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中國治水史詩

第66章 第65篇正說南渡江

中國治水史詩 何建明 16846 2018-03-16
當我們說:土地是我們安身立命之所;當我們說:森林是地球的生態中樞;我們一定要說:水,是維繫這一切的根本命脈。 水總是在流動著,由高向低,一路滋潤,一路養育,然後,一無所求地撲入大海的懷抱。 水哺育了人類,哺育了生命形態。一條河有一條河的軌跡,一條河的沖積扇會造就一方文明,水的流動是人類文明演進的基本依托。世間萬物由水生成,當然,五穀輪迴,最後萬物都會還原於水。 人自稱是萬物之主,但是血管裡流的卻是江河之水,故曰:人是水做的。 一條河從源頭到入海,不斷地包容萬物,不斷地汰洗污垢。河流無言,它潤澤大地、滋養生命時,是前仆後繼勇往直前的。大地和生命飽滿時,河流常是看客,是風景;大地和生命缺水時,河流是任憑支取的營養庫。從古到今,從動物到人,對水都充滿無限崇拜與敬仰。動物要尋找水草肥美之地覓食,人要靠水而居;“靠水而居”四個字已為水和人的關係作了徹底的說明。

水的情感都是人賦予的。愛水與恨水,水的功與水的過,都是人強加給水的負擔。 “君子之交淡如水。”是藉水之高潔而喻君子之間的高古。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是在說“水”無情,還是說人在有“水”時沒很好地珍惜。 莊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似其不爭,故天下莫之爭。”是說天下最高尚的品德莫過於水,其“善下之”更是“天下莫之爭”。莊子先生已把水的美德說到了極致。 《聖經·創世紀》中有過這樣一句話:“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我本人讀不懂《聖經》,但這一句我是心領神會的。 水面與神同在,與“上善若水”是何其異曲同工。 我一直認為“澤被”一詞是為表彰水的功績而創立的,“澤被”沒有界限,無法量化,是伴著文明的發展而延展的。

人們對河流的認識是從需要到認知、研究再到親近、保護,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在這漫長的歲月裡,人們一方面從水中汲取養料,一方面將人類的污濁之物排放到水中,甚至為一時之利而破壞水源破壞水邊植被,致使自然災害增多,水資源緊張,人們的生活慌亂。 水資源缺乏,相當於人類在貧血。 把江河喻為血液,在我國古籍《繹史》中有如下記述: 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理,肌肉為田土…… 這是古人在描摹先祖盤古,不經意地道出了江河同血液一樣重要的道理。 支撐生命的是陽光、空氣和水,三者缺一不可,這三者中只有水是可觸摸可塑形也更容易遭到破壞的。

據說,老子李耳的老師常樅躺在病榻上這樣教導老子: 回到故鄉,或者經過故鄉的時候,你要下車; 從高大、古老的樹木下路過,你要彎腰躡足而過; 面對大江巨川,你要垂首;面對小河流水,你要讓路; 山川萬物,故交先輩,是為大,而吾輩為小。 哲人的智慧總是能穿透時空,並與今天的現實不期而遇。 不知現代的人們是否都接受過這樣的教育,不知今天的人們是否都懂得這種敬畏。 現代文明,可以理解為科技的文明,科技是在不斷挖掘人類的創造力,人類在釋放創造力的同時,也釋放了等同於創造力的甚至大於創造力的破壞力,這個破壞力作用在水上,就不僅是江河湖泊的災難,而是人類的災難。 現在,我們幾乎每天都能聽到“我國是缺水的國家”這樣的報告,許多城市、村莊在焦渴之中,許多人在為能喝到一口放心水作難。有一句讓人揪心的公益廣告詞:“千萬不要讓世界上的最後一滴水是自己的眼淚。”

