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千年亂局:爭霸東北亞1

第27章 四、向南,征服半島!

現在,讓我們從高句麗四代君主的在位時間來重溫一下朝鮮半島的形勢變化: 第十五代美川王公元300年~331年在位——慕容部崛起,陵墓被掘; 第十六代故國原王公元331年~371年在位——前燕強盛,被迫稱臣,百濟崛起; 第十七代小獸林王公元371年~384年在位——前秦強盛,相對和平,積聚力量; 第十八代故國壤王公元384年~391年在位——後燕崛起,戰略南移,重新強大; 可以看出,美川王和故國原王在位時期,高句麗已經被慕容燕國打得奄奄一息,不得不委曲求全,繼而把戰略重心轉移到半島中南部。沒想到百濟又強大起來,不但幾次打到平壤城下,還殺了故國原王。小獸林王利用前秦的和平外交恢復元氣。輪到故國壤王了,好不容易等到前秦崩潰,後燕又崛起了,剛打到遼河過了把癮,又被後燕趕回老家,只好繼續夾著尾巴做人。

在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裡,高句麗人是活得很鬱悶的——往遼東的去路被堵得死死的,南面的百濟也經常上門來挑釁一把。作為東北亞最古老的國家之一,高句麗始終處在擴張掙扎的邊緣,卻難以突破那看不見的瓶頸。而南面的百濟已經慢慢成為高句麗在朝鮮半島最大的威脅。 關於百濟的歷史,還要追溯到西漢時期。 高句麗的第一位國王朱蒙建立高句麗後,他在扶餘時所生的兒子類利前來投奔他,並被立為王儲,就是日後的琉璃明王。類利的到來,讓朱蒙與當地首領延陀勃的女兒召西奴所生的兩個兒子——沸流和溫祚——覺得,與其留在高句麗兄弟爭位,不如前往半島南部,自立門戶。 公元前18年,沸流和溫祚就帶著一批追隨者來到了漢江流域。溫祚和他的追隨者覺得漢江兩岸氣候溫潤、水土肥沃,很適合定居,就在南岸修建了慰禮城(現在的韓國河南市),定國號為“十濟”。但沸流卻覺得臨海而居更好,所以就在彌鄒忽建城(現在的韓國仁川廣域市)。

幾年過去了,沸流和他的追隨者們不堪忍受彌鄒忽鹽水和沼澤,而溫祚和他的追隨者們卻在慰禮城周圍繁衍壯大起來。沸流覺得自己是哥哥,於是就前往慰禮城,要求當十濟的國王。溫祚當然不同意。 為了生存,沸流只好對溫祚開戰,卻輸給了溫祚,最後羞憤自殺。沸流死後,彌鄒忽的百姓希望能夠搬到慰禮城居住。溫祚高興地接納了他們,並把國號改為“百濟”,意為“百姓濟海樂從”。 因此,百濟也被稱為南扶餘。 由於慰禮城被馬韓部落所包圍,所以百濟實際上有兩座都城——一座在漢江以南,一座在漢江以北。不過當時的百濟只是一個很小的城邦,周圍是馬韓部落。馬韓各部落之間組成鬆散的部落聯盟,首領是“馬韓王”,相傳是箕子朝鮮的後人——衛滿推翻箕子朝鮮時,箕子的後人從大同江流域的平壤一帶南遷到漢江流域。百濟建國時,馬韓部落聯盟已經比較鬆散了,新興的百濟就逐漸取代“馬韓王”成為馬韓各部新的領袖。隨著百濟對馬韓部落交流、控制的加強,南遷的扶餘人和馬韓人最終實現了融合。

