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宋史疑雲·960年到1279年之兩宋典故

第10章 五生死兩皇后

當年因為宋太宗反對,劉娥與宋真宗這一對有情人差點就不能成眷屬。按理來說,劉娥有如此經歷,應該懂得對宋仁宗的后宮之事多點寬容,其實不然。 宋仁宗到了大婚的年齡,劉娥特意挑選了幾個有身份的女子進宮。這幾個年輕的少女將有一人成為皇后,其他人只能得到嬪妃的名號,地位可謂有天壤之別。宋仁宗一眼看上驍騎衛上將軍張美的曾孫女張氏,想立張氏為皇后。但劉娥認為張氏不如平盧軍節度使郭崇孫女郭氏。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宋仁宗只好按劉娥的意志立郭氏為皇后,封張氏為才人。強擰的瓜不甜,郭氏雖然被封為皇后,卻備受冷落。劉娥去世後,郭皇后失去了靠山,不但不懂得謙讓與寬容,還處處與后宮嬪妃爭風吃醋,從而引出了宋朝立國以來第一起廢後風波。

當時,后宮還有兩個美人尚氏和楊氏,都極為得寵。尚美人的父親因女而得寵而封官加爵,恩寵無遇,一時傾動京城。郭皇后對此大為不滿,屢次找尚美人的麻煩,幾番衝突。尚美人也不是個省油的燈,她知道宋仁宗不喜歡郭皇后,便經常向宋仁宗訴說郭皇后的不是。有一天,尚美人在宋仁宗的面前譏諷郭皇后,剛好被郭皇后聽見。郭後不勝憤怒,上前要打尚美人耳光。宋仁宗見勢不妙,急忙過來勸架。郭皇后已經舉手搧出,這一巴掌出盡全力,收勢不住,剛好打在了宋仁宗的頸部。 郭皇后指尖銳利,在宋仁宗頸中劃出了兩道血痕。宋仁宗只覺得脖子火辣辣地疼,頓時龍顏大怒,但他性格文弱,雖然生氣,卻沒有發作,只是帶著尚美人走了。 在這之前,宋仁宗為了擺脫劉太后執政的影子,罷免了曾經依附太后劉娥的大臣,唯獨沒有罷免宰相呂夷簡。剛好有一天,宋仁宗在后宮與郭皇后談論朝臣,還特意強調呂夷簡忠誠可嘉。宋仁宗之所以格外讚賞呂夷簡,是因為此人當年極力與太后劉娥爭辯,主張以皇后禮儀安葬宋仁宗生母李氏,由此李氏身後事隆重,而太后劉娥劉氏一族也得以保全。郭皇后卻認為呂夷簡其實也是阿諛奉承劉太后之輩,不過為人機巧,善能應對而已。宋仁宗略一思忖,認為郭皇后的話有道理,於是將呂夷簡也罷相。宦官閻文應與呂夷簡交好,告訴呂夷簡,說是因為郭皇后隨口一句話導致他被罷相。呂夷簡得知後,憤恨異常。

幾個月後,諫官劉渙上疏陳時事,特意提到當時他力請劉太后還政給宋仁宗,結果觸怒了劉太后,幾乎被殺,幸得呂夷簡相救。宋仁宗意志軟弱,容易被旁人的意見左右,又覺得呂夷簡是忠臣,於是將其重新召回為相。雖然官復原職,但呂夷簡一直對郭皇后懷恨在心,剛好郭皇后誤打宋仁宗一事給了呂夷簡報復的機會。 宋仁宗被打後,尚美人不斷煽風點火,宋仁宗越想越是惱火。宦官閻文應趁機說:“在尋常百姓家,妻子尚不能欺凌丈夫,陛下貴為天子,竟然受皇后的欺凌,這怎麼得了。”宋仁宗沉默不言。閻文應又指著宋仁宗脖子上的傷說:“陛下頸上血痕宛然,請指示執政,應該若何處置?”執政是指宰相、樞密使級別的官員,包括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和樞密院。宋仁宗受到煽動,忍不住激動起來,憤然派閻文應去召宰相呂夷簡前來。

