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口才大全

第24章 第六章面對媒體時的口才:新時代對領導者的要求

口才大全 水中鱼 11223 2018-03-18
身為領導,經常接觸媒體是不可避免的。領導代表著企業的聲譽和形象,因此在面對媒體的時候就要求領導能夠鎮定自若,瀟灑從容。 新聞界的職業特點是重視新聞報導的客觀性、及時性和公正性,而不受其他勢力的左右。領導者必須尊重新聞界的職業特點。這就要求尊重新聞記者地位的獨立性,而不能把新聞界純粹當作宣傳本組織的工具,誘使或強迫報導有利於本組織的消息。否則就等於輕視新聞媒介的社會地位,結果得不到他們的合作和支持。 而且,新聞媒介講求實事求是,喜歡真實,反對弄虛作假,因此領導在同新聞界打交道時,一定要誠懇、真摯、實事求是,提供的新聞素材要真實可信,沒有人為因素。不要對記者封鎖新聞,哪怕是不利於本組織的新聞。提供新聞時切忌自吹自擂,撰寫的新聞稿要保質保量,避免濫竽充數。新聞媒介所提出的問題,一般都是涉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涉及面廣,與國家政策、形勢走向等重大問題往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種情況,更要求領導者說話要講求實事求是,是什麼就說什麼。確實涉及重大機密,不能向新聞界透露時,也要用外交辭令委婉地表達出來,不弄虛作假。某些領導者為了炫耀自己的口才,往往言過其實,說一些過頭話,誇誇其談,不僅有可能不經意洩露出本應屬於機密的東西,而且給人以不真實的感覺,引起聽眾的強烈反感。

另外,與新聞界交往還要考慮對方的具體情況,考慮到聽眾、觀眾的心理狀態,不能千篇一律,應區別情況,具體分析,促進答問雙方的相互理解和雙向交流。如果不考慮到對方的心理情緒,單純站在自己一邊敘述自己的觀點,向對方灌輸,甚至強詞奪理,強迫對方接受你的觀點,就不會給人以實事求是、真實可信的印象。 美國政府也極為重視新聞媒介,努力發揮新聞媒介“揚聲器”的作用。美國政府認識到“控制信息的權力是控制社會的一個重要槓桿”。而美國新聞界則認為“美國總統和政府是美國乃至全世界的頭號新聞。”基於這種認識,美國歷屆政府都重視與新聞界的聯繫,每天早晨白宮領導班子都要決定當天主要推出的新聞。此外,裡根的公關班子每天都製作30~60秒的新聞內容插入當天的晚間新聞。而他們極為強調的一點就是報導應真實、公正、全面、客觀。這也是基於雙方長期合作的需要。

領導對所有的新聞機構和媒介,不論地區遠近,不論級別高低,都要平等相待。接待這些媒介機構派出的記者、編輯來採訪,要一視同仁,以禮相待,使他們都能夠平等地獲得本組織所提供的各種信息,切忌厚此薄彼,“看人下菜碟”。對於曾經批評過本組織的新聞機構和記者,要不計前嫌,不結新仇,更不能挾私報復,侵犯記者的人權,而應像對待其他機構和記者一樣熱情接待,為其新聞報導提供方便,保證他們的正常工作。 正是由於媒介的重要作用,要求領導者必須能與媒介進行有效的協調和溝通。這就要求領導者能夠主動積極地在媒介上宣傳自己,使自己所領導的組織能更多地為人所熟知,以擴大自身的影響力。 新聞媒介具有傳播信息快、覆蓋面廣、可信度高的特點。社會組織要向國際公眾樹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最為有效的手段就是藉新聞媒介塑造形象。

