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千年亂局:爭霸東北亞1

第3章 二、白馬雄風盡蹉跎

千年亂局:爭霸東北亞1 方俞 10044 2018-03-16
“六國算什麼,寡人要率秦國的鐵騎,打下一個大大的疆土!”秦始皇用實際行動,兌現了電影中的這句台詞。 公元前222年,秦軍攻下遼東。次年,秦統一全國,把天下分成36個郡,襄平成為遼東郡治所。遼東,自然也就順理成章的被雄才偉略的秦始皇劃入萬里長城的管轄範圍內,也成了歷代王朝與東北邊境周邊勢力的必爭之地。 然而,秦始皇沒能實現大秦帝國千秋萬代的夢想,強大的秦軍也沒有來得及從遼東出發,去征服更為遼闊的疆土。秦二世而亡,取而代之的是漢。漢朝不但全盤承襲了秦朝的全部典章制度,還在秦代的基礎上繼續修築加固長城,用來對抗北方日益強大匈奴。 匈奴的主要活動範圍在蒙古草原,兩漢與匈奴的戰爭也主要集中在長城中段,也就是現在的河北、山西、陝西北部。為了牽制匈奴,鞏固首都長安的側翼,漢朝把擴張的重點放在了西北,花大力氣攻占河西,控制西域,打通了綿延萬里、連接東西方的陸上絲綢之路。

漢朝對遼東的態度,基本上屬於能夠守住、不讓它脫離中央政府的管轄就行。漢朝政府這麼做,也有其客觀的原因:當時的遼東還比較落後,里里外外居住著幾十上百個大大小小的胡族部落。這些部族互不統屬,勢力比較弱,對中原政權也比較順從,很難構成致命威脅。 正是在這種中央政府大不管、地方官府管不了的情況下,遼東地區的經濟和文化有了一定的發展,周圍的少數民族也隨之發展壯大。到了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中原百姓不堪戰亂,紛紛前往遼東避難。地處東北邊陲的遼東,第一次出現了幾股較大勢力並存角力的局面。在這些勢力中,實力最強的就是東胡、公孫氏、高句麗。 東胡,是生活在中國東北部各個游牧部族的統稱,從先秦時就生活在遼東;公孫氏,是漢族在遼東最大的勢力;而高句麗,則是遼東地區最古老、最頑強的一個民族。

請注意,這裡的高句麗,不是高麗,而是中國的一個古老少數民族,跟後來朝鮮半島的高麗政權、高麗民族沒有任何關係。這個高句麗,興起於漢代,崛起於魏晉,最後成為隋唐王朝的心腹大患。我很願意送它一個並不好聽的名字——小強。 圍繞著遼東的控制權,各個勢力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角逐。這場角逐沒有勝者,也沒有終點,而且變得越來越複雜,它是東北亞近兩千年霸權爭奪的起點,也是東北亞文明激烈衝突的縮影。 現在,我們言歸正傳,來講講東漢末年的遼東土豪——公孫氏。 玩過《三國志》遊戲的同學們都知道,東漢末年,在中國的北方,一共有兩個公孫,一個是盤踞幽州的白馬將軍公孫瓚,另一個是佔據遼東的公孫度。這兩個人,一個夠勇猛,趙雲當年就給公孫瓚當過小弟;一個夠堅韌,小小的遼東,甚至在強大的魏國背後稱王稱霸。

不過,不論是實力還是名氣,公孫瓚都遠在公孫度之上。正所謂勁鋼易折,公孫瓚雖然很猛,但腦子不大夠用,眼光和判斷力也不行,所以很早就被袁紹幹掉了,可公孫度和他的子孫們卻在偏遠的遼東逍遙自在了幾十年——如果從公元189年(東漢中平六年),公孫度經同鄉徐榮推薦被董卓任命為遼東太守算起,一直到公元238年(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孫淵兵敗被殺,公孫氏在遼東的統治延續了近乎半個世紀,比魏國(公元220~265年)和蜀國(公元221~263年)存在的時間都要長,不能不說是軍閥割據史上一個小小的奇蹟。 那麼,公孫度究竟是何許人也,他和他的兄弟子孫又是怎樣在烽火連天的動盪年代裡在小小的遼東站穩腳跟,繼而成為東北亞地區的霸主的呢?

