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北洋軍閥史話

第76章 七十五、皇帝總統

北洋軍閥史話 丁中江 6828 2018-03-16
於是袁大總統成了袁大皇帝——時間是民國4年12月12日。 從這一天起,中國政壇上出現了一個怪現象,既有總統,又有皇帝,既不是中華民國,又不是中華帝國,所以在公文上便顯得異常混亂。如奉天將軍段芝貴首先稱臣,袁手批“不當稱臣”。直隸巡按使朱家寶的奏摺文字莊嚴,抬行寫“奏請皇帝陛下聖鑒”。袁也說登基大典尚未舉行,稱臣稱皇帝陛下都不恰當。不過,從這個時候起袁就不喜歡別人再稱為總統。 自4年12月17日起,北京《政府公報》不再見有“大總統令”了,代之而起的,是“政事堂奉策令”,究竟是奉何人策令卻是個迷。因為這策令是皇帝也是總統、既非皇帝也非總統的袁世凱所發出,袁在這些策令中既不自稱為“朕”,又不自稱為“本大總統”,而稱曰予,這個口吻至少是準皇帝口吻。

這是個稀奇古怪的時期,中國有一個人又是皇帝又是總統,袁黨在公文程式上想出了一個方法,這是廢除了總統的稱號,也避免用皇帝的封號,盡可能使用些含混的名詞,如“奉諭”、“謹乞鈞鑒”等。 12月12日是袁接受帝位推戴的一天,這天他在懷仁堂接見了簡任以上文武官員200餘人,這些大小官員紛紛向袁祝賀,文官在東,武官在西,排列整齊,向袁行三鞠躬禮,由內史監阮忠樞率領,公府大禮官黃開文司儀。袁發表一篇簡短演說,說是為了救國救民: “大位在身,永無息肩之日。故皇帝實為憂勤惕厲之地位,決不可以安富尊榮視之。且歷代皇帝子孫鮮有善果,平時一切學問職業皆不得自由,故皇室難期發達,予為救國救民計,犧牲子孫,亦不敢避。”

袁接受帝位後的第二天,12月13日下了一道《禁止反對皇帝令》,令文如下: “前清遜位,民國成立,予以薄德,受國民之付託,攬統治之大權,惟以救國救民為志願。憂勤惕厲,四載於茲,每念時艱,疚慚何極!近以國民趨向君憲,厭棄共和,本懲前毖後之心,為長治久安之計。迫切呼籲,文電紛陳,僉請改定國體,官吏將士,同此悃忱。舉國一心,勢不可遏。予以原有之地位,應有維持國體之責,一再置詞,人之不諒,旋經代行立法院議定國民代表大會,解決國體,各省區國民代表,一致贊成君主立憲,民國主權。本於國民全體,予又何敢執己見而拂民心。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往借所垂於順天逆天之故,致戒甚嚴。天不可見,見於民心。斷非藐藐之躬,所能強抑。外徵大勢,內審素懷,事與願殊,異常悚懼。從民意則才不足以任重,違民意則理不足以服人,因應胥窮,旁皇竟目。深維好惡同民之義,環顧黎元望治之殷,務策安全,用奠區宇,因思宵小僉壬,何代蔑有,好亂之徒,謀少數黨派之私權,背全體國民之公意。或造言煽惑,或勾結為奸,甘為同國之公敵,同種之莠民。在國為逆賊,在家為敗子。蠹國禍家,眾所共棄。國紀具在,勢難姑容。予惟有執法以繩,免害良善。著各省文武官吏剴切曉諭,嚴密訪查,毋稍疏忽,特此通諭知之。此令。”