許多數據表明,這句廣告詞不是聳人聽聞。 1997年1月25日,英國《獨立報》文章指出:世界面臨水資源缺乏的危險。 文章這樣寫道: 全世界總的水消耗量年增長率為25%,比人口增長率快1倍。 20世紀全世界總的水消耗量增加了6倍。在未來30年內,預計將有27個國家被列入聯合國所說的“水資源高度緊張”之列。 聯合國的兩份報告說,缺水問題與全球其他環保問題一樣緊迫。 水資源危機中最令人不安乃至驚慌的,則是水污染了。 全世界目前工業和城市排放的廢水已達500多立方千米,到2000年將達到3000立方千米,整個世界已經很難找到一條完全沒有污染的、清澈純淨的河流了。 世界上共有12億人生活在缺水區,14億人的生活環境中沒有污水排放設施。在發展中國家,各類疾病中有8%是因為飲用了不潔水而傳播的,每年有2500萬人死於水中的病原體與污染物,佔所有發展中國家死亡人數的三分之一。

人類陷入了這樣的怪圈:人污染了水,浪費了水之後開始得不到水;與此同時,天生空洞,地長裂縫;江河中的水有一些已經流不到大海這歸宿之地。 “自然而然”——這一天經地義的原則,遭到了殘酷的破壞——成為自然而不然。 也許,大地對人類的一切懲罰均源於人類對水源的破壞。 中國是一個嚴重的絕對的缺水或者說貧水國,也就相當於貧血。 中國水資源總量為2.8億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 中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為2300立方米,相當於世界人均數的四分之一,是美國的五分之一,為世界第109位。 中國是世界人均水資源極少的13個貧水國之一。 中國有18個省【市、自治區】人均佔有水量低於全國人均數。 人均水量少於2000立方米的,國際社會稱之為嚴重缺水邊緣,中國有9個省【市、自治區】人均佔有水量為500立方米!

中國600個城市中,缺水的近400個,嚴重缺水的為108個。 這些數據是觸目驚心的。 讀了這些數據,我就想跑到河邊面對著流水垂首懺悔,我還想用自己的理解來詮釋一個詞:“滴水之恩”。 滴水之恩:每一滴水都給了我們無限的恩寵,我們要像熱愛母親一樣熱愛每一滴水。 我國的海南省【海南島】,是如詩如畫、四季花開的秀麗富饒的海島。遠古時代,海南島與中原大陸是連成一體的,是個半島,有如瓜架下的一個葫蘆。由於地質運動,地殼斷裂陷落,狹長地帶下沉消失,形成瓊州海峽,海南島便與大陸分離,孤懸海外,與雷州半島隔海相望。 海南島四面環海,但是,淡水資源依然隱憂很多。 海南為海島獨立水系,雨量較充沛,但降雨時各地區分佈不均;且地形為中間高四周低,河流由中部山區丘陵向四周以輻射狀流入海,構成河流眾多、河短坡陡等特點。

海南島水資源較豐富,全島獨流入海的河流154條,其中集水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干、支流89條【獨流入海39條】,佔全島面積84.4%。主要河流有南渡江、昌化江和万泉河,流域面積分別超過7000平方公里、5000平方公里、3000平方公里,三大河流域面積佔全島面積的47%。集水面積在1000至2000平方公里的有陵水河、寧遠河,500至1000平方公里的有珠碧江、望樓河、文瀾江、北門江、太陽河、藤橋河、春江及文教河。全省水資源總量多年平均為314.7億立方米,其中地表徑流303.7億立方米,具有集中開採價值的地下水11億立方米。 2002年水資源總量333.12億立方米,全省總供水量45.01億立方米,佔總量的13.51%;總用水量44.08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用水量35.76億立方米,工業用水3.59億立方米,生活用水量4.73億立方米。