我一直很好奇公孫瓚與公孫度兩人之間的關係。兩人到底是不是親戚呢?關於這一點,《三國志·魏書》記載,公孫瓚是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公孫度則是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人。可見,兩人的出生的地方相距並不算太遠,而且都姓公孫,就算不是直系,也有可能是遠親關係。 公孫瓚佔據的幽州和公孫度佔據的遼東在戰國時同屬燕國,在漢代都歸幽州管轄,如果二人不是親戚,那麼公孫瓚完全可以在實力強盛時進取遼東,為自己打下一個堅實的大後方。有人覺得,公孫瓚之所以沒有攻打遼東,就是因為顧及親緣關係才放公孫度一馬。還有人說,公孫瓚是公孫家哪個風流前輩的私生子,因為母親的身份實在不怎麼樣,所以沒撈著認祖歸宗,只好一個人在外頭打拼,只在地方上混上了一名普通小吏。

這一點非常重要,正是因為母親地位卑賤,儘管公孫瓚也姓公孫,可他從來沒有獲得過“公孫”二字的任何好處。他自己不提,別人也就無從考證。他的身世,他和公孫度的關係,也就成了一樁謎案。公孫瓚是不是私生子已經無從考證,不過,公孫度是靠了家族力量上位卻是千真萬確的;而公孫瓚,則完全是靠自己的才能和奮鬥一步步走上歷史舞台的。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公孫瓚不但長得高大帥氣、聲音洪亮,而且機智善辯,辦事能力也不錯。這樣的優秀青年,不論放在哪裡都是會得到上級的賞識的。他的頂頭上司侯太守不但把女兒許配給了公孫瓚,還讓他去跟隨當時的大名士,也是漢末名臣盧植讀書學習。進修回來後,公孫瓚就被推舉為上等郡吏,還得到了繼任長官劉太守的重用。後來,劉太守因為犯法被發配日南(今越南中部,當時的不毛之地)。

按理說,劉太守犯法,與公孫瓚沒什麼關係,他大可繼續當他的郡吏,運氣好還能補個缺被推舉為郡丞之類的官當。可這時,公孫瓚表現出了他與眾不同的地方——他決定護送劉太守前往日南!從幽州(北京)到日南(越南),在當時交通住宿條件都不發達,各地不斷鬧變亂的局面下,無疑是一項艱鉅而危險的任務。可公孫瓚義無反顧,而且還是頂風作案——按照漢代法律的規定,主官犯法,是不許下屬隨囚車同行的。可公孫瓚偏偏不依,化裝成了普通侍卒,帶著劉太守的日常用品,就這樣跟隨在押送的車隊後面出發了。 公孫瓚也知道此行凶多吉少,所以在臨行前,他特地回了一趟老家,跪在祖墳前說:“當初我是公孫家的子孫,現在我是別人的下屬,我應該隨劉太守到日南去。日南瘴氣瀰漫,這一去恐怕就回不來了。忠孝不能兩全,公孫瓚就此向祖上辭別了。”說完,哭著給祖先們磕了幾個響頭,起身慷慨而去。圍觀的人們看到這一幕,無不為公孫瓚的忠義所感動。