自從大眾傳播媒介產生以後,使我國傳統的領導公共關係活動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特別是在我國近代史上,康有為、梁啟超等資產階級維新派,運用報紙等傳播媒介宣傳的政治改良活動,就是在政治領域開展的一次出色的領導公共關係活動。客觀地說,資產階級維新派儘管依靠的是上層社會的知識分子,但他們對知識分子以外的公眾力量以及輿論的重要性還是有一定認識的。例如康有為認為,在民族危亡之時,“果能合四萬萬人,人人熱憤,則無不可為者,奚患於不能救!”梁啟超則指出:“凡欲為國民有所盡力者,苟反抗於輿論,必不足以成事。”正因為有了這樣的認識,康、樑等人運用報紙等傳播媒介,在社會上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宣傳政治改良的活動。梁、康先後組織強學會、聖學會、保國會,創辦《中外紀聞》《強學報》《新知報》等報紙,大力宣傳變法,使資產階級改良變法思想深入人心,成為一種社會風潮。胡繩先生曾指出:“維新派打出了救亡的旗幟,喚起了群眾的愛國熱情,因而使他們所發動的政治改良活動,成為一個群眾性的愛國主義運動。”從這個意義上說,資產階級維新派開展的宣傳政治改良的活動,是一次十分成功的領導公共關係活動。因為它在“喚起了群眾的愛國主義熱情”的同時,也使維新派與知識分子等公眾建立了良好的公共關係,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維新派與其他公眾的關係。這與現代領導公共關係的傳播活動是一脈相承的。

新中國建立後,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雖然在中國尚未建立起現代領導公共關係學,但是,黨和國家的許多領導人都能較嫻熟地運用一些公共關係的技巧和藝術,比如: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面對帝國主義和國外反動勢力的敵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國際交往中主張處理國際關係要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受到國際輿論贊同,爭取到廣泛的國際同情,逐步與各國建立起廣泛的國際友好關係。這些活動與行為與現代領導公共關係所講求的以傳播為手段,通過影響社會輿論來樹立形像是一致的。 要以開放、平等的姿態接待新聞媒介,過分拘謹或高高在上的驕矜都不足取。要因勢利導,使採訪和談話的內容始終在一個可以調控的範圍之內。對所談內容的重點要心中有數,要有簡潔明了的談話提綱。

在談話緊扣主題的前提下,可以穿插趣味性的內容。企業家發表談話的內容往往是嚴肅的、數字性較強的,如果一直板著臉談這類內容,往往容易使新聞記者感到冷若冰霜,通過新聞媒介發表和播放出去後,公眾也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距離感,對於企業家的形象感覺也必然是刻板、乏味、不近人情。通篇嚴肅的談話無論在報刊上還是在廣播電視中,其傳播效果都很有限。相反,如果不時穿插一些帶有趣味性的東西輕鬆一下,傳播效果往往會更好。 例如,一個企業家在回答一個女記者提的問題時說:“這位小姐是四川人吧,提的問題都很棘手。”全場大笑。那位小姐也很高興,因為說她提的問題棘手,無異於說她的問題問到了點子上。 接著,這位企業家說:“棘手是棘手,可是我不得不回答。不回答對不起朋友。大家都等了我半天了,結果只看到我含含糊糊地說半句話,未免掃興。現在,我就將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詳細地講給大家。”