呂夷簡到來後,立即大談郭皇后失禮,不足母儀天下。這其實已經是在遊說宋仁宗廢後。宋朝自宋太祖趙匡胤開國以來,還沒有出現過廢後的先例。宋仁宗雖然憤恨皇后,但一聽宰相提到廢後,還是比較謹慎的態度,說:“皇后雖然可恨。但廢後一事,卻有乾清議。”呂夷簡說:“廢後之事,古亦有之。光武帝是漢代的明主,其郭皇后僅因為怨懟而被廢。何況今日皇后打傷了陛下!”“怨懟”的意思是不滿而發牢騷。閻文應也在一旁附和,說郭皇后身居中宮九年,卻沒有子嗣,應當廢去。宋仁宗激憤起來,決定廢除郭皇后。 皇帝的家事歷來不僅僅是皇帝一個人的事,還是天下人的事。宋仁宗要廢後的消息傳開後,朝中一片嘩然。本來廢後無關國計民生,但在群臣眼中,卻是涉及君德的大事。御史中丞孔道輔(孔子四十五代孫)、諫官范仲淹、同知諫院孫祖德、侍御史蔣堂等十多人聯名上奏,稱“後無過,不可廢”,堅決反對宋仁宗廢除郭皇后。宰相呂夷簡早有準備,搶先一步下令有司不得接納臺諫章奏。宋仁宗則搶在群臣發難之前,下了廢後詔書,說郭皇后沒有子嗣,自願退位修道,特封為淨妃、玉京衝妙仙師,賜名清悟,居長寧宮(之前稱長樂宮)。

御史中丞孔道輔和諫官范仲淹等人見臺諫的奏章無法送到皇帝手中,無法可想,竟然集體跑到皇帝寢宮門口進諫。這是前所未有的大事。進諫的大臣們都跪在宮門口,請求皇帝召見,對答郭皇后被廢一事。但無論范仲淹等人如何力爭,守衛殿門的內使只是緊閉大門,不予通報。孔道輔急得不行,上前抓住宮門的銅環急叩,還大聲喊道:“皇后被廢,累及聖德,為什麼不聽我們諫官的意見?”宮門後的內使大概也怕出事,便急忙入報。宋仁宗自己覺得理虧,不願接見諫官,便派內使傳話,讓進諫的大臣們到中書政事堂與宰相對話。 孔道輔和范仲淹等人來到中書時,宰相呂夷簡已經等在那裡,顯然是有備而來。孔道輔一上來就質問呂夷簡說:“大臣對皇后來說,就像兒子對待父母一樣。父母不和,可以勸他們和解,怎麼能只順從父親一面而不要母親呢?”呂夷簡爭辯說:“廢後一事,不是本朝首創,古已有之,漢朝和唐朝都有先例。”孔道輔怒斥道:“大臣應該引導君王為堯、舜那樣的聖主,為什麼偏偏要引漢、唐失德事作為標準?”群臣隨即一哄而上,紛紛指責呂夷簡。呂夷簡招架不住,只好拱手說:“各位還是去見陛下力陳吧。”然後匆忙離開。

第二天,孔道輔等人入朝,準備召集百官,與呂夷簡當廷爭論。然而,宋仁宗的聖旨突然到來,說“伏閣請對,盛世無聞,孔道輔等冒昧徑行,殊失大體”,將孔道輔和范仲淹貶黜出京城,孔道輔知徐州,范仲淹知睦州(今浙江建德,屬桐廬郡,為漢光武帝劉秀故人嚴子陵隱居處),其他進諫大臣罰俸半年。廢後之議因此而定。 宋仁宗廢後風波並不是什麼重大的政治事件,但此次臺諫官員力諫,敢於同皇帝、宰相對抗,卻是古代監察制度史上的大事,表明了臺諫制度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正如南宋呂祖謙所說,“自孔道輔、范仲淹敢於抗(呂)夷簡,臺諫之權敢與宰相為抗矣”。 郭皇后被廢後,后宮中最高興的人就數尚美人和楊美人了。宋仁宗也更加寵幸二位美人,晝夜廝混在一起,搞得上朝都神情恍惚,致使政事荒廢。楊太后(楊淑妃)聽說後,命宋仁宗將尚、楊兩美人送出宮去。宋仁宗頗為不捨,表面應付楊太后,但暗中卻照舊寵幸美人。楊太后便下令閻文應送二位美人出宮。閻文應先去勸說宋仁宗,宋仁宗不勝其煩,勉強答應。於是,尚美人被逼入洞真宮出家作了道姑。楊美人也被別室安置,從此無緣再睹天顏。