大總統做了皇帝,副總統怎麼辦呢?黎元洪由武昌入京幽居瀛台後,便以“無智、無能、無為”自處。帝制運動開始,黎更裝聾裝啞,4年9月6日起,黎即不出席參政院,並一再請辭副總統和參政院長職,希望回原籍黃陂休養,這當然不會得到袁的允許。黎知道離北京是辦不到了,乃藉口夫人有病,瀛台過於寒冷,得袁同意遷居到東廠胡同,自11月起,他拒絕受領副總統的薪金和公費,請袁裁撤副總統辦公室,並向參政院諮請辭副總統職。他像個啞巴,對任何人都不開口,從前辛亥起義,他糊里糊塗被擁推出來,那時還“唔……唔……唔……”,“好……好……好……”,這時連這些字眼也沒有了。 12月15日袁封黎元洪為武義親王,其申令如下。 “光復華夏,肇始武昌,追溯締造之基,實賴山林之啟,所有辛亥首義立功人員,勳業偉大,及今彌彰,凡夙昔酬庸之典,允宜加隆。上將黎元洪,建節上游,號召東南,拱衛中央,堅苦卓絕,力保大局,百折不回,癸丑贛寧之役,督師防剿,厥功尤偉,照《約法》第廿七條特頒榮施,以昭勳烈。黎元洪著冊封武義親王,帶礪山河,與同休戚,槃名茂典,王其敬承。”

由這道命令顯示袁的陰險,他不否定建立民國出過力的人功勞,所以他要粉飾帝國與民國並不矛盾,他稱黎元洪為上將,是勾消了他副總統地位;插入贛寧之役,是表示對國民黨的敵視態度,拿新《約法》作為封王的根據,一方面表示他始終遵守民國《約法》,另一方面也使黎覺得是民國榮典而可以接受。 黎元洪的封王命令發表後,袁派內史監阮忠樞、公府顧問舒清阿以道賀為名去窺探黎的態度,阮公然向黎稱呼“王爺”,並且傳達袁的意思,打算加他副元帥和輔國大將軍,黎這位“泥菩薩”實在忍不住了,才吐出六個字:“你們不要罵我!” 19日袁有一令勸黎受封,有“王其祗承,毋許固辭”語,黎的智囊饒漢祥勸黎明哲保身暫受王位,氣得黎從此不和他談話。黎因為冷眼帝觀,看出袁是個極端不講信義的人,接受王位毫無好處,他既沒有勇氣反對帝制,只好堅決拒絕這些偽命。

早在4月9日間,政事堂便會同各部成立了一個“大典籌備處”,由於帝制活動尚未正式行動,所以這個籌備處是不公開的。籌備處處長是由內務總長朱啟鈐兼,處員是梁士詒、周自齊、張鎮芳、楊度、孫毓筠、唐在禮、葉恭綽、曹汝霖、江朝宗、吳炳湘、施愚、顧鰲。總務科主任沈銘昌、撰述科主任王式通、法典科主任顧鰲、內儀科主任阮忠樞、禮制科主任郭則澐、會計科主任袁乃寬、文牘科主任陳燕昌、警衛科主任張士鈺。 大典籌備處秘密工作了三個月,直到12月19日袁才明令正式成立。 大典籌備處正式成立後,第一項工作是改太和殿為承運殿,原來太和殿一直便是袁任大總統後辦公的地方。殿內圓柱完全漆成紅色,當中八大柱加髹赤金,飾以盤龍雲彩。中和殿更名為禮元殿,保和殿更名為建極殿。皇帝的御座扶背各處一律雕龍,代價達40萬元,上套黃緞繡龍,座褥也是一樣。御座前有雕龍的御案,案的前面排了三座古鼎,三座古爐。御座的後面陳設了九面雕龍嵌寶屏風,屏風的左右兩面是日月寶扇一對。皇帝的龍袍由北京最大的服裝店瑞蚨祥承製,共有兩套,一套祭天時用,一套登極時用。龍袍用赤金線盤織龍袞,通體綴以明珠,嵌上鑽石。此外還有平天冠一頂,四周垂旋,每旋懸珍珠一串,冠簷綴以大珠一粒。