在這裡,這位企業家便通過幽默的話語實現了與記者們的溝通,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實現和記者、觀眾的溝通與對話,可以穿插一些富有人情味的內容。 面對媒體的時候一定要講究策略,既不能逃避又不能過分地親近,下面的10條策略可以讓身為領導的你在媒體面前游刃有餘,左右逢源。 努力讓媒體從你的角度來關注事件。你可以向所有的媒體同時發布信息,也可以將信息透露給某位記者,使其成為“內部觀點”。如果你想先試探一下受眾反應的話,後一種策略往往比較理想。 讓媒體對某個事件進行報導,但不要突出你的組織。你可以通過其他組織中的評論員提供一些“第三方”的觀點或評論。 通過活動、抗議、新聞發布會、社評、研究等方式來製造新聞。或者通過增加“熱度”、呼籲變革、“讓事件變得更有戲劇性”等方式來引發媒體報導。如果能夠將你的組織刻畫成某家公司或謠言的受害者,這種策略就會產生很好的效果。

當然,這種“硬新聞”的策略也有其消極的一面,它的時效性比較強,其影響力很快就會減弱,而且一旦在受眾心目中形成某種印象,你就很難去改變它。通常情況下,這種方法的主要目的在於給相關機構施加壓力,或者是攻擊你的對手。 “軟新聞”或專題策略屬於一種深度報導策略——通常是在媒體的專題版/生活方式等版面或者是訪談節目當中使用。它要求新聞發布者投入較長的時間,要有很大的耐心,並且與相關的編輯、製片人或記者保持一定的關係,而且雙方能夠就當前的事情達成一定的共識,或者至少雙方都認為這件事情很重要。 當所有的因素都已經準備就緒的時候,你可以考慮使用這一策略。 如果執行得比較到位的話,你可以通過這種策略使那些攻擊你的人反受其害。尤其是當你以“從大局著眼”或者是“直面真正的問題”等角度作出響應,並且是用一種“悲傷而非憤怒”的口氣表達出來的時候,其作用更加明顯。

其目的在於使你的組織保持在媒體視線之外,只要媒體不把你的組織放到焦點位置,該策略就會有效。在使用該策略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它很可能會反而成為對方向你發起攻擊的武器。 該策略的主要目的是暴露對手的弱點。在很多政治運動當中,這種方法很容易被認為是“違反公平競爭原則”的行為。在使用該策略的時候,一定要保持視角的平衡,要注意有意識地肯定對方,同時也注意要提出一些具體的問題,而不可一味地泛泛而談。 在使用該策略的時候,你應該向記者們提供更多的幫助——幫助他們了解相關事件的前因後果,而不要只是簡單地傳達信息。通過這種策略,你可以跟媒體建立一定的信任關係——從而可以更加容易地控制媒體的報導。 如果你要發布的是一條比較複雜的新聞,千萬不要試圖“快速擊中”媒體。相反,你應該向對方提供足夠的背景資料,舉辦相關會議並邀請媒體參加等等,並通過這種方式來教育那些你所選中的記者和製片人。

該策略屬於一種長期策略,但一旦出現“引發”事件或新的進展,而媒體又從中找到進行報導的機會或理由的時候,它的作用就會立即發揮出來。 由於那些全國性媒體的新聞容量都比較有限,所以逐個佔領區域性媒體的策略經常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事實上,區域媒體晚間新聞播報的累積受眾要遠遠多於綜合性網絡電視新聞節目。從技術上來說,做一則區域性新聞要遠比做一則全國性新聞的難度要小得多,而且該策略還可以有效避免“過度曝光”。該策略通常是以面對面採訪或通過衛星媒體巡迴播報。 在採訪的過程當中,採訪者經常會提出一些可能會給你帶來麻煩的問題,下面我們將討論一下應該如何處理這些問題。 問題:“他的指控對你的機構造成了多大的傷害?”

