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歷史老師沒教過的歷史

第57章 第五十七章杜甫是個好朋友

公元744年,四十三歲的李白和三十二歲的杜甫在當時的東都洛陽一見如故,結為摯友。 那時,受到唐玄宗冷落,被賜金放還的李白剛剛心灰意冷、滿懷憂憤地離開了都城長安,而多次赴考落第的杜甫正在洛陽城內猶豫不決,不知何去何從。兩個天才詩人的偶然相逢像燦爛的陽光一樣掃清了各自心頭的陰霾,兩顆純真熱切的心靈一同沐浴在友情的清泉淨水之中。 他們惺惺相惜,平等交流,抒懷遣興,評古論今,建立了深厚而真摯的友情。分手前,二人相約下次在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會面,之後一起訪道求仙。 同年秋天,兩人如約到了梁宋,在這裡,他們還遇到了詩人高適。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一起暢遊山水,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 第二年,即公元745年,李白與杜甫在東魯第三次會見,二人同遊齊趙。他們一同馳馬射獵,賦詩論文,同行同宿,親如弟兄,就像杜甫在《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中所寫的一樣:“我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他們還一道尋訪隱士高人,偕同去齊州拜訪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 這年秋冬之際,李白與杜甫在魯郡(今山東兗州)相別,杜甫寫了《贈李白》一詩:“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短短一年多的時間,李白與杜甫兩次相約,三次會見,知交之情不斷加深,但他們分手後的表現卻大不相同。 李白是個“不求天長地久,但求曾經擁有”的人,對愛情如此(他一生結過好幾次婚),對友情亦然,所以他走到哪裡都能很快交上朋友,而離開之後卻又會很快不再去想曾經的故人。 杜甫在友誼上則是個情癡,和李白分手後,他對這位老友魂牽夢縈,念念不忘,為他寫了不少詩篇,流傳至今的就至少有《春日憶李白》、《冬日有懷李白》、《天末懷李白》、《夢李白(二首)》等五首。

在詩中,杜甫盼望著“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感嘆著“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掛念著李白的衣食住行——“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擔心著李白被流放以後的安全——“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至誠君子之心溢於言表,一往情深之誼令人感動。 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的消息傳到杜甫所居的成都時,杜甫欣喜至極,寫下了《不見》一詩:“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細心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和杜甫的其他詩作相比,上面這首詩有一個與眾不同之處,那就是他實際上是沒有標題的,後人為了便於敘述,就借鑒的做法用詩歌的前兩個字做了題目。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杜甫在聽到關於他一直夢縈魂牽的老朋友的好消息時,心中是那樣的激動而快樂,以至於忘記了給詩作起一個名字。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