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外國小說 林中城堡
林中城堡

林中城堡

诺曼·梅勒

  • 外國小說

    類別
  • 1970-01-01發表
  • 285970

    完全的
© www.hixbook.com

第1章 譯者前言

林中城堡 诺曼·梅勒 3908 2018-03-18
二零零七年十一月十日,美國文學巨匠、兩屆普利策小說獎得主諾曼·梅勒(Norman Mailer,1923—2007)在紐約西奈山醫院病逝,享年八十四歲。此前不久剛獲悉美國方面非常滿意上海譯文出版社關於他的長篇小說(The Castle in the Forest)的翻譯和出版安排,不幸諾曼·梅勒與世長辭,這部長篇也成了他的遺世之作,實在令人扼腕嘆息。 諾曼·梅勒出生在新澤西一個頗有名望的猶太人家庭,在紐約布魯克林區長大,在哈佛學習工科,畢業之前就開始寫小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了兩年兵,退役後從事寫作。一九四八年,二十五歲的諾曼·梅勒發表了(The Naked and the Dead),這是一部美國文學史上描寫戰爭的優秀小說,一部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的作品,寫的是在一個由日本人佔領的南太平洋小島上登陸的一支美軍小部隊十三名偵察兵的命運,其間又寫了官兵之間的矛盾、部隊體制的不民主、軍官的專橫跋扈。最後,參與這樣一場戰爭的人要么衣服被剝光了,成了“裸者”,失去了一切的希望;要么甚至連生命本身也失去了,成了“死者”。小說一發表就獲得了讀者和批評界的讚揚,於是在美國文壇贏得一個永久的席位,作者名利雙收。美國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發表的近百部戰爭小說大抵都非常出色地運用了海明威的現實主義技巧,採用多斯·帕索斯外部報導和戰爭參與者直接敘述的交替寫作手法,甚至間或取得了EE克明斯唯一一部戰爭小說激發噩夢的戲劇性效果。在首部作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後,諾曼·梅勒從自然主義轉向存在主義和象徵主義,一九五一年發表(Barbary Shore)。一九五五年發表的(The Deer Park),用的是同樣的手法,寫的是好萊塢的鬱悶氛圍。小說寫了三個人,一個是想老老實實創作一些作品卻受到右翼勢力威脅的電影導演,一個是在戰後社會上找不到有意義的位置的空軍退伍軍人,還有一個是拉皮條的男人,既野心勃勃又處事泰然,像個現代的浮士德。其實小說反映的是當時整個美國社會。一九五九年以後梅勒暫停了小說創作,這一年發表了《為我自己做廣告》(Advertisements for Myself),書中收集了發表的全部短篇小說、散文、評論,摘錄了三部長篇小說,論述自己的早期作品以及報刊上的評論。一九六五年,遵循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偉大傳統,發表了描寫駭人聽聞的婚姻解體和社會腐敗的長篇小說《美國夢》(An American Dream),標誌著他向長篇小說創作的回歸。一九六七年的(Why Are We in Vietnam),通過描寫一個得克薩斯人青年時代和他父親同友人在阿拉斯加的獵熊經歷,影射並抨擊了美國在越南戰爭中的所作所為。對書中人物的調查促使他在一九六八年寫下《夜幕下的大軍》(The Armies of the Night),小說記述了向五角大樓和平進軍的過程以及由此引發的思考,並獲得普利策小說獎和美國國家圖書獎。梅勒另一部獲得普利策小說獎的作品是一九七九年發表的《劊子手之歌》(The Executioner's Song),是一部長篇真實生活小說,探討十年裡第一個被處死(一九七七年)的殺人犯加里·吉爾摩的犯罪原因。諾曼·梅勒近六十年的寫作生涯裡寫了四十多部書,其中有十一部小說,最後一部即我們現在讀到的發表於二零零七年的長篇。

諾曼·梅勒一生結婚六次,有九個子女。他精力充沛,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言談間鋒芒畢露。他是一個小說家,也是記者、詩人、評論家、劇作家和電影導演。一九六七年因參加反對越南戰爭的示威遊行而被捕。兩年之後參加民主黨,在紐約市長的競選中失利。後又與專欄作家吉米·布萊斯林結盟,提議將紐約市分離出來建立美國第五十一個州。半個世紀前他在《為我自己做廣告》中寫道:“我希望嘗試對謀殺、自殺、亂倫、縱慾、極度的快感以及時光等方面的奧秘作深入的探討。”對梅勒來說,自我暴露使他具備了寫別人的嫉妒、尖刻、自私以及貪婪的有利條件。諾曼·梅勒的成名作是他所關注的公開的“裸”的第一個例子。但是隨著他作家生涯的不斷展開,他給他的“裸”賦予了不同的含義。他作為一個人和一個作家的“裸”意即袒露他的衝動、慾望、本能、思想。公開地“裸”,說出不能說的話,那就是一種力量的表現形式。

