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謀說天下·謀三國

第50章 10、三國歸晉

謀說天下·謀三國 雷静 2856 2018-03-16
公元263年,魏國滅蜀;公元280年,晉朝滅吳。在漢末大亂的舞台上,曹操、劉備和孫權憑藉非凡的能力,超越群雄,各領一地,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然而一番風雲變幻之後,魏、蜀、吳三國又共同歸於晉朝。在這些撲朔迷離的層層迷霧背後,潛藏著什麼樣的歷史規律呢? 孫權在他晚年的時候,曾經將陸遜逼死,從表面上看是因為陸遜捲入了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奪權的鬥爭中,實質卻並不盡然。陸遜死後,捲入太子、魯王黨爭的很多人都升了官,這些人既有擁護太子的,也有擁護魯王的。而倒霉的那些人,比如被逼死的陸遜、被流放的顧譚、被處死的吾粲,都是江東士族。孫權雖然在江東士族的幫助下坐穩了江山,但孫家本身屬於江東寒族,骨子裡他對江東士族是有猜忌的,更擔心士族力量越來越大,孫家後人會降服不了。所以,孫權就總想尋找機會收拾江東人,於是藉著太子黨爭的由頭,打擊了以陸遜為首的一批江東士族。

事實上,在很早之前,孫權就對付過江東士族的人。江東四大家族是虞、魏、顧、陸,虞的代表人物虞翻就差點被孫權殺死。 有一回孫權請群臣喝酒,喝酒的時候,孫權就給臣子斟酒,一個一個地斟過去,斟到虞翻面前的時候,虞翻就裝作喝醉了躺在地上,孫權見他這樣,就越過他,去給別人倒酒,等孫權一走過,虞翻就一骨碌爬起來坐好。孫權勃然大怒,這不是成心不給我面子嗎?當下就拔出劍來要殺虞翻,是手下上前一把抱住他說,主公啊,虞翻是天下名士,殺不得啊。孫權說,曹孟德能夠殺孔融,孤為什麼不能殺虞翻?手下人就說,主公不要學曹操啊,曹操殺了孔融,不是一片罵名嗎?您要學,還是學堯舜吧。孫權這才醒悟過來,把劍扔下,還下命令說,大家記住了,以後我酒後說殺人都是不算數的。

然而,虞翻依然沒有逃脫被整的命運。有一次孫權和張昭討論神仙的問題,說得興致正高的時候,虞翻就插嘴,用手指著張昭,對孫權說,那些都是死人,天底下哪有什麼神仙,還談論什麼神仙。孫權又大怒,把他流放到交州去了。 不獨曹操、孫權討厭孔融這樣的人物,即便諸葛亮也曾經說過一句類似的話。諸葛亮在蜀國也曾經廢過廖立和來敏這樣的幾個士族名士,在廢除來敏的時候,諸葛亮曾說:“來敏亂群,過於孔文舉。”孔文舉就是孔融,諸葛亮說來敏散佈流言飛語,破壞安定團結,比孔融還嚴重。 從中可見,魏、蜀、吳三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容不下孔融這樣士族人士,都與士族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這是為什麼呢? 士族,就是世代為官的家族。東漢末期做官需要有三個條件,一是必須是士人,一是有學問,一是有品德。而士人在春秋戰國時期是最低一級的貴族,在秦漢時期是平民中最高的一個等級,他們是一群以讀書為職業的人,詩書傳家,明禮曉事,在教育不普及的時代便理所當然地成為統治階級的固有成員,成為社會上一股非常強大的政治力量,東漢的帝國支柱。

然而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一股新的政治勢力趁勢而起,沖垮了士族的壟斷,這股新的政治力量就是依靠武力奪得天下的人。曹操、劉備和孫權都屬於這股力量,所以曹操、劉備和孫權在建立自己的地方政權後,當然不會以士族作為自己的軸心力量。以袁紹為代表的士族階級也曾為重新奪權努力過,卻都不敵曹操這些亂世梟雄。然而士族絕不肯就此沉寂,他們在暗中窺探,伺機而動。 那麼,奪取勝利的這些人建立的是什麼樣的政權呢?曹操建立的是法家寒族政權。曹操幾次在招聘人才時公開宣布,唯才是舉,不論出身。孫權不得不借助江東士族的力量,但他與士族究竟是兩路人,面和心不和,所以晚年便大開殺戮,試圖驅除政權核心中位高權重的江東人。而諸葛亮依法治國,使蜀國的當地士族沉淪於政治底層。

