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生活中的關係學

第14章 放棄固執,適時變通

生活中的關係學 魏清月 1337 2018-03-18
人的思維是跳躍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辦事時適時的變通是一種很明智的做法,放棄毫無意義的固執,這樣才能更好地辦成事情。雖然堅持是一種良好的品性是值得稱讚的事情,但在有些事情上,過度的堅持,就會變成一種盲目,那將會導致最大的浪費。 考慮事情要全面,不要抓住一點不放,除非你想和自己“較勁”。一朝君主一朝臣,做人要學會變通,不能把事做得太絕。你不只要迎合今日的權勢者,還要留意明日的權勢者,就像一個善於棋道的棋手一樣,當你走出第一步棋之後,還要想到第二步、第三步如何走。 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之初,為了能取得百姓的信任與支持,便在國都咸陽的南門立了一根三丈長的木桿,聲明說,誰能將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去,便賞他十金,事小而賞重,老百姓都覺得很奇怪,誰也沒有乾。商鞅又宣布:“能搬到北門去的,賞五十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有一中年漢子抱著試試看的心情給搬了過去,商鞅立即給了他五十金,以此表明他說話是算數的。接著便頒布了他變法的命令。

變法頒布了一年多,反對者數以千計,連太子也不以為然,一再犯法。商鞅說:“變法的法令之所以不能貫徹執行,是由於上層有人故意反抗。”於是他便想拿太子開刀,刑之以法。可是太子是國君的接班人,是不能施刑的,結果便拿太子的老師公子度和公孫賈當替罪羊,一個被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了字。當時商鞅深得秦孝公的寵信,權勢極盛,太子拿他也無可奈何。 商鞅的變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經過十幾年的時間,秦國的國力得到極大的充實,武力得到極大的增強,由一個西部的邊鄙小國一躍而成為七雄之首,秦國最後之所以能夠統一中國,便是得益於商鞅奠定的基礎。 然而,正當商鞅的權勢如日中天之時,秦孝公死了,太子繼位,為秦惠文王,他一上台,他的老師——那個被割掉了鼻子的公子虛便出面告發,說商鞅想要謀反,惠文王下了逮捕令,商鞅匆匆忙忙逃離咸陽,當他來到潼關附近想要投宿,旅店的主人也不知道他就是商鞅,拒絕收留他,說道:“根據商君的法令,留宿沒有證件的客人是要進監獄的!”

商鞅這才是真正的作法自斃,他走投無路,被收捕,車裂(即五馬分屍)於咸陽街頭,家人也被滅族。 常言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考慮事情要周全、有遠見。秦國的商鞅,作為一個改革家,在政治上是極具遠見的,他的變法政策,為秦孝公以後幾代秦國的國君所信守,秦國因之而強大。但他善於謀國卻拙於做人,他卻沒有想到,寵信他的秦孝公不可能陪他一輩子,未來的天下畢竟還是太子的,這樣的人是不可以得罪的。 凡是懂為官之道的人都明白,你不只要迎合今日的權勢者,還要留意明日的權勢者,就像一個老於棋道的棋手一樣,當你走出第一步棋之後,還要想到第二步、第三步如何走,走一看二眼觀三,這樣你才能在瞬息萬變的政治舞台上,始終立於不敗之地。而商鞅卻一步把棋走絕,沒有給自己留下抽身退步之地。在改革大業上他是一個英雄,在如何做人上,他卻是個失敗者。

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他人的協助,欲在社會上立於不敗之地,就要廣交朋友,引以為援,但若只顧眼前利益,不及其餘,他日靠山一倒,所謂牆倒眾人推,必遭眾人攻擊,使自己身陷險境。 做人其實是一個平衡的藝術,不可恃才傲物,目中無人。既要左顧右盼,照顧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又要瞻前顧後,考慮到事情的前因後果。不要只是直線思考,更不能一條道走到黑。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