新朝的御璽四寸見方,鐫有“誕膺天命,歷祚無疆”八個字;金印五顆。 袁指定赤色是新朝代表色,以代替遜清的黃色。 關於洪憲稱帝的費用,根據後來護國軍所列媾和條款所載,數目約在6000萬元。但有帳可查的約在3000萬。秘密用出的則不知詳數。這筆費用的由來,有借款,有救國儲金,有各項稅款、鴉片專賣之類。據調查所得:3000萬用途,原定以2000萬為大典專款,以1000萬為登極犒軍之用。自護國事起後,將犒賞軍隊之1000萬移作戰費。而大典籌備之2000萬,尚餘200餘萬由該處中人瓜分。 2000萬分三大類:“甲”、籌安會經費,即運動費約二三百萬,內中用款,收買報館費約30萬,次之則收買名士文章及各省支會之開辦費,各代表之恩給金及電報費,亦屬甚鉅,然亦不過百萬。這所謂二三百萬者,包括楊、孫之報酬金亦均在內。 “乙”、三殿工程費或云270餘萬,或云不足200萬,系袁乃寬經手。 “丙”、登極費:(一)御用品,如龍袍兩襲,一祭天用值50萬元。一登極用值30萬元。此袍全用真金絲織成,遍嵌珠寶,而大東珠系取之清室內庫,尚不在內。禦璽玉質一顆,價值12萬元。又金質御寶五顆已製成,所謂皇帝之寶,大者重50斤,小者重30斤,價值60萬。又禦極寶座40萬。此外借用清室之鑾駕,修理費亦數万,故御用品二百數十萬。 (二)典禮費:如登極用演習國樂之教員、學生冠服費,各衙門人員朝賀之冠服、朝笏費,孔廟之鋪設費(按孔廟內一切桌圍帳幔,本用黃緞,因新朝尚赤,一律改用紅緞,大成殿及兩廡,皆係新制)。還有開國紀念會,中央公園及前門一帶,但以電燈及彩棚電燈牌樓而論,三日共用10餘萬。至各種國旗及彩燈尚在外,故此項在一二百萬左右。 (三)機關費:籌備處人員共400餘人,或發津貼,或發兼薪,一半系專任。薪水之厚達出各部上。此外尚有向清室借來之鑾儀,及內務府贊禮等人員共千餘,每人日薪兩圓,辦公房屋皆裝新式熱水管以御寒,舊有板壁,皆改玻璃,飲食亦極講究。

“袁朝”的國旗準備在五色旗上加紅日一輪,這是表示“五族共戴一君”的含義。 21日特封龍濟光、張勛、馮國璋、薑桂題、段芝貴、倪嗣衝等為一等公,湯薌銘、李純、陸榮廷、朱瑞、趙倜、陳宦、唐繼堯、閻錫山、王占元為一等侯。張錫鑾、朱家寶、張鳴岐、田文烈、靳雲鵬、楊增新、陸建章、孟恩遠、屈映光、齊耀琳、曹錕、楊善德為一等伯。朱慶瀾、張廣建、李厚基、劉顯世為一等子。許世英、戚揚、呂調元、蔡儒楷、段書云、任可澄、龍建章、王揖唐、沈金鑑、何宗蓮、張懷芝、潘榘楹、龍覲光、陳炳焜、盧永祥為一等男。 22日追封趙秉鈞為一等忠襄公,追封徐寶山為一等昭勇伯(又追贈趙秉鈞為上卿,宋教仁為中卿)。計封爵者128人,一二等輕車都尉70餘人。

當封爵之前,內史繕就一張大名單包括各省將軍、巡按使、護軍使、鎮守使、師旅長等擺在“御案”上,袁親手用朱筆按名點圈,五圈者為公爵,一圈者男爵。自民國成立以來,督撫之製已廢,各省將軍地位平等,將軍與巡按使地位亦平等,袁的腦中尚留有督撫制的影子,所以封公封侯,各有等差,又把巡按使比之於藩、臬,因之各省民政長官更不能與武人爭一日之短長了。 22日申令:“永禁太監,內廷改用女官。” 31日申令改明年為“洪憲”元年,元旦起總統府改名為新華宮,總統府收文處改為奏事處,總統府警衛總指揮處改為大內總指揮處。 袁以總統而兼皇帝,實在是不倫不類。可是皇帝還有一個現成的,那就是在故宮中的宣統,人們總是對習慣和觀念不容易變,民國時代,大家都認為袁世凱有力量,是個大人物,可是如果談到做皇帝,大家都又想到了宣統。中國古語說:天無二日,民無二皇!當袁決定接受帝位,頗想封溥儀為懿德親王,這個念頭正在徘徊,恰巧辮帥張勛來電請求保存清室帝號,待舊君以客帝之禮,所以袁這命令便胎死腹中。

