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我用一生去尋找
我用一生去尋找

我用一生去尋找

潘石屹

  • 社會心理

    類別
  • 1970-01-01發表
  • 124331

    完全的
© www.hixbook.com

第1章 每個人都懷有你的機會

我用一生去尋找 潘石屹 6480 2018-03-18
愛與敬的成功學 每個人都懷有你的機會 有一句話叫做"真理不是說出來的,而是乾出來的"。一個年輕人大學畢業,走入社會,就進入了複雜的人際關係中。社會是很多人際關係的總和,你必須了解他人,與人謀事,而不是無目的地拉人閒談,這樣才能不虛度光陰,完成"社會實踐"。你一定會與某些人達成關係,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與他人必有關係是你無法迴避的命運。世界上的事都是人際關係的構成和發展,關係,關係,還是關係。 一個關係達成,必然有事發生。這件事情結束了,人際關係卻變化了。有可能增減了成員,或者增減了感情。經過幾輪事件後,你可能會形成一個小圈子。漸漸地圈子有了特性,忙的時候齊心協力,做著熟悉的生意,閒的時候表現某些文化、品味,去K歌或者打保齡球什麼的。這時候估計你就感覺你的"社會實踐"成功了,大約正好是孔子說的"三十而立"的時候。

這些年來,很多人向我請教,問我為什麼人緣這麼好,說是"誰都認識老潘,老潘永遠笑容可掬"等等,總之就是說我人緣比較好,與人合作的事情也辦得不錯。感謝上帝,我想起這麼多年來認識的人,的確大多數都是讓人愉快的面容。如果說我在為人處事上有什麼經驗的話,我覺得有一點可以寫出來與大家共享,那就是我珍惜每一次與人相見的機會,每一個人身上都藏有我學習與合作的機會,重要的是我能否將其開發出來。事實上他人身上的寶藏也往往是樂於被你開發的,我們說閱人像讀書,每個人都有供你學習的地方,但書本是死的,不會像人一樣聲情並茂地將信息傳遞給你。每個人都有主動傳遞信息給他人的願望,而且總是在努力表達得更清楚、準確,更有思想性和觀賞性,所以做一個好聽眾就能滿足他的願望了。也許有人說潘石屹你真狡猾,事實上我真的喜歡聽人說話,只要別人說著真話、善意的話和有見地的話,我就願意聽。大多數情況下,當一個好的聽眾,欣賞別人的表現,就是建立人際關係的第一個好辦法。有些人擔心,別人說話自己不說話,表現的機會就給了別人,別人對自己就不會留下印象了。正是這種想法,導致人人都爭當發言者,這個世界就變得吵吵鬧鬧了。傾聽者稀少了反而更顯珍貴了,我還是覺得當一個令人愉快的聽眾比較好。說到這裡我想起了一個故事。曹操有一次要會見客人,覺得自己的形像不太好,白臉奸雄嘛。他就找了一個漂亮的人代替他,而自己當這個人的侍衛,拿著刀站在旁邊。客人會見後對人說,曹操很漂亮嘛,不過我更尊重他旁邊那個拿刀的人。這個故事說明,並不是站在主席台上滔滔不絕的人才能給人留下印象,當一個傾聽者也不一定會被人遺忘。從格局上來看,有人說話,就必然有人在聽,兩者是缺一不可的相生關係。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傾聽者都忘記了,他還想得起自己說過些什麼嗎?可是現在人人都想說話,沒有人想做聽眾。唯表達為目的,交流根本就沒有。很多人去見其他人,去之前想的是要好好交流一下,增進彼此的了解。可等到那人面前一坐,表達慾望出來了,就變成了"今天要用語言征服那個人"。要是對方也是一個這樣的人呢,完蛋了,兩人爭辯得面紅耳赤,甚至會打起來。結果呢,大家強顏歡笑地客氣收場:今天爭辯得很愉快,大家都是性情中人。 "性情中人"這個詞語,是送給很多自我主義者的高帽子。比如一個人喝醉酒與人打架,本來就是錯誤的,卻冠以性情中人就給免罪了。很多毛病都被"性情中人"這個詞語給開脫了。

經常有人用疲倦的口吻說"人際關係太複雜了",我覺得那是他們把人際關係做複雜了。首先他們是這樣看的:每個人的個性都不一樣,每個人的需求都不一樣,要糾結在一起,就十分複雜。現在有一種流行病,叫做"人際關係畏懼症",說的就是這種複雜超過了我們大腦的承受能力,令我們的精神出現病變。其次,他們認為人際關係就像他想的那麼複雜,因此自己也要變得複雜。我們說的"聰明",往往是這種複雜化的表現。因為過於"聰明"以至於"死機",是常有的事情。他們認為人們的需求是複雜的,但人們真正需求的是愛;他們認為人們的交流是需要技巧,需要"演講與口才"的,其實真正有效的是誠實;他們認為利益是此消彼長的,其實是互利互惠的。以惡對惡,增值的還是惡

