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天裂九世紀·大唐帝國的衰亡

第5章 四、唐朝歷史被遽然腰斬

鄴城慘敗令肅宗李亨心痛不已,也讓朝野上下失望之極。 所以,肯定要有人來擔這個責任。 觀軍容使魚朝恩當然是不肯擔這個責任。他想都沒想就把黑鍋扣在了郭子儀頭上。因為他歷來看郭子儀不順眼,這回剛好抓他當替罪羊。魚朝恩回京之後日夜不停地在李亨耳邊嘮叨,說他親眼看見郭子儀率先逃跑了——快馬加鞭頭也不回地逃跑了。 郭子儀沒有辯駁。 要說他無故逃跑那肯定是冤枉了他,可要說他沒跑那也不符合事實。雙方剛一接戰,他的副手僕固懷恩就趁亂公報私仇,突然射殺了與其有宿怨的大將吳思禮。郭子儀擔心僕固懷恩臨陣倒戈,再加上那天的天氣實在惡劣,只好率朔方軍撤出戰場。 此外,另一個顯著的事實是——那天所有人都在跑。不光是朔方軍,其他八大節度使也帶著部眾沒命地跑。郭子儀依稀記得,當時對面的敵人也在跑,沒命地往後瞎跑。

總而言之,那一天無人不跑。 但是有一點郭子儀還是不得不承認——六十萬人的瞎跑實在是比五萬人的瞎跑難看得多,而後果也嚴重得多。 據說各路逃跑的官兵沒了管束之後,一路上比盜賊還兇,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害得沿途百姓家毀人亡、叫苦連天。 所以郭子儀沒有話說。他願意擔這個責任。 乾元二年七月,肅宗把郭子儀從洛陽前線召回長安,讓李光弼取代他的朔方節度使之職,並表示要讓李光弼擔任元帥。李光弼很敏感也很謹慎地提議,還是派一個親王來當元帥,自己當副職就可以了。肅宗聽了很滿意,隨即任命趙王李係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李光弼為副元帥。 乾元二年九月,史思明命其子史朝清鎮守范陽,然後兵分四路大舉南征。一路由將軍令狐彰從黎陽(今河南濬縣)渡過黃河,攻取滑州(今河南滑縣);他本人親率一路出濮陽(今河南濮陽市)、史朝義出白皋(今河南滑縣北)、週摯出胡良(今河南濬縣東),他們分別渡過黃河,相率圍攻汴州(今河南開封)。

汴州守將許叔冀戰敗,舉城而降。史思明乘勝西進,直取洛陽。李光弼感到洛陽無險可守,便撤走了城中所有軍民和全部物資,渡過黃河北守河陽。 史思明兵不血刃地佔領了洛陽。但是,此刻的洛陽已經變成了一座空城。史思明在黃河南岸建築月城,與李光弼隔河對峙。 這兩個老對手終於又見面了。 史思明來勢洶洶、志在必得,希望速戰速決。 李光弼氣定神閒、堅壁清野,一心要跟他打持久戰。 為了炫耀燕軍鐵騎的戰鬥力,史思明讓士兵每天牽著一千多匹戰馬到黃河南岸的沙洲洗澡;為了體現戰馬的健碩,他特意吩咐:一律挑選公馬。 看著對岸那些膘肥體壯的北地良馬,河陽城上的唐軍每天恨得牙癢。可他們不得不承認,燕軍騎兵的優勢的確遠遠勝過唐軍。

可是,忽然有一天,史思明的手下士兵卻哭喪著臉回來報告,說今天一大早,所有戰馬一跳進水里就爭先恐後地游向對岸,然後撒著歡兒跑進了河陽城,一匹也沒剩下。史思明勃然大怒,驚問原由。 士兵說,唐軍把他們的馬也牽出來洗澡了。 史思明百思不解。他們洗他們的,咱們洗咱們的,為什麼咱們的馬偏偏就要撒著歡兒跑進人家的城裡? 士兵們接下來的回答卻讓史思明一下子恍然大悟。 士兵說:“因為人家牽出來的是母馬。” 士兵還說:“人家的母馬還一個勁地叫喚。” 史思明目瞪口呆,半天說不出一句話。 此刻,李光弼正在河陽城裡一邊拍著北地良馬的肥膘,一邊笑得嘴歪。 李光弼要跟史思明耗,可史思明耗不起。於是他心生一計,出兵扼守河清渡(今河南濟源黃河南岸),要斷李光弼的糧道。李光弼親自率兵進駐野水渡(今河南孟津黃河北岸),安營扎寨、高度戒備。

