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活出自己:讓生命擁有一切可能

第11章 第十章如來

——我健康,是因為累了我睡、渴了我喝、餓了我吃 森林裡有一隻美麗的雉雞,它有非常漂亮、色彩鮮豔的羽毛。每天在森林裡自由地來來去去,靠著自己的力量找尋喜歡的食物。有時可能辛苦了一天,卻找不到喜歡的食物;有時也可能會挨餓,但它總是儘自己的努力維持生命。它活得又快樂,又自由,又有尊嚴。 有一天,這只雉雞在森林裡舒暢悠遊的時候,看到一位農夫走過來。農夫手上提著一個簍子,裡面好像有一些東西。 雉雞問農夫:“請問你簍子裡裝了什麼啊?” 農夫說:“裡面都是蚯蚓。” 啊,這正是牠喜歡的食物。於是雉雞鼓起勇氣對農夫說:“農夫,農夫,你可不可以給我一條蚯蚓?” “可以啊,不過你要拿什麼東西和我交換呢?”

“你希望我拿什麼和你交換呢?”雉雞說。 “我很喜歡你身上的羽毛,這樣吧,你用身上的一根羽毛,來和我換一條蚯蚓,怎麼樣?” 雉雞心裡想:我有這麼多羽毛,給他一根有什麼關係,況且我又不需要辛苦地覓食,就可以有一頓美味,這很劃得來。於是雉雞就在身上用力啄下一根羽毛。那一剎那,掉羽毛的地方有一陣劇痛,但是慢慢的就不痛了。雉雞用那根羽毛換了一條又肥又大的蚯蚓,飽餐一頓。它心裡覺得這真劃得來,只用一根羽毛就換來一餐美味。 第二天,雉雞又在同樣的地方等著,看到那個農夫走過來,它又對農夫說?:“農夫,農夫,我能不能再和你換一條蚯蚓?” “當然可以啊!” 於是雉雞又用力啄下一根羽毛,身上仍然感到一陣劇痛,可是已經沒有昨天那麼痛了。雉雞覺得自己又不需要辛苦就成功地換來一頓餐點。第三天、第四天,同樣的事情不斷地進行著。

一天天過去,雉雞在拔身上羽毛的時候,漸漸不再感到疼痛。它覺得這樣的生活真好,不需要再辛苦覓食,就能每天過著安逸舒適的日子。 時間一天天過去,有一天農夫又從老地方經過,雉雞仍像以前那樣對他說: “農夫,農夫,我再換一條蚯蚓好嗎?” 農夫搖搖頭。雉雞很驚訝地問:“為什麼呢?” 農夫默默地看著它的身體,緩緩地說: “你身上已經沒有羽毛可以給我了。” 雉雞低頭一看,身上的羽毛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全部拔光了。 農夫離開以後,這只美麗的雉雞撲打著光禿禿的翅膀——事實上,這已經不算是翅膀——它無力也無法再飛翔。失去了美麗又能禦寒的羽毛,最後美麗的雉雞凍死在森林裡。 有一次,我和兩個女兒在新西蘭基督城的一家中國餐廳吃飯,看到一個母親正在給大約兩三個月大的嬰兒餵奶,喝著,喝著,小嬰兒大概覺得吃飽了,就將奶嘴頂出口外,嘴角溢出一些奶汁,母親用手絹輕輕擦了擦嬰兒的嘴角,再將奶瓶放入嬰兒口中。嬰兒又一次頂出奶嘴,母親有點急了,再次用力將奶瓶塞入嬰兒口中,這個嬰孩搖著頭,避開奶嘴,然後大聲哭起來。

我聽不清楚母親在對嬰兒說什麼,可是從她的聲調可以感受到母親的焦慮與煩躁正在急速升高。一次又一次母親試圖將奶嘴塞入嬰兒口中,而那個嬰兒也一次又一次搖著頭。經過很多次的掙扎後,嬰兒終於放棄了,他乖乖地吸著奶嘴,媽媽臉上浮現滿意的笑容,彷彿她完成了一件想要完成的事情,或許母親覺得這是愛她的孩子應該有的堅持。是的,這個母親真的是在愛她的孩子,但是肚子餓、肚子飽,是由母親來決定,還是應該由孩子自己來宣布?我看到這個嬰兒正努力表達他自己的狀況,然而他的痛苦,就像那隻雉雞在剛開始拔掉羽毛時,會有一陣劇痛一樣。我不知道這個嬰兒已經被拔了幾次羽毛,但是我知道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都曾經像這樣被強迫離開自己的存在。