南渡江是海南島的第一條大河,又被稱作海南島的“母親河”。 南渡江一稱南渡河,古稱黎母水,發源於海南白沙縣南峰山,是海南第一大河,斜貫海南島中北部,流經白沙、瓊中、儋州、澄邁、屯昌、定安、瓊山等市縣至海口市入瓊州海峽。河流入澄邁之前,穿行在山丘之中,比降大,河岸陡,河谷狹窄,多為石底河床,水力充足。從澄邁金江鎮後,南渡江主要在玄武岩台地和淺海沉積台地中流過,地勢開闊,河床坡度較緩,河谷較寬。潭口以下進入三角洲,河道有數支分汊。南渡江水源豐富,流量大。流域氣候有明顯的干濕兩季,又多暴雨,故河流流量和水位常出現暴漲暴落,每當暴雨後,山洪暴發,河水猛漲,立即可達最大洪峰。一年中河流水位出現兩次高峰,夏秋颱風暴雨之時,潮水倒灌,時有洪潮災害。

南渡江乾流全長333.8公里,流域面積7033.2平方公里,總落差703米,幹流坡降0.716‰。建有鬆濤水庫、龍塘大型滾水壩等工程。下游龍塘站年平均流量212立方米/秒,年徑流量66.8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含沙量0.076千克/立方米,多年平均年輸沙量48.2萬噸,多年平均侵蝕模數66.9噸/平方公里。上、中游山高坡陡,河床險灘較多,下游河面寬闊,沙洲多。從澄邁金江至海口段河床開闊,陡降小,可通行小船。全流域現有耕地面積10萬公頃,水能理論蘊藏量21.98萬千瓦。上游建有鬆濤水庫,正常庫容26億立方米,設計灌溉儋州、臨高、澄邁、瓊山、海口5個市縣14.47萬公頃農耕地。流域內100平方公里以上一級支流有15條,其中河長超過50公里的有大塘河和新吳溪。

南渡江既叫“黎母水”,我們就得先說說島上的主要居民——黎族。 黎族聚居的海南島中南部地區,群山疊翠。巍峨的五指山是全島的最高峰,主峰海拔1879米,是全島山地的核心,從這裡向四周,地勢逐漸減緩。昌化江、万泉河、南渡河和陵水河等,從五指山脈發源,各自獨流入海,形成一個放射狀水系。山間有許多盆地,較大的如通甚盆地、營根盆地、白沙盆地等。大量的黎族村寨坐落在這裡,星羅棋布,形成一個個居住中心。沿海有著廣闊的沖積平原,土地肥沃,景色宜人,是黎族和漢族等各族人民雜居的地區。這里地處熱帶,四季常青,風景秀麗,海面帆星點點,椰林挺拔偉岸,檳榔婀娜多姿,呈現出一派濃郁的南國風光。雄偉的五指山,聞名的天涯海角、鹿回頭等,都是島上的旅遊勝地。 黎族地區在北迴歸線以南,具有得天獨厚的熱帶島嶼季風氣候,充沛的雨量和充足的光照,使得熱帶作物生長茂密。這裡有3個原始森林,是祖國熱帶植物寶庫。熱帶作物主要品種有橡膠、油棕、劍麻、香茅、檳榔、胡椒、咖啡、金雞納和腰果等等。這裡的橡膠園國內馳名。新鮮水果四季不絕,有荔枝、菠蘿蜜、芒果、香蕉、菠蘿、龍眼、椰子、木瓜、甘蔗等。 五指山區野生動物種類繁多,其中稀有珍貴動物,如坡鹿和黑冠長臂猿,還有孔雀雉、巨蜥、飛蜥、雲豹、鵑隼、靈貓等。海產有龍蝦、馬鮫魚、海參、海馬等。地下礦藏,以鐵礦最為優良,石碌鐵礦,以品位高而聞名於世。 黎族先民最早開發了海南島,考古調查發現,海南島新石器時代原始文化遺址有130處,出土大量磨製石器,其類型有肩石斧,細型石斧;石鎮,有段石錛,數量較多;還有大型石鏟等農業生產工具,大約距今5000年左右。說明數千年前,海南島區普遍有人類居住,並且已有了原始農業。石製和陶製紡輪的發現,反映當時已經發明紡織技術。石矛、石戈、石製網墜和陶製網墜及貝丘遺址的發現,證明當時還存在狩獵,採集和漁業經濟【廣東省博物館《廣東海南原始文化遺址》。 《考古學報》,1960年第2期】。一些學者認為,黎族先民是海南島的最早居民,是海南島出土的新石器遺物的主人【陳鳳賢:《從文化遺存試探黎族母系氏族制度向父系氏族過渡》。 《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7年第2期】。 