由於百濟是北方扶餘人和當地人融合產生的國家,其語言較為複雜,所以百濟人與高句麗人、新羅人之間都能直接交流,而高句麗人和新羅人則需要藉助翻譯才能進行交流。 在百濟的歷史上,有兩位十分重要的國王。一位是古爾王(公元234年~286年在位),一位是肖古王(公元346年~375年在位)。古爾王是百濟的第八任君主,在他統治時期,百濟鞏固了國家製度,並將領土範圍向東拓展到了洛東江流域,與伽倻六國相鄰。 近肖古王是百濟第十一任君主比流王的次子。在他之前,百濟的王位一直在第五任君主肖古王和第八任君主古爾王的後裔之間交替。長期的內鬥和王權更替削弱了百濟的國力,使得百濟無力向外擴張。第十二任君主契王去世後,近肖古王取得了鬥爭的勝利,結束了兩支爭奪王位的歷史,使得百濟擺脫了內亂的陰影,國力得以迅速提升。

近肖古王在位期間(公元346年~375年)時期,對內加強君主集權,從貴族手中收回了地方官員的任免權,大大消弱了百濟貴族的勢力;對外則採取了聯合新羅,對抗高句麗,積極向南擴張的策略。 公元369年,也就是慕容垂投奔前秦的那一年,百濟打退高句麗的進攻,然後向南吞併了殘餘的馬韓部落,並將洛東江流域的伽耶六國納為屬國。南部基本平定。接下來,百濟開始向北方擴張,多次發動戰爭,與高句麗爭奪大同江流域的控制權。 公元371年,當時還是百濟太子的近仇首王率三萬軍隊攻打平壤,射殺高句麗故國原王。高句麗不得不納地求和。一時間,百濟儼然已是朝鮮半島最強大的國家,百濟人甚至還渡過大海,佔據了遼西和青州沿海的部分地區,國土範圍也空前廣大。

在對外擴張的同時,近肖古王還積極向先進文化靠攏。在佔領樂浪、帶方故地後,近肖古王邀請眾多漢族學者到宮中講學,在學習和繼承樂浪漢文化的同時,還在國內興辦教育,發展文化,同時組織學者編寫百濟的史書《書記》。不過此書並沒有流傳下來。 公元372年,近肖古王主動遣使渡海前往建康,受到了東晉的冊封。 由於中國北方戰亂不斷,控制遼東地區的又是弓馬熟諳、卻不懂得在海上經商的少數民族,所以在漢末公孫氏時發展起來的東海絲綢之路在十六國時期有了大幅度的衰退。百濟地處朝鮮半島西南,又佔領了海陸位置極佳的帶方郡故地,所以便取代遼東,成為東北亞地區海上貿易往來的主導者。 公元367年,百濟第一次向日本派出外交使團。百濟一邊與海峽對岸的日本搞好關係,一邊與遼東、遼西、青州、徐州、江南等中國沿海地區進行貿易,促進了中國,朝鮮半島和日本的三邊貿易。通過海上貿易,百濟把吸收了漢文化的百濟文化傳播到日本列島,還專程派人到日本傳播儒學和漢字。

公元384年,也就是佛教正式傳入朝鮮半島的十二年後,佛教成為百濟的國教。 近肖古王在位期間,百濟的國勢達到了頂峰。而百濟的強大,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成為了東北亞貿易的主導者,在與中原和日本列島的貿易活動中積累的大量的財富。 基於海上貿易的利益之爭,逐漸成為各方勢力爭奪東北亞爭霸的又一重要原因。 公元391年,故國壤王去世,好太王高談德即位,高句麗也隨即迎來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心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大。高談德正是這句話的積極執行者。即位不久,他就立刻給自己起了一個“很大”的封號——廣開土大王。從字面看,高談德顯然不滿足於前輩的故國原王、故國壤王,他要“廣開土”,為高句麗打下一片大大的疆土……(很眼熟是吧,我也覺得)

