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領導素質與領導藝術大全集

第37章 第三十七章謹言慎行,避免走入領導講話的誤區

宋朝釋道原在《景德傳燈錄》有載:“有行者問:'有人問佛答佛,問法答法,喚作一字法門,不知是否?'師曰:'如鸚鵡學人語,話自語不得,為無智能故'。”古有“鸚鵡學舌”的典故,其中學舌的原意是模仿別人說話。鸚鵡嘴比喻的是自己沒有主見,別人說什麼就跟著別人也說什麼。就像鸚鵡學人說話那樣,人云亦云,照本宣科。 身為一個領導,在聽候上級用語言安排任何任務時,你先是聽他耳提面命,接著照本宣科地向下屬傳達他的指令,無奈你根本沒有領悟他所言的精神實質,結果鬼使神差地把好端端的話給傳擰了。還有的領導經常拿著別人撰好的講稿,幾乎不做任何準備,就在起身發言時讀起來。但是,照本宣科會嚴重損傷演講人的信譽,原因有三:

1.照本宣科無法帶來真正的安全感 事先擬好的講稿與即席演講確有不同。後者當然更可信、更有趣味、更顯真誠。念講稿很難做到像平常說話一樣。念講稿時,演講者與聽眾之間幾無目光交流,少見手勢,也缺乏面部表情,聲音單調。最終,演講者與聽眾建立不起密切關係來。他們可能會不滿意而歸(“真是浪費時間,還不如我自己看!”),心中對演講者的可信度和誠意頓生疑竇。 2.照本宣科就不能隨心所欲 憑藉講稿或細緻有加的提綱,常常限制你的靈活變通能力。如果遇到突發意外,就會受害不淺。例如,如果你正參加小組討論,輪到你發言,時間已所剩無幾。這最後一刻再做變通實屬不易。一旦現場提問打斷或話題岔開,念稿者通常很難再整回思路,接著原來的話題講下去。

3.你的信譽可能會受到損害 不管演講的本意如何,聽眾總是眼見為實。對著聽眾念講稿,很可能令他們感到失望。他們會意識到,你沒有下工夫準備。如此一來,你的信譽可能會受到損害,你要傳達的信息就會化為烏有,你的演講也就毫無效果可言。 成功交流的基石是對演講內容進行組織。如果你的演講組織得井然有序,就能暢所欲言,盡情發揮,其他方面也會水到渠成。 有的領導往往容易因為自己地位比別人高,年齡比別人大,潛意識裡有一種優越感,覺得自己比別人有經驗,比別人懂得多,因此往往在談話時容易帶有說教的腔調。 當然,不能完全把說教完全否定,有的時候的確也有正確的忠告,但這些忠告也經常因帶有說教腔而引起談話對象的逆反情緒,而不被接受。既然是要說服教育別人,那麼就該注意如何使別人接受你的意見,所以要力避高高在上、目空一切,而是要拿出鮮明、生動、形象的事例讓別人心悅誠服地接受。

我們見到的說教者常常如此說:“你必須知道我並不是在干涉你的作為。”“現在我不喜歡講這一類事情。”“我覺得有許多話不得不同你講。”“我也許不應講這些話,可是我想你會明白這些話的好處的。” 其實,說教者說的這些話,應該是在別人接受觀點時,自然而然地從心裡產生的想法。而由說教者嘴裡說出,說得再多也只是空洞的說教而已,收不到任何效果,反倒惹人生出抵觸情緒。因此,身為領導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避免對下屬空泛的說教。 張先生是一家外資企業的中層管理人員,收入在工薪階層中已算是頗為豐厚的了。下班後張先生與人談話就讓人感到他有滿腹牢騷:“我每天生活得真沒勁,實在不願意給外國人做事。”“我現在只有錢,沒有別的,為掙這點錢一點自由都沒有,幹不了自己感興趣的工作,真是沒意思透了……”只要這樣的話一出口,他就會滔滔不絕,一個小時都停不了。如果你滿心同情,真心誠意地鼓動他去從事他真正感興趣的工作,去發揮他自己更大的才能,他是絕不會去幹的,而且他又會喋喋不休地給你列出其他工作是如何的不盡如人意之處,自己有一萬個理由不能換工作。

