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卡耐基當眾演講的藝術

第47章 要把聽眾集中起來

作為一個公眾演講者,我要經常進行演說,有時是面對下午大廳中稀稀落落的聽眾,有時是夜晚小廳中擁擠的人們,然而,面對同一個笑料,夜晚小廳中擁擠的聽眾要比下午大廳中稀落的聽眾笑得更加暢懷。那麼,為什麼會有如此的不同呢? 一方面,下午來的人們一般是一些年齡較大的婦女和孩子,與夜晚精力充沛、有主見的聽眾相比較,她們的注意力往往不夠集中,但這只是一部分原因。真正的原因是當聽眾分散於大廳中時,他們的情緒是不易被感染的,因為沒有什麼能比他們彼此之間空曠的空間更能消減熱情。 亨利·沃德·比切爾在關於佈道的耶魯演說中這樣講道: 人們常常問我“大型演講現場與小型演講現場相比較,前者是否更令你感到鼓舞呢?”我認為並非如此。因為即使聽眾只有十幾個人,只要他們能集中在一起,互相影響,那麼我仍然可以演講得很好;而即使聽眾有上千人,如果不能緊湊地集中在一起,那對這也不能產生好的作用——所以,在演講時,要把你的聽眾集中起來,這樣,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一個人處於人數眾多的群體之中時,他極易失去個性,作為群體中的一員,他往往出現從眾心理。所以,在演講中,個人的情緒會受到彼此的激發,與平時相比,更易亢奮和激動。 因此,一般說來,作為群體的人們比個人更易採取行動,比如,在戰爭中,人們往往能勇往直前,不計後果。這時,他們是結成一個整體的;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德國士兵們即使在雙手被銬的情況下,也奮起戰鬥,這一點曾令人震驚。 人群!人群!人群!他們是一種非常奇特的現象。歷史上所有偉大的人類行為和改革都是在一種聚眾的精神狀態下進行的。關於這個主題,艾威特·迪思·馬丁寫了一本非常有趣的書——《人群的行為》。 為此,當我們要給少數聽眾作演講時,我們應有意識地挑選一間小廳,即使走廊上面擠滿了人群。這絕對要比在一間大廳裡,人們稀稀落落地坐在那裡好很多。

而當聽眾們稀稀落落地分散在廳裡時,你一定要在演講前讓他們盡量靠近你而坐,謹記這一點!同時,你應盡量與聽眾們拉近距離,不要登台而講,除非演講的聽眾太多或有其他的原因需要這樣做,因為在演講中,我們要盡可能地避免呆板、僵化,力求營造一種親密交流的氛圍,使我們的演講會話化。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