滿族親貴中也有投機分子,那是曾任過資政院總裁的溥倫。當帝制醞釀期間,袁曾派袁乃寬向清室交涉廢除帝號、交出儀仗、讓出大內和送繳禦璽等問題,這些要求於遜清小廷簡直是一件大事,因此瑾太妃召集世續等開了一次小朝廷的“御前會議”,大家把袁世凱恨得入骨入髓,罵他是董卓、是曹操、是司馬懿,然而罵歸罵,問題不能不解決,有人主張遜清對於民國的國體變成帝國一事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至於袁想雀巢鳩占,進據皇宮大內,則無法抗拒,因為國家都讓給了他,還談什麼宮院?在會議上溥倫建議必須明白表示態度,立即移往頤和園,把紫禁城讓給老袁,把儀仗和傳國禦璽也送給老袁,交換袁對保存清帝號和優待清室條件。忠於遜清的王公遺老們,對溥倫的態度很不滿意,可是卻又沒有更好的辦法,因此決定派溥倫為清室代表向參政院宣布:“清室贊成袁做皇帝”的態度。

12月16日清室致參政院的咨文說: “本日欽奉上諭,前於辛亥年十二月欽奉孝定景皇后懿旨,委託今大總統以全權組織共和政府,旋由國民推舉今大總統監禦統治,民國遂以成立。乃試行四年,不適國情,長此不改,後患愈烈,因此代行立法院據國民請願改革國體,議決《國民代表大會法案》公佈,現由全國國民代表決定君主立憲國體,並推戴今大總統為中華帝國大皇帝,為除舊更新之計,作長治久安之謀,凡我皇室,極表贊成。” 12月18日袁申令說: “現在國體業經人民決定君主立憲,所有清室優待條件,載在《約法》,永不變更;將來製定憲法時,自應附列憲法,繼續有效!” 袁並且寫了一個親筆的誓約,以保證優待清室條件不會改變。同時為了報答溥倫的擁戴,派他為參政院院長,以代替久不到院辦公而且堅決辭職的黎元洪。同時給溥倫“賞食親王眾俸”以償溥倫請求封王的夙願。 遜清小朝廷沒有搬到頤和園去。因為袁世凱不敢太迫害他的故主,傳國禦璽也沒有拿去,因為這個禦璽是滿漢文合壁,對於“中華帝國”沒有用,只是把皇帝鑾仗取走了。 12月18日還有兩道滑稽命令: 一為“舊侶、耆碩、故人均勿稱臣”: “以予薄侶、奚足君人。遭時多難,無從息肩,而臨淵履薄,無時去懷。近見各處文電紛紛稱臣,在人以為盡禮,在予實有難安。況今之文武要職,多予舊日之同僚,眷念故侶,情尤難堪。雖四岳五人,曾無代之成見,而聖帝賢王,萬非予所可企及。凡我舊侶及耆碩故人,切勿稱臣。時艱方殷,要在協力謀國,無所儀文末節也。此令。” 一為“滿、蒙、回、藏待遇條件應列入憲法繼續有效”: “現在國體業經全國國民代表大會總代表代行立法院決定君主立憲,所有滿、蒙、回、藏待遇條件載在《約法》,將來製定憲法時,自應一併列入憲法,繼續有效。此令。” 所謂故人均勿稱臣一節,政事堂把袁的故人列出一個名單,計有舊侶黎元洪、奕劻、世續、載灃、那桐、錫良、周馥七人,有故人徐世昌、趙爾巽、李經羲、張謇四人,有耆碩王闓運、馬湘伯二人。另有“三太”的建議,即王太師、張太傳、徐太保。 12月20日發表申令,以徐世昌等為“嵩山四友”: “自古創業之主,類皆眷懷故舊,略分言情,布衣昆季之歡,太史客星之奏,流傳簡冊,異代同符。徐世昌、趙爾巽、李經羲、張謇皆以德行勳猷,久負重望,在當代為人倫之表,在藐躬為道義之交,雖高躅大年,不復勞以朝請,而國有大故,當就諮詢,既望敷陳,尤資責難,匡予不逮,即所以保我黎民,元老壯猷,關係至大。茲特頒嵩山照影各一,名曰'嵩山四友',用堅白首之盟,同寶墨華之壽,以尊國耆,其喻予懷,應如何優禮之處,並著政事堂具議以聞,此令。” 