歷史文獻記載,戰國時期,泛稱中國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為“百越”【《呂氏春秋·恃君》】;西漢時期稱海南島居民為“駱越”【《漢書·賈捐之傳》】;東漢時期稱“裡”、“蠻”【《後漢書·南蠻傳》】;到了隋唐,則以“俚”、“僚”並稱【《隋書·譙國夫人傳》】。黎族就源於這些泛稱的族群之中。 “黎”這一專用族稱,見於唐末【《新唐書·杜佑傳》】,宋代才固定下來,沿用至今【范成大:《桂海虞衡傳》】。 秦漢時期,海南島同漢王朝關係日益密切,漢武帝先後數次派兵打開瓊島,設置珠崖、儋耳兩郡,大陸的漢人遷入海南島,與當地土著居民雜居。以後,漢族又經歷過幾次移民浪潮,陸續從大陸遷徙來島。還有“村人”和苗族、回族等也先後遷徙入海南島。他們與黎族先民一起,共同為開發海南島作出了寶貴的貢獻。 南北朝和隋初,中央政權對海南島的統治更加鞏固,俚僚領袖冼夫人起了重要作用。她率領俚僚1000餘峒【包括黎族祖先】以及嶺南其他越人,先請命於梁朝,後又歸屬於隋。冼夫人深明大義,致力團結,密切了中原與海南島的關係,促進了黎族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後,唐朝遂以海南土著居民的自稱音譯,稱之為“黎”。 唐宋以後,對黎族的文化習俗了解得更多了,如文身、住干欄、刀耕火種、吹奏鼻簫,等等。尤其對黎族的紡織更為關注,稱黎族婦女“工紡織,得中土綺彩析取色絲,加木棉挑織為單幕,又純織木棉,吉貝為布”。織出的“黎錦”、“黎單”、“黎幕”、“五色鮮明”、“青紅間道”。當時,黎族的棉紡織技術優於中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明清時期,黎族大部分地區已確立了封建制的生產關係,社會經濟發展較快,在經濟上與漢族地區已經密切不可分割了。 中華民族的歷史是由各個時期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黎族就是在與漢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相互交往、互相促進中發展的。當然,由於海南島所處的地理位置,在歷史長河的變遷中,黎族文化與東南亞地區南洋群島各民族的文化,也有著相互的交往和聯繫。 史料證實,是黎族先民最先居住在南渡江,最先開發了海南島。 南渡江發源於海南白沙縣南峰山,是海南第一大河,斜貫海南島中北部,流經白沙、瓊中、儋州、澄邁、屯昌、定安、瓊山等市縣至海口市入瓊州海峽。南渡江乾流全長333.8千米,流域面積7033.2平方千米,總落差703米,幹流坡降0.716‰。下游龍塘站年平均流量212立方米/秒,年徑流量66.8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含沙量0.076千克/立方米,多年平均年輸沙量48.2萬噸,多年平均侵蝕模數66.9噸/平方千米。上、中游山高坡陡,河床險灘較多,下游河面寬闊,沙洲多。從澄邁金江至海口段河床開闊,陡降小,可通行小船。全流域現有耕地面積10萬公頃,水能理論蘊藏量21.98萬千瓦。上游建有鬆濤水庫,正常庫容26億立方米,設計灌溉儋州、臨高、澄邁、瓊山、海口5個市縣14.47萬公頃農耕地。流域內100平方千米以上一級支流有15條,其中河長超過50千米的有大塘河和新吳溪。 南渡江被譽為海南島的母親河。河的下游地區萬年前,曾經歷火山噴發,熔岩奔流,地表沉降,可謂滄海桑田。現在河的兩岸綠意豐盈,植被極其茂盛,多是火山遺跡。許多村莊沿河而生,生於斯,長於斯,沉積了許多瓊北的民俗風情。 然而,就是這樣一條“母親河”,近年來卻頻遭自然和人為的破壞,請看下面筆者找到的近年關於南渡江的一系列報導。 【1】 本報25日訊【《海南日報》】本報披露了三亞亞龍灣違法挖沙事件,記者又發現南渡江亂採濫挖河沙的現象又重現在南渡江大橋兩邊。