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外國小說 新愛洛伊絲
新愛洛伊絲

新愛洛伊絲

卢梭

  • 外國小說

    類別
  • 1970-01-01發表
  • 554321

    完全的
© www.hixbook.com

第1章 譯序

新愛洛伊絲 卢梭 2664 2018-03-18
盧梭(1712-1778),生於日內瓦的一個新教徒家庭,祖輩是法國人。在他出世後沒幾天,母親便去世了。他隨其做鐘錶匠的父親生活,由其姑母撫養。十歲時,其父因打傷一位貴族而逃往他鄉。十六歲,盧梭便離開了日內瓦,漂泊於瑞士和法國各地,當過僕人、學徒、家庭教師。由於天資聰穎,特別是經過長期的勤奮自學和個人奮鬥,他獲得了廣博的知識,成為音樂教師,抄譜作曲,而且在這個方面還頗有點名氣,深受歡迎。 1741年,他來到巴黎,結識了啟蒙運動者、百科全書派的狄德羅、孔迪亞克、達朗貝爾等人,替《百科全書》寫稿。 1750年,應第戎學院的有獎徵文,寫出了第一篇著名論文《論科學與藝術》,大獲成功,聲名鵲起。 1755年,他又應該學院的徵文,寫了第二篇著名文章。在這兩篇論文裡,他譴責了封建暴政和建立在私有製、暴力和不平等基礎上的現代文明;論述了天賦人權和人類生而平等的思想,提出了“回歸自然”,回歸“自然人”的口號,反映了小資產階級力圖摧毀封建專制制度和特權階層,確立小私有製的要求。 1756年,他離開巴黎,在蒙莫朗西過著隱居的生活。在此期間,他同狄德羅、伏爾泰、達朗貝爾等人因觀點分歧失和。 1762年,他出版了,提出了由公民選舉領袖的共和製政治綱領,對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中的雅各賓黨人的政治觀點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由於其觀點的激進,加之為人孤高傲岸,蔑視權貴,所以受到統治者的迫害,亡命各地,幾無立足安身之所。 1778年7月,他終於因貧病交加去世。

作為歐洲18世紀一位偉大的平民作家,盧梭以其如下的三部大作在法國文學史上佔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一部就是1761年發表的。 第二部是1762年發表的,這是一部哲理小說,同時也是一部教育論著,該書的副標題就叫“論教育”。它描寫了一個人從出生到結婚,到進入社會受教育的全過程。主張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展。該書因其反封建性而不斷地給作者招來災難。書一出版,便在巴黎遭禁被焚,盧梭也被迫逃亡瑞士。 第三部,也是最重要、最為人傳誦的是他的。這是一部別開生面、獨具匠心、無出其右之作,在他之前的文學作品中不曾有過這樣的先例。該書是盧梭在其晚年寫成的,從1766年,他五十四歲時開始寫,一直寫到1770年,前後用了四年方告完成。它記載了盧梭從出生到1766年被迫離開聖皮埃爾島之間五十多年的生活經歷。他歷數了孩提時寄人籬下所受到的粗暴對待,描寫了他進入社會後所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聞目睹的種種黑暗和不公,憤怒地揭露了社會的“弱肉強食”、“強權即公理”以及統治階級的醜惡、腐朽。該書名為“懺悔”,實則是“控訴”、“吶喊”,並對被侮辱、被損害的“卑賤者”傾注了深切的同情。