不過,高談德還是很有一些本事的,他深知槍桿子裡出政權的道理,一上來整編軍隊,對高句麗的精銳部隊和水師進行嚴格的訓練。光有訓練還不夠,第二年,趁著百濟阿莘王剛剛即位的機會,高談德就帶著這支新軍大舉南下,拿百濟練手。阿莘王自然不甘示弱,率軍在漢江迎擊高句麗軍,結果慘敗,被高句麗軍奪走了數十座城池。高句麗也奪回了被百濟佔領的樂浪、帶方故土。 接下來的兩年時間裡,阿莘王多次率軍反攻,想要奪回被高句麗攻占的城池,但都被高談德率軍擊敗。 外戰失利,直接導致了百濟國內政局的動盪。 公元395年,高句麗再次擊敗百濟軍,大軍一度殺到了百濟國都慰禮城下,也把兩國交鋒的戰線從大同江流域南移到了漢江流域。

阿莘王本以為高句麗會從陸上發動新一輪的進攻,沒想到高談德卻兵出奇招,竟然在第二年親自率水師繞道海上,從漢江口攻打慰禮城。百濟對此毫無防備,又有數十座城池淪陷。阿莘王已經被高句麗軍打成了驚弓之鳥,最後只得主動請降,願意讓百濟成為高句麗的屬國。 高談德抓了阿莘王的弟弟和一大批百濟貴族為人質,凱旋而歸,高句麗也重新成為朝鮮半島的主人。 公元399年,後燕“庶人天王”慕容盛親率三万精銳征討高句麗。討伐高句麗的理由,是“事燕禮慢”。什麼是“事燕禮慢”?就是對待後燕傲慢無禮,不恭敬。 而所謂的“事燕禮慢”,完全是由後燕自己造成的。當時的遼東,雖然還在後燕的控制之下,但後燕,已經不是慕容垂時代那個兵強馬壯、名將雲集的後燕了。

慕容盛是一個出色的複仇者,卻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他很有自知之明,所以很快就取消了帝制,自稱庶人天王。少年時的坎坷經歷扭曲了他的心靈,使得他對周圍的人和事產生了嚴重的不信任感。不信任,於是就嚴刑峻法、多加猜忌,使得原本就人才凋零的後燕更加離心離德,大大小小叛亂不斷。 外交,都是基於實力之上的外交;沒有實力,誰還來對你恭恭敬敬?高談德見後燕君臣離心、政權不穩,態度便輕慢起來,並找機會在遼東邊境滋事尋釁以試探後燕態度。 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一仗,後燕還是打贏了,不僅大敗高句麗軍,還奪取高句麗700多里的土地和數千戶百姓。這一仗,讓高談德意識到,後燕還是有一定實力的,之後,他就把戰略重點轉移到朝鮮半島南部與百濟的戰爭中。

慕容盛見高句麗也不過如此,就在第二年再次發兵討伐。如果說前一次出兵還有拿得出手的藉口的話,這次出兵,更多的是為了轉嫁國內矛盾。如果說前一年的失利多少有些大意的成分,那麼這一次,高談德不再託大,而是集中高句麗的全部精銳展開了大規模的反擊,不但沒有讓燕軍占到半點便宜,還奪回了被後燕佔據的大部分失地。 高句麗與後燕在遼東交戰,半島南部的百濟、伽耶和占據任那的倭軍也聯起手來進攻新羅。 