愛喋喋不休地抱怨的人給人的第一印像是:像沿街乞討的乞丐。他們與人見面,張口就說“我的命運太差”,閉口就說“我的工作讓我很煩”,將他們日常生活中的無數小事與無盡煩惱向別人傾訴,哀嘆不已。其實每個人的生活都有煩惱,而別人有什麼義務浪費時間聽你那容易破壞心情的過分嘮叨與抱怨呢?所以喋喋不休地抱怨只能引起別人的厭煩而不是同情。 抓住要點,長話短說,是贏得聽眾喜歡的一件法寶,也是一種說話的謀略。 德國著名詩人和戲劇家貝托爾特·布萊希特討厭那些冗長單調而又沒有多大效果的會議。 一次,有人請他參加一個作家的聚會,並讓他致開幕詞。布萊希特公務纏身,不想參加,便委婉地拒絕了。哪知,舉辦人並不罷休,他們想盡一切辦法,直至布萊希特無可奈何地答應為止。

開會那天,布萊希特准時到會,悄悄地坐在最後一排。主辦人看到後,把他請到了主席台就座。 一開始,主辦人講了一通很長卻沒有什麼實際內容的賀詞,向到會者表示歡迎,然後,高聲激動地宣布:“現在,有請布萊希特先生為我們這次大會致開幕詞” 布萊希特站了起來,快步走向演講的桌子前。到會的記者們趕緊掏出筆和小本子,照相機也咔嚓咔嚓響個不停。 不過,布萊希特卻讓某些人失望了,他只講了一句話:“我宣布,會議現在開始” 從上面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長話短說,最重要的就是說出你要談論的主題,其餘的客套話盡量少說或不說,這樣你的聽眾才不會感到心煩意亂。 當然,長話短說必須針對特定的對象。假如對方跟你並不是很熟悉,而你則一上來就直奔主題,是必讓人感覺唐突,其效果可想而知。

一般說來,針對那些跟自己關係比較熟悉的人,或者是在一些比較正式的場合,如商業談判、會場、做報告演講等,如果能夠做到抓住要點,一針見血,沒有那麼多冗長的廢話,就會很快地吸引聽眾,使他們迅速地進入主題,而一味地長篇大論,則會使聽眾始終不得要領。 在日常交談中,許多領導都認為“君子行大禮而不拘小節”,所以不去重視生活中的小節,而不知道就是因為這些不起眼的小節,在時刻影響著自己的說話形象,減低對方與你交談的興趣,甚而引起別人的反感,所以還是小心防範,並設法加以糾正為好。 1.咬字不清 有的人在談話中,常常會有些字句含含糊糊,叫人聽不清楚或者誤解了他的意思。所以,不說則已,只要開口,就最好把一個字當作一個字,清楚準確地說出來。

2.話有雜音 這比喜歡用多餘的字句更令人不舒服,在說話的時候,加上許多沒有意義的雜音。例如一面說著話,鼻子裡面一面“哼哼”地響著,或是每說一句話之前,必先清清自己的喉嚨,還有的人一句話裡面加上幾個“呃”字……這些雜音會使人產生一種生理上的不快之感,好像給你的精彩的語言,蒙上一層灰塵。 3.用字籠統 有許多人喜歡用一個字去替許多字,比如,他在所有滿意的場合,都用一個“好”字來代替。他說:“這歌唱得真好。”“這是一篇好文章。”“這山好,水也好。”“這房子很好。”“這個人很好。”……其實,別人很想知道一切究竟是怎樣好法。這房子是寬敞,還是設計得很別緻呢?是材料很結實嗎?這人是很老實呢,還是很慷慨、很喜歡別人呢?單是一個“好”字,就叫人有點摸不著頭腦。還有這樣的人,用“那個”這兩個字代替幾乎所有的形容詞,例如:“這部影片的確是很那個的。”“這件事未免太那個了。”“這封信叫人看了很那個的。”……這一類毛病,主要是由於頭腦偷懶,不肯多費一點精神去尋找一個適當的恰如其分的字眼。如果放任這種習慣,所說的話就容易使人覺得籠統空洞,沒有內容,因而也就得不到別人適當的重視了。

