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歷史老師沒教過的歷史

第53章 第五十三章孫思邈心系蒼生的職場藥方

從古至今,我們中國人都非常認可“人生四大喜事”的說法,就是: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金榜題名對於十年寒窗鐵硯磨穿的讀書人或士子來說,確確實實是一劑讓心跳加速、血壓升高的興奮劑。唐代詩人朱慶馀在科考成績揭曉之前寫下了“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的佳句,與他同時代的著名詩人孟郊則在榜上有名之後唱出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絕調。 然而,同為唐朝人的孫思邈卻對科舉考試一點也不感冒,甚至唯恐避之不及,更讓人難以望其項背的是,他曾數次拒絕了幾代皇帝親自發來的希望他進京做官的邀請函。 那麼,孫思邈是怎麼想的呢?他有著什麼樣的追求呢? 孫思邈是一個真正的讀書人,並非附庸風雅之輩。他自幼天資聰穎,與眾不同,七歲上學時就能“日誦千餘言”,弱冠之年已通曉諸子百家,尤善談老莊道家之學,並且還喜好鑽研佛教典籍,被人稱為“聖童”。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朝野士庶,威恥醫術之名,多教子弟誦短文,構小策,以求出身之道。醫治之術,缺而弗論”,孫思邈生活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中,卻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的求仕之路,選擇了懸壺濟世救民於苦痛的行醫生涯,這與他自己幼年的一段經歷密不可分。

孫思邈小時候曾經患過風疾,為了治病,父母帶著他到處登門求醫,最後雖然把他的病治好了,但他們家卻已是家產罄盡,徒有四壁。因為時時想起自己的痛苦經歷,而且經常耳聞目睹老百姓們“看病貴、看病難”的窘境,孫思邈早早就立志做一名蒼生大醫,為廣大民眾解除身體和精神痛苦,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他以歷代名醫為榜樣,刻苦鑽研醫藥典籍。對於診療疾病的方法、採藥的常識、製藥的程序和養生保健之術,凡有一事長於己者,他總是不遠千里,伏膺取決。所以,在二十歲左右時,孫思邈已打下了堅實的醫學基礎。 孫思邈不但重視書本知識,善於學人所長,而且極為註重實踐。他走遍了家鄉關中的山山水水,而後在唐太宗貞觀年間南下到現在的四川考察風土人情,採集藥材,煉製丹藥,並沿途為百姓施診治病。他此次南行豐富了醫藥知識,開闊了視野,積累了實踐經驗。他在峨眉山道士處得到了高子良服柏葉法,在江州(今重慶江津)治癒了湘東王的腳氣病,為梓州(今四川三台)刺史李文博治癒了消渴病(類似於現在的糖尿病)。在此期間,他親自為600多名麻風病人做過治療。歸途中又為梁州(今陝西漢中)漢王李元昌治療水腫,為隴州韓府君用馬灌酒治療風疾,都獲得了成功,還用瞿麥丸治癒了一位中流矢的士兵,使其身上的箭頭在服藥後自行脫出。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伴隨著一個個人的成功救治,孫思邈的名氣越來越大,逐漸傳到了皇帝老倌的耳朵裡。有著貪生怕死、夢想長生不老光榮傳統的皇帝們一個接一個地向孫思邈拋來媚眼,希望他朝朝暮暮一刻不離地侍奉在“國家一把手”身邊,時刻準備著為偉大領袖消災祛病。 據說早在隋朝開皇年間,隋文帝就曾邀請孫思邈入朝擔任國子監博士,卻被孫思邈以生病為由推辭了。 隋末唐初改朝換代之際,為了躲避戰亂和朝廷徵辟,孫思邈隱居太白山,後又隱居終南山。唐武德年間,他與熟諳佛教“醫方明”的道宣法師相識,二人結為知交,每一往來,談論終夕,最後二人在醫學上都獲益匪淺。 唐高祖李淵也曾想將孫思邈招來為己所用,據《華嚴經傳記》卷五載:“義寧元年,高祖起義并州,邈在境內,高祖知其宏達,以禮待之,命為軍頭,任之四品,固辭不受,後遊歷諸處,不恒所居。”孫思邈曾與親友說過,待將來社會上出了賢明君主時,自己可以出來做些濟世救人的事。

開創“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固然是一代明君,但他也是長生不老藥的超級“粉絲”。唐太宗也曾下了一道聖旨將孫思邈召到京城長安,見到年過半百卻依然面色紅潤、容顏不老的孫思邈,太宗皇帝情不自禁地感嘆道:“故知有道者誠可尊重,羨門、廣成(二者都是古代傳說中的仙人)豈虛言哉!”隨後準備授以官職爵位,孫思邈仍婉言謝絕。唐太宗想強留孫思邈又怕損壞了自己在老百姓心中的光輝形象,只得順其自然,允他還鄉。孫思邈走後,唐太宗繼續搜尋服用據說可以使人長生的丹藥,一面服藥,一面心中發狠:難道沒了張屠戶就吃帶毛的豬不成?沒有你孫思邈,我照樣可以長生不老!結果事與願違,還不到50歲,他就因為服用丹藥引起的汞中毒而“仙逝”了。

