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謀說天下·謀明

第34章 6、溯江西伐,決戰陳友諒

謀說天下·謀明 朱云霞 4114 2018-03-16
陳友諒在太平被朱元璋打敗後,心中大怒,他決意先做調整,再次出兵,這一次陳友諒派兵一舉攻下安慶,時間是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的七月,朱元璋剛被小明王封為“吳國公”不久。 安慶對朱元璋來說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陳友諒攻安慶是明顯的挑戰。朱元璋看著安慶失守,心中的憤怒不會比陳友諒敗走太平少,憤怒的朱元璋立即召集文武將士,商討對策。 朱元璋說:“陳友諒的野心並未因太平一戰而消失,反而愈加猖狂了,如今安慶已經失守,陳友諒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應天啊。” 猛將常遇春道:“陳友諒欺人太甚,不斷惹起事端,末將以為上次趁他敗走的時候,就應攻下他的老巢。” 而李善長以為,陳友諒不是容易對付的人,和他的戰爭才剛剛開始,要作長久的打算。

商討很久,朱元璋決定不可再忍耐,也不可再小打小鬧了。這次必須全力出擊,溯江西伐,和陳友諒一決雌雄。而此時,陳友諒其實早就有決戰朱元璋的野心,所以朱元璋和陳友諒的這一戰可謂是陣容強大,對雙方的發展來說都是決定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既然決定溯江西伐,朱元璋就得造些聲勢。他知道陳友諒殺了倪文俊,又殺了徐壽輝,引起很多人的不滿,同時徐壽輝的部下對他更是反感。朱元璋就造了一艘巨大的船隻,在船上豎了一面大旗,旗上寫著“吊民伐罪,納順招降”八個大字,老遠就能看到。陳友諒得知這一信息後,心中更為憤怒,認為朱元璋為人太猖狂,有何德何能可以“伐罪”自己,決心與朱元璋鬥個你輸我贏。 朱元璋此次出擊的第一個目標是先將失守的安慶收復。因為朱元璋得到情報說,陳友諒對自己的舉動異常不滿,已經舉兵東下,安慶守兵較弱,朱元璋不費力氣收復了安慶。而收復安慶如此順利,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朱元璋拉攏了對陳友諒不滿的一員大將張志雄。這個人本是天完國核心人物趙普勝的心腹,而趙普勝已經被朱元璋用離間計陷害,不知情的人都以為是陳友諒殺害了趙普勝。其實,應該說陳友諒殺趙普勝是早晚之事,但朱元璋從中起了推動作用,卻又不為人知。所以,張志雄就對陳友諒非常不滿,這一點朱元璋當然心知肚明,所以在兩兵相較的時候,就用了些攻心術,把張志雄拉攏過來了。

安慶收歸以後,朱元璋派胡大海力克信州(今江西上饒),同時朱元璋親自統兵,一舉攻下江州。其間,陳友諒的守將丁普朗、傅友德全軍歸降朱元璋。陳友諒稱帝的時候遷都江州,江州被攻下,陳友諒只能兵敗逃走,到了武昌。而朱元璋又下令乘勝出擊江西和湖北,南康、蘄州、黃州(今湖北黃岡)、黃梅、廣濟、興國等地守軍皆投降朱元璋,各城相繼歸順。這樣,朱元璋的領土在江西和湖北不斷擴大,而陳友諒連連失利,曾經的強大在和朱元璋的鬥爭中日益縮小。 然而當朱元璋和陳友諒正在血拼的時候,江北的軍事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一變化對朱元璋非常不利。北方的小明王和劉福通在和元兵作戰的過程中接連失利,而元朝大將察罕帖木兒已經平定了山東各地,小明王退守安豐,很多紅巾軍的將領都已經被招降,眼看安豐危急。張士誠也向小明王和劉福通發動了進攻,為什麼張士誠不趁朱元璋進攻陳友諒的時候進攻應天,反而向小明王出兵呢?原來張士誠和元朝也是關係曖昧,畢竟和朱元璋有協定,所以就應元朝之邀,出兵進攻小明王。