記者今天分兩次在不同的時間來到南渡江邊採訪時看到,一根根直插入江底的鋼管將河沙“吸吮”上來,來來往往的東風車一車車地將沙運走。 日夜營業 上午11點15,記者來到去年瓊山市強制拆除非法採沙漏斗的南渡江大橋西岸附近時,這裡一片寧靜,原來的沙場已變成了養雞場。然而在南渡江大橋用特意帶來的望遠鏡遠眺,讓人痛心的採沙“繁忙景象”此時盡收眼底。在南渡江大橋東邊河段,江面上行走著七八艘“突突”作響的抽沙船。 略數了一下,記者發現舊鐵橋、南渡江大橋兩邊竟有六家沙場。一家沙場的牌子下寫著“日夜營業”的字樣,沙場內沒有看到笨重高大的採沙漏斗,但混著泥漿的河沙卻從一根簡易的鋼管中噴湧而出,堆成了幾米高的沙牆,翻斗車將河沙裝上了車。 採沙挖到了防洪堤邊 下午5點09分,記者順著用木棍支起的“趙村沙場”簡易路牌來到了瓊山府城鎮趙村的這片採沙場,短短三四百米的河岸邊竟分佈著四家沙場,更令人氣憤的是,這些亂採濫挖的沙場竟然建在南渡江防洪堤邊! 走進其中的一家採沙場,記者看到由於挖沙過多,這裡的河床開始坍塌,幾名民工正在用沙袋疊起來以保住他們的沙場。記者看到,兩根插入江底的鋼管正在不停地抽沙。當問到一艘船運回多少沙,一天採多少量時,張老闆均搖搖頭說不知道,只是說每天賣十幾二十車,每車裝載量為四五噸。記者想看看他們的“採沙許可證”時被拒絕,並稱這些證件不能輕易給別人看。 有效管理需多方努力 隨後,記者從瓊山市水利局獲悉,該局從沒有批准過任何一家採沙場在南渡江大橋及防洪堤附近挖沙賣沙。該負責人表示,將盡快組織力量取締這些非法沙場。 據介紹,現在南渡江邊的一些採沙老闆正千方百計與有關部門“捉迷藏”。採沙場不再建起龐大的採沙漏斗,只有抽沙船、翻斗車及簡易的鋼管加上泵機,流動性大,一被發現就撤走,而一些被發現的沙場根本找不出老闆到底是誰。 去年,瓊山市在拆除非法採沙漏斗後曾成立了巡邏隊,使非法採沙現象得到了有效抑制。但自從公安人員從巡邏隊中撤出後,非法採沙現象又猖獗了起來。 有關人士認為僅靠一兩個相關部門組織的突擊性檢查不僅吃力而且不能治本,應多家部門聯合執法,並儘快制定出南渡江河沙保護的相關法規條例,對亂採河沙的人予以重罰,方可起到威懾的作用。 新聞回放 2001年8月8日至12日,本報推出“向南渡江亂採濫挖行為宣戰連續報導”,5天中連續集中刊發了16篇消息,對南渡江違法挖沙行為進行輿論監督。 報導披露,從1998年起,瓊山市有關部門從河道安全和保護環境出發,在上述特定範圍內停辦《河沙准採證》和《採礦許可證》。但採沙業主不顧有關規定,長期對河道亂採濫挖,每年非法採沙90萬噸至100萬噸,導致該段河床下降,最深處已達-14米。 與此同時,非法採沙行為還導致南渡江大橋橋墩墊層嚴重損壞,府城鎮美元村到龍塘鎮勇朗村1.6公里之間出現5處崩塌,由鐵橋到龍塘的鐵龍公路不得不多次改道。 在本報報導的同時,瓊山市有關部門對南渡江違法挖沙行為進行了取締。 【吳仁輝】 澄邁縣瑞溪鎮的生活污水未經任何處理便直接排入南渡江。本報記者董純進攝 【2】 海口7月6日訊【記者範南虹】7月4日至6日,省人大執法檢查組的執法檢查重點是南渡江流域內《水污染防治法》貫徹實施的情況,但執法檢查的結果並不令人輕鬆。生活污水,成為南渡江水環境的最大“殺手”。 南渡江發源於白沙,流經瓊中、儋州、臨高、屯昌、定安、文昌、澄邁、海口8個市縣,海口市位於最下游,全省有200多萬人的生活用水靠南渡江供給。然而,省人大執法檢查組從白沙一路檢查下來到現在,看到南渡江流域各市縣都沒有污水處理廠,無論縣城的生活污水,還是流域內農村的生活污水,都未經處理直接排入南渡江。 今天上午10時許,省人大執法檢查組檢查了屯昌縣城生活污水排放口。排放口破爛不堪,周圍堆積著廢棄的輪胎、破舊的衣服、易拉罐、礦泉水瓶等各種亂七八糟的垃圾,污濁發黑的生活污水從一根破舊的水泥管道裡源源不斷地流出。