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當項羽遇到劉邦

第13章 5.兩個延伸的問題

當項羽遇到劉邦 路卫兵 2427 2018-03-16
由劉邦和項羽成長的路數,我們再來說說另外兩個延伸的問題。 第一,環境的力量。 人的性格形成,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主觀是天生的,客觀即是環境的影響。人不是活在真空中的,所以人離不開環境。環境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人總是在不知不覺中被它影響,有時還會被它左右。在某些時候,它甚至還可以改變人的先天性格。 我們看電視劇,常有這樣的情節,說兩個孩子在醫院抱錯了,農民的孩子後來成了富二代,另一個則在數年後開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難生活,等後來DNA鑑定出來,又各回各家各找各媽的團圓相聚,卻發現誰也不能適應新的生活。這就是環境的作用。 中也有同樣的情節,郭靖和楊康的父親都是牛家村的村民,楊康後來跟著母親認了完顏洪烈為父親,當上了大金國的王子,每天綾羅綢緞、錦衣玉食,日子過得富足、滋潤,後來突然冒出來個農民爹地,楊康根本不能適應,他也想認自己的親生父親,可一穿上那些帶補丁的衣服別提多彆扭了。這也是環境的影響。如果他從小就穿帶補丁的衣裳,也會習以為常的。

人也可以改變環境,靠自己的努力,靠自己的魅力,去感染周邊。但環境一般來說是很難改變的,因為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所以更多的時候還是要適應環境。只有先適應了環境,未來才有可能去改善環境,否則你總是被環境所排斥,改變環境也就無從談起了。 項羽和劉邦生長在不同的環境,所以也形成了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喜好,以及不同的處事風格。這對他們以後的人生影響很大。 項羽的家庭條件要比劉邦好。世代為楚國將軍,屬於官僚階層,實權派,雖然後來沒落了,家底也依然厚實,威風和影響也依然存在。名將之後,這是永遠改變不了的事實。古人都很在乎這個,凡事講究門第講出身,所以這是一個先天優勢,否則項梁起事時,也不會有那麼多人追隨了,再後來他也不會抬出一個楚懷王做幌子了。

環境的影響也是潛移默化的,不同的環境造就不同的人生。項羽每天都在祖上的風光籠罩下度過,影響不可謂不深。曾經的風光,會讓他感覺高貴、自豪,也會讓他變得高傲、正直。而如今的沒落,會讓他感覺失意、無助,也會讓他變得躁動、堅忍。 相對來說,除了被楚懷王奪去兵權一節,項羽的人生一直很順,他的理想很快得到實現,沒有遇到過什麼挫折。項羽打敗章邯後,威震天下,諸侯“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那種受人頂禮膜拜的感覺讓他無比滿足。而這樣的順境也讓他的個性越發張揚,進而讓他做出更加張揚的事情來。 劉邦一直在逆境中摸爬滾打,做過小吏,出過苦差,混過吃喝,當過強盜,生活的磨煉讓他在識人上更加敏感,在做事上更加老到。實踐經驗讓他懂得一個道理:在社會上混,需要有人捧、有人抬。在進軍關中的過程中,劉邦遇到很大阻力,但最後都因為有人為他出謀劃策而順利化解,這讓他對謀士產生了依賴,對人才充滿了渴望,從而形成了一個用人上的寬鬆環境,這讓他受益匪淺。

第二,力能扛鼎與手無縛雞之力。 除了教育、經驗、個性上的差別,項羽和劉邦還有一個本質的差別,就是身體素質。項羽力能扛鼎,力拔山兮,而劉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從來不幫家里幹活,更不會早起跑步、爬山、練瑜伽,加上長期飲酒好色,身體素質好不到哪兒去。戰場上的劉邦,更像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白面書生,跟項羽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差別,實則對二人的人生髮展至關重要。 人總是盡量規避自己的短處,彰顯自己的長處。正因為項羽力大無窮、力能扛鼎,讓他相信武力、崇尚武力,凡事喜歡靠武力去解決,讓他在潛意識裡產生了自己無所不能的假象,最後也促成了他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特別是在用武力取得一系列勝利之後,項羽對武力的作用更加深信不疑,進而演變成唯我獨尊的霸氣。這種霸氣會讓他變得過於自負,很難聽得進別人的意見。

劉邦身體羸弱,手無縛雞之力,估計小時候打架也老挨揍。人的自身條件不行,就會想辦法借助其他方面去彌補。比如一個骨瘦如柴的人老是被一個身高體壯的人欺負,幾次鼻青臉腫之後,他就不會再傻啦吧唧地和他硬碰硬,而是想辦法使陰招、下黑手、掄板磚、打悶棍,這樣一來就不只是體力的較量了,還加了智力因素,畢竟隨機應變也是智者的表現。劉邦就是這麼幹的。 在滎陽拉鋸戰時,有段對話,很能表現劉、項雙方的性格。楚漢大軍在廣武一地對峙,相持太久,將士疲敝,於是項羽便對劉邦說:“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咱倆別這麼耗著了,出來一對一單幹,誰贏了就听誰的,別因為咱倆,讓老百姓也跟著受苦!劉邦回道:“吾寧鬥智,不能鬥力。”這話瞇著眼捋著鬍鬚說效果更好,劉邦根本不接項羽的招。

二人性情的不同,別人也是有看法的。在彭城時,楚懷王決定兵分兩路,一路由宋義率領北上救趙,一路由劉邦率領西取關中。當時項羽不被懷王重用,被任命為宋義的次將一起伐趙。項羽想跟隨劉邦一起西進,當時懷王的一些老臣都不同意,原因是“項羽僄悍,今不可遣”,這小子太猛,打仗太兇,不能讓他去。而對劉邦的評價是,“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說他寬厚仁愛有長者風範,可以勝任。這種評價的得來不是憑空想像,也不是沒來由的。 項羽崇尚武力,劉邦以智取勝。二人以不同的方式走向社會,注定會有不同的社會效應,也注定二人在政治博弈中會採取不同的手段和方式,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二人間博弈的勝負。 在學習階段,項羽有個思想閃光點,就是想學萬人敵的兵法。這個意識是對的,戰場上不是一個人在拼殺戰鬥,好漢難敵四手,餓虎架不住群狼,需要的是團隊的力量,是成千上萬的兵馬凝聚在一起形成的合力,這是無論哪一個人的力量都無法比擬的。可惜項羽沒能堅持學下去,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項羽有機會學而沒學的萬人敵,劉邦卻過早地在實踐中學習操練了。劉邦力氣不行,便不會崇尚武力,不會和別人硬碰硬。這個潛意識也會應用到他的戰爭理念之中,凡事都想以智取勝。因為自己的弱小,他也會依靠別人,發揮群策群力的作用,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況且那項羽還不具備諸葛亮的才能。劉邦後來在實踐中應用的,其實正是項羽當年棄而不學的萬人敵功夫。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