史思明笑了。 李光弼啊李光弼,你這隻老馬也有失蹄的時候。 他當即召來猛將李日越,說:“李光弼擅長守城,可短於野戰,而今突然出現在野外,要活捉他有如探囊取物。你率五百名精銳騎兵,連夜渡過黃河,給我把他抓住,抓不到就不要回來。” 次日凌晨,當李日越的五百騎兵偷偷摸到唐軍營寨前的時候,四周突然響起一片喊叫聲和口哨聲。 李日越知道,中埋伏了。唐軍早就給他張好了一個口袋。他想起史思明的命令,無奈地向唐軍喊話:“司空(李光弼在唐中央的官職)在不在?” 唐軍守將雍希顥似乎早知他有此一問,笑著回話:“昨晚就走了。” 李日越問:“營裡有多少人?” 雍希顥據實而答:“一千人。” 李日越又問:“將領是誰?”

雍希顥報上自己的名字。李日越沉吟良久,對部下說:“今天活捉不到李光弼,就算抓到雍希顥回去,我們也死定了,不如歸順。” 看著李日越和他的五百部眾放下武器走進唐營的時候,雍希顥不得不佩服李光弼,也終於明白他昨晚為何說那番話了。 李光弼臨走前對雍希顥說:“敵軍的高庭暉和李日越都是力敵萬人的勇將,史思明必定派他們其中一人前來劫我。我現在就走,你們在這等著。敵軍一來,你們無須跟他們交戰;敵人要是投降,就帶他一道來見我。” 雍希顥當時聞言,不禁啞然失笑。看來這李司空官當大了,腦袋就不好使了,把敵人當成輕易投降的懦夫和傻瓜。這話像是一個身經百戰的人說的嗎? 可此時此刻,雍希顥卻不得不感嘆,一切都被李光弼料中了。

換句話說,史思明的所思所想、一舉一動似乎都被李光弼捏在掌心裡了。 李日越投誠之後,李光弼立即將其引為心腹。很快,高庭暉也率部來降。事後有人問李光弼:“為何那麼容易就收服了史思明的兩員大將?”李光弼說:“人之常情。史思明一直深憾他沒有機會跟我野戰,聽說我在野外,料想定能將我俘虜,所以對部將下了死令;而李日越抓不到我,勢必不敢回去,只有投誠一路;至於高庭暉,他的勇氣才幹都在李日越之上,聽說李日越得到我的優待和信任,自然不願落於其後,所以也跟著歸降。” 由於李光弼的保薦,降唐後的高庭暉很快就被朝廷任命為右武衛大將軍,官秩是正三品。而他在史思明帳下時,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五台府(今山西五台縣)果毅(徵兵將軍),官秩是正六品。

史思明終於還是被李光弼給耗住了。 整整耗了一年零四個月。 他發動了無數次進攻,卻被李光弼一一擊退,從而被牢牢牽制在中原戰場上,根本無暇西取長安。 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正月,史思明把燕朝年號改為“應天”,希望以此去去晦氣。 讓史思明大喜過望的是,短短一個月後,新年號果然給他帶來了好運。 而他的好運使者就是此時駐防在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的唐朝觀軍容使魚朝恩。 這位唐朝天子跟前的紅人很不欣賞李光弼的打法。他覺得像這樣一味死守是懦弱無能的表現;在新年到來之際,唐軍應該主動出擊,奪回東京洛陽;更何況燕軍都是北方人,長期在外征戰,必定思鄉,此時趁其軍心渙散大舉反攻,絕對可以取勝。他把這意思反复跟肅宗強調,肅宗越聽越有理,於是敕命李光弼進軍攻取東京。李光弼不為所動,上奏說:“賊鋒尚銳,未可輕進。”

