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我用一生去尋找

第60章 融合才是出路

我用一生去尋找 潘石屹 1851 2018-03-18
我感覺,我就是宇宙的一部分,就像一個胎兒待在母體中,胎兒怎麼去思考自己的母親?這時候,也許只有放棄思考,去感覺母體的律動才是真實可信的吧!人的苦惱,也許就在於自己僅僅能感知部分,卻渴望去明晰整體;自己僅僅是一個過程,卻妄想去知道始終。這種渴望催生了人們在不可能了解世界整體和本原的情況下虛構某些荒謬的思想系統,並訓練出漏洞百出的思維模式。 從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發明邏輯學開始,就有了分類,有了形而上學的學問,也從此影響了西方人的思維,儘管後人發現了亞里士多德的許多錯誤,比如他認為重力加速度與物體的重量成正比,他不承認真空的存在等等。形而上學是物理學之上的學問,後來的人也認為形而上學太教條,把世界分得太支離破碎,而用辯證法和系統論來修正它,但西方的知識和思維最終沒有跳出亞里士多德分類、邏輯的軌跡。亞里士多德的學問是可以學習的,是有規律可以遵循的。因為簡便,故成為主流。

由此誘發的科學思想,更將人類變成驕傲的大自然解剖師。 相比之下,我更欣賞東方式的領悟方式,那就是,不從系統著眼,不從遙遠不著邊際的終極思考著眼,僅僅開始於日常,回到感覺與思想交會的一剎那。這時我才發現草是綠的,天意憐幽草,細微之處有最偉大的欣慰。 老子在西出函谷關時,被邊防人員攔住,寫下了後才被放行。孔子尊稱老子為老師,傳說拜見老子時送了一對鴨子作為禮物。老子的思想,影響了中國幾千年,道、儒,西域來的佛、禪,在中國都受到老子很深的影響,可以說老子的學說影響了整個中國的傳統文化。老子的思想是自然、平衡、融合、天人合一、萬物相通。不過,他的很抽象,沒有多少人能真正讀懂他的意思,不像亞里士多德的文章,很具體。所以,亞里士多德的學說受到了後來許多人的批判和挑戰。而老子的話,似乎是永遠正確,如:"道可道,非常道""天法道,道法自然。"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問是可以學習的,是有規律可以遵循的。但老子的學問要靠悟,沒有悟性,即使再刻苦也是沒有辦法學習的,悟的結果是境界的提高。演變到了今天,大多數的西方人,包括受西方教育的東方人,總有人認為老子的這一套是瞎掰,是故弄玄虛,沒有什麼可以用的東西。

東方人反邏輯是有歷史根源的,從老子就開始了。這種區別在東西方之間隨處可以看到。在醫藥方面,西藥總是很簡單、很單一,有具體的化學名稱,有具體的劑量,什麼地方有病,就治什麼地方。而中藥就複雜多了,一服中藥少則十幾味,多則幾十味,什麼地方有病卻不能治什麼地方,否則,就是犯了"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錯誤。在飲食方面,東方人會用各種材料來煲粥煲湯,有八寶粥,還有佛跳牆,有餃子,有雜碎湯,各種炒菜中都可以配上肉。西餐用的材料就單一得多,烤牛肉、烤羊肉,肉是肉,菜是菜。在城市的規劃和建設上,西方有《雅典憲章》,城市被分成功能區來進行規劃和建設,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每天奔波在幾個功能區之間,造成了今天絕大多數城市的交通擁擠和堵車。現代的城市是西方現代化的產物,中國的傳統文化,還沒有涉及到。

世界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樣的?我想不應該是一分為二,非黑即白的。 "不是反恐的國家,就是恐怖主義的國家"就是這種思維的明顯的例子。世界的本質一定是豐富多彩的,有白,有黑,也有灰的;應該是自然的,平衡的,融合的。但每當談到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的理解,談到它的優勢時,人們總會輕易地反駁它,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給中國帶來的是貧困、落後,而西方文化帶來的是文藝復興,是工業革命,帶給人們的是富裕和現代化。我並不這樣看。我們未來的出路是什麼?上個世紀90年代有個美國人亨廷頓寫了一本書《文明的衝突》,以後又發生了"9·11"、美軍攻打伊拉克的戰爭,還發生了遍布世界的恐怖活動和反恐戰爭,似乎不同文明之間還都停留在過去的冷戰時期,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我想這不應該是世界的本質,也不是我們解決文化差異的思路,未來的出路應該是東西方文化的融合,而不是一味地對立。

本世紀初,我們邀請日本建築師偎言吾在"長城腳下的公社"設計了一座竹房子。房子建成後,他寫了一篇文章,裡面談道,"過去中國的長城是分割了農業文明和牧業文明兩種文明的象徵,而今天的竹子牆卻是連接東西方兩種文化的符號"。我覺得他說得特別好,所有參觀過這間竹屋的人都感到這裡很有東方文化的意境,因為竹子在中國是一種避世、超然物外的知識分子精神的象徵,比如竹林七賢;而房間裡採用的大面積玻璃窗、地板采暖、衛生間設施又都是最先進的西方科技成果,如果只強調其中一種因素,就不會有竹房子給人帶來的如此豐富的感受。 我們的世界也應該是豐富的,融合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