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怪誕心理學

第17章 謊言

怪誕心理學 理查德·怀斯曼 5893 2018-03-18
謊言曾經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的緊急時刻,張伯倫和阿道夫·希特勒於1938年9月在慕尼黑會面,商討"和平"解決德國和捷克之間的緊張局勢。張伯倫萬萬沒有想到,希特勒撒了一個彌天大謊。希特勒暗地裡積極準備侵占捷克,因此迫切地希望能夠阻止捷克集結強大的抵抗力量。這位元首信誓旦旦地向張伯倫保證,他絕對沒有襲擊捷克的想法,英國首相相信了他的話。會面結束幾天后,張伯倫給他的妹妹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是這樣描述希特勒的:"當他做出承諾的時候,你就知道這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人。"張伯倫確信希特勒說的都是實話,所以力勸捷克不要動員軍隊,否則可能會被德國看作具有攻擊性的舉動。張伯倫萬萬沒有想到,不久以後德國就向捷克發動了閃電戰,並很快擊垮了準備不足的捷克軍隊,並由此引發了席捲全球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如果張伯倫在那次決定性的會面中能夠識破希特勒的謊言,當今的世界可能就完全是另外一副樣子了。

世界領導人當然不是唯一的說謊者和受騙者。我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會受到謊言的影響。幾年前,我跟《每日電訊報》合作,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了一場有關謊言的調查。在所有的反饋中,只有8%的人號稱從來沒有撒過謊,雖然調查採用了匿名方式,但我依然懷疑這8%的人中大部分都沒有說實話。還有一項調查是讓人們在為期兩週的時間裡詳細記錄每天的談話內容,而且不能遺漏自己說過的每一句謊言。結果顯示:大部分人在一天的時間裡會有兩次嚴重的說謊,1/3的談話都會含有某種形式的欺騙,80%的謊言都還沒有被揭穿,超過80%的人會為了獲得一份工作而撒謊(大部分人說他們覺得雇主並不希望求職者坦言自己的背景和經歷),此外,超過60%的人至少有一次對他們的伴侶不忠。

你是不是一個撒謊高手呢?很多人可能覺得自己比較善於撒謊,不過,事實上人們在蒙蔽他人的技能上存在著天壤之別。通過一個簡單的測試,你就能大概知道自己的撒謊能力如何了。事實上,你已經做過這個測試了。 在本書最開始的部分,我已經讓大家在額頭上畫了一個Q(怪誕心理學的英文首字母)。如果當時你沒有做,那麼請現在就做一下。抬起你平常用來寫字的那隻手,然後用食指在前額上畫一個大寫字母Q。有些人畫的Q只有自己能夠看到,也就是說,Q的小尾巴是朝向前額右手側的。另外一些人畫的Q則只有他們對面的人才能夠看到,也就是說,Q的小尾巴朝向前額的左手側。這個小測驗能夠大體衡量一個人的"自我監控"能力。自我監控能力強的人傾向於讓他們對面的人看到自己畫的是一個Q。而自我監控能力弱的人則會專注於讓自己看到畫的是一個Q。那麼,這種自我監控能力跟撒謊又有什麼關係呢?事實上,自我監控能力高的人比較注重別人怎麼看他們,他們喜歡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能夠很快讓自己的行為適應所處的環境,並且很善於操控別人看待他們的方式。因此,他們更有可能成為撒謊高手。相反,自我監控能力弱的人即便是在不同的環境中看起來也還是"同一個人"。他們的行為在更多的情況下是由他們內心深處的感受和價值觀所左右的,他們並不太在意自己的行為會給周圍的人造成什麼影響。因此,這種人在生活中不太會撒謊,也不太可能欺騙他人。

