有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有了共產黨的領導,中華民族的崛起是任何勢力也抵擋不住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