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男人的伎倆女人的道行

第13章 “愛”和“理”哪個更重要

愛情裡要講“愛”講“情”,家裡要講“愛”講“情”,難道“理”就不重要了嗎? 想搞清愛和理哪個更重要,我們還是要看看心理學上對人類動機的研究。 心理學認為人做事情都是有動機的,但歸根結底人類做事的基本動機只有兩個: 做正確的事; 做愉快的事。 所有人類做的事情都在這個範圍內,不是正確的事,就是愉快的事,或是既正確又愉快的事,包括人在夢遊時做的事情。 比如: 上班打卡,是正確的事情,不做是錯的,會受到懲罰; 晚上你想去唱歌,是愉快的事情,唱了你心情會好! 其實,正確的事情和愉快的事情是分別對應我們的理性和感性的。 正確的事情往往是受理性支配的事情,是社會化的結果,是屬於超我部分,它們是一些社會標準,它們是我們大腦裡的價值觀系統,包含是非對錯等。

我們常常會用“應該”放在這些事情前面,這類的事情往往是屬於道德、法律的範疇,是為了約束人們在這個社會上的行為,創造這些標準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與其他人友好共處,使這個社會更加和諧,所有不正確的事情都是對別人可能有傷害的。 人一生下來,頭腦中是沒有正確的事的,只有愉快的事,孩子想吃、想玩、想睡覺、想讓媽媽抱、想讓爸爸背著,統統都是愉快的事。 正確的事是經由家庭及社會不斷地向我們灌輸後產生的,這個過程在心理學上叫“個體社會化”的過程。 爸爸媽媽不斷地告訴我們,把玩具給別的小朋友一起玩是個好孩子,洗臉、刷牙是個好孩子,見人打招呼是個好孩子,他們通過獎勵或懲罰,不斷地讓我們知道什麼樣的事是正確的,什麼樣的事是不正確的。

到了學校,學校更是重要的學習正確的事的場合,比如學習雷鋒做好事是正確的,打架罵人是不正確的,慢慢地,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不正確的,也就慢慢地在我們腦子裡形成了。 比如: 我們應該愛護環境,這樣我們人類才能更長久地生活在這個地球上; 每個公民都應該遵紀守法,這樣社會才會更加和諧; 每對夫妻都應該相互尊重,這樣家庭才會更加美好; 員工應該維護公司的利益,這樣公司才能持續發展。 與正確的事不同,愉快的事是受感性支配的,是我們的慾望,是屬於我們的一些本能,是進化導致的,屬於本我部分,它們是我們的需求,它們多數在我們的心裡。 不做愉快的事情會讓我們自己不舒服,會傷害我們自己,我們常常用“想”放在這些事情前面,它們是感受、是情感、是慾望,我們受這些事情的驅動,做這些事情讓我們愉快!

比如: 我想吃飯。 我想睡覺。 我想去看電影。 我想跟愛人在一起。 總給別人講“理”,就是要求對方做“正確的事”,也就是要對方做令自己“愉快的事”。 比如:對方洗碗、打掃衛生是正確的,也就是說要求別人做這些家務事,其實是可以換來自己不用做的,自己就愉快了。 愛情本來就是“愉快的事”,家是承載愛情的地方,在家裡,如果有太多的規律、標準,就會讓對方不愉快,家裡的氛圍也會不太好,家是用來放鬆的地方,家是用來享受生活的地方,家是用來做愉快的事情的地方,成家是為了人生更加幸福,但如果在愛情的關係裡,在家裡有太多的標準,反而讓人不快樂、讓人壓抑。 那些沒有愛的能力的人,其中一個重要的體現就是凡事只講道理、論對錯,不關注別人是否愉快!跟這樣的人生活在一起,是難有幸福可言的。

心理學的一個著名學派,家庭治療學派的觀點就認為,很多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是由家庭文化導致的,這些家庭的特點就是有太多的標準,家庭氛圍是死板的、沒有生機的、封閉的。 的確也是這樣,那些有著太多規則,只關注是否正確,較少地關注愉快的家庭,他們養育出來的孩子,走向社會後帶著一種沉重感,無論什麼時候都顯得很正式,缺少活力,更是缺少情商,他們要么對自己要求很高,總是做正確事,但不開心,要么對別人要求很高,總是能夠發現別人的不正確。 《吸引力法則》的作者埃斯特·希克斯和傑瑞·希克斯夫婦,在他們的另一本書《情緒的驚人力量》中寫道: 所有的規則條例、懲罰條文都無法改變人的內心,它們只能從外部作用於人類,迫使人類把自己想要的東西隱藏起來。可是有很多東西的力量實在是太大,是無法隱藏的,比如天性。所以,當被迫隱藏起來的東西積累到一定程度而尋求爆發的時候,就是災難產生的時候。

他們所說的規則、條例和條文就是人們創造出來用來約束人們本能的“正確的事”,被約束的就是“愉快的事”,人類需要這些“正確的事”來約束自己的本能,但人對這些約束的承受是有極限的,約束不是越大就越好的,約束在人能夠承受的範圍內時可以使人道德高尚、人品優秀,約束太過於嚴格和苛刻時,人就可能會出現心理或精神疾病了。 社會上已經給了我們很多的標準,工作和生活已經本來就有太多的壓力了,所以,在家裡,這個承載愛情的地方,這個生活的地方,我們還是少講些“正確”,多講些“愉快”,少講些“理”,多講些“愛”,讓每個人在家裡都能開心快樂、輕鬆自在,而不是壓抑和痛苦。 也給愛情這個本來屬於“愉快的事”更多愉快的空間,幸福就一定屬於你了。

現在,你可以試試問自己: 你想吃飯和你應該吃飯有什麼區別? 你想對一個人好和應該對一個人好有什麼區別? 你想工作和應該工作有什麼區別?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