答案:“非常抱歉,我並不同意你的說法。事實上……” 建議:不要接受對方問題的前提條件,你可以忽視它。或者你也可以禮貌而堅定地反駁對方問題的前提條件,並接著說出你想要傳達的信息。 問題:“你是否覺得這家公司過於貪婪了?” 答案:“我不這麼認為。他們是一家非常有競爭力的企業……” 建議:不要重複對方的誘導性詞語(比如說“貪婪”),你甚至可以予以否認。在不重複誘導性詞語的情況下進行反駁。 問題:“你個人怎麼看這件事?” 答案:“我覺得問題不在於我的個人觀點。問題是……” 問題:“你覺得市政府會做出怎樣的決定?” 答案:“這個你恐怕要去問市政府。” 建議:不要迴避問題。只代表你的組織發言。 問題:“這次的投資金額是多少?” 答案:“我現在還不能確定。不過我可以幫你查一下。” 建議:告訴對方你不知道,並主動提出幫對方進行查詢。永遠不要撒謊,不要猜測。 問題:“你們的報價金額是多少?” 答案:“這個我不能說,因為這屬於機密信息。 “這件事情目前尚無定論。 “我不適合就此事發表評論。 “這個問題非常敏感。 “這個問題目前還在討論/評估/協商。” 建議:告訴對方你為什麼不能給出答案。 問題:“你們是要增加資助金額還是要維持現狀?” 答案:“都不是。我們的目標是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建議:忽視對方提出的兩種選擇方案或者直截了當地說出你的觀點。 問題:“你們難道不是在扼殺客戶嗎?” 答案:“當然不是。如果你問我他們是否要多拿出一些錢,那很不幸,答案是肯定的。” 建議:在回答對方問題的時候不要帶有敵意或者是任何感情色彩。要立即乾脆地否定對方的說法,或者用不帶感情色彩的說法來重複對方剛才說過的話。 問題:“為什麼你們沒能趕上最後期限,結果破壞了你們的信譽呢?” 答案:“的確,我們沒能趕上最後期限;但我們已經跟對方協商了一個新的發貨日期。” 建議:用你自己的語言重複對方剛才的話。 問題:“……那麼你為什麼不願意公開這項戰略呢?” 答案:“正像我說過的那樣,這項戰略已經準備啟動,我們會在適當的時候對外界公佈。所以我們此刻再討論這個問題是毫無意義的。” 答案:“我想我們剛才已經談到了這件事情……” 或:“重複這個問題並沒有太大意義。在這個問題上,願意說的我都已經說了。” 建議:禮貌而堅定地告訴對方你並不准備屈服。重複你的信息。讓採訪者來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是現場直播的話,採訪者顯然會考慮自己的形象——他並不想讓受眾感覺他是在對你進行騷擾。如果是錄播的話,該記者很可能會堅持提問,直到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回答。 問題:“跟我們談談你的組織吧?” 答案:“請問你對哪一具體的方面感興趣?” 建議:如果你沒有真正理解問題的話,請對方澄清,或者你也可以利用對方的提問來傳達一些有利於你的信息。 問題:“據說其他團體也想申請證書。” 答案:“回應謠言顯然是不適當的;只有當問題真正出現的時候,我們才需要去解決它。” 或:“到目前為止,我並沒有找到證據來支持這個謠言。” 問題:“如果雙方不能達成一致的話,你們會怎麼辦?” 答案:“我不想進行假設……” 建議:不要假設。表明對方提出的問題只是個假設。 問題:“這些變革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你是否能夠同時繼續……或者說,你是否將不得不……?” 答案:告訴對方你很清楚他的問題:“你剛剛提出了一系列問題……”然後選出那個你想要回答的問題:“我們首先談談你的第一個問題。