朱元璋正在和陳友諒決戰,收到小明王求救的信息。 頓時,朱元璋和他的文武將士都陷入了沉思和憂慮之中。 救還是不救? 在這關鍵時刻,眼看陳友諒就要被打敗,若此時分兵北上,勢必給陳友諒一個絕好的反擊機會。 但朱元璋有他的打算,他認為這些年能在江南發展,是因為小明王在北方和元兵作戰,給自己一個天然保護,但若此時安豐失守,自己就成為元朝的直接攻擊對象,且無論如何自己現在還打著小明王的旗號,所以朱元璋主張救小明王。 朱元璋的主張,向來反駁者較少。 而這時劉伯溫卻極力勸阻,他懇切陳詞道:“如今大兵不能輕易向北出動啊,萬一此時陳友諒乘虛反攻,且不說剛剛拉起的有利戰線毀於一旦,就連退路都被切斷了。再說,就是主公救下小明王,如何處置他呢?他對紅巾軍,對主公如今又有何作用呢?一直以來小明王也不過是劉福通的傀儡,這一點大家都清楚。”

劉伯溫的反對意見不能不讓朱元璋三思,但思慮之後,朱元璋認為陳友諒現在敗退武昌,反擊應不會太嚴重,且安豐失守,應天就沒了天然屏障,一心要出兵安豐。 劉伯溫再三勸阻,也無法改變朱元璋的意見,這就是朱元璋的霸氣和頑固所在吧。 朱元璋親自統兵援救安豐。但是朱元璋和他的大軍還未到達安豐,劉福通已經被殺,朱元璋率兵力戰,終於擊敗了張士誠和元軍所派軍隊。劉福通的死對朱元璋來說是件好事,所以他很爽快地救下小明王,把小明王安置到滁州,還在滁州為他造了一座華美的宮殿,而宮殿中的侍宦都是朱元璋手下的兵士。明白人都知道,這是朱元璋把小明王關押在此了,表面上還贏得了尊奉君主的美譽。 安豐是保住了,小明王也救出來了,更嚴重的問題就是劉伯溫所預料的情形:朱元璋出兵援救安豐的時候,陳友諒乘虛反攻,以重兵把洪都重重包圍起來,還佔領了吉安、臨江、無為州。

這次圍攻洪都,陳友諒算是傾其所有了。他製造了上百艘在當時看來碩大的戰船,這些船隻上下三層,高有數丈,每一層的容量大到都設有走馬棚,下面還有板房,光櫓就有幾十支,都用紅色的漆漆上。大的船隻都能容納三千人,就是小的也能容納兩千人。看著這一批氣勢恢弘的戰船,陳友諒心中十分得意,自以為勝券在握,發動六十萬大軍前來圍攻洪都。 而朱元璋在洪都的守將是年輕的朱文正,朱文正在眾將的眼中不過是喜歡吃喝玩樂的公子哥,毫無大戰經驗。朱元璋得知信息後著實捏了一把汗,所有的人也都擔心起洪都的安危來,洪都若失守,那下一個大戰的地方就是應天。 李善長對朱元璋說:“陳友諒造瞭如此大的聲勢,六十萬人,就是如今派援兵,援兵也難以破圍啊,最大的希望就是朱文正。若朱文正能守住洪都,那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朱元璋心中卻在暗自苦笑,雖然他從未看低過這個侄子,但就是自己也從未在如此危急的情況下,面對如此強大的重兵。 而朱元璋就是朱元璋,在這危急的時刻,他依然鎮定自若,派人通過秘密渠道通知朱文正誓死也要守住洪都,並在密信中點撥朱文正此時不能力勝只能智勝,是將平時的兵法理論用到現實中的時候。朱文正這個年輕氣盛的守將,不愧是朱元璋的親侄子,大敵當前,鎮定自若,顯示出他的軍事能力。儘管城中可以調遣的軍士不足,朱文正還是調配得當,而城中寥寥數將都是非常有經驗的老將,朱文正就因人施用,用盡方法防禦出擊。 洪都一戰,一直打了八十五天,城牆都不知道被攻破了多少次,陳友諒的兵士也不知從缺口處湧進城中多少次,而年輕的朱文正硬是用他堅強和出色的軍事才能,且戰且守,在激烈的戰鬥中守住了洪都。其實在洪都戰役打到第五十天的時候,朱元璋已經非常樂觀,他看到朱文正能堅持這麼久,懸著的心就放下了,也更加相信這一戰必勝無疑。到了這年的七月,眼看兩方軍隊都已疲憊不堪,朱元璋認為是派兵相援助的時候了,就親自統領二十萬大軍前來洪都援救。