無法應對"複雜的人際關係"以至於自己參與的事情失敗,也許就是很多剛剛踏出校門的朋友上到的第一堂嚴峻的課。由此導致的挫折感可能會強化一個人的消極自戀心態,覺得全世界都複雜骯髒,只有自己才是純潔的,所以才總是被傷害。消極自戀心態是一種極其危險的心態。一件事失敗了,他責怪這件事不符合自己的性情,因此拒絕這類事情。這是個很奇怪的現象,人們總是認為自己是好的,失敗的原因就是因為自己是好的,而這個世界要惡才能成功。 "為什麼我掙不到錢?因為我心不黑。"這句話被太多人說過了。 有錢人都是黑心腸的觀點,會導致仇富心理的產生。覺得別人是惡的,導致人們互相提防,充滿不信任。我們開發建外SOHO時,最大的突破就是取消圍牆。我們不度人以惡,不設圍牆,事實證明,這樣開放的小區反倒是最安全的。仇富心理是一種對社會財富積累有害的心理,雖然現在大多數人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法律也規定了保護私有財產,但那種人性中的自我主義依然存在。把一切美好的說法都歸自己,把惡都歸別人,這尤其會造成社會的不安。

度人以惡,形成人與人之間的隔閡,結果會令人心寒。在SARS發作時期,我有過一次近似荒謬的體會。 SARS在北京蔓延時,一時間北京人在中國變得不受歡迎了。 2003年5月初,我從我住的山里出來給小孩買奶粉,要經過某郊區的道路,一共經過了四道關卡。到了第一道關,我說,我家有一個小孩要喝奶,讓我出去買點奶粉吧。關長是位村幹部,告訴我出去就別想回來,我們主要是防北京城八區的人。我說,我不進城,只是在縣城買點奶粉,小孩等著奶吃,我保證出了關卡20分鐘就回來。出了關卡,進了超市,買了奶粉、麵粉、大米和花生油後,我返回了關卡。幹部走了,據說他臨走時留下一句話:等他回來再放我過去。我等了半小時還沒有見乾部回來,便開車去找他。找了好幾個地方,人沒有找到,但找到了他的手機號。我不斷地重複小孩等奶吃的理由,請他給我放行,第一道關終於過了。過第二道關時天已是黃昏了。有30多位男女老少一起審問我,主審官是位60多歲的老者,有點像裡審問日本鬼子花屋的老頭。他先問我叫什麼?我說潘石屹。他說YI字怎麼寫。我說,隨便。老者生氣了。我趕緊一筆一畫地寫好了自己的名字。此時此刻,在黃昏的北京郊區,有掛著黃布和紅布的路障,旁邊有30多個表情各異的男男女女,如果能拍下來一定是一張非常好的照片。但我不敢拍,怕拿出照相機惹怒他們。能讓我走,我就趕緊溜吧。第三道關是在村口,所有的人都認識我,他們的要求很簡單,車不能開進去,人可以進去。他們認為,人不會傳染病,汽車能傳染病。我只好下車,背上奶粉和米麵,走在夜色已深的小路上。第四道關是大石頭壘成的,夜深了,也沒有人了。雖然人可以自由過去,但任何車輛都是通不過的。

終於到家了,想一想這一天的經歷,我想,北京郊區農民主要的意圖不是在防病,而是在表達一種對北京城里人的情緒,一種權力。鬧SARS時,北京人出城不受歡迎,中國人出國也是同樣的待遇。唐人街沒有人了,中國的餐館沒有人吃飯了,有100多個國家對到中國的旅行設限。我收到負責設計我們項目的日本公司的郵件,告訴我們由於日本政府接連發出了三份不讓到中國來的勸告,所以他們來北京的時間被延後。 來自自然界的惡,給人帶來恐懼,恐懼再逼出人自身的惡,不信任他人、只顧保全自身。人類的惡其實很多時候是在恐懼下無奈、無知的抉擇。如果我們不能消除恐懼、消除沮喪,還能有什麼成功呢?電影《第五元素》中,死亡星球逼近地球,人類的總統下令發射導彈攻擊死亡星球。神父連忙勸說:"請不要攻擊,以惡對惡,將會增值世界上的惡。"總統沒有聽,下令攻擊。結果死亡星球迅速擴大,越打越大。神父說對了,以惡對惡,惡就會越來越多。偉大的甘地在印度發動的"不抵抗運動",也是為避免增值這個世界的惡,他成功了。這是一個在最艱苦的情形下獲得的磋商,也是最偉大的磋商。