諾曼·梅勒在寫完耶穌傳(The Gospel According to the Son)後沉寂了十年之久,於二零零七年一月以八十四歲的高齡出版了他一生最後一部長篇小說,詳盡敘述了希特勒的童年時光。書一出版就被《紐約時報》列入暢銷書排行榜,位居第五,而同時,由於題材的特別,以及表現手法的別出心裁,小說也引發了自梅勒的《劊子手之歌》發表以來讀書界對他的書的語言最激烈的評論。 梅勒的這部小說的敘述者是附在一名黨衛軍情報官身上的魔鬼,分兩條敘述主線:一條是希特勒家族的歷史,從希特勒的祖父一直寫到他父親的死,以希特勒十六歲中學畢業作結;一條是小說中的魔鬼“我”(並且是書中的一個“人物”)講述的滲透全書的魔鬼活動以及穿插其中的多則故事。孤立地看,這部小說與其說是寫希特勒的童年,倒不如說是寫他的父親阿洛伊斯的一生(從他十三歲外出謀生到他六十五歲病逝),以及這樣的家庭環境和當時的社會環境對這個十惡不赦的惡魔希特勒的童年心理的影響。他的父親是一個粗魯的人,每到一地便覬覦當地的女人,他又是一個妄自尊大、沒有受過多少教育的人,從維也納一家靴子作坊的學徒爬到了奧地利邊境海關官員的位子,最後因性格暴戾、酒色無度在六十五歲時吐血而死。在對這樣的人物性格刻畫方面,梅勒是得心應手的,小說讀起來語言生動,情節引人入勝,人物栩栩如生。關於這個惡魔及其家庭,研究者已經寫了許多的書,梅勒在小說的後面也附上了多達一百二十八本參考書目(小說附上參考書目也是不尋常的,作者手法的別出心裁和態度的嚴謹可見一斑)。但是是一部虛構小說,歷史上並沒有所謂的林中城堡集中營,儘管在希特勒一九四五年死後關於希特勒的單睾丸和他是父親與女兒亂倫的產物的說法只在民間流傳,梅勒卻在小說裡把這兩件事都寫得非常肯定;歷史學家下結論須有史實依據,小說家則可以用肯定的語言虛構既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的細節。有的人認為,現代的讀者會覺得梅勒的小說寫了一個可以觸及的惡魔希特勒。一個八十歲的老人還能憑藉大量的史料,調動豐富的想像力,寫出三十多萬字的小說,實屬罕見,令人驚嘆。

小說的魔鬼主線是由作品中魔鬼“我”(一部寫希特勒的小說由魔鬼來敘述是合乎邏輯的)繪聲繪色的講述所構成的。難怪有人覺得這部書“既荒誕不經又引人入勝”,小說第一頁就吸引了讀者,魔鬼“我”寫道: 今天,這個人被看作是一個惡魔,因此我並不想為他辯護——事實證明他是一個萬惡的惡魔。話雖如此,他依然是一個有獨到見解的人,而且他有一個論點確實引導我有了從事文學的打算,…… 在這部小說的“尾聲”,我們讀到: 三年以後,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徒掌握政權,而我此後分派到的任務就是進入那個名叫迪特爾的優秀黨衛軍成員的身體。坦白說,我絕不會原諒大師把我降級的,我為什麼會決心寫這本書,這也許是唯一最合適的解釋。

小說既然寫了希特勒這個惡魔,那麼讀者就有理由期待作者挖掘其邪惡產生的根源。這部書的敘述者(魔鬼)在小說第四卷第3章中援引了約翰·彌爾頓的,指出宇宙由兩個王國構成,一個是上帝的天國,一個是撒旦的地獄國。接著他引申開來,寫道: 現實具有三個方面——上帝、撒旦和人類——實際上這是三支單獨的部隊,三個王國,而不是兩個。上帝及其眾天使要爭取男人、女人、兒童,置他們於他的影響之下。我們的大師,還有我們,即他的代表,同樣要控制這些人的靈魂。 從這樣既嚴肅又荒誕的理論出發,魔鬼敘述者告訴讀者,希特勒的母親懷上他的時候就有魔鬼在場,他的成長受到魔鬼的控制,他的一舉一動都由魔鬼來支配,包括十四歲時閱讀鼓吹種族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德國歷史學家特賴奇克的書,“出現一個領導整個世界的領袖的時代將會來到”。總而言之,用小說家的眼光來觀察,希特勒就是魔鬼所造就的。

梅勒這樣的手法也具有小說結構上的意義,兩條線的敘述手法避免了小說的單薄。按照米蘭·昆德拉的說法,“對於小說的藝術來說,自它存在之日起,結構就獲得了一種首要的重要性”。 “一部小說的美與它的結構是不可分的”。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在講解《堂吉訶德》這部小說的結構時指出,塞萬提斯在小說第一部結尾處插入的故事與全書是不相干的,原先只是想把小說寫成一個比較長的短篇,後來這部書變了,擴充了,到了第二部才重又把握了他的中心主線,是作家的“天才的直覺拯救了他”。塞萬提斯的敘述的“混亂”成了日後作家們調用詼諧筆法時的效仿對象。狄更斯的是這樣做的,梅勒也不例外。第八卷寫的是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禮及其踩踏事件,在第十一卷的第六、七章,作者又插入一個故事,寫伊麗莎白皇后在日內瓦遇刺事件,而且讓馬克·吐溫來描述這個事件的影響,但是,在梅勒的小說裡,這兩個血淋淋的事件都是魔鬼導演的,是第二條主線要敘述的內容,因此並非與小說毫不相干。此外,書中還有大量篇幅的關於養蜂的文字:小說家甚麼都能寫,誠如昆德拉所言,“小說有包容其他種類、吸收哲學和科學知識的傾向”。寫到阿洛伊斯的死似乎應該結束,但這只是梅勒關於這個題材的三部曲的第一部,因此,在阿洛伊斯死後,作者以希特勒為主線又寫了六章,外加一個“尾聲”,結構上是完美的。

寫這樣一個題材,採用這樣的一個手法,引起人們各種不同的反應也是必然的。彷彿梅勒早就預料到了,他在小說的結尾處耐人尋味地一再強調:“答案是不會有的——有的只是問題而已。”要進一步了解諾曼·梅勒,這部小說值得一讀。
註釋: ,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82頁。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