東漢末年,中國人很喜歡乾一件事,就是對人評頭論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說好聽了,就是對某個人進行鑑賞、品評,類似於各種收藏節目;說白一些,就是吃飽了沒事點評一下別人的長相、才能、人品、八卦。當然,長得難看、人品不好的人,是不會像那些贗品一樣被當場掄起錘子給砸了的,要真那樣,本著“去偽存真”的原則,中華民族能夠繁衍下來的一定都是帥哥。不過,在當時,一個人想要成為一個人物,想要出人頭地,想要進入上流社會,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可,就必須得到著名鑑賞家的一個人物鑑定。 比如曹操,能力很強,但出身不好。有一個名叫橋玄的大官很賞識他,於是就給他出主意,讓曹操去見許劭,只要能得到許劭的評語,離出人頭地也就不遠了。許劭是當時一個有名的鑑賞家,每個月的初一,他都會對當時的著名人物發表一次評論,召開人物點評大會。由於大會在每月初一定期召開,所以也被稱為月旦評。

不久,曹操就去找許劭。可許劭見到曹操之後,卻拒絕發表意見,不知是看不上曹操,還是覺得這個年輕人實在不好判斷,死活都不肯給一句話。曹操也是個不到黃河心不死的人,於是就想了個辦法(估計不是什麼正當手段,諸如不說就放火燒你全家之類),逼許劭發表意見。許劭被逼無奈,於是就留下了那句堪稱傳世經典的評語:“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按理說,這句話算不上什麼好話,可曹操聽完,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哈哈大笑,心滿意足的回去了。而曹操的一生,也印證了許劭的這句經典評語。可見,許劭此人還是很有一些相面算命的本事的。 連曹操這樣的人都不能免俗,更不用說其它人了。為了博得好評,給自己爭取一個好名聲,當時很多人幹出了很多荒唐事:有人對自己的老父不聞不問,任其過著飢寒交迫的日子,卻能被舉為孝廉;有人為了博一個“孝”名,生生在母親墳前住了五年,背地裡卻乾著男盜女娼的勾當……

公孫瓚跟隨劉太守南下的舉動是否受了當時社會風氣影響,我們不得而知,但此舉確實為他博得了大大的名聲,而且是好名聲。很快,他的名聲就傳到了朝廷裡。一個小小的郡吏居然能不畏艱險,毅然為上級慷慨赴死,這樣的精神品德,難道不值得大書特書嗎?於是,法令被丟到了一邊,情義被捧上了天。就在公孫瓚跟隨囚車隊伍南下途中,劉太守因為他的義舉,竟然被朝廷赦免了;而公孫瓚也因此被舉薦而孝廉,做了郎官,被任命為遼東長史。一個既有才能,又有情義的年輕偶像就此走上了歷史舞台。 公孫瓚的發跡要比公孫度早,他的成長,與東漢末年朝政腐敗、社會矛盾激化、地方勢力崛起是分不開的。而公孫瓚所在的幽州,境內少數民族部落眾多,特別是烏桓和鮮卑,已經對幽州地方的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亂世出英雄,正是在與烏桓、鮮卑人的作戰中,公孫瓚憑藉戰功不斷積累威望、擴充實力,並組建了一支極具戰鬥力的親兵部隊——白馬義從。這支部隊有兩大特色:一是清一色的騎兵,二是所有戰士的戰馬清一色都是白馬。而指揮他們作戰的,正是英武不凡、充滿了男子漢陽剛之美的公孫瓚。愛美之心,古皆有之,不難想像,每當這支部隊出動時,幽州當地老少婦女們會報以怎樣驚羨的目光。