肅宗李亨還是比較信任李光弼這個平叛功臣的,一看見他的奏書,就把此事按下不表。可關鍵時刻,另一位天子眼中的平叛功臣卻站在了魚朝恩一邊,堅決主張進攻。 他就是此時已經升任朔方節度使的僕固懷恩。 自從安祿山起兵以來,帝國平叛戰場上的三根頂樑柱就是郭子儀、李光弼,還有僕固懷恩。郭子儀因鄴城之敗失勢後,僕固懷恩的競爭對手就只剩下李光弼。所以他刻意反其道而行之,堅持反攻之說,目的就是壓制李光弼,在天子麵前爭功邀寵。 最後,李亨的耳根子終於軟了,便不斷派遣使者逼迫李光弼出兵。李光弼無奈,只好命鄭陳節度使李抱玉把守河陽,然後與僕固懷恩、魚朝恩及駐守陝州的神策軍節度使衛伯玉一同進兵洛陽。 史思明的幸運日就這麼如期而至了。

就像他說的,李光弼擅長守城,短於野戰。 這句話果然在上元二年二月二十三日這一天得到了應驗。 洛陽城外的北邙山下,臨深履薄的李光弼選擇了一個險要的地形列陣,而躊躇滿志的僕固懷恩則率兵列陣於一馬平川的平原之上。李光弼一再告誡他說:“依恃險要,進可攻退可守;列陣平原,一旦失利則全軍覆沒。史思明絕不可輕視!”可僕固懷恩置若罔聞。 看著各部陣形參差不齊的唐軍,史思明笑了。 他多麼希望唐軍永遠都以這副模樣跟他打仗啊! 鬱積在史思明胸中一年零四個月的怒火和求勝之心,此刻化作一聲振聾發聵的號令,響徹在燕軍士兵的耳邊。 頃刻之間,燕軍騎兵就像潮水一樣漫過了平原。 起初是僕固懷恩的部眾被擊潰了,接著李光弼的陣形也被打垮了,然後各路唐軍就全部丟盔棄甲掉頭而逃……