為了生存,我們離開自己的需求、離開自己的感覺,我們的中心和自己逐漸疏離,漸漸喪失了和自己接觸、洞察與覺醒的能力,同時也喪失了自我,雖然我們想要過自由的生活,可是卻沒有能力獨立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因此我們的界限一次又一次被侵犯,到最後終於喪失了界限,而隨著敏感遞減法,我們的痛苦會一次次減輕,最後變得毫無知覺,就像那隻雉雞一樣,一點也不知自己要拔掉身上最後一根羽毛了,反而覺得自己很聰明,可以換取一些“好東西”。這時,我們的第二天性,也就是所謂的性格就逐漸成形。 (部分略……) 一個真正的好老師,不會教你該怎麼做,他只會帶領你進入更深的覺思與覺察,他只會協助你更勇敢地面對生命的真相,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在生命潛能的領域裡,沒有一個人是你的老師,真正的老師是你自己,最有智慧、最棒的人是你自己。我們只能協助你向自己學習,我們不能教你什麼,只能靜靜地陪伴你,當你在擺盪痛苦的時候,我們盡可能提供所能給的支持,盡我們所能與你分享自己曾經經歷過的震盪和當時的感覺,告訴你我們是如何度過的,讓你知道在這條路上,你並不孤單。經歷過這些震蕩之後,你逐漸開始具備成熟的智慧與赤子般的天真以及和自己感覺在一起的能力。這時候,你能夠在剎那間拋開自我,完全融入外面的世界,與周圍的環境結合在一起,這個時候你達到了“境存我滅”的境界。而當你需要存在於自己的中心時,即使周圍的人、環境如何巨變,你仍能堅持自己的信念,不受外界的任何影響與乾擾,就做到了“我存境滅”。

成熟的智慧是能夠面對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對象及在“自我”當中獲得健康的調適。 一位禪師說:“我之所以健康,是因為累了我睡,渴了我喝,餓了我吃。”生命的本質其實就是如此簡單,可是大多數人在生命裡已經喪失了這樣單純的智慧,失去了與自然、與環境調適的能力。如果我們能隨著環境與對象的不同,隨時能拋開自我,與外界、他人融合,也隨時能具有堅定的意志,不隨潮流與環境而變化,當能夠在這兩個領域間來去自如的時候,就是“如來”。在達到“如來”的境界時,你就可以同時存在於一體的兩面。在你具備堅定的自我與堅定的信念時,你的心胸是柔軟、開放的,只要看到的是真相與真理,就可以隨時柔軟地順應改變。當你能勇敢、充分地去經歷生命的每一個發生、每一個悲傷時,一份新的喜悅與寧靜會在內心深處升起、開花。

我們都是帶著“如來”的本質來到世界。雖然在成長的過程中,自然的本質注定要消失,但是當我們失去純真本質,而再次尋回它的時候,它才會永恆地留在生命裡。 黑夜之後的清晨會特別明亮,感謝生命裡所有的傷害、所有的煩惱;盼望你勇敢地覺醒,勇敢地走上自我成長的道路,如來的道路。我們會在路上等著你,因為我們要共同攜手向前。 附:許宜銘先生演講錄 談心靈成長、自我成長和潛能開發 地地點:廣州市 時時間:2004年4月 整理人:趙猛許建宏 我覺得生命里大概有三件最重要的事情,其中之一是我們自己本身,也就是自我,今天就是以自我為主題,繼而再從自我擴大到整個生命,也就是我們中國人最重視的兩個主題:一是夫妻關係,二是親子關係。