在過去的很多年裡,我對很多人做過這個測試。隨著時間的流逝,我有了一個新的發現。有那麼一小群人,一聽到這個測試是乾什麼的,就馬上說服自己改變內心深處的想法,直接把Q的小尾巴撇到相反的方向。這些人可以對擺在自己面前的證據視而不見,而是扭曲事實,強迫自己變成他們想要成為的人。因此說,這個小測驗也大概能夠衡量出你是否善於欺騙自己和欺騙他人。 研究欺騙心理的大部分工作都未將關注的焦點放在善於和不善於說謊者的類型上。相反,這些研究更為關注監測謊言的藝術和科學。那麼,人們真的能夠監測謊言嗎?有哪些徵兆會讓謊言洩密呢?有沒有可能教會人們成為更高明的測謊者? 1994年,剛到赫特福德大學任職不久,我就收到了一份群發給英國各地學者的電子郵件。郵件中說即將舉辦全國性的科技慶祝活動,該活動的持續時間長達一周,所以能夠為學者們提供需要公眾參與的大規模實驗所需的各種資源。被選中的實驗項目將會在英國廣播公司的王牌科技類節目《明日世界》上直播,觀眾人數將會是百萬級的。郵件的結尾說歡迎學者們貢獻自己的好點子。我覺得藉此機會測試全國的測謊技巧肯定非常有趣,所以建議請幾位政客到電視節目中說謊或說真話,並讓公共判斷到底哪些是謊言。在我看來,通過這種方式就有可能科學地判斷出哪個政黨內有天才的說謊家。幾個星期後,我高興地得知我的提議竟然被選中了,於是開始細化和完善研究方案。

打了一大通電話後,我終於明白了,沒有政客願意參與這個實驗,因為他們都是可怕的說謊家(他們的話人們根本就沒人相信)。於是我們開始尋找最佳的替代人選,並向政治類電視訪談節目的主持人羅賓·代伊爵士發出了邀請。羅賓爵士在英國廣播公司的地位就像沃爾特·克朗凱特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地位一樣。在對那些政客進行訪問時,他提問的風格完全可以用咄咄逼人來形容。他也因此成為了英國電視節目中最受觀眾信賴的人之一,並為自己贏得了"大審判官"的美譽。羅賓爵士欣然接受了邀請,這無疑讓我們非常高興。 實驗的設計很簡單。我會對羅賓爵士進行兩次訪談,每一次都會請他描述一下自己最喜歡的電影。在其中的一次訪談中,他說的每一句話代表的都是他最真實的想法。而在另外一次訪談中,他的描述將會謊話連篇。隨後我們會在電視上播出這兩次訪談,看看公眾能不能分辨出羅賓爵士在哪次訪談中撒謊了。

為了做好這個項目,英國廣播公司派出了天才的年輕導演西蒙·辛格。西蒙後來寫過幾本暢銷的科學圖書,其中包括《費瑪最後定律》和《密碼書》。我們兩個人在多年的時間里合作過很多不同的項目,但第一次謀面是在倫敦一家大飯店的大堂裡,目的就是探討如何拍好羅賓爵士的"真話"和"謊言"訪談。攝像機剛架好不久,門就被推開了,羅賓爵士走了進來。要認出他來一點都不難,只要看看那標誌性的粗框眼鏡和彩色領結就可以了。在攝像機前坐好後,他看起來竟然略顯緊張,以前可都是他向別人提出問題,這次卻輪到他來回答提問了。我們開始了第一個訪談,我請他描述一下自己最喜歡的電影。他回答說自己最喜歡看克拉克·蓋博主演的。

理查德·懷斯曼:那麼,羅賓爵士,你最喜歡的電影是什麼? 羅賓爵士:。 理查德·懷斯曼:為什麼呢? 羅賓爵士:哦,這部電影它,它很經典。演員都很了不起。一流的電影明星——克拉克·蓋博;一流的女主角——費雯麗。很感人。 理查德·懷斯曼:你最喜歡裡面的哪個人物角色呢? 羅賓爵士:哦,蓋博。 理查德·懷斯曼:這個電影你已經看過幾遍了? 羅賓爵士:嗯……(停頓)我想得有6遍了吧。 理查德·懷斯曼:你第一次看到這部電影是在什麼時候? 羅賓爵士:電影剛上映的時候。我想應該是1939年。 等他回答完後,我又把問題重複了一遍,這一次,他說自己是瑪麗蓮·夢露的鐵桿影迷,最喜歡她主演的《熱情似火》。