事實證明,公孫瓚的部隊不但帥氣,而且非常能打。在此後鎮壓河北中原等地爆發的大規模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公孫瓚帶著他的白馬騎兵威風八面、勢如破竹,立下了赫赫戰功。 按理說,此時應該是公孫瓚擴充實力、佔據幽州全境的大好機會。可事實上,公孫瓚非但沒能騰出手去攻略遼東,即使在幽州,他也不能完全說了算;不但說了不算,就連他以戰養戰、以武力手段解決一切問題的方針,也受到了嚴重的質疑。是什麼原因讓公孫瓚如此鬱悶呢?很簡單,因為在幽州,還有另外一個威望比他更高、實力比他更強的牛人。此人不僅善於理政,更是一個外交天才,不但穩定住了幽州的局面,甚至連周邊大大小小的少數民族也對他敬佩不已。 這個牛人,就是當時主持北方軍政的幽州刺史劉虞。 如果你在《三國志》遊戲裡選擇第一個劇本,就會找到劉虞此人。 劉虞,字伯安,東海郯縣(今浙江嵊縣)人。與掛羊頭賣狗肉的劉備相比,劉虞才是名副其實的劉皇叔。劉虞雖然和袁紹、袁術、劉表、劉璋等人一樣屬於高乾子弟,但他身上卻沒有半點貴族子弟的紈絝之氣,頂著皇室的名頭坐享其成,而是從紮根基層、從最普通的小吏做起,在任內勤政愛民。 在擔任博平縣令期間,還出現過這樣的傳聞:當時,周圍的幾個縣發生了蝗災,但蝗蟲飛到博平邊界時,偏偏繞過而不入。可見,蝗蟲也是有眼光的——好官治理的地方,它們就不去;哪裡有貪官污吏,它們就往哪裡飛。姑且不論這個傳聞的真實性,但至少說明,劉虞的傑出才能已為天下人所認可,並且廣為流傳。 由於政績顯著,劉虞先後擔任過尚書令、光祿勳、宗正等要職,是當時東漢皇族中最傑出的政治家。 好鋼用在刀刃上,由於為官清廉、政績突出,劉虞被漢靈帝派往幽州當刺史。當時的幽州戰亂不斷、民族矛盾重重,根本談不上是什麼美差,反而隨時有丟掉性命的可能。劉虞和劉焉、劉表不同,他沒有選擇遠離戰亂、容易擴充實力的南方州郡,而是毅然接受了漢靈帝的任命,前往幽州赴任了。不想,這一去,竟成了這位傑出政治家生命中最後的一段旅程。 來到幽州這個內外交困的地方後,劉虞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他的政績,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內政,二是外交。一個文官所能做的一切,他都做得很好。不是很好,而是非常好。 先來看內政: 劉虞深知,老百姓的要求並不高,只要能吃飽飯、過上安穩的日子,就不會造反作亂。因此,在擔任幽州刺史期間,劉虞重點發展農業和養蠶業。把農業搞上去,百姓就能有東西吃;種植蠶桑,百姓就能有衣服穿。解決了溫飽問題還不夠,還得讓老百姓和官府富起來——老百姓有了錢,就會相信政府、支持政府;政府有了錢,才能進行各項基礎建設和戰爭準備。因此,劉虞積極鼓勵老百姓在上谷一帶與匈奴、烏桓、鮮卑等少數民族進行貿易,同時組織人力開發漁陽郡的鹽、鐵資源。經過劉虞的管理,幽州不但丟掉了邊遠窮困的帽子,還成為北方最富裕的地區之一。從動亂不斷的青州、徐州前往幽州定居的百姓竟達百萬之眾。劉虞一改東漢末年士大夫窮奢極欲的做派,以其勤勉、儉樸、務實、寬容的人格魅力,得到了幽州士紳百姓的一致擁戴,就連董卓也極力想拉攏這位有著崇高威望的皇族重臣。 再來看外交: 公元187年(漢靈帝中平四年),前中山太守張純與烏桓首領丘力居等人發動叛亂,大肆劫掠幽、冀、青、徐四州。在處理民族問題上,劉虞與公孫瓚的態度截然相反——公孫瓚主張進剿,劉虞則主張安撫。 