這些變革將會使我們更加高效……” 建議:你不一定要回答對方的所有問題。 問題:“關於這件事情,你會向主管人員提供怎樣的建議?” 答案:“主管人員會聽取來自許多方面的建議,而且,如果想知道我的想法的話,他會通過適當的方式來接洽我的。”或“我可不想通過媒體來對主管人員提出任何建議。” 建議:不要當眾提出建議或進行任何推薦,除非你希望給對方施加公眾壓力。 問題:“我想同時應對這麼多問題一定很辛苦吧?” 答案:“哦,我覺得這並不是主要問題。要知道,我們都得各盡其職。” 建議:不要因受對方引導而盲目同意對方的觀點。 問題:“你有沒有做這件事情?” 答案:“是的,我做了(或者是'不,我沒做。'),讓我解釋一下我為什麼……” 建議:不要逃避問題,那樣會讓人感覺你有些不安。 答案:“你這個問題背後的假設很有趣”或:“顯然,你對這件事情有著自己的看法。” 建議:這是在告訴提問者以及受眾你已經認識到了對方的用意。注意語調,一定不要讓人感覺你充滿防禦心理。 問題:“好了,你不是真的那麼認真吧?” 答案:“如果你不介意的話,坦白講,我覺得你的口氣有些玩世不恭。為什麼會這樣呢?” 建議:不要讓人感覺你是在咄咄逼人或充滿防禦心理。 答案:“如果你願意的話,你可以淡化這件事情(停頓)……但很多人都不會同意你的這種方法……”或答案:“我不知道這件事情有什麼好笑的……” 建議:語調要保持友好、理性,不要讓人感覺你充滿了防禦心理。 答案:“在發表完這段評論之後,你有什麼具體的問題嗎?” 當你第一次被打斷的時候,不要介意。等著對方講完,然後你再繼續講: 答案:“我想繼續談完剛才的話題,因為這非常重要……” 建議:你越早告訴對方你不會輕易被打斷,對方在接下來的談話中打斷你的可能性就越小。不要去跟打斷你的人搶著講話。 問題:“你怎麼看待自己的破產?” 答案:“那可是一段痛苦的經歷,我們抽時間另談吧——可那跟我們現在討論的話題並沒有什麼關係……”或“是的,怎麼啦?”(微笑) 建議:迫使對方調整話題。 答案:“我想我們有些跑題了。還是讓我們接著談談剛才的話題吧……” (在這種情況下,對方會一連串地提出很多關於各個方面的問題) 答案:“我們好像談論得太多了(暫停)……讓我首先集中談論一下你剛才講過的一個方面吧。” (在你已經給上答案之後) 你也保持沉默。 如果是在進行電視採訪,你可以輕輕地點點頭,看著採訪者,做出一副期待的表情。 答案:“我想首先糾正一下你剛才說的事情……” 答案:“我想我們是在'雞蛋裡挑骨頭'……” 建議:確保該問題並不會引起嚴重後果或者並非那麼重要。 問題:“你是一個殘忍的傢伙嗎?” 答案:“別繞彎子了。你為什麼不直接一點呢?(微笑)”或:“不,你為什麼會問這個問題呢?” 建議:你的回答一定要簡短。不要讓人感覺你“受到了冒犯”。 問題:“這難道不是再次證明你是在向公眾撒謊嗎?” 答案:“事實上,這個問題恰恰說明是你,而不是我,可能會出問題。”或:“我非常尊重你,可我不尊重這個問題。” 答案:“不好意思,我想問一下您提這些問題有什麼意義?” 答案:“我不能那樣保證,但我可以保證我會盡力……” 答案:“不,但我可以保證我會盡力去……” 答案:“今天馬上我要參加一個重要會議,不能回答這個問題。如果大家感興趣,明天我將舉行招待會,回答大家提出的任何問題。”或:“對不起諸位,我由於有重要的事情需要辦理,今天不能回答你們的提問。” 身為企業領導,只有在充分了解了媒體各種採訪形式之後,才能夠從容地面對,才能夠充分地發揮自己的語言優勢。下面就介紹幾種常見的採訪形式以供參考。 如果要進行一場面對面採訪的話,你通常會提前很長時間得到通知,這樣你就會有很多時間來進行準備。在進行實際採訪的時候,你溝通的方式通常要比你講話的內容更加重要。 