夫妻關係遠比親子關係重要 儒家思想中,孔夫子講的五大人倫是: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大人倫就是倫理道德里面最重要的五個關係。 這五項裡面,夫婦者是人倫之大綱也。因為在這五倫裡面首先有了夫妻;然後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通過兩性結合生下了小孩才產生了第二個關係,第二個倫理就是父子;然後一對夫妻生下了好幾個小孩,才產生了第三個關係,那叫兄弟;然後當許多的夫妻,不同的家庭,各自生下的小孩,孩子和孩子之間才漸漸形成第四個人倫,就是朋友;最後因為人群多了,人口聚集了,而後形成一個地域,地域之間可能有衝突,通過衝突地域間發生合併,逐漸形成部落,最後演變成國家,這樣才產生君臣的關係。所以夫妻是人倫中最大的一個綱倫。

孟子繼承了孔夫子,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也就是說人是最重要的,君臣的關係其實是排在最後面的。當然自己是一個絕對的最重要的個體,因為沒有你,對你而言這個世界就不存在,其他的一切都不存在,所以我們今天最重要的主題就在這裡。 我近幾年在國內各處講學,我感覺到大多數人將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比較起來,比較重視親子關係。特別是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以後,每個家庭都只有一個寶貝孩子,夫妻兩個人未來的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所以在這方面困擾特別多,也耗費了特別多的精力和時間。但實際上我個人認為,夫妻關係要比親子關係重要。 人本主義,講究的就是潛能開發 到目前為止,我自己走在人性探索的道路上已經二十多年了,我大學專攻的是中國文學,而我目前所工作的領域,我的專業是在心理治療方面。我近來在做一些有關心理治療的培訓,北京各大醫院的二十多位專業的神經內科和精神科的醫師,他們來自協和醫院、解放軍總醫院、中日友好醫院、同仁醫院、宣武醫院等等,主講不使用藥物治療心理疾病的一種療法,這是我的專業特長。

接下來,我們一定是要對人,對人性,特別是心理治療目前的主流——人本主義有所了解,它講究的就是潛能開發。當然潛能開發在國內所謂的成長課程非常多,今天我也會澄清一下潛能和自我之間的關係。 (部分略……) 世界上沒有任何人可以代替你的經驗 如果有一個人非常愛你,對方可以做到理解你,但方式只能是用他自己生命經歷過的經驗來理解你。 比如說有個太太,她小時候曾經有一個痛苦的經驗,就是她最心愛的寵物死亡。她曾經養了一隻小狗並且非常愛它,每天小狗都陪伴著她,她很孤單,父母經常不在家,兄弟姐妹也不在,她唯一的最要好的朋友就是那隻小狗。小狗突然有一天死亡了,這使她陷入到更深的孤獨狀態裡,她非常難過。結婚後,她養的一隻小狗又死了,她又感到非常傷心,可是她的先生小時候沒有過寵物死亡的經驗,他很愛他老婆,看到老婆那麼傷心,就勸她不要哭了,他對老婆說:“一隻小狗死了有什麼好傷心的,我們再買一隻,買更好的,要不然我們買五隻,買十隻。”可是他能夠理解他老婆的痛嗎?能夠分擔嗎?他永遠無法理解,因為他生命裡沒有相同的經驗。