所以縱觀三國史,就是一部其他力量阻擋士族地主成為統治階級的歷史。然而魏、蜀、吳三國後來都歸於晉朝,晉朝是百分之百的士族地主階級政權。漢末群雄歷經風雲變化,各自顯了一番神通後,又將政權拱手還給了士族階級,這種無形中的變化又是始於何時呢? 在曹操的政治集團中,存在有幾股力量,以孔融為代表的力量旗幟鮮明地反對曹操的寒族統治,被曹操不客氣地殺了。以荀彧為代表的力量表面上不反對曹操的統治,但骨子裡卻擁護漢朝,希望曹操能夠還政於漢獻帝,所以荀彧晚年受到曹操的冷遇,鬱鬱而終。另有一派以陳群為代表,從表面上看,陳群不僅擁護曹操,還擁護曹操稱魏王,因為陳群認為曹操無論是稱王也好,還是稱帝也罷,只要他保護士族的利益就行。

然而曹操並一直沒有稱帝,恰恰和陳群相反,他認為稱不稱帝王都無所謂,最重要的是維護自己一貫的法家寒族統治。 曹操死後,曹丕即位,然而曹丕並沒有意識到曹操的堅持。曹操死後不久,陳群就拿出一個名叫“九品中正制”的方案給曹丕,這個方案就是保護士族壟斷仕途的特殊權力的。曹丕一看就明白了,為了能夠稱帝,他便和士族做了一個交易,同意了九品中正制。這樣一來,曹丕就贏得了士族的支持,陳群等人馬上高舉雙手支持曹丕稱帝。 所以當曹丕披上一件黃袍的時候,曹操就不可避免地要被人畫上一張白臉。曹丕獲得了皇帝的稱號,卻背離了曹操的初衷,曹操的法家寒族之政權蛻變為儒家士族之政權,曹操一手打下的江山經由曹丕之手,輕輕鬆鬆地交還到士族階級手裡。這是曹操的悲劇、曹丕的喜劇,也是天下大勢所趨。後來的司馬代魏不過是繼續履行一個未完成的手續,從曹丕稱帝的那一天起,曹魏的政權已然滅亡。

孫權的情況又怎樣呢?孫權的哥哥孫策在世的時候,依靠的主要是淮泗將領和流亡北士,周瑜是淮泗將領的代表,張昭是流亡北士的代表,都不是江東士族。然而這些人都是外來勢力,無根無基,孫權要想站穩腳跟,就必須依靠本地的士族,所以孫權在中後期就以顧雍為丞相,以陸遜為統帥,將權力交到江東士族的手中。 然而這是孫權的無奈之舉,孫權既不甘心,也不放心。所以,他晚年,疑神疑鬼,不是派特務監視群臣,就是動用嚴苛刑罰維護自己的統治,導致吳國上下言路不通,沒有人敢說真話,這樣的國家勢必會走向滅亡。 劉備和曹操、孫權相比,具有某種優勢。他既是宗室又是寒門,所以兩邊的人都能接受他,但劉備稱帝兩年就去世了,真正治理蜀國的人是諸葛亮。諸葛亮是一個有理想的人,他的理想就是依法治國、公正公開。

諸葛亮的理想從今天來看,都是非常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過去的那個年代很難施行。依法治國,就不能依人治國,然而士族階級要的是依人治國,他們希望只要出身好,無論有多蠢,都可以做大官,而那些寒門庶族,不管多聰明,也不能染指政治。所以士族地主階級就非常不滿意諸葛亮的政權,他們聽說曹魏那邊施行九品中正制,士族享有很多特權,就眼巴巴地等著曹魏來解放他們。當魏軍大兵壓境的時候,以譙周為首的士人就熱烈勸說劉禪趕緊投降,蜀國就此歸於魏國,回到士族的懷抱。 公元263年魏滅蜀,公元265年晉伐魏,公元280年晉滅吳,三國就此降下帷幕,天下重新歸於一統,東漢末年統治帝國的士族地主階級再次掌握了大權。 三國,這個中國歷史上罕見的三足鼎立、英雄輩出的舞台漸漸消失在歷史的深處,然而迸發於那個特殊時代的英雄氣概、人性光輝、智慧結晶早已深埋在中國人的血脈之中。諸葛亮的長嘯、周瑜的雅曲,無數人以志氣和血性會聚成的一曲千年絕唱,至今仍被人傳唱。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