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解密華為

第4章 苦難的少年時代

解密華為 余胜海 2594 2018-03-18
任正非1944年出生在貴州省鎮寧縣一個貧困的小村莊,兄妹7個,他排行老大。任正非的爺爺任三和是做金華火腿的大師傅,當時在浙江省浦江縣很有名氣。任正非的父親叫任摩遜,母親叫程遠昭。任摩遜1910年出生,是任家唯一一個讀過大學的文化人。 1931年,任摩遜進入北平民大經濟係就讀,在求學期間正值日本入侵東北,救亡運動高漲,他和很多熱血青年一起參加了共產黨的外圍組織。由於父母相繼病逝,1934年任摩遜回到老家,在一所專科學校教書,還擔任了多年的校長。 抗日戰爭時期,任摩遜曾到廣州的一家生產防毒面具的兵工廠擔任過會計。因為他支持共產黨,又積極宣傳抗日,組織讀書會,引起了國民黨特務的注意。由於戰爭,工廠經廣西輾轉搬遷到貴州桐梓。 1944年任摩遜避開特務追捕,悄悄回到貴州定居。任摩遜雖然很早就參加了共產黨的進步活動,但因為他曾在國民黨兵工廠工作過而沒受到黨組織的信任,歷次政治運動中都要接受改造,反復交代思想問題,直到1958年才被批准入黨。 1995年任摩遜回到闊別半世紀的故鄉,不久去世。

任正非的母親程遠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在任摩遜的影響下自學成才,後來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一生陪伴丈夫在貧困山區從事教育事業。為了教書育人,任摩遜、程遠昭夫妻倆謹言慎行,埋頭忘我工作,以至於無暇顧及自己的孩子。他們培養出了不少優秀的人才,其中一些後來成為省、地級幹部和優秀的專家學者。 任正非的青少年時代是在極度貧寒中度過的,他全家9口人全靠父母的微薄收入度日,任摩遜還要給老家的家眷寄生活費。再加上當時全國經濟處於困難時期,糧食嚴重短缺,全家人經常餓肚子,家裡幾個人合蓋一條棉被,在地坑里做飯,貧困的景象連後來來抄家的造反派都目瞪口呆。任正非在19歲之前沒穿過一件新衣服,因為上學的孩子多,每到新學期母親就開始為孩子們的學費發愁,經常要到處向人借錢來維持,而且有時還借不到,因為別人也一樣困難。

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下,任正非的父母依然堅持讓7個孩子都上學讀書,沒有讓他們放棄學業幫助支撐家庭。父親一直勉勵任正非好好學習,養成了他勤奮上進、淡泊名利、崇尚知識的心態。 任正非的父母當時都是處於社會最底層的普通教師,而且,在那個時候,教師都是“臭老九”,受人鄙視不說,工資也很少,無法給予孩子們物質和事業上的幫助,留給兒子的只是對知識的熱愛,以及為人父母的舐犢之情。 在這樣的特殊年代,最讓人難以忍受的就是飢餓了。飢餓給上高中的任正非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每天飢腸轆轆令他無心讀書,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吃一個白面饅頭。雖然為飢餓所折磨,作為老大的任正非卻不敢隨便動家裡的存糧,因為他知道父母也一起挨餓,而且存糧還要留給弟妹們吃。

任正非讀高三的那段日子裡,有時在家複習功課實在餓得難以忍受了,就用米糠和著菜揉一下,放在鍋裡烙著吃。有幾次被父親發現了,父親雖然很心疼兒子,卻也沒有一點辦法。為生存所迫,全家人想方設法尋找食物,種南瓜,採野果,煮菜根,實行嚴格的分餐製,共渡難關。任正非高考前的兩個月,母親每天早晨額外給他一個小玉米餅,支撐他上學讀書。 任正非曾經感慨地說:“如不是這樣,也許我創辦不了華為這樣的公司,社會上可能會多一名養豬能手,或街邊多一名能工巧匠而已。這個小小的玉米餅,是從父母親與弟妹們的口中摳出來的,我無以報答他們。” 1963年,19歲的任正非考上了重慶建築工程學院(現併入重慶大學),但這時家裡的經濟狀況就更加捉襟見肘,弟妹的處境也更加艱難。母親竭盡全力為兒子準備的兩件襯衣和一條拼接起來的被單,陪伴他度過了4年艱苦的大學生活。

任正非讀大二的時候,“文化大革命”爆發,父親被關進了牛棚。任正非扒火車偷偷回家看望父母。因為沒有票,他在火車上捱過上海造反隊的毒打,補票也不行,硬是把他推下了車。因為沒買車票,被推下車後又捱過車站工作人員的打罵,後來半夜步行十幾里回到家裡。父母見他回來了,來不及心疼,讓他明早一早就走,怕人知道,受牽連,影響兒子的前途。任正非第二天一大早就趕回學校,臨走時,他父親叮囑道:“記住,知識就是力量,別人不學,你要學,不要隨大溜,以後有能力要幫助弟妹。”他父親還脫下自己的一雙舊皮鞋送給他穿。 據任正非回憶,他背負著父親的重托,回到重慶後已經是“槍林彈雨的環境”。但是他還是靜下心來,把電子計算機、數字技術、自動控制等課程全部自學完了。

在學校裡,任正非結識了幾位西安交大的老師,這幾位老師經常給他一些油印的書看。任正非還自學了3門外語,當時他已經可以閱讀大學的外語課本。他現在去歐美考察,洽談業務可以不帶翻譯。 這樣一個清貧的教師家庭對任正非的價值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貧窮是老師,它教會人如何得以生存。中國許許多多的成功者都有過貧窮的經歷,因此養成了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優良品格,而這往往就是他們創業時期的爆發力所在,貧窮也因此被稱為成功者的“財富”。這也為他創立華為,並把華為帶上獨立自主的實業之路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任正非認為正是父母的無私才保證了所有子女能夠生存下來。他說:“華為的成功,與我不自私有一定關係,而這是從我父母身上學到的。”

1997年,我國改革高等教育制度,開始向學生收費,而配套的助學貸款又沒跟上,任正非向教育部捐獻了2500萬元,設立了“寒門學子基金”,以資助貧困學生。對知識的尊重,是中國知識階層的教育傳統,也是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一代知識分子,對被扭曲了的文化觀念的修正,而經歷著貧窮的發展中國家和人民,更能感受到尊重知識的重要性。從這個角度說,任正非的“寒門學子基金”,意義等同於“希望工程”。當時,有人提出來,基金的名字是否叫“優秀××基金”,任正非不以為然地說:“出身貧寒並不可恥,高貴而沒有知識也不光榮。”他還指示華為人力資源部門要優先招收出身貧寒的大學生。他說:“貧寒的學生更能吃苦耐勞,在工作中更加能夠經得起挫折和磨難。”

雖然少年時代歷經磨難,但這也很好地培養了任正非吃苦耐勞、艱苦樸素和勤勉上進的優良品格。 20多年來,他一直保持著勤儉節約的傳統,個人生活十分簡樸。他沒有保鏢,沒有專車,沒有私人秘書,每天自己開車按時上下班。他使用的是自己公司生產的華為牌手機;他自我稀釋股份,讓公司員工持股;他平易近人,樸實無華,經常到食堂和員工們一起吃工作餐,在任正非的身上你找不到一點大老闆的派頭。這些品格因素在不知不覺中促使華為快速崛起,發展成為一家偉大的企業。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