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當項羽遇到劉邦

第41章 6.決策要慎重

當項羽遇到劉邦 路卫兵 1818 2018-03-16
作為一名領導,做決策一定要慎重。領導是領路人,決定著方向,也關乎著許多人的命運,做事絕不能憑一時之氣,要充分調查研究,才能得出貼切實際的判斷和結論,工作上才能不走彎路,才會減少這樣那樣的矛盾。從這點看,熊心並不能算是一個好領導,更不能算是一個成功的領導。放羊的那幾年,其承繼先祖的領導才幹,估計也像野草一樣,早被羊給吃光了。除了本身才能的局限和天生素質的限制,熊心之所以做這個決定,也有著當時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具體說,他有著三方面的變化: 一是身份的變化。熊心一開始的身份是傀儡,這個他自己也清楚。就是當一輩子傀儡,也好過放一輩子的羊,這個他心裡更清楚。項梁在時,熊心樂得在後方安逸享受、坐享其成。項梁死後,他看到了翻身的機會,急忙遷都彭城奪取軍事實際指揮權,還把項羽降格使用,這個事幹得漂亮。但是項羽在跟隨宋義北上救趙的過程中,因為和宋義政見不合,一氣之下殺了宋義,也沒請示熊心,而是先斬後奏,控制了局面,才“報命於懷王”。熊心見木已成舟,也沒說什麼,又重新下文,任命項羽為上將軍,代替宋義執行北上救趙的任務。到這時,其實形勢已然再次發生了變化。熊心派出去的兩路人馬,宋義這路已完全歸屬了項羽。這樣,熊心當初費盡心機奪回來的軍事大權就大打折扣了,最起碼,兩路人馬之中,項羽這一路他已不能完全掌控。也就是說,熊心對於項羽來講,又恢復了其最初的傀儡身份。

二是情感的變化。對於和項羽之間關係的變化,熊心不可能沒有察覺。本來他和項羽之間就有疙瘩,這次項羽先斬後奏,熊心就更有意見了。但是,一則,項羽業已掌控了軍權,生米煮成了熟飯;二則,也怕節外生枝,引起兵亂,他控制不了項羽;三則,北上救趙前途未卜,項羽未必能活著回來,現在不是追究責任的時候;四則,項羽畢竟還向他做了匯報,也算給了他個台階下。基於這幾點考慮,熊心儘管內心波瀾起伏,最後還是遂了項羽的心願,做了個順水人情。但如此一來,熊心對項羽就有想法了,更加劇了之前的壞印象。這也是後來項羽為關中王一事請示熊心,熊心會毫不猶豫地說“如約”,將那個錯誤命題堅持下去的一個原因。最起碼在感情這個天平上,熊心更傾向於劉邦這邊。因感情而維護命題,本身就是不理性、不客觀的。更何況這本就是一個錯誤的偽命題。

三是思想的變化。一個人不怕什麼都沒有,怕的是失去之後再擁有,擁有之後又失去。這個大起大落的過程,會讓人的思想發生很大改變。熊心經歷的就是這樣一個過程。熊心一開始是個“為人牧羊”的窮小子,藍天白雲,山坡綠草,倒也優哉快活,沒想到會被人尋去做了大王,一下從地獄到天堂,頗找回了失去多年的先王威風。儘管熊心知道這些威風是項梁施捨給他的,是項梁在利用他,但他仍然滿足,起碼比每天聞那羊膳味兒好多了。項梁死後,熊心掌控軍權,實實在在地當了說了算的大王。那時楚國在軍事上處於低谷,但對於熊心個人來說,感覺卻是最爽的時候。 可惜這種情況沒能維繫多久,本來已經被他壓制住的項羽,卻先斬後奏,奪了宋義的兵權,他不得不任命項羽為新的統帥,他的領導權威開始受到嚴重的挑戰。而後項羽大敗章邯,諸侯“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心甘情願歸於項羽麾下,熊心明白,他的權威已不復存在了。但此時熊心已然利欲熏心,他看不清形勢的變化,或者看清了卻不願意相信和認可。他依舊懷念著頤指氣使、一言九鼎的往昔歲月,依舊把自己說過的話當成聖旨,繼續強調著最初的那個偽命題,這無異於在項羽和劉邦的矛盾中又添了一把火。

正是基於以上這些變化,才有了“王關中”的偽命題和對偽命題的堅持,才導致了一系列事情的發生。 熊心的錯誤就在於:他把政治想得過於天真。熊心唯一當機立斷而又作出正確判斷的,是項梁死後奪取兵權,但他不知道這種倉促奪來的權力並不牢靠。楚國本就是各方反秦勢力匯聚起來的一個鬆散整體,要想實際掌控,絕不非朝夕之功。他所重用的宋義,並沒顯示出過人之處。而他對項羽的排斥態度,更是埋下了日後矛盾的隱患。這些都是政治上的失誤。 熊心的錯誤還在於:他太把自己當回事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兵分兩路,他一路也沒跟著,仍舊坐鎮彭城。如果他跟著其中一路,宋義(後來是項羽)或劉邦,那麼所有的勝利都可以解釋為王者的威風,他的威信也會大大提高。如果跟著宋義一路,項羽未必殺得了宋義,即便殺了,項羽也未必不會聽他的。如果跟著劉邦一路,最後滅秦的功勞就是他熊心的。結果他偏偏選擇做甩手掌櫃,坐享其成,等著前線將士拼死拼活打了勝仗回來,向他跪拜復命,天下哪有那麼好的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