宋仁宗的廢後詔書中有“當求德門,以正內治”的話,意思是從有教養的家庭中選取女子以充后宮,也藉此來表明郭皇后是因為無德被廢。雖然此時劉太后已死,宋仁宗完全親政,但在立皇后的事情上,他始終不能如願。當時,有女子陳氏進宮,宋仁宗十分喜歡,想立她為皇后。可是陳氏是壽州茶商之女,父親靠捐納才謀得一個小官,出身低賤。翰林學士宋綬勸說道:“陛下若以賤者正位中宮,不就與前日詔書所言背道而馳了嗎?”宰相呂夷簡等人也紛紛勸說。宋仁宗不得已,只好選宋初名將曹彬的孫女曹氏入宮,第二年立為皇后。曹氏時年十八歲。 因為立後始終不能稱心如意,宋仁宗也不大喜歡曹皇后。這時候,他又想起了廢後郭氏。畢竟郭氏是他的原配,他對廢後一事開始覺得愧疚。郭氏此時已經出居瑤華宮,宋仁宗就派人到瑤華宮慰問郭氏,賜號金庭教主、衝靜元師,又賞賜樂府(指仿古樂府體的詩箋)給郭氏。郭氏久居別宮,孤獨寂寞,突然看到皇帝派遣使者前來問候,不由得悲喜交集,於是親自和答樂府篇章,詞極淒婉,催人淚下。

宋仁宗看到郭氏的和詩後,思念加深,愈發覺得割捨不下,於是密召郭氏回宮。不料郭氏卻是個有氣節的女子,認為皇帝如果再召見她,必須要百官見證,重新冊立她為後。宋仁宗此時已經立曹氏為後,如果再冊郭氏,就是二後並立,這可讓皇帝左右為難了。 就在宋仁宗無比苦惱之時,郭氏染病,於是宋仁宗派宦官閻文應攜御醫前去為郭氏看病。不料幾天后,郭氏就暴斃而亡。 如果聯想到之前閻文應力主廢除郭皇后一事,就不難推測郭氏暴斃絕對與閻文應有關。如果郭氏重新立為皇后,追究當日廢後之事,呂夷簡和閻文應身為廢後主使者,定必首當其衝。是以這二人惶急不堪,為了保全性命,下毒謀害郭氏就很正常了。宮中和朝廷都懷疑是閻文應下毒害死了郭氏,但閻文應手段高明,沒有留下任何證據。且深宮事密,誰也不敢輕易查證。

宋仁宗對郭氏之死很是悲痛,下詔重新恢復了郭氏的皇后封號,用後禮殮葬。此時,范仲淹已經調知開封府,上奏彈劾閻文應,宋仁宗立即將閻文應貶黜出京。閻文應後病死途中。 宋仁宗的第二任皇后曹氏出身將門,卻熟讀經史,知書識禮,能寫一手漂亮的飛白書(書體之一)。她性慈儉,重稼穡,曾經親自帶領宮嬪們在苑內種植穀物,采桑養蠶。就是這位看似文弱的皇后,在關鍵時刻卻能臨危不懼,鎮定自若,充分顯露出將門之後的風範。 慶曆八年(1048年)閏正月元宵節過後的一天,宋仁宗留宿在曹皇后宮中。半夜的時候,殿外突然傳來奇怪的蹴踏聲和呼噪聲。宋仁宗聽見有異,就想逃出寢宮,卻被曹皇后阻止,說:“宮寢中有此怪聲,必定是內侍謀變,現在天黑難辨別,陛下切勿輕出,請立即傳旨,召都知王守忠引兵入衛,才是萬全之策。”於是宋仁宗派人去召王守忠。曹皇后又吩咐近侍緊閉門戶,將大殿所有入口通通堵死。

此時殿外怪聲此起彼伏,還不斷有喊殺聲和慘叫呼救聲,氣氛極為陰森恐怖,令人不寒而栗。有個宦官猜測道:“會不會是宮中乳媼毆打小宮女,所以有此哭聲?”曹皇后大怒,呵斥道:“奸賊就在殿外殺人,你還敢胡說八道!”她估計是叛軍做亂,立即將內侍宮人集中起來,分別把守宮門,並親手為每人剪下一綹頭髮,以等到叛亂平息之後,以發為記來論功行賞。曹皇后聆聽殿外的動靜,估計亂兵一時無法撞開殿門,定然會放火焚燒宮門,便命宮人去準備冷水。不久後,亂兵果然放火,宮人早有準備,立即潑水澆滅。這時候,都知王守忠已引兵到來,擒殺了亂兵,平息了這場血腥的兵變。 這場兵變是侍從官顏秀等人發起,想藉機殺死宋仁宗,搶奪宮中財物。全靠曹皇后應變有方,宋仁宗才能化險為夷,就連宋仁宗本人,對曹皇后的氣度也是大為佩服。然而,事後宋仁宗卻未給曹皇后任何獎賞。不僅如此,他因為寵愛張美人,便藉口說張美人在平亂中有功,要升張美人為貴妃。一時間,朝野上下怒氣難平,翰林學士張方平說:“舍皇后而禮尊美人,古來沒有此禮。”群臣也都上書力諫。可宋仁宗不聽,他之前兩次立後都不能自作主張,這次無論如何他要為自己寵愛的張美人爭口氣了。於是皇帝力排眾議,立張美人為貴妃。反而曹皇后大度,沒有計較。