叛亂發生後,公孫瓚立刻帶著自己的騎兵部隊出擊,在一個叫石門的地方把張純、丘力居等人打得大敗。張純拋棄妻子,狼狽逃入鮮卑境內。公孫瓚繼續追擊,卻在遼西管子城被丘力居打了一個反包圍,被困二百餘日,士卒死傷大半。丘力居也是精疲力竭,得不得遠走柳城。 劉虞覺得,公孫瓚這種以暴制暴的辦法,不是長久之計。就在公孫瓚與敵人浴血奮戰的時候,劉虞也開始實施自己的外交策略。他派出使臣安撫丘力居等人,同時曉以利害,責令其獻上張純首級。丘力居等人久仰劉虞大名,得知劉虞有安撫之意,便紛紛派出使者前往幽州,表示願意歸附。一邊狠狠的打,一邊派人招撫,如果公孫瓚和劉虞能夠同心協力,這招大棒加胡蘿蔔的策略也許能夠較好的解決幽州的邊患問題。 可公孫瓚不服劉虞。又有谁愿意自己拼死拼活把敵人打跑了,卻讓別人不費一兵一卒,就靠一張嘴皮子就搶了自己的功勞?換了我也不願意。這是人之常情,但也能看出公孫瓚此人的胸襟眼光——只顧眼前之功,卻沒看到招撫烏桓的好處。 公孫瓚不服劉虞,或許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出身。劉虞是什麼出身?皇族。不管是直系還是旁支。公孫瓚是什麼出身?私生子……好吧,如果他真的是公孫氏的私生子,那麼他最痛恨的,不是屢屢犯邊的胡族,而是那些出身名門望族、含著金鑰匙出生的貴族子弟。一般來說,出身底層、通過自己努力奮鬥爬上來的人,對豪門大族子弟都有天然的敵意。很不巧的是,擋在公孫瓚建功立業道路上的,全是這樣的人:劉虞、袁紹,還有遠在遼東的公孫度。 所以,公孫瓚看他們都不順眼。 怎麼辦?公孫瓚決定搗亂。他暗中派人在途中刺殺了胡族使者,企圖阻止烏桓與劉虞聯絡。可事與願違,公孫瓚越是搗亂,丘力居等人越是覺得劉虞是個好人,於是派人千方百計繞過公孫瓚的駐地,前往劉虞處表示願意歸服。 劉虞的懷柔政策,大大穩定了北方的局勢。幽州穩定下來了,劉虞的威望也達到了頂點。可公孫瓚呢?浴血奮戰換來的,卻是劉虞的戒心和打壓。平定烏桓叛亂後,劉虞擔心公孫瓚勢力太大,就上報朝廷裁撤駐軍,只留萬餘步騎屯駐右北平,歸公孫瓚統轄。此時的公孫瓚,不但無法染指遼東,就連幽州的底盤也被蠶食的差不多了,對劉虞的恨意也是越來越深——劉虞不死,便無我公孫瓚出頭之日! 機會終於來了。 公元191年(漢獻帝初平二年),青州黃巾軍聚眾30萬攻打渤海,欲與河北黑山軍會合。公孫瓚再一次得到了大展拳腳的機會。公孫瓚率步騎2萬人南下平亂,大破青州軍,斬首3萬餘,又趁黃巾軍渡河時發動突然襲擊,斬首數万,俘虜7萬,白馬將軍威震中原。 此時,中原局勢也是風雲變幻。 公元189年,董卓率部控制洛陽,把持東漢朝政;公元190年,在曹操和袁紹的倡議下,18路諸侯共討董卓,在虎牢關前上演了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的連場好戲。大戰之後,聯軍散去,董卓也帶著漢獻帝遷都長安,順手一把火燒了洛陽。 第二年春天,袁紹、韓馥等關東軍閥不甘心皇帝被董卓挾持,於是就打算擁立劉虞為帝。如果劉虞是個有野心的人,繼而接受袁紹等人的擁立,也許漢末歷史就將改寫,三國鼎立的局面也不會出現。 劉虞拒絕了,儘管他有這個資望和能力。