羅賓爵士:嗯……(停頓)哦,《熱情似火》。 理查德·懷斯曼:為什麼喜歡這部電影呢? 羅賓爵士:哈,因為我每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都覺得它非常搞笑。電影裡面有很多我喜歡的東西。每看一次,我對這些東西的好感都會增加幾分。 羅賓爵士:哦,我想是托尼·柯蒂斯,他簡直太帥了……(短暫的停頓)而且他很聰明。他模仿加里·格蘭特真的很像,他試圖抵擋瑪麗蓮·夢露的誘惑,他採取的抵擋方式太有趣了。 羅賓爵士:電影剛上映的時候。具體時間我記不清了。 那麼,你們覺得羅賓爵士在哪一次訪談中說謊了? 幾個星期後,實驗在《明日世界》的直播中全面展開。在節目的一開始,我們就播放了兩次訪談的畫面,然後請電視機前的觀眾判斷哪一次訪談中包含謊言,觀眾可以通過撥打電視台提供的兩個電話號碼進行投票。此類的嘗試還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西蒙和我根本不知道會不會有觀眾打電話參與這樣的科學實驗。事實證明,我們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在僅僅幾分鐘的時間裡,就有三萬多人參與了電話投票。投票通道關閉後,我們立即著手分析實驗結果。 52%的觀眾認為羅賓爵士並不喜歡,另外48%的觀眾則認為他在回答有關《熱情似火》的問題時撒謊了。隨後,我們為觀眾播放了一小段視頻。我在剪輯中問羅賓爵士他是否真的很喜歡。他的回答可謂言簡意賅,直指要害:"天哪!我當然不喜歡!那是我看過的最無聊的電影。每次看我都會睡著。"在節目的最後,我們公佈了調查的結果,並做了必要的解釋:在揭穿謊言的時候,公眾所掌握的技巧其實比隨意猜測好不了多少。

當然,我們也可以說羅賓爵士是一個技藝高超的說謊者,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會更容易察覺謊言。為了驗證這一點,需要進行大量的實驗,要找到很多不同類型的人針對廣泛的主題說謊和說真話。這的確是一項巨大的工程,但在過去的大約30年時間裡,有一小部分高度專注於此的心理學家一直都在這麼做。他們找人參觀藝術展,並謊稱自己喜歡某些繪畫作品;找人竊取別人的錢包,並拒絕承認有偷竊行為;找人推銷他們其實並不喜歡的產品;找人看描述截肢的電影,同時嘗試讓別人相信他們正在看令人心曠神怡的沙灘景緻。他們研究了各種人群的撒謊行為,其中包括推銷員、購物者、學生、吸食毒品的癮君子以及罪犯。我在該領域的研究是讓人們看錄像帶,錄像帶中的主角為謀殺案件公開上訴無罪,後來才坦承犯下罪行。

實驗的結果非常一致:如果想要察覺謊言,或許擲硬幣決定還比較簡單。無論男女老幼,很少有人能夠準確地察覺謊言。調查結果還顯示,我們甚至無法分辨自己的另一半是否在說謊。在一系列探究愛情欺騙的實驗中,我們讓一位已結婚多年的人看一連串的幻燈片,幻燈片上是一個非常迷人的異性,然後要求他/她嘗試讓自己的另一半相信他/她覺得那位迷人的異性其實沒有什麼吸引力。結果發現,很多相處良久的伴侶也很難發現自己的另一半正在撒謊。有些研究人員相信,很多結婚多年的夫婦之所以能夠長相廝守,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他們彼此無法識破對方的謊言。 普通大眾或許並不需要為自己無法察覺謊言而憂心忡忡。畢竟,每個人的情況其實都差不多。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心理學家保羅·艾克曼曾做過一項研究,他讓不同的專家組觀看說謊者和說實話者的錄像帶,並請他們確定誰是說謊者。這些專家包括測謊儀操控人員、搶劫案的調查人員、法官和精神科醫師。雖然他們都盡了最大的努力,但沒有任何一組人員的表現比胡亂猜測的結果更準確。