一些提示: 不要打斷——比如說對方的電話等。 找一個方便的採訪地點。 採訪時通常會錄音,所以如果你不相信該記者或者你要談論的是一個比較複雜的話題,建議你問清對方你自己是否也可進行相應的記錄。 印刷媒體的採訪通常更有深度,所以一定要做好充分準備。 廣播採訪的目的是從你這裡得到一些“錄音片段”和“現場情況”——其中通常會包含一些來自周圍環境的聲音,比如說電話鈴聲或者是你的工作場所經常會出現的一些聲音。事先檢查辦公室的工作環境(比如說牆上的海報等);在接受采訪時注意你的面部表情以及肢體語言等,以免不小心流露出一些負面信息。 盡量採用非正式的風格——讓採訪者和你自己都感到輕鬆。 注意那些“隨口說出的”言論——無論是在採訪之前、採訪當中,還是在採訪結束之後——它們很可能會成為引用的對象(尤其是當你放鬆警惕的時候)。 通常情況下,對方會對採訪進行錄音。如果你不確定的話,建議你事先詢問清楚。 把電話放到距離你嘴巴一英寸的地方。 一定要在聲音中表現出你的力量和自信;對關鍵詞要進行強調;發音清晰,語速要放慢。 上身保持直立。 不要因為沈默而感到壓力。 在開始回答問題之前,稍微停頓一下,整理好你的思路。 語調要歡快、充滿熱情。 面部表情要生動;它會使你的語調充滿熱情。 重複你的信息。 在結尾的時候進行總結。 永遠不要發脾氣。 不要發出“呃”的聲音——尤其是在接受廣播電台採訪的時候。 保持令人愉快的語調,同時要注意跟採訪者保持目光接觸。 面部表情要豐富,或者是通過微笑使你的語調充滿熱情。 發音清晰。 降低語速,語調要富有變化。 回答問題一定要簡短(最多不超過30秒)。 想像你在進行一場“充滿活力的對話”。盡量使你的語調和節奏跟採訪者保持一致,除非對方開始變得令人討厭(在這種情況下,你的語調要跟對方形成鮮明對比)。 想像有一位聽眾正在家里或在車上聽你講話——試圖在心理上跟這位聽眾建立聯繫。 不要讓其他嘉賓影響了你的原定計劃。 不斷在他們所說的內容和你所傳達的信息之間建立聯繫。 在表達不同意見的時候,語氣要堅定,但態度要禮貌。 談話時不要夾雜私人情緒。 表現出一定的幽默感(但不要咄咄逼人,也不要去諷刺挖苦別人)。 直接回答主持人提出的問題,但說話的時候大部分時間要衝著其他嘉賓。 如果你被邀請當嘉賓: 事先要了解媒體形式是怎樣的,熱心聽眾是否可以跟嘉賓進行長時間互動?主持人是否會在第一個問題之後就開始介入? 你的目標是說服聽眾,而不是打來電話的熱心聽眾。 盡量跟熱心聽眾建立關係。稱呼對方的姓名,在回答問題之前先確認對方的問題,比如說,“你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如果你發現對方並不能接受你的觀點,禮貌地表示“尊重對方的權利”,然後接聽下一個電話。 一定要對熱心聽眾表示尊重——即便對方可能並不值得你這樣做。你會在其他聽眾心目當中建立好感。 通常情況下,你可以直接跟熱心聽眾進行對話,無需通過主持人。 當你不希望跟對方進行爭論的時候,你可以轉向主持人,“約翰,我想瑪麗提出了非常有趣的一點……” 準備好一些其他談話內容,因為聽眾可能要過一段時間才打來電話。 提前趕到攝影棚,熟悉環境,讓自己變得放鬆。 通常情況下,你首先會被帶到化裝間(提前檢查對方是否會提供化裝服務)。 化完妝後,你會被帶到等候間或直接帶到現場。保持安靜,服從現場指導人員的安排。 在這段時間裡,你可以喝些水——不要喝咖啡,同時你可以進行深呼吸練習。 如果你有任何要求的話,直接告訴現場指導,他會把你的要求轉達給控制室。 了解哪個鏡頭距離你最近——如果你需要直接向觀眾講話或者是要展示一些東西的話。 在開始之前,詢問採訪者第一個問題是什麼,這樣你就不會驚慌失措了。 