作為漢室宗室重臣,他不可能接受這等大逆不道的建議;但他很清楚,天下已是群雄並起,袁紹等人不但得罪不得,而且還必須與之交好,才能最大程度的讓他們為定亂出力。所以,劉虞拒絕稱帝,卻依舊與袁紹等人保持著良好的關係。 與此同時,遠在長安的漢獻帝也不堪忍受董卓的控制,想要逃回洛陽。當時,劉虞的兒子劉和正好在漢獻帝身邊擔任侍中,漢獻帝就派劉和喬裝離開長安,讓劉和請劉虞率兵接應。由於潼關大道被董卓的士兵所把守,劉和便繞道武關,經由南陽東出。途徑袁術的駐地時(當時袁術正駐紮在南陽、淮西一帶),劉和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把天子想要東歸的意圖告訴了袁術。劉和天真的認為袁術是個忠臣,沒想到袁術卻是個徹頭徹尾的野心家。袁術一聽說天子打算東歸,立刻打起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主意,他讓劉和寫信給劉虞,讓劉虞率軍南下充當袁術的後援,兩人一同率軍前往長安“救駕”。 不可否認,劉虞是個忠臣、能臣,他的專長是陽謀、大計,而非陰謀詭計、劍走偏鋒,對於漢獻帝這一天真幼稚的出逃計劃,他竟然表示贊同,並打算立即付諸行動。 這時,有一個人站了出來,勸劉虞不要輕信袁術,根本不用理會他們。此人就是公孫瓚。 按理說,公孫瓚憎恨劉虞,看到劉虞馬上就要幹傻事,理應冷眼旁觀,等劉虞率軍南下後趁機吞併劉虞的地盤才是。可公孫瓚偏偏站了出來,這就說不通了。 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就比較容易解釋公孫瓚的舉動了。首先,劉虞雖然忠直迂腐,但他不是傻子,從名義上說,他還是公孫瓚的上級,所以他大可讓公孫瓚跟他一起率軍南下,用他當炮灰也好,趁機剝奪他的兵權也罷,總之只要讓公孫瓚離開右北平,想要收拾他就容易多了。其次,公孫瓚也不是傻子,他吃過劉虞的虧,他才不會傻到給劉虞去當馬前卒,最後功勞都是劉虞父子的。最後,同為軍閥,公孫瓚很清楚袁術打得小算盤。所以,公孫瓚勸阻劉虞,主要是為了自己,順帶當一回好人。 可是劉虞不聽,依舊派人南下聯絡袁術,辜負了公孫瓚的一片“好心”。 公孫瓚擔心袁術知道他勸阻劉虞南下的事情后煽動堂兄袁紹發兵北上攻打自己,所以一不做二不休,派堂弟公孫越率千餘騎兵跑到袁術那兒去搞公關,暗中讓袁術扣留劉和,還收編劉和的隨從人馬。劉虞得知公孫瓚破壞漢獻帝出逃計劃後,對他愈加痛恨。兩人的梁子越結越深。 不久,袁術派公孫越幫助孫堅攻打周昂,公孫越中流矢而死。公孫瓚大怒,遷怒袁紹,遂率大軍進駐磐河,打算攻打袁紹。袁紹考慮到自己剛剛吞併了韓馥的地盤,在冀州的根基還不牢固,所以就任命公孫瓚的堂弟公孫範為渤海太守,想要穩住公孫瓚。沒想到公孫範到任後立刻脫離袁紹,帶著渤海郡的軍隊與公孫瓚會合,再次大破黃巾軍。此時的公孫瓚已完全擺脫了劉虞的控制,先後任命嚴綱為冀州牧,田楷為青州牧,單經為兗州牧,整個幽州、冀州東部都在其勢力範圍內,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環渤海”霸主。 當時北方的局勢是:劉虞佔據幽州西部,公孫瓚佔據幽州、冀州東部,袁紹佔據冀州西部,公孫度佔據遼東。四家之中,公孫度最弱,其餘三家實力相當,在河北地區呈鼎足之勢,其中又以公孫瓚所部戰鬥力最強,擁有戰略主動權。