據屯昌縣環保部門的同志介紹,生活污水流入下游一人工湖里,經過人工湖里水浮蓮的消化後,排到龍站溪流入文州河,最後排放到南渡江。 今天下午4時許,定安縣生活污水排放口。檢查組成員剛下車,離排污口還有10多米距離,一股惡臭就撲鼻而來,令人作嘔。定安縣環保部門一位負責人介紹,定城鎮共有5萬多人,每天產生6000多噸生活污水,通過7個生活污水排放口直接排入南渡江。檢查組檢查的這個排污口是最大的。據了解,這些排污口離海口龍塘取水點才20公里左右。 記者在現場看到,黑臭的污水從橋底流出,排污口積滿厚厚的白色泡沫,污水里泡著塑料袋、飯盒、麻包等骯髒的垃圾,流向300米外的南渡江。 “我們做過監測,這裡排放的污水COD含量最高380,最低時126,嚴重超標。”定安縣環保部門的同志無奈地說,由於定安沒有污水處理廠,生活污水還是沒經處理就直接排放。 省人大環資工委主任羅時祥感慨地說:“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這個排污口的污水已是劣五類水質,生活污水已成了南渡江下游最大的污染源。” 【3】投資15億治理南渡江防洪標準50年一遇 新華網海口11月19日電【記者郭嘉瑋】近日,海口市政府決定投資15億元治理“母親河”——南渡江,以確保海口瓊山兩市合併後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據了解,南渡江治理工程主要包括南渡江出海口右岸防洪排澇工程、南渡江入海段疏浚工程、海甸島防洪【潮】工程等三項工程,這三項工程除了海甸島防洪【潮】工程正在建外,其他兩項均將在明年開工。 發源於五指山的南渡江是海南島的“母親河”。由於歷史的原因,上游植被受到破壞,泥沙將河床抬高,遇到特大暴雨引起山洪暴發,南渡江洪水曾經入浸到海口市區造成危害。 據悉,投資逾10億元的南渡江出海口右岸防洪堤是按50年一遇防洪標準建設的,該防洪堤總長近19公里;同時投入1.6億元建設南渡江入海段疏浚工程,專門用來疏浚清淤南渡江入海段河底。此外,由於海甸島不少地方是攔海造田區,還投資近4億元建設總長15公里的海甸島防洪【潮】工程。 【4】 南渡江鐵橋被洪水沖垮 2000年10月16日16:06 中新網海口10月16日消息:海南島連日受歷史罕見的暴雨襲擊,有60年曆史的南渡江鐵橋於14日夜被洪水沖垮。 據報導,鐵橋中部約50米橋面塌入江中,因為水位太高,橋墩是否已倒難以確定。雖然天色已晚,仍有人冒雨趕來觀看斷橋。附近居民說,他們是看著鐵橋長大的,1984年南渡江大橋建成通車後,不少人還經常到此留影。 據《海南日報》報導,南渡江鐵橋是日軍侵瓊期間1940年6月開始建造的,1942年3月建成通車。解放後,1982年南渡江新大橋破土動工了,1984年9月20日,舉行通車典禮。新橋的質量、造型、長度、寬度和載重能力遠遠超過日本人造的鐵橋。也就從這一天開始,南來北往的人與日本人建的“鐵橋”告別。 南渡江在報警,在告急,海南島在報警,在告急。為此,海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出台了《海南省南渡江生態環境保護規定》。 該規定共有43條,是從保護南渡江水源,防治南渡江水污染,以及植樹、採沙等多方面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南渡江流域的實際情況制定的《規定》。 我們完全可以相信,《規定》下發到了南渡江流域的各級政府及在江邊、江面作業的企事業單位,下發到沿江兩岸居住的居民。但是,這個《規定》是否完全被江岸、江面作業的人以及兩岸居民、遊人徹底地貫徹執行肯定是個疑問。或者說,貫徹執行得併不好,否則,上面引用的新聞報導豈不是空穴來風。 說到法律、法規及貫徹執行,我就想起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巴比倫。