在現實生活中,你假設對方惡,對方確實會以惡來對你。我們在簽訂商業合同的時候,假設對方是不誠信的,因此整個合同就是以防止別人違約作為出發點,以條款、再加條款來規定條款,而對方自然也如此反應。也許別人本來是誠信的、善的,結果被你開發成謊言的和惡的了。因此我每到簽訂合同的時候就覺得非常累。 聽說美國人和中國人談生意感覺比我還累,因為美國的法律體系異常健全,信譽機制十分完善。在比較完美的信譽機制之下,大家不用過度揣測對方的惡,簽合同就比較省心。美國人這種習慣到中國就慘了,他以信任合作者為出發點,而我們以防範合作者為出發點,過去他們有很多商人的錢就被一些不法的中國人給騙走了。現在他們也變"聰明"了,這種聰明真是可悲的,那是在"惡"的前提發展起來的保護自己免受他人傷害的技巧,叫做陰謀詭計。

我是一個信任別人的人,並且相信社會在發展,會越來越好。即使現在我們有很多問題,相信將來也會變好。相信是一種力量,只要相信,它遲早會變成真的。對於人間社會的事,信則靈,這句話比用在相信神蹟上更令人相信。從善如流,相信社會秩序會越來越好的。有一年我們公司的銷售員被另一個公司集體挖走,這就是轟動一時的"現代城挖人事件"。當時,我心中真是恨啊,沮喪啊,埋怨世道不公啊,完全以惡來考慮問題,惡控制了我的大腦和身體,我感覺自己猶如籠子裡面的困獸。後來我靠著最後的理智回到山里,回到我在山里的家--山語間。回去還是想這件事,想不通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想到頭疼。看到我們的地裡的玉米熟了,索性開始掰玉米,一筐筐地往回搬,竟然把這事忘了,完全排除在頭腦之外了。等我把地裡的玉米收完時,理智也回來了,情緒也正常了,頭腦也靈光了。於是,我很理性地把下面的事情處理好,召開記者會,完成了一次危機公關,接下來現代城的銷售竟然奇蹟般地變好了。如果當時在不理智的情況下以惡攻惡,和對方較勁,勢必會引發更大的不快。寧靜的環境似乎能夠喚醒善的力量,我現在之所以迷戀入靜、冥想,就是因為有過那次體會。

我們從電視、網絡、各種媒體中,看到最多的表現力量的東西,是飛機大炮、海軍陸軍。這些武器都在強調一個道理:有壞人,對付壞人要有力量,要以暴力抗惡。殊不知暴力本身就是一種惡。與暴力站在一起的,還有抗議、恐嚇、拳頭、謾罵、造謠、欺騙等等,這些東西沒有一件能夠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好處。不光沒有給別人帶來好處,甚至給發力者自己也沒有帶來絲毫的好處,帶來的只是破壞和不安寧。每當謾罵、惡意中傷別人後,你一定會出現無所適從的空白、無聊和空虛,為了彌補這無聊的空虛,只好用更惡劣的語言去謾罵和中傷他人,越是惡劣的語言說出口之後,出現這種空虛和無聊就越嚴重。與其說以上這些也算是力量,還不如說是蒼白和無力,因為它們從本質上來說,都走到了真正力量的反面。我永遠相信愛的力量,而相信就是力量。每一次工作就是一次祈禱

我記得馬克思曾說過一段話:物質不夠豐富時,工作是為了生存的需要,是為了賺錢,養家糊口,工作圍繞物質而動;當物質豐富之後,人也需要工作,那時工作就成了人生的精神享受,不工作不勞動就難受。原話已經記不清了,大體的意思就是這樣。而我以為,在物質不豐富時,尤其要把工作當成人生的一種精神享受,這樣才能把工作做好,才能更愉快地工作,提前進入馬克思說的共產主義的精神狀態。 有人說,具有精神享受的是腦力勞動,而不是體力勞動,所以要通過工作獲得精神享受,應該尋求更高級的腦力勞動。我的體會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沒有什麼差別,(SJTXT小說下載網sjtxt.Com)一個木匠,要做好一條板凳,也需要動腦筋;如果他對板凳要求完美,所動的腦筋就更大了。在親力親為下,幾根木頭變成了一條漂亮板凳,其幸福感不亞於作家寫了一部小說。作家是腦力勞動者了吧,可是也需要去打字,也需要長時間伏案的體力勞動。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精神享受的指標都是是否能夠從中獲得幸福感。這幸福感是從工作開始那一剎那間就產生並持續增強的,而不僅僅出現在工作成果出現之後。工作過程也是有美感的,比如流程的美,從中你也能獲得幸福感。完美的工作過程必然導致完美的工作結果。