這次戰鬥的規模不大,但意義卻十分深遠:百濟與伽耶聯合,說明百濟控制洛東江流域後,伽耶六國為了生存,不得已成了百濟的附屬國;百濟與倭國聯合,說明二者之間的往來已不僅僅局限於經濟和海上貿易領域,逐漸發展到了政治和軍事上的同盟;任那與伽耶分別參戰,說明伽耶尚未被倭國占領,和任那是不同的地方勢力——任那臨海,伽耶則是夾在百濟、任那、新羅之間,必須委曲求全;伽耶的老大是百濟,任那的老大是倭國。 高句麗在北、百濟在西南、新羅在東南、任那在南受倭國遙控、伽耶居中的政治格局,一直延續了兩個半世紀,是隋唐時期東北亞政治格局的雛形,直到唐高宗年間才被打破。 新羅告急,只好向高句麗求援。高談德正愁找不到機會染指南方,於是立刻發兵五萬,打敗了伽倻和倭國聯軍。百濟一看風頭不對,很快就撤兵了。 戰爭不過是手段,通過戰爭獲取政治利益才是目的。為了進一步控制新羅,第二年(公元401年),高談德把新羅送到高句麗當人質(藉此換來高句麗的援助)的新羅王子送回新羅表示友好。不過,高句麗還是在新羅留下了大批駐軍——這跟美國在日韓建立軍事基地的道理是一樣的。 至於那個見誰都是娘的伽耶,則是暗送秋波,主動當了高句麗的屬國。 對高句麗作戰的失利,使得慕容盛威信大跌,後燕的內部矛盾也進一步激化。就在高句麗搞定新羅和伽耶的同一年夏天,後燕再次爆發內亂——左將軍慕容國,殿中將軍秦輿、段贊等人率領禁軍發動兵變,打算刺殺慕容盛。不料事情洩露,三人都被捕殺,數百人因為受到牽連而被殺。 然而,慕容盛的殘酷鎮壓非但沒有穩定國內的局勢,反而引起了更為激烈的反抗。幾天后,秦輿的兒子秦興和段讚的兒子段泰藉著夜色,率眾殺進皇宮。慕容盛一向警覺,被驚醒後立刻帶著侍衛前往迎戰。就在這時,慕容盛背後的一個侍衛突然忽然拔出長刀,朝慕容盛砍去。慕容盛躲閃不及,被砍成重傷。 慕容盛自知傷勢嚴重,但還是堅守的皇帝的尊嚴與威信——他命人用轎子把自己抬上前殿,指揮禁軍抵抗叛軍;同時派人急召自己的叔叔,河間公慕容熙進宮,囑託後事。但慕容熙還沒趕到,慕容盛因失血過多暈倒在地,很快就重傷去世,沒有留下任何遺言,年僅29歲。 慕容熙死後,群臣原本希望慕容盛之弟慕容元繼位,但慕容盛的母親丁太后寵愛的卻是慕容垂的幼子慕容熙——丁太后是慕容盛的母親、慕容寶的妻子、慕容垂的兒媳,而慕容熙是慕容垂的兒子,也就是說,丁太后寵愛的,是自己的小叔子……好吧,拔奇和慕容垂沒能討好嫂子,於是被掃地出門;慕容熙討好了嫂子,於是當上了皇帝。慕容元不久也被賜死。 慕容熙當上皇帝后,非常寵愛已故中山尹苻謨的兩個女兒——苻娀娥和苻訓英。中山尹苻謨,就是苻丕稱帝后在河北起兵反抗後燕的前秦貴族之一,這些貴族後來都被慕容垂平定。慕容垂感念苻堅的恩德,對這些前秦貴族都很寬厚。 慕容熙喜新厭舊,寵愛姐妹花,丁太后便心生怨恨,打算廢了慕容熙。慕容熙一聽說老情人如此不念舊情,也就一不做二不休,把這位幫助過自己的嫂子給殺了。老情人一死,慕容熙便沒了忌憚,對苻氏姐妹更為寵愛。苻娀娥病逝後,苻訓英隨即被封為皇后,而且把對苻娀娥的思念統統放到了苻訓英身上: 苻訓英喜愛遊玩,慕容熙就帶著上萬士兵陪她北登白鹿山,東越青嶺,南臨滄海,包攬遼西風光,數千名士兵凍死在了荒郊野外。