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帝國的終結

第14章 六、王朝的氣數

帝國的終結 易中天 4111 2018-03-16
從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一統天下,到公元1911年清朝廷交出政權,二千一百年間,中華大地上建立了大大小小數十個王朝。這些王朝,大體上都實行了中央集權的帝國製度。那麼,它們的命運如何呢?或者說,帝國的歷史如何呢? 讓我們做一個回顧。 如果以所謂"五代十國"為界,帝國的歷史可以分為上下兩段。從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滅齊,到公元907 年朱全忠(又叫朱溫、朱晃)滅唐,共1128 年,是為上半段。從這一年到公元1911 年辛亥革命,共1004 年,是為下半段。上下兩段的年頭,只差一百二十多年,大體上還是對稱的,堪稱"上下兩千年"。 上下兩段的結構也很對稱。上半段有四個統一的王朝,即秦、漢、隋、唐。下半段也有四個統一的王朝,即宋、元、明、清。上半段的秦漢與隋唐之間,夾了個半統一的魏晉南北朝;上下兩段之間,則夾了個半統一的五代十國。五代十國在帝國史上是個異類——中原五個漢胡雜糅的小朝廷,周邊十個不成體統的小帝國(實為王國),就像五道熱菜加十個冷盤。中原那五個小朝廷,走馬燈似的"你方唱罷我登場",而且國號都有個"後"字: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之所以叫"後",是因為此前已經有過梁、唐、晉、漢、週了。可見這些立國的武夫,是一點創造性都沒有的。周邊十個小王國,吳(揚州)、南唐(金陵)、前蜀(成都)、後蜀(成都)、吳越(杭州)、楚(長沙)、閩(福州)、南漢(廣州)、南平(江陵)、北漢(太原),就更是七零八落可憐兮兮,而且前前後後此起彼伏,簡直就是一場鬧劇。這些小朝廷的壽命也很短:後梁17 年,後唐14 年,後晉12 年,後漢5 年,後周10 年,十分短命。十國的歷史長一點:吳46 年,南唐39 年,前蜀35 年,後蜀40 年,吳越86 年,楚56 年,閩53 年,南漢67 年,南平57 年,北漢29 年。但這些小國不過割據一方,苟延殘喘,並不能算數。而且,按照"正統"的計算方法,整個五代十國總共只有53 年,因此我們寧肯把它看作帝國史上的一個小插曲。

由這個小插曲分隔開來的帝國歷史上下段也十分有趣。上半段四個王朝,隋唐是秦漢的翻版;下半段四個王朝,明清是宋元的翻版;而下半段中的宋,又可以看作是上半段中晉的翻版。晉和宋,都是後來只剩下半壁江山,只不過一個是東西(西晉東晉),一個是南北(北宋南宋)。甚至就連他們奪取政權的方式都一模一樣。晉武帝司馬炎是向十五歲的少年皇帝曹奐(魏元帝)逼宮,宋太祖趙匡胤則是向七歲的娃娃皇帝柴宗訓(週恭帝)奪權。他們都是"篡",都是"謀逆",都是宮廷政變,都是欺負孤兒寡母,或者說,都是使用"非武力手段"。不過,司馬炎雖然輕而易舉地奪了人家的江山,卻沒安排好自家的事務,結果晉成了一個既短命又分裂的王朝。中國歷史上有短命的王朝(秦15年,隋37 年),也有分裂的王朝(宋)。但秦和隋雖然短命卻不分裂,宋雖然分裂卻不短命(319 年,僅次於漢),短命又分裂就只有晉。晉雖然說起來也有155 年,但正兒八經算是個統一王朝的,也就是從公元280 年武帝滅吳,到公元291 年八王之亂這10 年,以後就是自相殘殺、抱殘守缺和坐以待斃,黃仁宇先生便認為它"始終不是一個正規的朝代"(《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我們也主張把它看作魏晉南北朝這個特殊時期的組成部分。