宋朝自開國以來,一直秉承“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張貴妃雖然深得宋仁宗寵愛,也不能為所欲為,不但封後沒有希望,就連她希望宋仁宗封其伯父張堯佐官職的事也是一波三折。之前,宋仁宗想封張堯佐為宣徽南院使(虛職),結果遭到臺諫官的猛烈攻擊,不得已而作罷。但張貴妃不死心,宋仁宗也決心一定要任命張堯佐官職。有一天,宋仁宗上朝,張貴妃送宋仁宗到殿門口,囑咐說:“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意思是提醒宋仁宗不要忘記下詔封張堯佐為宣徽使。宋仁宗連連說:“放心!放心!” 到了大殿,宋仁宗剛準備下詔任命張堯佐,知諫院包拯就站出來進言,大談為什麼不能任命張堯佐的理由。包拯即民間傳說中的包青天,他知開封府時,以廉潔著稱,執法嚴峻,不畏權貴。包拯這番進諫還不是幾句話了事,他滔滔不絕,雄辯不已,說到激動處,唾沫竟然都濺到了宋仁宗臉上。在這樣的情況下,宋仁宗不得不收回了成命。 等到宋仁宗下朝回到后宮,張貴妃迎上前去,還沒來得及說話。宋仁宗一邊用袖子擦著臉,一邊不耐煩地說:“今天包拯上殿,唾沫都濺到我臉上了。你只管要宣徽使,不知道包拯是諫官嗎?” 這件事便因此而作罷。但宋仁宗還是抵擋不住張貴妃的枕邊進言,任命張堯佐知河陽,兼職宣徽南院使。御史唐介立即上奏勸阻。宋仁宗難以招架,便將責任推到宰相身上,說這是中書擬的詔書,與他無關。這本是宋仁宗的推託之詞,卻不料引出一系列的事件。 唐介相信了宋仁宗的推託之言,立即認為這是宰相文彥博的意思,上奏請求罷免文彥博,改任富弼為相。奏書里特意提到文彥博“交通宮掖,引用貴戚,不稱相位”,意思是文彥博跟后宮張貴妃有勾結。結果,宋仁宗當面將唐介的奏書扔得老遠。唐介卻毫不氣餒,走過去將奏書撿起來,在朝堂上大聲念完,然後盯著文彥博說:“相公應當自省!”文彥博羞愧難當,立即向宋仁宗請求辭職罷相。宋仁宗見唐介當朝要挾宰相,勃然大怒,立即將唐介貶黜出京,出為青州別駕。 事後,宋仁宗得知文彥博確實曾經向張貴妃獻蜀錦為衣,這才知道唐介所言不虛,於是罷文彥博相位,出知許州。但宋仁宗並沒有就此召回唐介,不過特地派宦官將唐介從青州護送到英州。 文彥博後來再次與富弼同時入相。富弼,字彥國,洛陽(今河南洛陽)人。慶曆二年(1042年)奉命使契丹,拒絕割地要求,但允許增加歲幣,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文彥博也是直接逼迫狄青致死的人。士兵出身的狄青有“戰神”之稱,因對西夏的不世軍功升為大將,威名遠揚。宋仁宗聞其大名,為了一睹勇將風采,甚至曾派專人到前線為狄青畫像。後來狄青做到了樞密使一職,卻引來朝廷上下的嫉恨。宋朝自開國以來,一貫的策略都是重文抑武,竭力壓低武將地位,以絕其覬覦之心。從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分割禁軍統帥權力,到實行“更戍法”,使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直至發展到凡將帥出征之前,要由朝廷授以陣圖、訓令,將帥只能按圖作戰的荒唐地步。在這樣的大政治背景下,武將出身的狄青官職升得越高,朝廷對他的猜忌、疑慮也就越深。早在皇祐四年(1052年)狄青任樞密副使時,御史中丞王舉正就認為,狄青出身行伍,而位至執政,“本朝所無,恐四方輕朝廷”。