4.過於誇張 喜歡用誇張的語言去強調一件事物的特性,以引起別人的注意。但也有人無論在什麼場合都採用這種說法。例如:“這個意見非常重要。”“這本書寫得非常精彩。”“這是一部非常偉大的戲劇。”“這種做法是極端危險的。”“這個女人簡直是無法形容的美麗。”……如此這般,講得多了,別人也就自然而然地把你所誇大的字眼都大打折扣,這就使你語言的威信大為降低了。 5.邏輯零亂 在敘說事理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層次清晰,條理分明。所以,在交談以前,必先在腦子裡將所要講的事物好好地整理一下,分成幾個清楚明確的段落,摒除許多不大重要的細節。不然的話,說起話來就會拖拖拉拉,夾雜不清了。特別是當一個人敘述自己親身經歷的時候,更容易因為特別起勁,巴不得把所見所聞全盤托出,結果卻叫人聽起來非常吃力。

6.矯揉造作 矯揉造作有多種形式的表現,有的人喜歡在交談中加進幾句英文或法文;有的人喜歡在談話中加進幾個學術性的名詞;有的人喜歡把一些流行的字眼掛在口頭;有的人又喜歡引用幾句名言,放在並不適當的地方。這會讓人覺得你在賣弄學識,故作高深,還不如自然、平實的言語更容易讓人接受。 世界著名記者麥開遜說:“不肯留神去聽別人說話,是不受人歡迎的第一表現。” 交談是兩個人的事,應該形成一種交流,可是自說自話者常常只說自己那方面的事。他不管別人接受不接受,或對別人的話置若罔聞,自己說自己的。 如果在與下屬談話中,你一個人一直滔滔如高山瀑布,永不停止地傾瀉著,那對方就沒有說話的機會,完全是你說人聽了。這樣你肯定不會受下屬歡迎。