盡量在你的面部表情和語調當中表現出你的熱情和活力。 不要去想自己在面對成千上萬(或成百上千萬)名觀眾,那樣只會讓你心理上壓力更大。 把這次採訪想像成你正在跟一位觀眾之間進行的一次有趣的談話。 你可能一直都在鏡頭上,所以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為和表情。 盡量跟採訪者保持較多的目光接觸。 盡量不要去看你在監控器裡的樣子,那樣只會分散你的注意力。 保持沉著、冷靜、鎮定,語調中要流露出理性和公正。 在進行遠程採訪的時候,往往是記者在一個地點,而你(有時是好幾位嘉賓)在另外一個距離很遠的地方衝著電視攝像鏡頭講話。 直接看鏡頭,不要去看電視監控器,也不要東張西望。 把攝像機鏡頭想像成採訪者的眼睛。盡量採用一種低調、動人的語調。 一直看著鏡頭——即便是在其他嘉賓或者是主持人講話的時候。 如果有其他嘉賓的話,你可以直接跟他們進行交流——不要通過採訪者。 在講話的時候,感覺好像跟主持人在一個房間裡——不要大聲喊叫。 面部表情要生動,展現你動人的風采。 盡量使用一種放鬆、非正式的“對話性”語調。 確保耳塞被緊緊地固定在你的耳朵上。如果它掉出來的話,立刻平靜地將其放回原位,然後繼續接受采訪。 不要在有人提問或其他嘉賓講話的時候看著鏡頭之外的地方。 如果沒有聽到問題,禮貌地請採訪者重複一遍。 最後,如果是錄播的形式,當你看到屏幕上的提問者是製片人(而非實際採訪你的那位記者)的時候,請不要感到意外。 有主持人(可能是在錄音棚裡,也可能是通過衛星進行的遠程採訪)以及熱心觀眾參與的採訪,它很容易使你和你所談論的話題成為大眾的焦點。接受這種採訪確實有些冒險,所以必須要慎重對待。 基本原則: 這種採訪實際上是一系列談話,而不是一次“質問”,所以在接受采訪的時候,你一定要有趣、簡潔、讓人感覺容易相處,並且帶有一些自嘲式的幽默。 如果你跟主持人處於同一間錄音棚,一定要在對方提問的時候直接看著他。在接聽熱線電話或回應熱心聽眾的時候,目光要轉向攝像機鏡頭。 如果是在接受一次通過衛星進行的遠程採訪,你可以在主持人或熱心觀眾講話以及你在回答問題的時候看著攝像機鏡頭。 盡量記住熱心聽眾的姓名和地點,在回答問題的時候一定要首先回應對方的問題,然後再進行具體的解答。答案的長度不應當超過30秒鐘。 留出大約15分鐘時間給工作人員佈置場地,最後再留出15分鐘時間收拾一切。如果工作很忙,建議你不要在辦公室接受采訪。 選擇一個比較適合電視節目工作人員及設備的地方。不要讓他們把你安排到一個生硬、“官僚位很濃”的地方(比如說辦公桌後面)。 提前準備好一些有趣的視覺工具(比如說海報、表格等)或者是背景來提高采訪的視覺效果。 在接受采訪之前,一定要把那些你不想在鏡頭上出現的物品、文件、海報等拿出採訪現場。 對整個採訪過程進行錄音(或錄像),這樣你就可以保留一份自己的記錄(事先要徵得對方同意)。 採訪者通常會需要一到兩段可以使用的“錄音片段”,所以你一定要做好準備。 放鬆。準備好進行“表演”,比如說接聽一個電話或者是走進辦公室等,以製造“現場感”。 採訪結束之後,你通常會被要求“點點頭”,假裝是在跟記者進行談話(為了滿足後期剪輯工作的需要)。這時候麥克風仍然在你身上,所以千萬不要說一些會讓自己後悔的話。採訪結束之後,你或其他人應該留在錄音棚裡看著採訪者“重新提問”(在這個過程當中,鏡頭會被轉向採訪者,他將會把所有的問題全部重複一遍)。注意採訪者重複提問時的語調和用詞應該跟實際採訪時相同(這種情況通常出現在新聞雜誌節目或長一些的“專題新聞”當中)。 在面對新聞雜誌記者或在錄音棚接受采訪的時候,在一兩個最重要的答案中提到採訪者的姓名,從而可以增加對方播出該段對話的可能性,比如說,“好吧,比爾,這是一個我們正高度重視的問題……” 因為對方要首先經過剪輯,所以你不一定要(也不應該)使用那些消極的詞彙或給出問題的框架。