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歷史老師沒教過的歷史

第17章 第十七章一鳴驚人之後的毛遂

“毛遂自薦”這個成語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知道,都會用,但了解其背後故事的人就少得多了,如果要問“一鳴驚人之後的毛遂怎麼樣了?”知道答案的人恐怕更是少而又少了。 毛遂自薦是在公元前257年。 就在這一年,秦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邯鄲岌岌可危,危在旦夕。 作為“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趙勝(另外三位么子是孟嘗君田文、信陵君魏無忌和春申君黃歇)門下三千食客中的一個,毛遂憑藉自己的勇氣、智慧和口才在使節選拔會上自我推銷,脫穎而出,最終得到平原君的薦舉,獲得趙孝成王的許可,和另外十九人承擔起了出使楚國聯楚抗秦這一光榮而艱鉅的任務。 在楚國的朝堂上,毛遂以威武不屈之氣、三寸不爛之舌成功地說服楚王絕秦聯趙,合縱抗秦,一時之間名聞天下,贏得了“三寸之舌,勝於百萬之師”的美譽,後被趙王授予諫議大夫之職。

合縱成功之後,楚王派遣春申君黃歇率兵八萬去解邯鄲之圍。魏國的信陵君也依靠盜來的兵符,率領十萬大軍來救趙國,秦軍迫於形勢亦只得解圍退兵,邯鄲城終於避免了又一出“殺人盈城”慘劇的發生。 第二年,即公元前256年,燕國趁趙國大戰方停元氣大傷之機,派遣大將栗腹攻打趙國。 派誰掛帥出征以御強敵?趙王便想起了敢於自薦的毛遂,欲提拔毛遂為帥,統兵禦燕。毛遂聽到這個消息,大吃一驚,趕忙到趙王那裡去,不是去“推薦”自己,而是去“推辭”自己:不是我怕死,是我德薄能低,不堪此任,我可披堅當馬前卒,不能掛袍任率印官,如是,則上可保國之江山社稷,中可保您知人之明,下可保我毛遂不為國家罪人。當年自薦,意氣風發;此時自辭,何其乃爾?一個毛遂,判若兩人,簡直讓人難以置信。趙王很是不解:先生去年自薦,才情高邁,真偉丈夫;如今脫穎而出,正是建功立業之時,怎麼忸怩如小女子?毛遂說:“寸有所長,尺有所短,騏驥一日千里,捕捉老鼠不如蛇貓。逞三寸舌我當仁不讓,仗三尺劍實非我能,豈敢以家國安危來試驗我之不才之處。”按說,毛遂此話說得入情入理,但趙王卻為了展示自己求賢若渴,怎麼也不聽毛遂之言,硬是要他掛帥迎敵。

一個靠嘴皮子乾活的人,哪裡是人家拿槍桿子的對手?儘管毛遂身先士卒,衝鋒陷陣,但也無法抗敵,落得個一敗塗地。被趙國精心樹立起來的“人才”榜樣,是這麼個樣子?有何面目回去見“江東父老”,除了以死謝罪,別無他途。於是毛遂避開眾人,到一個山林子裡,拔劍自刎,鮮血淋漓地倒在“毛遂自薦”的神話裡。 關於毛遂的人生歸宿,還有一種筆者更願意相信的歷史記載。 公元前251年,平原君趙勝卒,由於受他人排擠,毛遂多次勸諫均不被趙王采納,一氣之下,辭官回老家鉅鹿(今雞澤毛官營一帶),後又遷居於漳濱。二十年來,他和該村百姓關係處得十分融洽。趙王遷六年(公元前230年),雞澤大旱,莊稼顆粒無收。其它村子的百姓們只好背井離鄉,靠乞討為生。此時的毛遂慷慨解囊,散盡家財,救濟全村百姓,鄉親們才度過這災荒之年,無一外遷。

公元前228年,秦國滅趙國,向北推進的過程中,在滏陽河北岸遇到了趙國政府軍和雞澤民眾聯軍的奮勇抵抗,秦軍傷亡慘重。就是在這次戰鬥中,愛國愛民的毛遂“血灑滏陽河北岸”,慷慨捐軀。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