長篇小說是一部書信體小說,取材於12世紀阿波萊爾和愛洛伊絲悲慘的戀愛故事。盧梭描寫的是與他同時代的瑞士和法國的環境。該書內容如下:在瑞士風景優美的萊蒙湖畔,平民出身的知識分子聖普樂應聘前往埃唐什男爵府上去給朱麗小姐當家庭教師,後因墜入情網難以自拔,決定離開朱麗家。而人品才貌無與倫比的朱麗對學識淵博、親切和藹的聖普樂也一見鍾情,因而陷入難以解脫的矛盾之中,既為情所困,不顧門第與財產的差異而深深地愛著聖普樂,又擔心家庭和二人名譽的受損。所以,儘管雙方相互愛慕,朱麗仍要求聖普樂克制情慾,只滿足於經常見面的寧靜生活,以保持愛情的“純潔”。這種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使得聖普樂痛苦不堪。朱麗的父親埃唐什男爵是個封建等級觀念根深蒂固的專橫之人,對女兒與家庭教師的戀情極力地反對。後來,朱麗趁父母親外出旅行之機,約聖普樂在表姐家相會。但正巧遇上父親的朋友、英國人愛德華來此小住,朱麗對他頗有好感,致使聖普樂大為不快,決定與愛德華進行決鬥。在朱麗的勸說之下,知道聖普樂系朱麗情人的愛德華,寬宏大度地勸說埃唐什把女兒嫁給聖普樂,並表示願將自己財產的一半送給已成為他朋友的平民聖普樂,但遭到埃唐什的駁斥。埃唐什開始禁止女兒與其意中人來往,要她嫁給在戰場上曾救過他一命的貴族沃爾瑪。在父親的軟硬兼施之下,朱麗違心地屈服了。悲痛不已的聖普樂在愛德華的勸說下,與後者一起遠行,最後回到愛德華在英國的公爵城堡。愛德華隨後便寫信邀請朱麗前來與聖普樂相會,使得朱麗陷入兩難之中,無法在情人與父親之間作出選擇。她渴望得到美好幸福的愛情,但是一想到要遠離家鄉,離開父母親人,還會因此辱沒門庭,便感到驚恐膽寒。後在其表姐的暗示之下,她終於寫信拒絕了愛德華的好意,只滿足於與聖普樂保持書信來往。朱麗聽命於父親的意志,嫁給了沃爾瑪。朱麗婚後,夫妻和睦,並有了兩個孩子,過著幸福寧靜的生活,並把自己的秘密告訴了丈夫。正直的沃爾瑪尊重妻子的感情,諒解她過去的一切,並建議她保持與聖普樂的友誼。他甚至還寫信給遠在國外的聖普樂邀請其前來做客,待之以禮,並請他擔任孩子們的家庭教師。聖普樂與埃唐什也言歸於好。有一天,朱麗全家在萊蒙湖畔散步,她的一個兒子不慎落水,朱麗趕忙跳入湖中,救出兒子,自己卻受了風寒。臨終時,她寫信給聖普樂,請他教育自己的兩個孩子,並表示她已經用生命作為代價,幸福地換取了沒有罪惡地永遠愛他的權利。這部書信體小說之魅力並不在於其情節,它的獨特之處是自古典主義產生以來,第一次沖破了理性對情感的節制,描寫了這種無法控制的、無論是社會偏見還是宗教觀念都壓制不了的感情,把愛情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描寫愛情既是肯定人的價值,也是對古典主義美學規則的反叛,所以正是沿著所開闢的道路,大批浪漫主義的愛情劇和愛情小說才會應運而生。該書於1760年末完稿,1761年2月出版發行,大受歡迎,人們爭相購買,書店裡出租該書的價格竟高達每小時12個蘇。在後來的四十年裡,這部小說共再版了72次。

盧梭的作品對人類的思想寶庫作出了許多新的貢獻。他的思想和藝術原則在18世紀和19世紀的文學與社會思想中得到了持續的發展。他作為思想家和文學家,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對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公認為這一文學流派的先驅。法國19世紀悲觀的浪漫主義作家夏多布里昂就深受盧梭的影響,他的《墓畔回憶錄》中有著盧梭的影子。包括一些其他國家的作家,除托爾斯泰外,德國的歌德、英國詩人威廉·沃茲沃思、英國的女小說家和女詩人喬治·埃利奧特,以及法國20世紀初的意識流大師普魯斯特的,可以說都深受盧梭的影響。盧梭這個平民出身的文學家和思想家,深受法國人民的崇敬和愛戴,被視為法國人民的驕傲,因此,他去世之後,其遺骸後來被移葬在巴黎塞納河左岸、盧森堡公園對面的先賢祠中。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