苻訓英喜歡美食,她要什麼,慕容熙就給她去弄什麼;要是負責採辦的人沒能完成任務,慕容熙就會把他們殺掉,取悅苻訓英。 這是後燕最壞的日子,也是高句麗最好的日子。 高談德見後燕的皇帝一個比一個荒淫殘暴,便公開與後燕決裂,大肆侵占遼東土地。 敵人打過來了,慕容熙也沒忘了帶上苻訓英。燕軍原本都快打下襄平城了,就是因為慕容熙要與苻訓英一起坐輦車進城,大軍不得不暫緩攻城,以致延誤戰機,給了高句麗軍以喘息之機,功虧一簣。 慕容熙覺得這一仗打得不過癮,於是又在第二年興兵討伐北面的契丹人。燕軍士氣低落,在塞北轉了一圈,無功而返。這時,苻訓英覺得去塞北旅遊一趟太沒意思了,還是攻城戰來得刺激。慕容熙想了想,覺得契丹去過了,北魏惹不起,就只剩下一個高句麗了,於是就命大軍丟下輜重,改道偷襲高句麗。這下就苦了燕軍將士了,一路上缺衣少食,凍死累死著不計其數,最後也沒能收復遼東。 從那時起,一直到高句麗滅亡,遼河以東地區就一直被高句麗所佔據。高句麗人用了三個世紀的時間,終於完成了先輩的夙願。之後,高句麗又對契丹發動攻勢,迫使契丹臣服。 公元407年,享盡榮華富貴及萬千寵愛的苻訓英去世了。慕容熙痛不欲生,不僅親自為她守靈,還命人檢查百官有無哭泣,如果不哭,就要給予處罰。群臣只好口含蔥薑等辛辣之物,終日“以淚洗面”,以顯示對皇后的追思。慕容熙覺得這還不夠,又賜死了高陽王慕容隆的王妃給苻訓英殉葬,還規定家家戶戶都要給苻訓英修建陵墓。僅此一項,就搞得民怨沸騰,國庫為之一空。 這些都還不算什麼,這位癡情絕倫的皇帝,還乾出了一件驚天地泣鬼神的荒唐事來:或許是覺得愛妻就要下葬了,即將與自己生死兩隔,再無相見之日,苻訓英下葬那天,慕容熙竟然命人打開棺槨,脫光衣服跳了進去,與苻訓英的遺體來了一次天人交合……(當時正是盛夏,以下省略三千字) 情之深,愛之切,莫過於此! 人鬼情未了之後,慕容熙方才下令將苻訓英下葬。 在送葬歸來的路上,大將馮跋、馮素弗兄弟聯合慕容寶的養子慕容雲發動兵變,控制了龍城。慕容熙打扮成老百姓逃入山林,被追兵抓住,押送迴龍城。 慕容雲義正詞嚴的申斥慕容熙一番後,把這位年僅23歲的癡情皇帝連同他的幾個兒子一同處死,與苻訓英葬於一處,算是成全了慕容熙的一片癡情。 幹掉荒淫無道的慕容熙後,馮跋、馮素弗兄弟擁立慕容雲為帝。至此,慕容垂的直系子孫死的死,散的散,基本退出了歷史舞台。兩年前,南燕皇帝慕容德也已病逝。慕容德的直系死孫,也都死在了戰亂和屠殺中。新即位的南燕皇帝,是慕容德哥哥慕容納的兒子慕容超。曾經人才鼎盛,名將輩出的慕容家族,在數十年的骨肉相殘中,終於都到了盡頭。 慕容雲,原名高雲。說來巧合,他的祖父高和,原本是高句麗王室的旁支。慕容垂時期,高雲一直都默默無聞,直到慕容會作亂時,他才因平叛有功而被慕容寶收為義子,賜姓慕容。 公元409年,當了兩年皇帝的慕容雲被寵臣離班所殺。馮跋兄弟再次起兵,誅殺離班等人。此時的龍城,竟然找不到一個能夠當皇帝的慕容氏子孫。馮跋只好自稱天王,仍然定都龍城,建立北燕。 也就是在同一年,奠定了北魏盛世基業的拓跋珪,也死在了一場宮廷政變中。殺他的兇手,竟然是他16歲的兒子清河王拓跋紹和幾名宦官、宮女。拓跋紹弒父的原因,是為了救出被囚禁的母親。