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三十六計與股市風雲

第14章 第十四章“借屍還魂”與投資三分法

三十六計與股市風雲 赵利剑 3885 2018-03-18
在“圍魏救趙”中,我們已經為讀者介紹過,由於股市風險莫測,因此對於股票投資者來說,比較穩妥的辦法是採用“股票多樣化”的對策,即買進多種股票組成一個股票群,這樣就可以相應地使總風險下降。但是,這種方法在某些特定的環境下也會失靈。如:1987年10月,西方各主要股票市場拔地而起一股黑色風暴,美國、英國、日本、法國、香港、聯邦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的股市出現普遍性大暴跌,僅美國股票投資者一天就損失了5600億美元;1990年12月下旬,我國深圳股市也出現跌風,在類似的股市大崩潰中,幾乎每一種上市的股票都無法倖免。對於這種風險,“股票多樣化”這種對策顯然已經無能為力。在這種時刻,準確的對策是採用“三分聲。”

在西方金融界,常有“三分法”的說法,也就是將資產合理地運用於三個方而:銀行存款、有價證券和不動產。美國人對於個人資產的運用大多是遵循“三分法”的。 在有價證券的投資方面,一般證券市場的“老手”也多采用三分法來利用資金。這就足通稱的“投資三分法”,其內容是:以一部分資金購買安全性高的債券或優先股;以另一部分資金投資於具有良好績效的成長性股票,以最後剩餘的部分資金作為預備金或準備金,以備機動運用。 投資於證券或其它事業,都是為了獲利,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都有風險。所以在投資於證券之前,必須作充分的心理上的準備,遇到虧損不必怨天尤人,遇到盈利也不必喜形於色。這裡要講的“投資三分法”的宗旨是:既要獲利,又要減小虧損的風險,這當然也是股票經營者們的一致願望。在我國,居民個人投資的方式除購買股票外,還有儲蓄、保險、國庫券、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和企業債券等多種形式。因為在社會主義國家中,法律對居民個人的利益予以充分保證,所以儲蓄、國庫券、政府債券到期收不回本息的風險是沒有的,這幾種投資方式是最安全的。在當前,從事保險業務和發行金融債券的金融機構都是國營企業,因此,投資於保險和金融債券也是非常安全的,只有投資於股票和企業債券存在一定風險,而且股票的風險程度大於企業債券。正因為上述原因,所以最好的選擇是將自己的資金分別投向這些可能選擇的資產上。特別是國家債券,因為它的信譽等級最高,如國庫券、金融券、地方債券等均是信譽良好的債券,一般投資者,特別是婦女,手頭擁有部分安全可靠的債券心裡踏實且收入也可觀。 1990年末深圳的機場債券發行轟動一時,儘管銷售債券的起價為800元且限購1萬元,人們仍排長隊爭相搶購,其年利率髙41%,遠遠超出銀行存款利率。而同一時期,深圳股市處於“疲軟”狀態,股價持續下跌,這與機場債券的衝擊有很大的關係。債券之所以倍受人們青睞,是因為其收益可觀,且保險係數大,其擔保人是深圳投資管理公司。

成長性股也是投資人爭購的對象,此種股票有前途,不但紅利優厚,有時其市場價格會意想不到地升高,因而成長性股票在各地股市中都是寵兒,如深圳發展銀行的每股面值僅為1元的股票,1990年12月上旬上漲到市價每股近80元,就是很好的例證。不過,成長性股票的市價上升過高時,其成長性消失,收益與市價相比顯得無足輕重,繼而成為不可取股票。 以一部分資金作為預備金,意在等待最佳時機,以其機動性,靈活投資而出奇制勝。這部分預備金可以在自己吃虧時支撐自己,是日後“撈本”必不可少的籌碼。 “三分法”投資各部分之間比例一般因人、因時而異。如果你的投資水平以10年來衡量,可以把70%的資產投資於股票上,15%投向債券,剩下的15%投放在國庫券或貨幣市場基金上。相反,一個依靠投資收入的已退休的投資者,可能希望用股票來抵消通貨膨脹的潛在影響,但又不能輕易冒險,他或許會以20%~30%的資產投資於股票,30%投向貨幣市場或國庫券,剩下的投向高質量的中期債券。長期投資的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投資者願意承擔多大的風險。當確定了一個合適的風險水平時,投資對像多樣化的比例要選取適當。

投資三分法告訴人們,千萬不可“因貪妄為”,孤注一擲,以致“全軍覆沒”,應將風險減小到可以承受的範圍。如果你確實按照這種方法去做了,那麼一旦將來你真的遇到了股市大崩潰,你就大可不用驚慌失措。因為,“三分法”會使你保存實力,一俟時機成熟,你又可以用這部分保存下來的資金東山再起,你的損失很快會彌補回來。在兵法上,這叫“借屍還魂。” “借屍還魂”是《三十六計》第三套攻戰計中的第二計:“有用者,不可藉;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意思是:有能力作為的,難以控制和利用。沒有作為和自立能力的,往往要依附別人而強立,需要外人援助。利用這個機會順勢控制他。不是受他的支配,而是我支配他。

