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歷史老師沒教過的歷史

第47章 第四十七章做好事不妨留名

我們的社會一直提倡做好事不留名,提倡做無名英雄,其實,這是不能一概而論的。對於陌生人,的確應該做好事不留名,“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但對於親朋好友等身邊人做好事後則不妨留名,東晉初年的周顗以生命為代價做出了證明。 週顗,字伯仁,兩晉時期汝南安城(今河南省汝南縣)人。公元317年晉室南渡後,週顗先任荊州刺史,後官至尚書左僕射,相當於副總理兼最高檢察長。 週顗和當時的宰相王導是好朋友,兩人關係非常密切,非同一般,“空洞無物”一詞就來自於他倆之間的逸聞趣事。 話說有一天,王導到週顗家做客,兩人小酌以後,帶著涼蓆到樹下納涼閒聊。王導說到興頭上,竟忘乎所以,伏下身去把頭枕在周顗的腿上,指著周顗的大肚子,問裡面裝的都是些什麼東西?週顗回答:“此間空洞無物,不過像你這樣的人能裝他幾百個。”說罷二人大笑不止。

公元322年,王導的堂兄王敦發動叛亂,帶兵進攻都城建康,就是現在的南京。王導帶領堂弟左衛將軍王廙、侍中王侃、王彬等宗族子弟二十多人每天都到皇宮門外等候皇帝定罪。週顗將要入朝時,王導呼喚他說:“伯仁,王氏宗族一百多人的性命全靠你維繫了!”週顗卻頭也不回地徑直進了宮門。 週顗雖然沒有回應王導的託付,但他並沒有辜負王導,見了晉元帝司馬睿後,他備言王導忠誠為國,極力為他辯白,晉元帝最終聽從了他的意見,並請他飲酒進餐。週顗心中非常高興,以至於喝醉了酒,當酒意微醺的周顗走出宮門時,王導等人還在門外守候。忐忑不安的王導又一次呼喚了周顗,週顗卻仍不與他交談,而且環顧了一下左右兩邊,大聲說:“今年殺掉一干亂臣賊子,能得到斗大的金印,系掛在臂肘之後。”回到家後,週顗感覺意猶未盡,又挑燈夜書,再上表章,辯明王導無罪,言辭十分深切有力。可惜王導對於週顗暗中為他做的這些好事一無所知,以至於心中對周顗產生了怨恨。

不久,東晉王室被王敦打敗,王敦兵入建康,佔領皇宮,逼皇帝給他加官晉爵,於是他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並開始對不服從自己的忠義之士大開殺戒。 在準備殺週顗時,王敦問王導:“週顗、戴若思是人望所在,應當位列三司,這是肯定的了。”王導沒吱聲。王敦又說:“就算不列三司,也得作個僕射吧?”王導依舊不答。王敦說:“如果不能用他們,就只能殺了他們了。”王導還是不說話。 不久,週顗和戴若思果然都被逮捕,路過太廟時,週顗大聲說:“天地先帝之靈,賊臣王敦傾覆社稷,枉殺忠臣,陵虐天下,神祇有靈,當速殺敦,無令縱毒,以傾王室。”話音未落,左右差役便用戟戳其口,週顗血流滿地而面不改色,被殺時年僅五十四歲。

後來,王導在整理中書省的文件時,意外發現了周顗極力維護他為他辯白的奏章,又聽說那天自己跪在宮門時,週顗一進宮就激烈地為他及王氏家族辯護,只不過沒有在自己面前表示出來而已。聯想到自己在能救週顗的時候卻沒有伸手相救,一股強烈的負罪感湧上心頭,回家就痛哭流涕,對子孫們說:“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如果當初週顗不選擇默默地救助王導,做無名好人,而是在盡心盡力為王導說話辯護的同時自然真實地表達對他的關切之情、理解之意,那麼,王導就不會在王敦準備殺死週顗時保持沉默,一言不發,週顗的命運就會改寫。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不能假設……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