唐高宗一直是個病秧子(這也是皇后武則天得以掌權的原因之一),當然也希望身邊有個老神仙似的醫生,於是就在顯慶四年(659年)召見孫思邈,欲授以諫議大夫之位,孫思邈辭謝不受。唐政府此時正在編撰《新修本草》(即後來的《唐本草》),就讓孫思邈留在長安參與編寫,這是孫思邈樂此不疲的工作,他就留了下來。四月,一部圖文並茂的《唐本草》撰寫完成,共55卷,收錄了844種藥物,這是世界上首部國家藥典。後來,孫思邈以年老多病為由請求回鄉,而後一直生活在故鄉耀縣的罄玉山。 孫思邈在皇帝們面前能夠做到堅持自我,不卑不亢,實屬難能可貴。更為可貴的是,他對待病人,特別是窮苦百姓,像春風般溫暖,像夏日般熱情。 有一天孫思邈正聚精會神地著書立說,忽然有人跑來說南山一年輕人疼痛不止,呼吸微弱,因家境貧寒才拖延至今。他立即收筆,帶上藥囊裝好金針,快速趕到病人家中。孫思邈想用針灸止痛,但古書記載的止痛穴位都扎過了,卻還是無濟於事,他十分耐心地繼續尋找最痛點,突然,病人叫了起來:“啊……是……是這兒!”孫思邈立即將金針扎了進去,疼痛很快就停止了。從此,人身上又多了一個痛點穴位——阿是穴。

作為一名醫生,孫思邈不僅具有高超的醫療技術,而且還具有高尚的醫德。他認為,醫生應一切以治病救人為先,處處為病人著想。凡是到他這裡來治病的人,不分高低貴賤,他一律平等對待。 一次,一位得了尿閉症的病人來找孫思邈求醫,孫思邈見病人雙手摀著像鼓一樣高高隆起的肚子呻吟不止,心裡非常難過。他想:尿流不出來,大概是排尿的口子不靈。尿脬(膀胱)盛不下那麼多尿,吃藥恐怕來不及了。如果想辦法從尿道插進一根管子,尿也許就能排出來。孫思邈決定試一試。可是,尿道很窄,到哪兒去找這種又細又軟還能插進尿道的管子呢?正為難時,他忽然瞥見鄰居家的孩子拿著一根蔥管吹著玩,腦子裡立刻有了主意。他找來一根細蔥管,切下尖頭,小心翼翼地插入病人的尿道,並像那小孩一樣,鼓足兩腮,用勁一吹,很快,尿液從蔥管裡緩緩流了出來,病人的病就好了。

這看似簡單的一吹其實並不簡單,如果一個醫生的心中沒有充滿對病人的關切,他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這一點的。 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孫思邈有感於醫方本草部帙浩繁,忽遇急症求檢困難,遂博採群經,刪繁就簡,並結合他個人的學術經驗,於永徽三年(652年)撰成了《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要方》或《千金方》),共39卷,323門,方、論共5300篇,其內容包括診療、針灸、導引、按摩等,相當全面。書中記載的治療腳氣病的方法,比歐州人早一千多年。他把婦、兒科放在卷首,以視重視,他還找到了複方,一方可治多病和多方可治一病的方法。 孫思邈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以“千金”兩字命名他的醫學著述。 《千金要方》一書較系統地總結了中國自古至唐初的醫藥學成就,自面世以來一直備受醫家和學者之尊崇。

永淳元年(682年),年逾百歲的孫思邈與世長辭。臨終前,他囑咐家人薄葬,不藏冥器,不宰殺牛羊舉行祭祀活動。但孫思邈“功在生民,則民祀之”,人們為了紀念他,尊其為“藥王”,並將他晚年隱居的五台山稱為“藥王山”。 “簫鼓年年拜藥王”已成了孫思邈故鄉人民千百年來的習俗。 按照儒家設計的人生理想,一個讀書人就應該追求修齊治平,也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而“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而作為讀書人的孫思邈走了一條與眾不同的人生之路,卻同樣名垂青史,流芳百世。筆者相信他比那些王侯將相們更經得起時間的淘洗與磨礪,多少年後,人們對“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評價也許會推倒重來,但孫思邈依然會神采奕奕地屹立在中華歷史的聖壇之上。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