所以我們的情緒,我們的感覺,我們的那個世界是只有我們自己才能感知得到的。其他的人,外圍的人,他可以來了解你,或者試著來了解你,用他生命過去的經驗來了解你。如果他生命裡面不曾有過這個經驗,他就沒有辦法了解你。 總之,有時候你歡喜,有時候你痛苦,有時候你害怕,有時候你憤怒,有時候你怨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可以代替你的經驗。 自我的四大領域 自我的第一大領域是身體;自我的第二大領域是情緒;自我的第三個領域就是我們的思維、頭腦。思維的領域包括記憶、分析、歸類、邏輯、推理、計算、觀念、想法、價值觀、信念;自我的第四個領域是精神和心靈,也可以稱為意識或者是那個覺知、覺察(awareness)。這就是我們存在的中心點,讓一切發揮功能的那個能。 人類四大基礎情緒:喜、怒、哀、懼 從喜悅這種的基本情緒中,還能衍生出許多像自由、愉快、舒暢、滿足、成就感、溫暖、溫馨等相關感覺、感受。我們眼睛能看到的顏色雖然五彩繽紛,有數千種顏色,但是基本原色只有三種:紅、綠、藍。人的情緒也是如此,不管有多少,基礎的情緒只有四種,“喜、怒、哀、懼。”悲傷的情緒可以蔓延成為無力、無助、沮喪、難過、委屈、痛苦;恐懼的情緒可以蔓延成為緊張、焦慮、不安、害怕、惶恐。 親子教育就是讓孩子健康地完成社會化 嬰兒第一次感覺到“我”,是從別人眼中看到自己,因為先有了他人才有“我”,所以那個“我”是從別人那里傳遞過來的。比如在英語裡的主格是“I”,像“I love you”。受格是“me”,像“you love me”。我們所說的自我就是指“me”,它是由接受而形成的。 我們親子教育的目的是要讓所有的孩子將來長大進入社會成為對社會加分的人,而不是減分的人。所謂的教育失敗就是孩子經過成長過程以後,當他踏入社會,會給社會帶來負擔,成為耗費社會資源的寄生蟲。 (部分略……) 覺察力的五項修煉 (部分略……) 為潛能開發正本清源 最近很流行的,可能在座各位也知道的,大概從九一年、九二年開始,曾經有過目前已經被政府禁止的那種傳銷,後來到保險業,他們也有非常多所謂的潛能開發課程。那麼什麼叫做潛能?這是我要問的第二個問題,大家對潛能有沒有什麼認識?這個認識是周全的,還是偏頗的,而潛能這個觀念到底從哪裡來的? 我相信從九一年開始有很多在台灣經營得不太好的講師們來到國內,在傳銷業發揮了很大的影響力,也帶動了這樣一個所謂的潛能開發培訓市場,然後慢慢地到國內的第二個行業,就是保險業。所以從傳銷到保險,從傳銷被禁了以後,非常多的傳銷業的講師們進入到保險業,甚至於進入到大眾市場,成立培訓公司,而潛能這個觀念大約在國內已經有十二三年了。 近年,我發現了這樣一個狀況,很多人對潛能的了解都比較偏頗,也不很全面。 從傳銷到保險,到企業家,他們的潛能開發是一個善惡樹上的智慧果,也就是原罪定義之下的一種潛能,就是要把你盡量訓練成“對”的樣子,你們上的那些潛能開發課是不是要積極、勇敢,要充滿愛、要對人和善、要親切,也就是只讓你展現出人性中所有好的方面,而人性中不好的方面都要消滅掉,可惜的是那個部分是消滅不掉的。這樣的訓練結果,如果以精神醫學來看,只會逐漸造成人格分裂症。你越是打壓、不理睬的那個負面的部分,當你自己控制不了它的時候,就找一個課來幫你殺死它,如果這個老師的能力還不夠,再去找更高明的大師來幫你把它殺死。你以為你控制住它了,突然有一天你失控了,你自己以為你是主人,但是到最後你變成了它的奴僕。 所以有很多人就開始跳這樣非常熟悉的人生四步舞。第一步就是認為它不好;第二步就是盡量地控制、管理;第三步是控制不了,爆發傷人或者傷害自己;第四步是悔恨、自責,然後循環往復。 有些人就是這樣理解潛能的,但在人本心理學中,從人性的角度來看,所謂的潛能就是一粒種子,它擁有終其一生的一切的可能性。你去探索,去接觸,去擁有人性的一切可能性,最後才能談到你有沒有智慧,是否可以使用智慧。 而如果要擁有智慧,我們要做的就是如何提升自己,如何使用憤怒來守護你自己的尊嚴,守護你所愛的人;如何使用恐懼,來讓自己及早避開傷害;如何使用悲傷去終結一些事件,或者讓悲傷這股深刻的體驗和能量轉化為慈悲。 人的一切可能性沒有好壞對錯,潛能開發最簡單的定義就是:一粒種子,擁有這一粒種子將會成、住、壞、空,終其一生所有的可能性,你去探索,去熟悉,去接納,去吸取,然後學會如何去滋養與你有緣相逢的人,這條道路才叫做潛能開發。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