那麼,人們為什麼無法準確地察覺謊言呢?來自德克薩斯基督教大學的心理學家查爾斯·邦德教授所從事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問題的答案。邦德調查過與說謊有關的各種行為。和其他心理學研究不同,他並沒有去找幾百名美國大學生在設定好的表格上做選擇題。相反,他對來自60多個國家的數千人進行了調查,要求他們描述如何分辨別人是否在說謊。人們的回答竟然驚人的一致。從阿爾及利亞到阿根廷,從德國到加納,從巴基斯坦到巴拉圭,幾乎每個人都認為說謊者傾向於避免目光接觸,會緊張地揮手,而且在座位上會坐立不安。 然而,這裡卻存在一個小問題。研究人員曾經花費過數個小時,仔細對比說謊者和說真話者的錄像帶。這項工作需要經過特別訓練的觀察人員,他們會長時間坐在電腦前,一遍又一遍地觀看已經數字化的視頻。每次放映的時候,觀察者都會仔細尋找特殊的行為,比如微笑、眨眼或手勢。每次看到想要尋找的行為後,他們都會按下一個按鈕,而電腦會因此記下他們的反應。通常來說,一分鐘的視頻需要花費一個小時左右進行分析,但得出的數據卻有助於研究人員對比與謊言和實話相關的行為,並因此找出哪怕是最細微的差距。調查的結果一目了然,說謊者和說真話的人一樣,他們也會正視著你,並不會緊張地揮手,而且也不會在座位上坐立不安(如果說有區別的話,那就是他們要比說真話者更為沈靜)。人們之所以無法察覺謊言,是因為他們將自己對各種行為的看法當作了評判的基礎,但這些行為其實與欺騙無關。 那麼,到底有哪些跡象能夠揭示謊言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研究人員仔細研究了說謊者和說真話者在行為方面的可靠差異。結果看起來在於我們的遣詞造句和表達方式。在說謊的時候,你給出的信息越多,就越有可能自找麻煩。所以說謊者的話一般沒有說真話者那麼多,而且提供的細節也相對較少。讓我們回過頭去,再看一下羅賓爵士的訪談記錄。在談論的時候,他用到的英語單詞大約是40個,而在談論《熱情似火》時使用的詞彙量幾乎是前者的兩倍。現在,讓我們再看一看兩次訪談中提到的細節。在第一次訪談中,他對電影的描述可謂是泛泛之談。他只提到電影很經典、演員都很了不起。但在說真話的時候,他提到的細微之處則明顯多於前者,他描述了加里·格蘭特試圖抵擋瑪麗蓮·夢露誘惑的場景。 在謊言的遣詞造句方面,上面提到的只能算是冰山一角。說謊者通常會從心理與謊言保持距離,所以在說話的時候很少提到自己或個人感受。羅賓爵士的例子再次提供了很好的證據。當他說謊的時候,他只有兩次使用了表示"我"的英文單詞"I",但在說真話的時候卻用了七次。在整個有關的訪談中,羅賓爵士只有一次提到了自己的感受("很感人"),但在談論《熱情似火》的時候卻多次闡述了自己的感覺("每看一次,我對這些東西的好感都會增加幾分"、"很多我喜歡的東西"、"柯蒂斯,他簡直太帥了……而且他很聰明")。 此外還有遺忘的問題。如果有人向你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問你上週都做了什麼。你很可能已經不記得很多瑣碎的細節了,如果你是一個誠實的人,肯定會坦言自己已經忘記了。但說謊者卻不會這麼做。當說到並不是那麼重要的信息時,他們似乎都具備了超強的記憶力,而且通常都會"想起"哪怕是最細枝末節之處。相反,說真話者知道他們自己忘記了某些細節,而且也樂於承認這一點。羅賓爵士的訪談就是一個明證。在兩次訪談中,他只有一次承認自己不記得某個細節了,也就是在有關《熱情似火》的真實訪談中,他說第一次看到這部電影的"具體時間我記不清了"。 研究人員還不確定為什麼肢體語言常會造成誤導,而說謊時的遣詞造句卻能夠讓謊言洩密。有一種理論認為,目光接觸和手勢都是比較容易控制的,所以說謊者能夠利用這些信號傳達他們想要留給人們的任何印象。相反,要控制我們的遣詞造句和說話方式則要困難得多,因此,在分辨真話和謊言的時候,一個人所使用的語言就成為了比較可靠的依據。 無論是什麼理論,都離不開一個簡單的事實:能夠辨別謊言的真實線索就是人們的遣詞造句。那麼,通過聆聽謊言或者僅僅閱讀說話的文字記錄,人們是不是就能夠更好地察覺謊言呢?我得承認其實自己也撒了一個小謊。我並沒有把羅賓爵士實驗的所有真實情況和盤托出。和所有善於欺騙他人的人一樣,我其實並沒有真正說謊,只是刻意隱瞞了一些重要的信息。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