狄青任樞密使後,宰相文彥博也藉口民間和宋軍太過擁戴狄青,勸宋仁宗免掉狄青的樞密使的職務。當時,狄青不僅被宋軍視為蓋世英雄,甚至連開封百姓也為其英勇事蹟所折服,每當狄青出門,總能引來許多人觀望。狄青不過一介武將,卻有如此高的威望,既讓眾多文臣感到不快,也使宋仁宗產生了憂慮。儘管如此,宋仁宗還是覺得狄青功高,不忍公然免除其職務,對文彥博說:“狄青是個忠臣。”文彥博說:“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這一句話說得宋仁宗啞口無言,於是將狄青出典外藩。出典外藩和貶黜差不多,狄青不願意接受,向文彥博詢問命他出外的緣故。文彥博說:“無他,朝廷疑爾。”聲色俱厲,嚇得狄青倒退幾步。狄青到陳州之後,朝廷仍不放心,每半個月就遣中使,名曰撫問,實則監視。這時的狄青已被謠言搞得惶惶不安,每次使者到來,他都要“驚疑終日”,唯恐大禍臨頭,不到半年,便鬱鬱得病而死,時年四十九歲。這位曾經馳騁沙場、浴血奮戰的一代名將,為宋王朝立下汗馬功勞,沒有在疆場上馬革裹屍,卻死在皇帝和文臣的猜忌中。宋仁宗得知狄青死後,心懷愧疚,贈狄青中書令,並親自題其碑曰“旌忠元勳”。後來宋神宗登基,希圖富國強兵,卻苦於朝中沒有能征善戰之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了當年的狄青。感慨之下,宋神宗親自為文,派使者到狄青家祭奠,並將狄青的畫像掛在禁中。 皇祐六年(1054年)正月初八,宋仁宗最寵愛的張貴妃暴病身亡,時年三十一歲。宋仁宗追憶張貴妃的柔情,悲痛不已,決定以皇后之禮為張貴妃發喪。張貴妃生前沒有當上皇后,死後卻得到了皇后的名號和葬禮。因為擔心諫官們的反對,宋仁宗一直等到治喪的第四天才宣布追冊張貴妃為皇后,賜諡溫成。 此時,皇后曹氏還在世,宋仁宗卻另外追冊貴妃為後,於是就出現了一生一死兩位皇后的曠古奇聞。此為逾禮的大事,前所未有,諫官們群情洶洶,紛紛上奏反對。這回宋仁宗卻鐵了心,均置之不理。這大概也是他為自己心愛的女人所能做到的最後一件事了。 宋仁宗絕對不是個無能的皇帝,相反,他在位的一朝,名臣如雲,包拯、范仲淹、狄青、歐陽修、王安石等均是當時和後世著名的傑出人物。甚至王安石已經向宋仁宗上長達萬言的奏疏,提出了他的改革主張,這就是後來著名的王安石變法的基礎。如此人才輩出,顯然與宋仁宗的知人善任分不開。然而可惜的是,宋仁宗性格文弱,遇事猶豫不決,這樣的性格不但導致了他本人一生的悲劇,也直接影響到宋朝的國政:范仲淹的改革進行到最後的緊要關頭,卻突然被宋仁宗捨棄,以致前功盡棄;而戰神一般的武將狄青令敵人聞名喪膽,卻最終被宋朝廷猜忌而死。這些均與宋仁宗的懦弱性格有關。 宋仁宗先後有三子,均已早夭,後來因縱慾過度而導致身體衰弱。曹皇后見宋仁宗體質羸弱,擔心他不能再有子嗣,就與宋仁宗商議,預備先從宗室中取一小孩作為養子,以防萬一。宋仁宗如果真的無子,將來也可以讓養子繼承皇位。剛好當時宋太宗孫趙允讓(宋太宗第四子趙元份子)兒子眾多,宋仁宗就抱養了趙允讓的第十三子趙宗實。趙宗實當時年僅四歲,入宮後由曹皇后撫養,他就是日後的英宗皇帝。而曹皇后姐姐之女高滔滔此時也養在宮中,她在日後成為宋英宗的皇后高氏,也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有“女中堯舜”之稱的高太后。這一節到後面再談。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