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當項羽遇到劉邦

第60章 4.命運的把握

當項羽遇到劉邦 路卫兵 1886 2018-03-16
行文至此,我們有必要重新解釋下命運。看看命運到底是什麼?命運其實是對自己未知的、或者說不可把握的東西的一種模糊詮釋,是根據以往的生命累積,對未來作出的預判。這個預判是否準確,能否成功,其間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所以命運具有不確定性。在通往未來的路上,總會遇到各種坎坷。當我們無法面對這些坎坷,又不能給自己一個很好的解釋時,便用命運這個模糊的詞彙加以概括。其實,面對人生,還有一個態度問題,還有一個如何把握的問題。 面臨人生的低谷,有人會失意,會徬徨,會沉淪,會看淡人生,會自怨自艾,甚至自暴自棄,從而也就丟掉了很多機會,錯過了生命中的許多美好的瞬間;有人則很理智,他們並不怨天尤人,而是會靜下來,聽一聽,看一看,好好總結一下,也會找別人來商量商量,讓別人從旁觀者的角度幫著分析一下,等徹底搞清怎麼回事了,便會恍然大悟、豁然開朗,然後繼續整裝前行。

在這方面,劉邦和項羽都曾有過積極的態度。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劉邦放走徙人的過程。這其實也是一種命運的抉擇。徙人逃跑,劉邦等於失職,泗水亭長的位置肯定是保不住了。也就是說,劉邦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將會被打破,今後的人生也會就此發生改變,甚至是不是還有今後的人生都很難說。劉邦當時也可以有別的選擇,比如找些人頂替,比如托托關係走走後門。但是劉邦選擇了下海,去做山大王,這是對自己今後人生的一個決斷,是對自己人生命運的一個挑戰。 這既是劉邦處事的哲學,也是對自己命運的一個把握。與劉邦類似的,項羽也把握過一次,就是殺宋義奪兵權。項羽被楚懷王排擠,在北上救趙的隊伍中,只是個次將。應該說,最初的項羽是屈服於命運的,或者說他是遵從領導安排的,只要是幫著實現滅秦大計就行。結果宋義志不在此,於是項羽便要主宰自己的命運了。

宋義被任命為上將,一方面是人為,因為楚懷王在項梁死後獲取了兵權,想削弱項家的權勢,也急於找個人取代項樑的位置;一方面其實也是命運的巧合,因為宋義的出現實屬偶然。宋義最初在項梁手下混事。項樑與秦軍對陣,節節勝利,在定陶大敗秦軍時,項羽還斬了秦將李由,於是項梁開始輕敵,覺得秦軍不過如此。這時宋義就上諫,說“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讓項梁別驕傲,驕兵必敗,秦軍現在不斷派主力過來,還是小心點好。項梁此時感覺正爽,哪裡聽得進去?就覺得宋義礙事,便派他出使齊國,來個眼不見心不煩。結果宋義在路上遇到齊國派往楚國的使者高陵君,二人在交流天下大事時,宋義對高陵君說:“臣論武信君軍必敗。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則及禍。”武信君就是項梁,是項梁給自己的封號。說我斷定項梁一定會敗,你慢點去,走快了連你也死在那兒了。後來章邯反撲定陶,項梁果然大敗,項梁本人還在這次戰鬥中身亡。

後來高陵君就將宋義的這次預言告訴給了楚懷王,楚懷王一聽,覺得宋義是個人才,找來一見,果然談吐不凡,於是拜為上將軍,可謂一步登天。 項羽在殺宋義之前,與宋義有過交涉。宋義這人並無帶兵經驗,對戰事有預判,不一定就能打仗。宋義率領大軍走到安陽便不走了,“留四十六日不進”,觀察形勢。項羽便急了,項羽對秦朝本就有著刻骨銘心的仇恨,叔父項梁又是被秦軍打死的,他還想通過這次救趙行動和秦軍來次殊死搏鬥呢。結果宋義並不那麼想,這就產生了矛盾。 但項羽殺宋義的念頭也不是一下就形成的。最初項羽和宋義據理力爭,試圖通過勸諫解決他們之間的分歧。項羽向宋義建議,說秦軍現在圍困鉅鹿,調兵很匆忙,咱們應該趁他們還沒完全準備好,和趙軍裡應外合,打秦軍一個措手不及。結果宋義大不以為然,認為當下應該靜觀其變,秦軍如果被趙軍打敗,咱們就不必多費一道手,直接揮兵西指,進軍關中。秦軍如果打敗趙軍,勢必也會損失巨大,咱們正好趁機將他們拿下。雖然最後宋義沒聽項羽的意見,項羽也是做了最大努力的爭取,也算是對前途和命運的一個爭取。爭取不成,項羽這才殺了宋義。

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我們常說誰誰誰風光,那隻是外人看來,其實都是由無數心酸和艱辛換來的。不能面對失意,就不會有輝煌的人生。跌倒後爬起,也並不意味著結束,在未知的前方道路上,你也許還會栽更大的跟頭。人生不在乎你栽了多大跟頭,而在於你最後如何站起,如何到達終點,這才是最重要的。這就是人生的挑戰,也是人生的意義所在。 放徙人和殺宋義,是劉邦和項羽對命運挑戰的典型事例,這兩件事也讓他們二位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這其實就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是不屈從於命運的典型事例。只是,項羽沒將這種態度進行到底,他最終還是向命運低了頭。劉邦一方面相信命運的眷顧,一方面也在不斷地努力著,在他奪取天下的過程中,他一直採取著積極的態度。這也是他們二人獲得不同人生結局的一個原因。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