政事堂根據這道命令議決了五項優待辦法:(一)免其稱臣跪拜;(二)賞乘朝輿,到內宮換乘肩輿;(三)皇帝臨朝時,四友在勤政等殿得設矮几賜坐;(四)每人給以歲費2萬元;(五)賞穿特種朝服。 嵩山四友之一徐世昌是不贊成袁稱帝的,他主張寧願讓清帝宣統復辟。早在4年10月間,帝制進行到如火如荼時,他便稱病請假,不到政事堂辦公,他的國務卿職務,袁先命楊士琦代理,10月27日改命陸徵祥代理,12月21日正式任命陸為國務卿。徐原住在總統府內,10月間請病假時,由總統府遷居蝴蝶胡同私邸。他在這期間牢騷特別多,有人問他時局動態時,他經常用一句話來回答:你們最好去問夏內史。當袁接受帝位後,徐世昌也學會了黎元洪那一套裝聾裝啞,不肯辦公。 嵩山四友之二的趙爾巽看見籌安會宣言,擲之於地痛哭不已,他是忠於遜清,不肯再事二姓的,因此力辭清史館長。 嵩山四友的李經羲和張謇,對於洪憲皇帝亦很冷淡,採取貌合神離的態度。 從前漢高祖因為兒子已有嵩山四老所以不敢換太子,可是袁雖封了嵩山四友,這四位“賢人”不要說不肯照顧他的兒子,對老子也不支持。 袁世凱帝制自為一幕戲,是他畢生最糟的一段政治玩意,也是他生命中最後的一段歷程,這場戲既不干淨,又非常笨拙,尤其是強奸民意,他父子和楊度一批人自以為天衣無縫,實則西洋鏡立刻被拆穿,因為當時由北京發號施令,要各省勸進,製造民意,結果很多省宣布獨立後立即公佈那些密電,於是袁的笨戲乃為全國人所共曉。 袁時代有很多流行名詞,前面提到過北洋三傑、西山十戾、籌安六君子,後來還有四將軍,是北洋三傑的王士珍(龍)、段祺瑞(虎)、馮國璋(狗)、再加蔭昌、又有四凶是指趙秉鈞、陳宦、朱啟鈐、梁士詒。趙、陳、樑三人前面已陸續交代過他們的來歷,至於朱啟鈐是貴州紫江人,交通系統三巨頭之一(另二人是梁士詒和周自齊),前清舉人出身,和前清軍機大臣瞿鴻禨有戚誼,曾拜徐世昌為義父,徐任東三省總督時朱任蒙古開墾督辦,派往日本北海道考察墾務。錫良繼任東督後,朱奉調津浦路總辦,民國元年任陸徵祥內閣的交通總長後轉任內務總長。袁死後有八大禍首是:楊度、孫毓筠、顧鰲、梁士詒、夏壽田、朱啟鈐、周自濟、薛大可。 八兇之一的薛大可是袁的御用報紙《亞細亞報》的主持人,《亞細亞報》在梁啟超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文後,曾懸賞3000元徵文駁之,並以20元1000字的鉅額稿酬徵求文稿,但無人應徵,其上海分社在發報的第二天就被炸彈爆炸,後來更一連串被炸。 前面提到過袁的總統府法律顧問日人有賀長雄,袁利用這個日本法學博士來表示外人也贊成中國帝制,何況日本便是君主立憲很有成就的一個國家,為了答謝這位客卿,有籠絡之意,於是袁賞有賀長雄以唐人墨跡,有賀具奏謝恩,自稱外臣: “外臣酷愛唐人墨跡,拜領之餘,恐惶萬狀。伏維中日親善為二國存亡之所關,亦為世界和平之基礎,外臣仰蒙恩知,備員顧問,進止標的,恆在於是。對於母國,固應確守臣子之分,賣國利外,非外臣所敢為,然事關法律,苟利中國,無害日本,或見共利於中日二國者,必進而明其治理,使其易於實行。因此之故,犯難亡身,亦且不惜,區區人言,更無待論。燕京風土,本與外臣病軀相適,年齒亦正當致力之期,擬即貢其所得,為新朝創業之助。誓致畢身之力,從事於陛下所命之法律事業,以報恩於萬一。” 日本報紙大罵有賀,勸他歸化中國。天津日僑於4年12月23日在大和俱樂部開會,以有賀竟在日本未承認洪憲帝國之前公然執外臣之禮,實屬有玷日人體面,公議開除他的僑民身份。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