李光弼和僕固懷恩渡過黃河,逃至聞喜(今山西聞喜縣);魚朝恩與衛伯玉逃回陝城;李抱玉棄城而走。河陽、懷州(今河南沁陽市)相繼陷落。朝廷大為震恐,迅速向陝城增兵。 邙山大捷之後,史思明乘勝西進,命史朝義為前鋒,從北路進攻陝城;他本人則率大軍從南路向西挺進。史朝義進至礓子嶺(今三門峽市南),被埋伏在此的衛伯玉打了個措手不及。史朝義屢次進攻,都被陝城的唐軍擊敗。史思明只好退駐永寧(今河南洛寧縣北)進行休整。他恨鐵不成鋼地對左右說:“小子怯懦,終不足成吾事!”打算按軍法從事,誅殺史朝義及其手下大將。 史朝義大為惶恐。 可在惶恐的同時,卻有一個細微的念頭突然閃過他的腦海。 這是一個與當年的安慶緒如出一轍的念頭。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史朝義一直以來的處境其實也與當年的安慶緒如出一轍。 史思明寵愛幼子史朝清,自從當上皇帝后,一直想殺了史朝義,立史朝清為太子。這些想法都是史思明親口對左右說的。而史思明歷來殘忍嗜殺,左右之人輕則掉腦袋,重則被族誅,所以自然有人把這些話透露給了史朝義,希望這位性情溫良、愛卹士卒的少主能夠取而代之,以免他們終日活在伴君如伴虎的噩夢之中。 可史朝義始終下不了這個手。 三月十三日,史思明又命令史朝義修築“三隅城”(依山而建的三面牆的城堡),用來儲存軍糧,限一天完工。史朝義率部下拼命趕工,剛築完牆體,還沒來得及塗泥,史思明就來視察了。他指著史朝義的鼻子破口大罵,命侍從騎馬站在那兒監視史朝義幹活。城堡竣工後,史思明猶然咬牙切齒地說:“等攻下陝城,終究要斬了你這賊東西!” 那一刻,史朝義心中那個可怕的念頭再度翻湧而起,令他不寒而栗。 是夜,史思明宿於鹿橋驛,命心腹曹將軍擔任警衛。 正當史朝義被那個念頭搞得輾轉反側之際,他的部將駱悅和蔡文景敲開了他的房門。駱悅說:“我等與大王命在旦夕!自古以來廢黜舊主、擁立新君乃為常事,請大王召見曹將軍,共謀大事!” 史朝義低著頭一言不發。駱悅與蔡文景對視一眼,接著說:“王若不許,我等今天就投奔李唐,只恐大王也不能保全。” 史朝義抬起頭來,一臉的淚水。 駱悅和蔡文景都不知道,或許連史朝義本人也不知道,這究竟是矛盾與痛苦的淚水,還是快慰與興奮的淚水。 可無論如何,史朝義還是下了決心。他一邊抹著臉一邊說:“諸君好好乾吧,不要驚動了父皇。” 隨後曹將軍也不得不上了駱悅等人的賊船。他很清楚,史思明深犯眾怒,如果他不答應,肯定要死在主子前面。 當天深夜,駱悅率領史朝義帳下親兵三百人,全副武裝直撲鹿橋驛。戍衛禁軍一見曹將軍領頭,無人敢攔。駱悅衝進史思明寢室,不見人影,連砍數人,宦官驚呼:“皇上在茅房。”駱悅等人衝出來時,史思明已備好馬鞍。他剛剛躍上馬背,駱悅的手下一箭射中其手臂,史思明跌落馬下,被嚴嚴實實地捆了起來。 他滿臉沮喪地問:“亂者為誰?” 駱悅說:“奉懷王命。” 史思明一下全明白了。他長嘆一聲,說:“我白天說錯了話,活該如此下場。可現在殺我未免太早,何不等我攻下長安?而今大業難成了。” 駱悅將史思明囚禁在柳泉驛(今河南宜陽縣西柳泉鎮),然後回報史朝義。其時燕朝宰相週摯正率後軍駐守福昌(今河南宜陽縣西福昌鎮),聞訊大驚失色,跌坐於地。次日,史朝義拔營返回洛陽,週摯出營迎接。史朝義聽從駱悅之言斬殺了周摯。大軍到達柳泉驛時,駱悅等人深恐夜長夢多,對史朝義曉以利害,隨後絞殺了史思明。 自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四月稱帝,至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三月被殺,史思明的帝王生涯總計不過一年零十一個月。 而此前的安祿山比他還不如,只當了一年皇帝就命喪黃泉。 在歷史的滾滾洪流中,他們看上去就像兩朵轉瞬即逝的浪花。 然而,他們並不是浪花。 他們是深不可測的旋渦。 大唐王朝的巨舫一經駛過便開始劇烈的顛簸和搖晃,從此進入了一個半世紀的迷航。 換句話說,他們聯手締造的“安史之亂”更像是一把刀,把二百八十九年的唐朝歷史遽然腰斬,劈成兩半。 前半截叫盛唐——一百三十餘年繁榮強大如日中天的盛唐。 後半截叫亂世——一百五十餘年藩鎮割據兵連禍結的亂世。 雖然李唐並未在他們手上終結,雖然他們行凶不久便死於非命,可帝國卻在此後整整一個半世紀的時間裡不停地流血和戰栗、呻吟與板蕩……甚至連數百年後的大宋帝國也仍然背負著這個巨大的歷史創傷,一路走得跌跌撞撞,舉步維艱…… 安祿山和史思明的帝王夢都做得極其短暫。 可在他們的美夢終結之處,大唐帝國的噩夢才剛剛開場……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