由於拓跋珪平日里為人殘暴,所以關鍵時刻,竟無一人站出來保護他,就連他的武器,也被人藏了起來…… 拓跋珪在位24年,死時39歲,正當盛年。 北燕取代了後燕,但它所面臨的局面卻要比後燕更加危險:西面是強大的北魏,東面是崛起的高句麗,北面是庫莫奚、契丹等新興部族,而北燕所能控制的領土範圍,只剩下遼西走廊和右北平一帶。 馮跋是漢人,而且親身經歷了後慕容垂時代後燕的動盪歲月,為了能夠在北魏和高句麗的夾縫中生存下去,他在內政、外交、民族政策上都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 對內,他懲治貪官、廢除苛政、輕徭薄賦、獎勵農桑,還建立太學,選派二千石以下子弟入學讀書,使得北燕境內的社會經濟和農業生產有了一定的恢復和發展。 由於遼西所處之地胡漢雜居、部族眾多,馮跋就在境內推行胡、漢分治政策,以緩和民族矛盾。 對外,馮跋多次從海路派使者前往山東半島和江東,與南燕和東晉、劉宋等政權取得聯繫,一方面利用海路開展貿易,積累財富,另一方面也是爭取外援,減輕北魏的巨大壓力。同時,他還盡可能的與高句麗保持相對和平的關係,兩國大致以遼河為界。 高談德一看馮跋把小小的北燕治理得井井有條,沒有多少可趁之機,於是就把目光投向了東面的東扶餘。可見,後燕之亡,非亡於外敵,而是亡於內亂,任何一個強大的國家,首先都是從內部開始崩潰的。 東扶餘是北扶餘的分支,北扶餘又稱卒本扶餘,即高句麗創始人朱蒙的故國。卒本扶餘,就是那個被慕容部幾次打劫擄掠,險些亡國的扶餘國,最後在西晉的幫助下才得以復國。朱蒙建立高句麗後,吞併了卒本扶餘的大部分領土。而留下來的扶餘人,為了躲避慕容部的掠奪,不得不向東遷徙,在朝鮮半島東北部和吉林省的長白山區建立了東扶餘。 公元410年,高句麗進攻東扶餘,一口氣攻下了64座城堡和1400多個村莊,逼迫東扶餘臣服。高談德和當年的毌丘儉一樣,趁勝進軍,征服了居住在更北面的靺鞨部落。 這次遠征,使得高句麗的領土範圍擴大了一倍以上,也是好太王高談德在位期間所取得又一重大軍事勝利。兩年後,統治高句麗22年的好太王高談德病逝。與拓跋珪一樣,他去世時的年紀,也是39歲。 拓跋珪和高談德,兩位同樣年輕,同樣胸怀大志的君主,在同一時期,在中國版圖的一端開始了屬於自己的複興之路。他們有著共同的敵人——後燕;他們的一生雖然短暫,卻同時締造屬於自己民族的傳奇,使北魏和高句麗從偏居一隅的小國,一躍成為中原和東北亞最為強大的國家。 拓跋珪是中華民族第二次民族大融合的奠基者(第一次大融合是在春秋戰國);高談德更是大韓民族的民族英雄。跆拳道的“廣開”套路,就是取自於高談德的封號——廣開土好太王;其中的39個動作,也是取自好太王即位的391年的前兩個數字,意味著擴張與收復。 公元430年的秋天,馮跋病逝。其弟馮弘殺了馮跋的幾個兒子,自立為王。此時,北魏已經陳兵幽州,下一個目標就是偏居遼西的北燕。 公元435年,北魏大軍壓境。馮弘不得已,只好派使者前往高句麗,向長壽王高璉求援。次年四月,北魏大軍圍攻龍城。高句麗倒是派兵來了,不過不是跟魏軍交戰,而是趁火打劫,“掩護”馮弘和龍城軍民東渡遼河,擺脫魏軍追擊,逃到了高句麗統治下的遼東,狠狠發了一筆戰爭財。 