然而,接下來,公孫瓚卻沒有向實力最弱的公孫度開刀,打下遼東這個廣闊的大後方,而是率軍南下,要與袁紹一較高下。 那麼,公孫瓚為何不取遼東,而是急著與正在崛起的袁紹作戰呢? 首先,“逐鹿中原”依舊是那個時代里人們揚名立萬的首選。公孫瓚雖然在邊地發家,但他的活動區域主要集中在河北山東一帶,南下爭鋒是慣性使然。 其次,河北山東黃巾軍肆虐,討伐收編黃巾軍成了東漢末年各路諸侯擴張實力的一條捷徑,誰能佔領黃巾軍活動區域,誰就獲得了充足的人口和兵源,委派四州州牧便是出於這一點的考慮。 再次,與劉虞相比,袁紹的崛起更讓公孫瓚擔心,他不能坐視袁紹在自己的眼皮子低下搶奪地盤擴張實力,必須搶在其壯大之前予以痛擊。 最後,遼東在當時仍屬偏遠之地,經濟文化都不發達,只有在走投無路時才會考慮去遼東避難。遼東胡族眾多,各派勢力盤根錯節,出兵攻占非但不能獲得直接好處,還有可能陷入無休止的民族紛爭中。公孫瓚手中握有數万精兵,自然不會主動前往。 所以,公孫瓚選擇南下而非東進,既是出於現實考慮,也間接賣了個人情給公孫度——待我收拾了袁紹等人統一北方,公孫度自然會主動前來歸順。 公元192年(漢獻帝初平三年),袁紹屯軍廣川(今河北棗強縣東北),決定河北霸權的界橋之戰爆發了。可戰爭的結果卻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能征善戰的公孫瓚打敗了,而且敗得很慘,不得不逃往薊縣(今北京大興)自保。經此一戰,袁紹便奠定了河北霸主的地位。 次年,劉虞因擔心公孫瓚反叛,發兵10萬前往討伐。劉虞攻打公孫瓚的理由也很充分:第一,公孫瓚擁兵自重、不服管教;第二,只要公孫瓚還活著,他的民族和解政策就無法實現;第三,公孫瓚破壞了漢獻帝的出逃計劃。 可見,劉虞很生氣,後果很嚴重。不過,這個嚴重的後果,卻要由劉虞自己來承擔。 公孫瓚的主力雖然被袁紹擊敗了,可他的部隊依然很能打;劉虞的軍隊雖然有10萬人,可他是個文官,不懂軍事,又下令士兵不准騷擾百姓,致使大軍行動起來束手束腳,久攻薊縣不下,士氣低落。這就給了公孫瓚反攻的機會。幾天后,公孫瓚親率一支數百人的精兵,突然從城中殺出,順風放火,一舉攻破劉虞大營。劉虞軍大敗,10萬大軍土崩瓦解。劉虞率餘部逃往居庸縣(今北京延慶縣東)。公孫瓚集結舊部,僅用3天就攻破了居庸城,活捉劉虞全家,返回薊縣。 此時董卓已被呂布所殺,漢獻帝派使者段訓嘉獎劉虞,併升任公孫瓚為前將軍、易侯,想讓二人聯手共保北方安寧。不想公孫瓚反咬一口,誣陷劉虞與袁紹串通意欲稱帝,逼迫段訓處死劉虞全家。劉虞被殺前,公孫瓚還假惺惺的走到他面前說:“如果你應當為天子,老天就會下一場大雨來救你。”但當時是盛夏,一整天都沒有下雨。劉虞全家被殺。 劉虞的死,對東漢王朝是一個巨大的損失。放眼宗室,不論是劉焉、劉表、劉備,都不具備劉虞的資望與才能,更缺少劉虞高尚的品格與義無反顧為國盡忠的決心。 南朝史學家范曄這樣評價劉虞:襄賁勵德,維城燕北;仁能洽下,忠以衛國。 簡簡單單十六個字,便是劉虞一生的寫照。 劉虞的死,讓公孫瓚實現了奪取整個幽州的夙願。然而,等待公孫瓚的,卻是一場意想不到的亡命之災。 公元195年(漢獻帝興平二年),劉虞舊部鮮于輔、齊週、鮮于銀等人共同推舉閻柔為烏桓司馬,舉兵為劉虞報仇。