“借屍還魂”,是比喻已經滅亡了的東西,要憑藉或利用某種力量,做東山再起的意思。憑藉的新力量是“借屍”,東山再起就是“還魂”。在軍事謀略中是指:善於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東西,改變戰爭局勢,變被動為主動。比如,可以利用出兵援助別人的機會,乘機控製或佔領他的地盤。 東漢末年,劉備和孫權聯合,在赤壁一戰中大勝曹軍,從而得以在荊州站穩腳跟。而荊州一帶由於連年戰亂,經濟很受影響,而且當地土地貧瘠,不是一個能圖大業的基地。劉備便想另找地盤以圖發展。 此時,曹操為了擴充實力,又發兵進攻據守漢中的張魯,撼動了漢中的近鄰益州,益州牧劉璋十分驚恐,生怕曹操滅了張魯,再來攻益州。謀士張松獻計說:“曹操勢力強大,我們恐怕抵擋不住。不如請劉備以討伐張魯為名進入益州,共同抗曹。”劉璋心想:“劉備與我是漢室宗親,同姓兄弟,義是曹操的仇敵,手下有一班精兵強將,請他來共同抗曹最好。”於是便派法正去迎接劉備。

法正到荊州之後,劉備以禮相待。他對劉備說:“劉璋赴個懦弱無能的庸碌之輩,沒有什麼太大的出息。他手下的許多官員都心存二心。益州是個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地方,是您建功立業的良好基地,您應該利用這個機會發兵奪取益州,我與張松願為內應。”劉備心下甚喜,馬上發兵進益州。 劉備進兵之後,以討伐張魯為名,得到了劉璋許多物資和兵馬,實力大增。他在行進途中又廣做爭取民心的工作,以致益州老百姓對他交口稱讚,只知有劉備,不知有劉璋。劉備一見時機有利,便以回荊州之名,拘捕了白水關的守將,以白水關為基地,向成都進軍。經過兩年的戰爭,劉備終於.奪取了富庶的益州,取得了與曹操、孫扠抗衡的實力,三國鼎立之勢形成。劉璋只好自認倒霉,老死於荊州南郡的公安。

“借屍還魂”法為“借屍”,義在“還魂”。劉備以援助劉璋,討伐張魯,共興漢室為名,目的是奪取益州。在千變萬化的戰場上,常勝將軍是沒有的,失利是常有的事。而一個聰明的將軍,無論處在什麼形勢下,冷靜地分析判明情況,就能找到可藉之“屍”,利用一切機會和東西,爭取主動,就能轉敗為勝。同樣,一個優秀的股市投資者,無論處於何種逆境之下,也都能找到轉移風險,保存實力的良策。 “三分法”就是他們常用的技術。 近年來,在我國南方,出現了一位股市上的風雲人物,人稱“楊百萬”。他現在不僅僅是上海、深圳的“股市名人”“新聞人物”,而且上了華爾街的金融業《老闆圈子》大報,成了世界級的新聞人物。美國《華爾街日報》兩個月發了兩篇關於他的專訪,稱他是“成了百萬富翁的楊”;台灣一家電視台也花了幾天時間,來拍他的專題片。

這位被華爾街《金融時報》和其后海外傳播媒介稱作“中國的百萬富翁”的“楊”,過去是上海某工廠倉庫管理員,他從做國庫券起家,提著皮箱單人匹馬走南闖北,深入安徽農村、山區,先是自己收購,後來又僱人代為收購,建立固定兩點,利用地區差和時間差,月收入高達幾萬元。他訂了26種經濟報刊,據說有一個月,經他手流入上海的證券高達1000萬,使他迅速成了上海金融界的名人、新聞人物。這入90年代以後,隨著國家對證券市場加強管理,他又及時把目標轉向股市。僅根據“有案可查”的幾次大進大出,他1991年的股票買賣收益便在50萬元以上,更引人注目的是,行為誇張,惹人關注,他的名片正面是:上海平民股票證券職業投資者楊懷定,背面是:本人致力於發展中國股票、證券事業,願做一塊鋪路石。本人學習吃蟹人的勇氣,進行個人風險投資,以技術操作獲取資金量大效益增值,有同志者引以為友等等。

這樣一位與眾不同的人物,在股市浪潮中,自然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人物。 1992年8月12日,上海股市發生大崩潰,當天,海通證券公司營業大廳人山人海,男女老少都翹首朝著一個共同的方向——股市行情電子報價器。幾乎所有股民的臉色都是陰沉沉的。隨著電子報價器的頻頻閃爍,人群中不時發出一陣又一陣嘆息聲。此時,“上證指數”已經從前一天的844.83降為718左右,“龍頭大股”二防機股票從當日開盤時的154元跌到110元,延中股票也從128元落到80元,電真空跌得最慘,昨天的收盤價還是1502元,眼下卻有人願以900元拋掉。此刻,全市各證券經營機構櫃檯上,委託賣出的單子已經厚得不能再厚了。慌忙失措的股民一個個婦驚弓之鳥,“拋出”成了這個夏日上海市的最強音。

而這時,那位聞名上海灘的楊百萬卻坐在建行大戶室最前排的大沙發上,悠然自得地填寫著委託買入單。很明顯,他根本沒有因這次下跌而傷筋動骨。他的僱員郭建替他解釋說:“上海股價不可能無限地掉下去,現在正是買進股票的最準時機。”此刻,楊百萬也不無得意地說了一番耐人尋味的話:“置身股市,無論如何要用三分法投資,千萬不能把雞蛋放在一隻籃子裡!那些急得跳腳的股民大多犯了孤注一擲的錯誤。要是手頭留有後備資金的話,現在正是低價位收進降低投資成本的最準時機。” 原來,使楊百萬從容渡過難關的秘訣,正是那“借屍迅魂”的“三分法!”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