佛祖釋迦牟尼談到,"精進"是人生尋求真理達到醒悟的唯一法門。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最能找到"精進"感覺的,就是工作。我們對很多偉大人物的妙語讚歎不已,認為他們的言論表達了真理。而這些大成就者所說的妙語,乃是其努力工作之後,通過大量實踐和經驗得出的結論,他們的言語都只是其偉大人生冰山上露出水面的極小的部分。 工作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這本書裡我會談很多。 首先我想說的是工作時要進入一種精神狀態,這種狀態是什麼樣的呢?應該是平靜的、忘我的,在外人看來有點孤獨的,但自己內心是喜悅的。而破壞這種狀態或者使人不能進入這種狀態的情緒是浮躁、嫉妒、虛偽和仇視。前幾天,看到一句話說,"做每件工作都是一次祈禱!"我想這是對工作狀態最確切的描述。 幾年前,在建外SOHO的設計階段,日本山本理顯設計事務所派來一批年輕的建築師到我們辦公室工作,我發現他們工作的區域總是非常整潔、安靜。後來隨著工程的進展,他們搬到施工現場的臨時建築中去辦公,工作環境仍然非常整潔、安靜。同時,他們對待工作也非常認真、敬業,雖然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一點以後才回去休息,但看到他們時,每個人仍舊精神飽滿,心情愉悅,工作很有效率。他們的工作狀態,讓我想到了日本人在做花道、茶道時的認真精神,這可能就是一種接近祈禱的狀態。 前幾天,和一位下國際象棋的國家隊隊員一起吃飯,他很安靜,說話很少。吃完飯後我們一起議論這種狀態,大家說下象棋的人要不斷修煉得很安靜,因為在下象棋的過程中要進入一種忘我的境界。這種境界與祈禱是很相似的。 如果你也認為工作狀態應該如同祈禱的狀態,要安靜,你就要尊重別人,在別人進入這種狀態時不要去打擾他,不要大聲喧嘩。因為你這種浮躁會破壞別人的工作狀態,使別人的工作沒有效率,甚至乾不好工作。同時進入了這種狀態的人也要有抗干擾的能力,不輕易被周圍的笑聲、喧鬧聲、電話鈴聲所干擾,即使被干擾後也能很快地重新進入安靜狀態。要想達到這種境界,我想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工作之前少用手機打電話,多發短信,這樣不容易乾擾自己也不干擾別人。如果把每一件工作都當成一次祈禱,工作就不光是賺錢養家糊口的手段,工作的過程也會成為一種精神的享受,工作的成果就會成為富有創造性的作品,而這種作品是你和上帝一起完成的。說到上帝,我想起《聖經》裡面的耶和華。耶和華也是要工作的,星期一到星期六,他像一個虔誠的泥瓦匠一樣創造了世間萬物以及人類。我冒昧地想到,上帝本人在工作的時候也是虔誠的,因為工作是實現其意願的唯一途徑。我們的工作模仿的是上帝的行為,這是《聖經》中對工作的最高讚美。 要將工作過程變為一種精神享受,只有充分領會自己工作的意義和價值才能實現。在我的理解中,工作做為我們人類最有價值的行為活動,它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意義和價值:工作是一次團結他人與服務他人的努力,也是通過它實現社會價值而證明自己是一個合格的人或者說成功的人的過程。 獲得工作的價值後,你會愛上工作,而工作本身是一次實現愛的努力,因為你通過工作為你所愛的人們提供了有益的產品和服務。 無論你個人通過工作獲得了多麼大的成就,在上天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工作是你以此走向永恆靈魂的一個途徑。這一點,你能在連續不斷的工作中,越來越深地體會到。佛教說"業報",指的就是你活著時的每一件事,都會在來世得到報應。你目前所做的每一件世俗中的事,都受你的內心深處的動機影響,都與你對永恆的靈魂的領悟有關。崇高的人,他做的每一件事情,都體現了其精神與永恆靈魂的和諧共通。所以我們的每一次工作都應該是一次祈禱,祈禱我們通過工作,朝精神領域又前進了一步。 每當我試圖描述一個潛心工作的人時,我腦海就會浮現出他專心致志、寧靜而有力的姿態。我覺得這是人類最美好的姿態之一,他就像在祈禱,表現出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因此我非常願意加入到工作中來,以工作來祈禱獲得更好的工作。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