其餘八個統一的王朝,又可分為四個階段。秦漢為第一階段,隋唐為第二階段,宋元為第三階段,明清為第四階段。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是同一種模式,即前面一個較長時間的動亂狀態(春秋戰國501 年,魏晉南北朝369 年),後面一個雖然短促卻具有開創意義的王朝(秦15年,隋37 年),然後是一個強大的、興盛的王朝(漢426 年,唐289 年)。而且,這兩個強大興盛的王朝又都曾斷裂過一次。漢當中插人了一個不怎麼算數的王朝,即王莽的"新",並被明確地分為西漢和東漢。唐則插入了一個更不算數的王朝,即武則天的"週"。不過,唐雖然沒有被分成什麼"西唐"、"東唐",或者"北唐"、"南唐"(歷史上那個"南唐"是另一回事),但許多學者都認為,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盛唐,與中唐、晚唐,實為兩截。如此,則帝國的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就完全是一個模式了。

第三階段和第四階段則同為另一種模式,即都是前面一個漢族王朝,後面一個少數民族王朝。趙宋(319 年)的後面是孛兒只斤氏的元(97 年),朱明(276 年)的後面是愛新覺羅氏的清(267 年)。漢、唐、宋、明,這四大帝國,前兩個主要亡於內亂,後兩個主要亡於外侵。當然,漢唐末年,外族也趁火打劫;宋明末年,內亂也烽煙四起。結果,北方的兩個少數民族武裝乘虛而人,顛覆了漢族政權。 帝國的歷史,大抵如此。 這是一個帝國製度不斷成熟、完善的過程。它表現為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秦創郡縣制,漢因之;隋創科舉制,唐因之;宋創文官制(文臣將兵制),明因之;明創閣臣制,清因之。然而越是集權,就越是糟糕。帝國歷史的後半段,完全不能和前半段相比。宋是喪權辱國,元是天怒人怨,明是萎靡不振,清是死氣沉沉。所謂"康雍乾盛世",不過帝國製度徹底毀滅前的迴光返照,論氣度,論胸襟,論精神,均不能與"漢唐氣象"相提並論。因此這又是一個由強到弱、由盛到衰的過程。以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為標誌,是"積強"。強到不能再強,崩潰。以擅淵之盟和辛丑條約為標誌,是"積弱"。弱到不能再弱,瓦解(請參看本書第五章)。前面四個王朝(秦、漢、隋、唐),是自己把自己打死;後面四個王朝(宋、元、明、清),是自己把自己悶死。總之,帝國製度越是完善,越是成熟,越是精細齊備,就越是走向死亡。

實際上帝國早就該死了。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它就事實上不再有創造力和生命力。後來那些"發明創造",都不過雕蟲小技。之所以還出現了一個"大唐盛世",只因為漢唐之間有一個369 年的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是帝國史上一次極大的反常。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意識形態,都發生巨大變化。首先是東漢帝國的大廈在宮廷政變和軍閥混戰中轟然倒塌,然後是一系列的王朝更替和外族人侵,刀光劍影天翻地覆,城頭變幻大王旗。在北方,匈奴、鮮卑、揭、氏? ? ? 、羌,五胡亂華。少數民族裊雄相繼問鼎中原,不斷建立起五花八門歷時極短、帶有部落制和奴隸制色彩的新政權。中原地區漢胡雜處,比例倒掛。少數民族逐漸漢化,漢民族同時也在不斷"胡化"。在南方,莊園塢堡林立,豪雄擁兵自強,失去土地和中央政權保護的自耕農,紛紛投靠豪門,成為國家編戶齊民以外的"部曲"和"蔭戶",地主經濟退化為領主經濟。建立在這種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動盪不安。朝代迭次更替,政局極不穩定,唯一的統一王朝西晉,竟然重新實行"封建制"。晉武帝司馬炎在公元277 年大封宗室子弟為王公、郡公、郡侯、縣王,而且有職有權,可以管理境內的民政、財政和軍政,封國多達二十一個。前有三國鼎立,後有六朝更迭,整個魏晉南北朝,變成了春秋戰國的漢胡雜糅版。