只要用自己的話直接回答問題就好了。 可能是“伏擊風格”或者是隨便在大廳裡、在樓梯上,也可能是在一場演講或新聞發布會的後台進行的一對一的採訪。 回答問題時一定要簡短(5~20秒鐘)。 讓談話沿著自己預定的軌道進行,盡量重複你的主要信息,從而增加被播出的機率。 不要指代以前的答案(不要說“正像我前面談到的那樣”)。 如果採訪你的是一群記者的話,不要在回答問題時提到任何一位記者的姓名——如果是那樣的話,其他的記者將無法使用你這段講話。 不要給你的答案編號。 不要回答所有的細節問題或問題的所有方面。回答重要的問題或問題的一個方面,然後把話題轉移到你的信息軌道上。 在對方提問時若有所思地低下頭去(好像你在聽對方提問),這樣可以控制自己的語速。對方問題結束的時候,你可以停頓一下,然後抬起頭,直接面向提出問題的那位記者說出你的答案。這樣你可以在“錄音片段”開始之前給自己一些時間去思考。 放慢語速。不要在還沒想清楚的情況下說出答案。時常通過簡短的停頓來強調重點詞,同時給你一些時間去思考。 無論對方的問題多麼尖銳,都要保持低調和冷靜。 不要讓突擊採訪持續的時間過長——最長不應超過10分鐘。一旦你說完自己想說的話,立刻跟對方表示抱歉,然後禮貌而堅定地離開。 如果記者不停地向你提出問題,你可以重複自己的核心信息(這些信息通常比較簡短、空泛,比如說“我們的目標是確保……”)或向記者保證你“在得到更多信息之後”會答复他們,然後離開。 (關於如何準備一場新聞發布會,請參見“事件規劃”部分) 主持人——可以是你的公共事務部分負責人,也可以是你的媒體秘書來製定記者招待會的基本規則: 要求記者在提問之前首先進行自我介紹。 要求每個記者只能提出一個問題。 設定時間界限——大約為30分鐘。 發言人——或者是新聞人物——做開場陳述: 開場陳述通常為5~10分鐘時間,目的在於向記者傳達核心信息。記得在為記者準備的媒體包裡放上一份開場陳述的打印稿。 使用視覺工具來說明此次事件,你所關心的問題以及你所要傳達的核心信息。 結束:主持人可以通過倒計問題,比如說“還有最後三個問題……”、“最後兩個問題……”、“最後一個問題”的方式來結束此次會議。 不要讓會議的時間持續過長——最多不超過30分鐘。 在會議即將結束的時候,告訴記者後續採訪、下次記者招待會或吹風會的時間安排。 如果是在錄音棚裡的話,建議你事先告訴製片人你準備使用一些視覺工具。然後跟導演商量好使用這些工具的具體方式。一定要做好事先的溝通。 除非你馬上就要用到這些視覺工具,否則不要讓其他人看到;在使用視覺工具之前給導演幾秒鐘時間進行準備,這樣攝影師才能轉到適當的位置進行拍攝。 把視覺工具清晰地呈現在攝像機鏡頭前。要放穩,稍微向前傾斜一點,這樣可以避免反光。注意不要讓視覺工具擋住你的臉。 在講話的時候要衝著記者或採訪者,而不是你的視覺工具。 講完之後,慢慢地放下手中的視覺工具,這樣可以留給攝影師足夠的時間做準備。 圖表要簡單;觀眾(和記者)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裡輕鬆地理解並吸收太多的細節性信息。 如果是在進行現場直播或者是錄播,而且如果你準備的視頻資料、幻燈片或照片出現在電視監控器上的話,在講話的時候一定要衝著攝像機鏡頭,要讓你的講話跟你所展示的視覺工具保持一致。 如果是在記者招待會上,建議你把視覺工具放在一個架子上,或者你也可以使用投影儀,這樣可以方便攝影記者進行拍攝。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