不久,魏軍攻占龍城,北燕滅亡。攻占龍城後,北魏派使者來到高句麗,要求高句麗交出馮弘。長壽王高璉不但拒絕交人,還派使者到遼東去安撫馮弘,希望他安心留在遼東為高句麗效力。 這個馮弘也是個妙人,他一點都不覺得自己是在流亡,也不大甘心當個外邦順民,反而理所當然的寫了封信給長壽王,指責他沒有把自己當作上國君王來接待。長壽王倒也大度,就把馮弘安置到了慕容恪鎮守過的平郭城,然後又安置到北豐(今遼寧瓦房店附近)。俗話說,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可馮弘卻十分超然,把別人賞賜的地方當成了自己的王國,走到哪兒都是君王做派。 此時,長壽王正自信滿滿的打算利用北燕滅亡的機會進軍遼西,他見馮弘如此“瀟灑”,有意殺一殺這位亡國之君的威風,就派人把馮弘的侍妾和太子都抓走當人質。士可殺不可辱,馮弘一怒之下,就派人渡海南下,前去聯絡劉宋政權,希望劉宋發兵前來迎接自己。 擺擺譜,那是個人品行問題;聯絡劉宋,意圖不軌,那就是政治問題了!品行不好還能睜隻眼閉隻眼,可政治問題,就絕對不能姑息了。長壽王忍無可忍,一聲令下,把馮弘一族全部處死,接收了大批不願為北魏統治的北燕漢民,大大增強了高句麗的實力。 北燕滅亡了,北魏基本上統一了北方,中國歷史也進入了分疆對峙的南北朝時代;同時,擋在北魏和高句麗之間最後的緩衝也消失了。高句麗佔據了遼東,可擺在它們面前的,將是更為強大的對手。 從東漢末年分裂到北魏重新統一,遼東基本上就是漢族政權與高句麗的一曲爭霸史。這段歷史也因漢族政權統治重心的改變而呈現出一種規律性的巧合: 公孫氏近,與高句麗關係緊張; 魏國遠,與高句麗關係緩和; 慕容燕國近,與高句麗關係緊張; 前秦遠,與高句麗關係緩和; 後燕近,與高句麗關係緊張; 北燕近,但是弱,與高句麗關係緩和; 北魏遠,但是強大,與高句麗關係又緊張起來。 然而,此時的高句麗已非當年那個任由擺佈的邊地小國。長壽王末年時,高句麗已經是一個東西兩千里、南北千餘里的龐然大國:東臨日本海,與倭國相對;西臨遼海,與北魏的青徐沿海遙遙相望;南到漢江流域,自牙山灣經鳥嶺、竹嶺到平海與百濟、新羅接壤;西北與北魏以遼河為界,東北到達松花江流域,是高句麗疆域最為廣闊的全盛時期。 經過三個世紀的不懈努力,高句麗終於取代中原漢族政權成為整個東北亞地區的霸主。 只有擁有血性和韌勁的民族,方能在優勝劣汰中生存繁衍下去,高句麗人用三個世紀來實現一個偉大的夢想。也許在中原漢人看來,他們佔據的不過是區區遼東之地,只要中原王朝再度統一強盛,這片土地還是會回歸正統;但是對高句麗人來說,奪取遼東,就是整個民族最為輝煌的一刻。 拋開胡漢之別、民族之見,高句麗人的頑強和韌勁,同樣值得我們尊敬。 然而,故事還沒有結束,當匈奴、鮮卑、羯、氐、羌等上一代少數民族逐漸消亡在歷史長河中,契丹、党項、吐蕃等新興少數民族蓬勃崛起之時,高句麗,這個跨越了秦漢大一統、魏晉南北朝大亂世、隋唐盛世的古老民族,也將隨著新一輪的東北亞爭霸而迎來歷史和命運最嚴酷的挑戰。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