然而,這個中國歷史上國家最分裂、局勢最混亂、社會最痛苦的時代,卻又是思想最活躍的一個時期。唯我獨尊的儒學搖搖欲墜,異端邪說反倒風靡一時。六經註我取代了尋章摘句,標新立異壓倒了因循守舊,離經叛道成為學界時尚。在統治階級無法進行強有力箝制和束縛的情況下,"家棄章句,人重異術"(《 宋書·臧燾傳》 ),論辯成風,"是非蜂起"(劉伶《 酒德頌》 )。以玄學懷疑論為哲學前導,印度佛教文化為助燃劑,一股新穎先進的思潮席捲全國,魏晉南北朝成了春秋戰國之後又一個思想文化的豐收期。 這就為後來的大唐盛世奠定了基礎。事實上唐帝國的成功,原因之一就是以"儒道釋並存"的"三教合流"替代了"獨尊儒術",以"胡漢一體"的"對外開放"取代了"故步自封"。只要看看盛唐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王維就知道。他們一則詩仙(道),一則詩聖(儒),一則詩佛(釋),缺一而不成其為盛唐。可見只有開放的胸襟,才有輝煌的文化。

然而,等到宋明理學來重振儒學時,帝國就不可救藥了。本書無意評價宋明理學,也不認為它們就一無是處。事實上,問題並不在儒學是好是壞是對是錯,而在於再好的思想一旦獨尊,都必然僵化。國家的統一不等於思想的一統。統一而不一統,則興,盛唐是證明。統一而又一統,則亡,東漢是證明。如果冥頑不化地一定要堅持一統,那就最終只能以自殺的方式來激活生命力和創造力,魏晉南北朝是證明。 與思想禁錮相同步的是皇權的加強,始作俑者則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西漢初年,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大體上有一個分工。國家元首是皇帝,政府首腦是宰相。皇帝所在曰宮,宰相所在曰府。皇宮相府,各司其職。皇帝代表國家的統一和主權,有如董事長;宰相負責行政、軍事、監察的具體事務,有如總經理。這原本是帝國時代最好的製度,卻被漢武帝破壞。漢武帝為了加強皇權,在皇宮之內另立"內朝",以大將軍統之,宰相(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所在的相府則變成了"外朝",等於一個國家有兩個政府。此例一開,後患無窮。以後只要皇帝強勢,就會破壞制度,侵奪相權。明的"內閣"、清的"軍機",不過是漢武帝"內朝"的翻版。然而漢武帝另設"內朝",還只是一個公司任命了兩個總經理。明清兩代的做法,卻是皇帝一個人既當董事長,又當總經理。帝國大廈獨木難支,它能不江河日下嗎?

實際上自盛唐以後,帝國製度就風光不再。之所以還能綿延不盡,除了我們民族一時半會還找不到更好的製度外,少數民族的不斷輸血也是一個原因。五代輸一次,元輸一次,清又輸一次。每輸一次血,民族精神就被激活一回。不敢想像,如果沒有這些被稱作"胡人"、"番邦"的少數民族,帝國的前途會是怎樣?我想也只有兩種結果:一種是像瑪雅帝國那樣徹底毀滅,另一種就是在死氣沉沉中慢慢爛掉。不過,後一種可能性更大。 事實上最後的結果也是糜爛。大清帝國的最後一百年,仍是不可避免地陷人內外交困。他們自己就是"胡人",不能指望再有"胡人"來幫助。更何況,這一回來打咱們的,是英吉利人、法蘭西人、德意志人、俄羅斯人和日本人。他們雖然比"夷狄"還要"夷狄",卻已經不再是"蠻族",而是"列強"。這回,輪到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跑到西邊去打獵(兩宮西狩)了,和當年唐玄宗的倉皇出逃一模一樣。

王朝氣數,何以如此? 看來,我們還必須對帝國製度作進一步的分析,看看帝國是怎樣一天天爛下去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