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加密的歷史:《山海經》大揭秘

第26章 16、破壞環保疑案

九頭蛇怪是中國歷史上比較有知名度的怪獸,儘管這種怪獸從未曾有人見到過,但神話傳說之中,這種怪獸卻時常跳出來,吸引我們的眼球。而關於這種怪物的最早記載,是來自於一書。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台。在崑崙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東。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衝南方。 ——《山海經·海外北經》 這裡說的是天神共工的臣子叫相柳氏,有九個頭,九個頭分別在九座山上吃食物。相柳氏所觸動之處,便掘成沼澤和溪流。大禹殺死了相柳氏,血流過的地方發出腥臭味,不能種植五穀。大禹挖填這地方,多次填滿而多次塌陷下去,於是大禹便用挖掘出來的泥土為眾帝修造了帝台。這帝台在崑崙山的北面,柔利國的東面。這個相柳氏,長著九個腦袋和人的面孔,蛇的身子麵孔是青色。射箭的人不敢向北方射,因為敬畏共工威靈所在的共工台。共工台在相柳的東面,台是四方形的,每個角上有一條蛇,身上的斑紋與老虎相似,頭向著南方。

這段故事比較完整,有頭有尾,而且敘述的情緒也比較強烈,看看我們的帝王大禹,他是多麼的不容易啊,殺了九頭怪,可是怪物的血污還在污染環境,多次填埋,可是地面上卻總是塌陷,讓我們的帝王真是吃苦受累啊……可這個故事的原始版本,到底是怎樣的呢? 這段故事記述的是大禹時代的疑案。 故事中說,大禹統治時期,還有一撥人,這些人主張退耕還林,主張環境保護,主張發展林業,在群眾中影響極大,追隨者眾多。但是大禹覺得這些人明擺著是在跟他搶風頭,這可是大禹最討厭的事情。 為了避免這些環保者奪取了他的權力,大禹指控這些人都是怪獸,以證明大禹行為的正確性。 按說這事已經說清楚了,但是還沒完,中還有類似的矛盾性記載。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土。其所欺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因是以為台。在崑崙之北。

——《山海經·大荒北經》 我們已經說過,無論是《山海經·大荒北經》上的記載,還是《山海經·海外南經》上的記載,都是先有圖畫,後人照圖成文,而且這幅畫分明是一幅中國古壁畫,上面有山有水,有鳥有獸,有人民有國家,這里共工台冒出來兩座,分明是壁畫的兩端呈對稱的形式,壁畫兩端各畫有一座高台,但兩座台子,上面的文字分明有差異,所以才會有這種似是而非的記載。 大荒北經裡的這段記載說:共工有一位臣子名叫相繇,長了九個頭而是蛇的身子,盤旋自繞成一團,貪婪地霸占九座神山而索取食物。他所停留過的地方,立即變成大沼澤,而氣味不是辛辣就是很苦,百獸中沒有能居住這裡的。大禹堵塞洪水,殺死了相繇,而相繇的血又腥又臭,使穀物不能生長;那地方又水澇成災,使人不能居住。大禹填塞它,屢次填塞而屢次塌陷,於是把它挖成大池子,諸帝就利用挖出的泥土建造了幾座高台。諸帝台位於崑崙山的北面。

這個相繇,分明就是相柳。可如果是相柳,為什麼不說明白了相繇就是相柳呢?想這本書總共不過是萬把來字,西漢時又是最尖端的知識分子來研究這個問題,研究來研究去,卻研究成這麼一個樣子,這分明是因為相柳跟相繇根本就不是一碼事。 分析起來,這個相繇與鯀應該有著某種關係。在中國古神話史中,鯀是第一任治水者,因為偷盜息壤,所以被殺,結果大禹從鯀的肚子裡鑽了出來,這種事神話中盡多所見,實際上的歷史意義卻不過是鯀的失敗,成就了大禹的帝王基業而已。 正如鯀生禹,不過是鯀成就了大禹一樣,在這裡,大禹殺相繇,也同樣是有著歷史的象徵意義的。 這個故事,說的是鯀如何與人禹發生衝突的,從故事中可看出來,鯀大概相當於現代政治制度下的在野黨領袖,對於大禹的執政行使著法律上賦予的監督權力。前面曾有鯀平定了大禹的兒子夏啟叛亂的記載,但是鯀和大禹的交惡,還是因為雙方的理念不同。大禹是想要加強他手中的權力的,這從他設置鼎刑上就能夠看得出來。而鯀顯然是持相反的觀點,鯀認為應該自己吃苦受累,所以鯀的觀點對於大禹來說,直正是“不辛乃苦”,特別刺耳,讓大禹特別討厭。

故事中說,這個鯀,實際上是九個反對派領袖,實際上應該是九個部落的酋長,這九個酋長相互配合、彼此支持、相互呼應,讓大禹好生鬱悶,沒辦法跟這九個人相處。但大禹既然能夠琢磨出那麼多的禍害老百姓的法子來,還在意你們九個原始部落的酋長嗎?於是大禹一邊暗中攛掇兒子夏啟起兵造反,一邊在朝中大吵大鬧,要求進入軍事戰備狀態,實行軍管,消息全部封鎖了之後,大禹開始採取行動,將這些反對他的人一一殺掉。故事中說,當時整個中國陷入了戰亂之中,莊稼顆粒無收、民不聊生,實在是悲慘之極。但是大禹並不關心這個問題,讓他鬱悶的是,他暗中殺害九大反對派領袖的事情,許多老百姓都知道根底。 那麼就堵塞言論,徹底抹除這段歷史,如上面所說,在這種環境之下,整整過了三代人,人們對於諸多反對派領袖的被害事件,這才漸漸淡忘。

這些史實導致了大禹的名聲直線下跌,無論如何,一個嗜殺的首腦人物,肯定難以留下好名聲的。正當大禹鬱悶的時候,周邊小國家的首領紛紛來朝,向大禹取經學習,請教他如何做領導。原來,大禹在這個過程中,名聲不脛而走,變成了很多痴迷權力之人的偶像。 這個故事的隱喻是:民眾與統治者的權力是對立而又統一的,統治者的聲望越高,越需要老百姓的擁護。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