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快樂的人生

第22章 堅持自我本色

快樂的人生 卡耐基 2505 2018-03-18
要想成為真正的“人”,必須先是個不盲從因襲的人。你心靈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當我放棄自己的立場,而想用別人的觀點去看一件事的時候,錯誤便造成了……以上是拒絕盲從的拉爾夫·瓦多·愛默生所講的名言。這對喜歡強調由別人的觀點來看事情,以增進人際關係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非常強大的震撼。 或許我們可以將愛默生的話這樣來理解:“要盡可能由他人的觀點來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觀點。”假如成熟能帶給你什麼好處的話,那便是發現自己的信念,以及無論遇到怎樣的因素,都維持著實現這些信念的勇氣。 當我們處於一個陌生的環境,又沒有豐富的經驗可以參考時,最好的方法便是順應一般人的標準,直到我們自己的經驗和信心足以給我們力量,然後才能照著自己的信念和標準去做。若是還不清楚自己反對的對像或理由便貿然從事改革,則只能說是蠢人的行為。

不管怎麼樣,時間會給我們機會,讓我們歸結出一套屬於自己的價值體系。舉例來說,我們會發現誠實是最好的行事方針。這不僅是因為許多人這麼教導我們,也是由我們自己的觀察、經歷和思索的結果。很幸運的是,對整個社會來說,大部分人都對某些生活上的重要基本原則表示同意,否則,這個社會將會變得混亂不堪……像追求安全感一樣,人們喜歡順應環境,最後往往使自己成為環境的奴隸。對我們來說,真正意義上的自由,應該是接受生活的各種挑戰,是要不斷奮鬥,並經歷各種爭議。著名的戰地特派員愛特加·莫勒說過:“一般男女並不因追求消極性的德行(如:順應環境、安全或一般所謂的幸福)而達到人格的完整性,而是憑藉承受重擔以達到卓越的境地(這也是最大的幸福)。健康的人從不逃避困難,我們的祖先一直就了解這一點。”

我在前面曾對接受責任這一問題進行討論,並認為這是邁向成熟的第一步。從這個觀點來理解,成長應解釋為:在父母的保護蔭庇之下,逐漸使自己獨立發展起來。 我們如果真的達到了成熟階段,就不再需要後退躲進怯懦者的避難所,也就是說不會去順應環境;不必躲在人群當中,不敢把自己的獨特性顯現出來;不必盲從別人的思想,而要凡事有自己的主張或觀點。 當我們內心存在某種信念時,成熟的性格能使我們去堅持這個信念,也能驅使我們去遵行這些信仰。每個人對社會都負有一種責任,就是好好運用自身所具備的種種能力,對社會作出更多有意義的貢獻。 在這一點上,愛默生所採取的堅定立場贏得了我的敬重。他在世的時候,有很多從事反奴隸或其他種種改革運動的人希望得他的支持,但都遭到拒絕。愛默生當然同情這些運動,也都希望他們能做得很好。但他卻不認為應該把自己的精神與能力放到這些運動上,因為那並不是他的特長所在。他始終在堅持這個原則,雖然這樣做會遭人誤解,他卻全然不顧這些。

堅持一項眾人不支持的原則,或不隨便遷就一項普遍為人支持的原則,都不是件輕鬆的事。一個不隨波逐流的人,在受攻擊的時候堅持信念到底,那麼就表明他具備極大的勇氣。 有一次,我去參加某個社交聚會,話題轉入近來發生的某個議題。當時,在場的人全部贊成某個觀點,只有一位男士提出了不同的建議。他先是客氣地不表示意見,後來因為有人單刀直入地問他的看法,他才微笑著回答:“我本來希望你們不要問我,因為我與各位的觀點不同,我不希望這個愉快的聚會因為我變得不和諧。但既然你們問了我,我就把自己的看法說出來。”接著,他把看法簡要地說明一下,立刻遭到大家的圍攻。只見他堅定不移地固守自己的立場,毫不讓步。結果,他雖然沒有說服別人同意他的看法,但他堅守著自己的信仰,沒有做別人思想的應聲蟲,因而贏得了大家的尊重。

認為自己負有某種特別使命的人,並不需要你向他們發表什麼有關人性價值的長篇大論,通常為熱忱的使命感所驅使,義無反顧地去面對各種挫折與困境。 但像我們這樣的一般人,便常常搖擺於各種團體的壓力之間。因為我們認為:假如有很多人反對,那麼一定是我們錯了。我們的信念常常被絕對多數所壓倒。當大多數人反對我們時,我們會對自己的判斷產生極大的懷疑。 還有人覺得:那些不隨波逐流的人,通常是一些古怪、喜歡譁眾取寵或喜歡標榜“與眾不同”的人。我們不會以為一個在大街上打赤腳的人,或一個留鬍子的人,或穿著T卹參加正式宴會的人,或在劇院內抽雪茄的女士,是一些崇尚自由的獨立人士,反而會以為他們像動物園裡的猴子一般,文明程度不甚高罷了。

不得不承認,我們今日最難要求自己達到“保持自己的真面目”。在這充滿了大眾產品、大眾傳播及裝配線教育的當今社會,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很難,要維持自己的本來面目更難。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常以一個人所屬的團體或階層來區分他們的屬性,如“她是上班的已婚婦女”、“他是工會的人”、“他是自由派”、“他是反動分子”等。幾乎我們每個人都被貼上了標籤,同時也毫不留情地在為別人貼標籤。 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哈洛·達斯十分關心與重視順應群體與否的問題。有一年,他在學生畢業典禮上,已發表了一篇題目為《成為獨立個體的重要性》的演說,內容大致如下: 無論你受到多大壓力,就算它使你不得不改變自己去順應環境,但只要你具備獨立的個性氣質,你就會知道,不管你如何盡力想用理性的方法向環境投降,你仍會失去自己所擁有的最珍貴的資產——自尊。想要維護自己的獨立性,可說是人類具有的神聖需求,是不願當別人橡皮圖章的尊嚴表現。隨波逐流雖然在短暫的時間內能使你得到某種情緒上的滿足,與此同時它也在時時干擾你平靜的心靈。

在這場演講結束時,達斯校長做了一個很深刻的結論。他表示:“人們只有在找到自我時,才會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到這個世界上來、要做些什麼事、以後將要到什麼地方去等這類問題。” 1955年6月,澳大利亞駐美大使波西·史班德爵士受任為紐約聯合大學的名譽校長時,也發表了一次演講,內容如下: 每個人的生命意義在於,要把自身所具有的各種才能發揮出來。我們對自己的國家、社會、家庭,都具有責任。這是我們之所以存活在這個世上的理由,同時也能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有意義。如果我們不去履行這些義務,社會便會出現混亂,我們的天賦和獨立性也得不到發揮。我們有權利、也應有一個神聖的機會去培養自己的獨特性,並從中追求快樂與幸福。

如果你想使自己變得更加成熟,第七項原則是: 堅持自我本色。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