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真希望我20幾歲就知道的事

第16章 第15節:有意義VS有錢賺

大多數人不會願意放棄安逸的生活,前往遙遠的他鄉挑戰艱鉅的難題。不過,在很多情況下,小得多的挑戰似乎也一樣讓他們畏縮。對很多人而言,換工作或者從城鎮一頭搬家到另一頭,如同去異國他鄉開展救濟工作一樣冒險。維持目前“足夠好”的現狀,相比另一個不確定性極大的選擇,當然是要安逸得多。多數人都滿足於邁出小小的、可靠的步伐,這樣雖然走不遠,但也不至於惹麻煩。 有意義VS有錢賺 那些投資於新興產業的風險投資公司,就以能準確地判斷問題和為解決問題敢於冒高風險的精神贏得了業界的讚譽。他們不會看那些一個一個逐步解決的小問題,只守望大機會的出現。他們展望未來,分析即將面臨的新問題,然後再把錢投向能正面解決這些問題的創新領域。 KPCB投資公司(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簡稱KPCB)就是這方面的典型,它在預見未來挑戰、投資於相應的解決方案方面有著輝煌的紀錄。早在生物科技、互聯網商務、替代性能源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詞前,KPCB就已經在這些領域投資了,因為它預見到了基因泰克(Genentech)、昇陽(Sun Microsystems)、亞馬遜(Amazon)、谷歌(Google)、網景(Netscape)、直覺軟件(Intuit)、藝電(Electronic Arts)等企業對未來的影響。 KPCB合夥人之一——蘭迪?科米薩(Randy Komisar)指出,企業家的眼光就是看這個世界到處都是機遇。他和同事們發現,找到難題並加以解決能給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帶來豐厚回報。

蘭迪在其著作《僧侶與謎語》(The Monk and the Riddle)中強調指出,儘管通過解決難題能夠獲利,但有一點很重要,即要擁有解決難題的熱情,而不是被賺錢的動機所驅使。為了解釋這兩者的差別,他用傳教士和僱傭兵作了比喻,前者滿腔熱忱追求崇高的事業,後者只是為了滿足一己之私。秉持傳教般的精神,關注於找到解決重大問題的方案,這樣才能造就成功的企業。蘭迪的觀點得到了作家蓋伊?川崎(Guy Kawasaki)的認同,蓋伊說過“有意義應當甚於有錢賺”。如果秉持“有意義”的目標,那麼在努力以創新的方法解決了難題後,賺錢是極有可能的事;如果一開始的目標就是“有錢賺”,那麼到頭來很可能既賺不到錢,也做不出什麼有意義的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