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失控·機器、社會與經濟的新生物學

第105章 17.7 生命的動詞

在專題研討會上,朗頓開始探求生命的定義。現有的生命定義似乎不夠充分。首屆研討會結束後多年裡,更多的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在此基礎上,物理學家多恩·法默提出了界定生命的一個特徵列表。他說,生命具有: 時間和空間上的模式 自我複制的能力 自我表徵(基因)的信息庫 使特徵持久的新陳代謝功能 功能交互——它並非無所事事 彼此相互依賴,或能夠死亡 在擾動中保持穩定的能力 進化的能力 這個清單引起了爭議。因為,儘管我們不認為計算機病毒是活的,它卻符合上述大多數條件。它們是一種能夠複製的模式;它們包含一份自我表徵的副本;它們截獲計算機新陳代謝(CPU)的周期;它們能死亡;而且它們也能進化。我們可以說計算機病毒是首例湧現出來的人工生命。

另一方面,有些東西毫無疑問是生物,但是卻並不符合此清單的所有條件。騾子不能自我複制,皰疹病毒也沒有新陳代謝。朗頓在創造能自我複制的個體上的成功也令他懷疑,人們是否能達成對生命定義的共識:“每當我們成功地使人工生命達到生命所定義的標準時,生命的定義都會被擴充或被改變。譬如,杰拉爾德·喬伊斯認為生命是能夠經歷達爾文式進化的自立化學系統,我相信,到2000年時,世界上某個實驗室就會造出一個符合這個定義的系統。然後,生物學家就會忙著重新定義生命。” 朗頓對人工生命的定義則要更容易為人們所接受。他說,人工生命是“從不同的材料形式中提取生命邏輯的嘗試”。他的論點是,生命是一個過程——是不受特殊材料表現形式限制的行為。對生命而言,重要的不是它的組成材料,而是它做了什麼。生命是個動詞,不是名詞。法默對生命標準列出的清單描述的是行動和行為。計算機科學家們不難把這個生命特徵的清單想像為變化多樣的過程。朗頓的同事斯蒂恩·拉斯穆森也對人工生命感興趣,他曾經把鉛筆扔在辦公桌上嘆息道:“在西方,我們認為鉛筆要比鉛筆的運動更真實。”

如果鉛筆的運動是其本質,是真實的那部分,那麼,“人工”就是一個誤導詞。在第一屆人工生命會議上,當克雷格·雷諾茲展示出他是如何能夠利用三個簡單的規則就使無數的電腦動畫鳥在計算機中自發地成群結隊地飛行時,所有的人都能看到一個真實的群飛畫面。這是人工鳥真正在群飛。朗頓總結這個經驗說:“關於人工生命,要記住的最重要部分是,所謂人工,不是指生命,而是指材料。真實的事物出現了。我們觀察真實的現象。這是人工媒介中的真實生命。” 生物學這門對生命普遍原理進行研究的學科正經歷著劇變。朗頓說,生物學面臨著“無法從單一實例中推論出普遍原理的根本障礙”。地球上的生命只有單一的集體實例,而它們又有著共同的起源,因此,想把它們的本質及普適特徵與次要特徵區分開來是徒勞無功的。比如,我們對生命的看法在多大程度上是取決於生命由碳鏈結構組成的事實?如果連一個建立在非碳鏈結構上的生命實例都沒有,我們又怎能弄清這個問題?為了推導出生命的普遍原理和理論——即識別任何活系統和任何生命所共享的特徵——朗頓主張“我們需要一整套實例來做出結論。既然在可見將來,外來生命形式都不太可能自己送上門來供我們研究,那麼唯一的選擇就是靠自己的努力製造出另一種生命形式。”這是朗頓的使命——製造出另一種甚至是幾種不同形式的生命,以此作為真正的生物學的依據,推導出生命本原的可靠邏輯。由於這些另類生命是人工製品而非自然產物,我們稱其為人工生命;不過,它們和我們一樣真實。

這種雄心勃勃的挑戰在一開始就將人工生命從生物學中分離出來。生物學設法通過剖析生物,將其分解為部分來了解生物體。而人工生命沒什麼可解剖。因此,它只能通過將生物聚合在一起、把部分組裝成整體的方式取得進展,它是在合成生命,而不是分解生命。因此,朗頓解釋說,“人工生命相當於是合成生物學的實踐。”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