正史對閻柔的敘述只有寥寥數筆,可閻柔卻是一個有著傳奇經歷的人物。 閻柔很小的時候就被鮮卑、烏桓騎兵擄走。鮮卑、烏桓人沒有殺他,而是把他寄養在部落中。在茫茫草原上,閻柔練就了一身本領,他為人豪爽、任俠仗義,因而贏得了鮮卑、烏桓人的信任,也受到了劉虞的賞識。鮮于輔、齊週、鮮于銀等人舉事後,閻柔便招募烏桓、鮮卑及劉虞舊部漢軍數万人向公孫瓚宣戰,大敗公孫瓚軍於潞河北,斬漁陽太守鄒丹。 此時的公孫瓚已是四面受敵:北面是閻柔率領的烏桓、鮮卑聯軍,南邊是老對手袁紹,東面是一直對他愛答不理的公孫度;幽州境內右北平、代郡、廣陽、上谷等地也紛紛起兵響應。人緣不好就是命苦,公孫瓚想後悔,已經晚了。 不久,烏桓、鮮卑聯軍迎回劉虞之子劉和,袁紹也積極響應,派大將麴義助戰,10萬聯軍於鮑丘再敗公孫瓚軍,斬首2萬餘。公孫瓚一敗再敗,只得逃回易京(今河北雄縣西北),築堅城固守。 公元198年(漢獻帝建安三年),袁紹寫信給公孫瓚想要和解。這原本是擺脫困境的一個好機會,可公孫瓚偏偏置之不理。袁紹大怒,揮軍攻城,公孫瓚駐紮在易京城外的各營相繼投降。公孫瓚孤立無援,只好派兒子公孫續向黑山黃巾軍求救。次年三月,黑山軍大帥張燕與公孫續率10萬大軍,分三路馳援易京。公孫瓚大喜過望,連忙派人送信給公孫續,約定舉火為應,內外夾擊袁紹。不成想,這封至關重要的信卻被袁紹的人截獲了。人倒霉起來,真是喝涼水都會塞牙。 城外如期舉起了火把,公孫瓚以為援兵趕到,率軍出城接應。公孫瓚萬萬沒有想到,舉起火把的不是援軍,而是袁紹的伏兵!公孫瓚浴血奮戰,殺出重圍,再次退回城中堅守。袁紹一邊指揮大軍攻城,一邊派人掘地道通入城內。公孫瓚見大勢已去,便殺死了妻子兒女,舉火自焚。 一代名將就此隕命。 從187年丘力居叛亂到198年兵敗身死,公孫瓚在河北地區活躍了12年。在這12年裡,幽州河北地區的戰爭焦點全都集中在了公孫瓚身上。 之所以要把劉虞和公孫瓚的故事放在一起講,是因為在他們身上,體現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處世態度:劉虞是君子,公孫瓚是霸者。君子,總是想通過道德的手段來解決問題,儘管他們品德高尚、能力出眾,可是身處亂世之中的君子,必定會因為堅持理想而走向失敗。所以,孔子說,君子固窮。這個窮字,放在這裡,就是窮途末路。而霸者,總是想通過實力和武力來解決問題。可是孔子也說過,武力能夠解決一些問題,卻不能解決一切問題。公孫瓚的失敗就從他和劉虞關係惡化開始的,當他面帶譏諷的害死劉虞時,也就注定了滅亡的命運。 劉虞死了,公孫瓚也死了。北方四大勢力,現在只剩下了兩個。在不久的將來,其中的一個也會被來自中原的另外一支勢力所消滅。不論是劉虞與公孫瓚的爭鬥,還是幾年後的中原河北大決戰,人們似乎都忘記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遠在遼東的公孫度。 公孫度冷冷的注視著發生的一切——公孫瓚,不過就是他的一塊屏障;公孫瓚鬧得越兇,遼東就越安全;公孫瓚所做的一切,不過是為自己在作嫁衣裳。公孫瓚泉下有知,不知會作何感想。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