陳友諒見朱元璋來援助朱文正,經過這八十多天的激戰,他的將士們已經心力交瘁,就掉過頭來向鄱陽湖地區撤退。 朱元璋正打得興酣,當然不會放過陳友諒。在朱元璋看來,決戰陳友諒的最佳時機到了,而鄱陽湖就是這次決戰的戰場。 雖然陳友諒在洪都失利,但他的水軍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實力上都顯然強過朱元璋。但朱元璋的優越的軍事分析才能就是辯證地分析問題,他認為自己的弱勢也是自己的優點,這個優點會在恰當的時候給陳友諒致命的打擊。 決戰開始前,朱元璋就開始緊密地部署。他派出幾千伏兵,封鎖了鄱陽湖到長江的出口,這樣陳友諒就沒了歸路,也無出路,只能在水中作戰。而自負的陳友諒不以為然,他看著朱元璋的小船弱兵,再望望自己高大威嚴的戰艦由鐵索連成水中陸地,不怕風浪,心中竊喜。

朱元璋聰明的地方是他注重人,他知道人是戰爭的關鍵,武器是輔助的工具,而陳友諒恰相反,太過於依賴武器。本來陳友諒的兵士在洪都苦戰三月,已經疲憊不堪,而洪都久圍不下,士氣低落。而朱元璋帶領的援兵士氣正高,且朱元璋又時時不忘鼓舞將士:“朱文正以如此弱小的兵力,可以守城三月,拒六十萬大兵於城外,咱們二十萬兵士,難道還打不過陳友諒的殘兵敗將?咱不怕他的船高人多,咱要的是勇氣和策略。”說到策略,朱元璋跟將士們分析道:“陳友諒的巨艦有巨艦的優勢,但他的船隻鐵索相連,雖不怕風浪,但行動不便啊,不夠靈活,進退難行。火燒赤壁大家都知道吧,說不定啊,咱就再上演一次。”說得將士們都開心地笑起來,對戰爭毫無恐懼,反而對決戰陳友諒充滿了信心。

朱元璋抓住陳友諒過於依賴戰艦的弱點,制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而他的主要戰術則是火攻,準備待以時機,用火砲、火銃、火箭、火槍、鐵炮等大量火器攻擊陳友諒的大船。朱元璋的水軍人數雖少,但訓練有素,紀律嚴明,分為十隊,每隊都配備了充足的火器和火藥。同時,朱元璋又規定了清晰的指揮信號,白天是旗幟,夜晚是燈籠,遠方的鳴炮,近處的擊鼓,整個軍隊行動劃一。在數次互相攻擊中,雙方都死傷不少,朱元璋在幾次苦戰之後,獨自思忖,自古以來的水戰都得順天時佔地利,方能取勝。他不時想到諸葛亮借東風,火攻曹營的勝戰。問題是,如今,陳友諒處於上游,想要智勝沒那麼容易,火攻的方式不能改變。既然地利沒了,朱元璋更加註重人的因素,他深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同時也在等待最佳的時機,比如有利的風向。

這一天終於等到了,那是相持到第三十天的時候,朱元璋正在苦苦思索下一步作戰策略,忽見東北風起,朱元璋立即命令各軍備戰,火船先行順風而發。這幾艘火船並非一般的火船,而是朱元璋的敢死隊,敢死隊先藉著風勢衝進敵陣,以誓死同歸的勇氣向陳友諒的大船撞去,同時點燃數只隨行的船隻,這些船隻裝滿了火藥和蘆葦,一時間,熊熊烈火藉著風勢,越燒越烈,而陳友諒的船隻被鐵索連著,無法分開,頓時都惹火上身,無法熄滅逃走。朱元璋則藉著這個機會發起了總攻。只見密密的火箭、槍砲、火銃、火槍向陳友諒的船隻射來,而陳友諒的數條大船絲毫動彈不得,成為水中的火海。陳友諒也中箭身亡,這是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的八月。 這一次規模巨大的水戰,兩兵相持苦戰三十六天,朱元璋以火攻大敗強大的陳友諒。朱元璋消滅了最有威脅的敵人,而決戰陳友諒的成功,也成為朱元璋建立帝業最關鍵的一步。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