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發表欲,如幾個人聚在一起講述故事,甲一個一個地講了好幾個了,乙和丙誰不都是嘴癢癢的,也想來講述一兩個。可是,甲只管滔滔不絕地一個一個地講下去,使乙和丙想講而沒有機會講。我們試想一下,乙和丙的心裡一定不好受。因為他們自己沒有說話的機會,專門聽某甲的講話,自然會沒有精神聽下去,只好站起來不歡而散了。 一位鋼鐵大王說:“傾聽是我們對任何人的一種至高的恭維。”心理學家傑克·伍德說:“很少人能拒絕接受專心注意、傾聽所包含的讚美。”所以說,注意傾聽別人的講話,而“傾聽”本身就是一種“無言的讚美和恭維”。 如果能夠給別人說話的機會,你也就給人留下了一個好印象,在接著交談中你就更容易乘風遠揚,順利抵達自己說話的目的地。 領導在與員工交談的過程中,有的時候為了讓員工產生親切感,難免說一些隨意的話題,但是即使關係比較好,身為領導也有幾個相當忌諱的話題,下面我們來一一介紹。 1.員工的隱私 隱私是員工所擁有的一些不願公開的秘密。除非是員工主動告訴你他的隱私,否則不要隨意去打探員工的隱私。尊重員工的隱私,是尊重員工人格的表現。如果領導不顧員工保留隱私的心理需要,盲目懵懂地去詢問員工的隱私,就會影響兩個人的談話效果,還會讓員工對自己產生不良的印象,進而損害領導和員工的關係。即使是員工主動將自己的隱私告訴領導,來徵求領導的意見和看法,領導也應該注意回答的內容,不要得意忘形,像一個專家一樣出謀劃策、說三道四。只要說一些象徵性的話就行了。如果員工非要領導說一些建設性建議,領導不妨給員工講一個故事,說他有個朋友曾經也遇到這樣的事情,結果是怎麼樣解決的,僅供他參考。這樣即使建議沒有任何效果,甚至起到相反的後果,領導也沒有必要自責什麼,員工也不會將過錯歸結到領導身上。 2.員工的傷心事 員工的傷心事不能當作談話內容,一來是因為員工的傷心事並不想被很多人知道,除非這個員工心理上有某種急於傾訴的需要;二來員工如果沉湎於傷心事中,就很難和領導交談下去,因此領導要極力迴避別人的傷心話題。雖然通過同情別人往往能夠贏得別人的好感,但是提及別人傷心事的辦法終究不是高明的談話方法。 3.員工的尷尬事 當得知員工有些尷尬的話題時,領導一定要迴避。因為尷尬的話題一說出來往往會使員工覺得特別彆扭。尷尬話題可以說是別人的禁忌話題,領導在會見員工之前一定要弄清楚別人對哪些話題十分尷尬。 高水平的口語交際一般都具有表述語體規範、吐字清晰、思考周密、詳略得當、表意準確、反應敏捷等優點。而在一般的交際口語表述中往往會出現有語病的現象,不僅增加了他人理解的困難,影響語言交際的效果,嚴重的還會出現其他問題。因此,語病現像是高水平的口語交際和一般的口語交際中應當予以消除的現象。常見語病有以下幾種: 1.表述簡略 表現在其本人自認為表述完畢,而聽者卻還不知所云。即使是在敘事、狀物、抒情時,雖然對於話題的認識有一定深度,也同樣找不到話說,不得不三言兩語結束。 2.口齒不清 這裡指功能正常而“口齒不清”者,這種現像是與過去缺乏訓練有關。在口語表述時心裡一緊張,加之原本不習慣朗聲說話,結果難免使人感到口齒不清了。這種情況要糾正不太困難,只要有意識地加強朗聲閱讀和當眾表述的訓練即可。 3.重語現象 這種現象的突出表現是在表達中經常下意識地重複已經說過的話,給人一種囉嗦好笑的感覺。這種現像不只出現在缺乏訓練者身上,多年從事口語訓練的人有時也有這種毛病。所以,對初學者而言,務必從訓練初就嚴格禁止,一旦形成習慣,改正就困難了。 4.表述散漫 其特點是表述時把握不住中心,東拉西扯,而且越說越遠,甚至到後來連自己都不知道最初的話題是什麼了。這種現象產生的根源在於思維機制的主控功能不強,表述中思維運動的主方向不能緊扣話題向前延伸,在交際中很容易被非主題因素所左右和乾擾。如不注意改正,就很難成為口語交際的高手。 5.語不連貫 即同一話題有時可看做幾個子話題和分話題,話題的完整表述應該由各個分話題的完整表述綜合而成。而“不連貫”性則表現為多個分話題表述得不完整。 通俗地說,就是一件事(或一個方面)沒說完就扯到另一件事(或另一個方面)上去了;而第二件事(或方面)也不等說完,就又扯到第三件事(或方面)上去了。這其實是心理緊張和思維運動在緊張狀態下的無序運動所致。 6.贅語過多 由於贅語詞佔據了表述時間,結果乾擾了信息交流。語言交際主要依靠表述內容,贅語與表述內容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是交際時從語言表述的“外部”強加上去的。它對於信息交流,反而具有某種阻隔作用,直接影響交際效果。 7.節奏過慢 即通常所謂的“拉長腔”。還有則是語句之間停頓時間過長,即所謂“半天說一句”的情況。有人覺得語言表述時間長、速度慢,顯得莊重穩健,能增加語言分量。其實,這也是一種錯覺。 8.節奏過快 這種現像給人感覺“像是開機關槍”,以致對方在理解表述意圖時會感到吃力。而在與他人對話時,則表現為“搶話”,即不等別人把話說完,就把話題攬了過來自己說,或者自己另起一個話題打斷了別人的話題,這種現象往往出現在一些有一定交際能力的人身上。 綜上所述,語言交際中的種種語病主要由於:表述時思維機制的主控功能不強,思維“運動”與發聲運動表現為一種“不同步性”;表述時發聲器官運動乏力,且思維速度偏慢;表述中因緊張而導致的心理障礙,等等。 糾正語病的辦法主要是接受系統的口語交際訓練,多做朗聲表述訓練。在訓練初期,則可多作有文字底稿依託的朗聲表述,這樣有助於養成“先想好了再說”的習慣,有助於強化表述時思維機制的主控功能,有助於實現思維運動與發聲運動的同步性。同時,也有助於克服因緊張而導致的表述心理障礙等不良現象。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