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生活中的關係學

第79章 批評也要講究藝術

生活中的關係學 魏清月 1669 2018-03-18
批評應就事論事,以不傷害他人自尊為前提,同時也要給他人一個台階下,激烈的措辭只能使之心生怨恨,背離了你的根本目的。 批評是讓人改正錯誤的方式,但是批評也要講究藝術。恰當的批評會對對方敲響警鐘,改正錯誤。反之,則會適得其反,弄巧成拙。在工作中,員工避免不了會犯錯誤,因此領導要想糾正錯誤、批評員工一定要注意場合,最好是在沒有第三者在場的情況下進行,否則,再溫和的批評也有可能會刺激受批評人的自尊,因為他會覺得在同事面前丟了面子。他或許以為你是有意讓他出醜,或許認為你這個人不講情面,不講方法,沒有涵養,甚至在心裡責怨你動機不善。因為批評人不注意場合,帶來這麼多的副作用,受批評者心生怨恨,批評人、改變人的目的就很難達到。

如果萬一必須在現場當眾改變人、批評人,其態度措辭要特別謹慎。以不刺傷他人的自尊自我為前提,否則很難達到批評人、改變人的目的。 措辭要客觀準確婉轉,是說糾正別人、批評別人時,不能主觀從事,不能誇大其詞,不要生硬直露,更不要糾纏舊賬。不恰當的措辭,可能激怒對方。比如:“你必須聽我的,改變那種做法,否則……”這種命令威嚇很難使人心服口服,即使可能出於下級服從上級的原因,表面服從了你,他的心裡一定怨恨你。命令威嚇是最傷人自尊的。為什麼不可以客觀婉轉一些呢:“這種做法不符合上面的規定,會帶來很多麻煩,我們看看怎樣做才更好。” 許多可能是善意的批評,想幫助對方改變某些錯誤,但由於措辭不當,導致對方怨恨,甚至關係破裂,根本談不上實現批評改變人的目的。善意但不講究措辭的批評往往出現所謂“好心沒好報”的後果。

在批評、糾正員工之前,先要停一下,想一想如何更客觀、更準確、更婉轉,更能達到目的。不要直率得讓人覺得你粗俗簡單、容易傷人。 保全他人面子的辦法是給他人留下台階。留下退路,讓他人體面地退卻。當對方已經明確表明某一態度和意見,而你要糾正他時,最好的辦法是為他找一個安全合理的理由,這個理由不使他丟面子,又可使他全面地改變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就事說事把責任推給模糊的第三者,使當事人有台階可下,也是一個聰明的做法。 有一位顧客到某商店退換一件高級襯衫,她聲明這件衣服沒有動過,主要是她丈夫不喜歡。精明的營業員看到這件襯衫有污痕,知道這衣服是被穿過的,但顧客已聲明“沒動過”,於是營業員給她一個台階讓她全面地收回她的聲明:

“你可能是沒有動過,或許你不在家時,你家裡哪個人動過它,你看這污跡是表明有人穿過的。我也經常遇到這樣的事,買回家好好的衣服,第二天就被我丈夫搞髒了。” 週總理給人的印象總是和藹可親,但是同樣也面臨批評糾正別人錯誤的問題。通過下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週總理是如何批評糾正下屬的過錯的。 1971年“9·13”事件,林彪叛國摔死在蒙古溫都爾罕。這一事件影響巨大,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此事對外絕對保密。當時,我駐蒙古大使館官員察看現場後,派二秘孫某回國向周總理匯報。同機返回的還有中建公司的一位同志。週總理讓符浩同志到機場去接。符浩把孫某接到招待所,而讓中建的同志回家過夜,囑咐他絕對保密。當晚週總理聽符浩匯報情況。大家坐定,週總理問:“和他一起回來的還有誰?”符浩答還有中建公司的一位同志,已經回家。沒等他說完,週總理的臉色一下子沉下來,雙眉猛然一蹙,厲聲打斷他,問:“你當過兵嗎?”週總理對符浩非常了解,知道他是行伍出身。這個突如其來的質問顯然是言有所指。符浩一怔,頓時感到問題的嚴重,立即答道:“我馬上把中建公司的那位同志找回來!”他半夜驅車把中建同志接到招待所,並報告了總理,總理這才長噓了一口氣。

週總理在上例中的批評採用了委婉暗示的方式,它包含著豐富的“潛台詞”:“你當過兵嗎?難道不知道保密的極端重要性嗎?你不應該失去作一個兵的警惕性。”古人說:“引而不發,躍如也。”總理的這種批評方式就起了這種作用。他並不必把全部內容都說出來,對於一個長期共事,有著豐富經驗的下級來說,只需要點到為止就夠了,無須長篇大論開導批評,對方便會全部領會其中的深意,並馬上糾正其錯誤。這種方式對於彼此較熟的下級來說,有響鼓不用重錘的妙處。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