據考,人類的第一部法律就誕生在古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而且這部法典就刻在城門旁的石柱上,進城、出城的人們都要抬頭不見低頭見。我沒看過這部法典的全部內容,也不完全知道這部法典有沒有關於環境保護方面的條款,但我知道,古巴比倫基本是因為大興土木、人為地破壞生態環境,或直接地說是因為亂砍濫伐導致河水無拘無束氾濫成災,導致國土流失國家消亡。今天,我們說到古巴比倫,只剩下一個名詞。 水火無情,真正無情的是水火?還是無拘無法的人? 我國的羅布泊,從名字上就可以判斷這是個湖泊的領地,可現在是一望無際的沙漠。面對一望無垠的羅布泊沙漠,我們絞盡腦汁,把想像力發揮到極致也想像不出來當初的羅布泊是怎樣一個水草肥美的樂園。羅布泊的水去了哪裡?鮮花綠草走向了何方?可能有氣候變化的原因,更可能是人為的。 最典型的是我們有著燦爛文明的古國樓蘭。樓蘭的先民們,為了把當時的既得家園建好,卻永遠地失去了“伊甸園”。只給我們留下了一聲唏噓。我曾在樓蘭古國的殘土廢墟旁駐足許久,我在想:人與自然的關係,有時是那麼的簡單,人是活的,運動著的,只要尊重一下看似不動的,可為我們使用的自然條件,也許就會互生共存;如果認為自然條件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大膽亂用,最後“盡”和“竭”都屬於人類自己。我從樓蘭回到北京後,許久沒能拂去“樓蘭”帶給我的震顫。可以大膽地想:如果樓蘭的文明一直到今天,那麼,我們中華民族的文明可能比現在還要燦爛、豐富。為此,我寫了一首小詩,不妨抄錄在這裡。 人類常常為了眼前的生存小利,為了一時的舒適家園,釋放出強大的創造力。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兩面的,有創造力就有破壞力。面對大自然的山水樹木,更多的時候,破壞力會大於創造力。 當南渡江向我們發出警報時,我們是不是也想想古巴比倫,羅布泊,樓蘭古國。 人在得意時會忘形,歷史不會!山水不會! 人在得意時會失憶,歷史不會!山水不會! 老輩們常教育小孩子:“貪小便宜吃大虧。”把這句話放到人與自然界的關係上再貼切不過了。我們還應該記住老輩們留下的一句話:“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今天我們可以這樣說:保護水源、植被及生態環境,就是保護子孫後代,保護民族種群的延續。 所有的法律、法規都是在人們破壞行為的提醒下制定的。法律、法規不是為了限制生活、生產,不是壓制人們的創造力,而是為了“長治久安”。海南省人大出台的《海南省南渡江生態環境保護規定》就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南渡江,讓後代能看到“母親河”的慈祥。 人類成長的故事,在全球範圍內是大致相同的。不同的是因在天文、地理的差異中衍生的不同的民族習性與文化。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海南島或說南渡江流域這樣物華豐美的地方,必然也是有著深厚的人文歷史積澱,必然也是人傑地靈的。 海南島的開發歷史非常久遠。據史書記載,遠在2000多年前,在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就在海南島建立珠崖、儋耳兩郡。 從此,海南島正式納入我國版圖,成為我國的神聖領土。據說,之所以用珠崖、儋耳之名,是因“崖岸之邊產珍珠”和當地黎民的耳朵上戴了許多大耳圈之故。在漢武帝時代至南北朝期間,海南島的郡縣設置變動很大,並一度由合浦郡兼管。三國時海南島歸吳國管轄。至梁代大同中葉【540—541年】又在海南島重建崖州。隋朝一統中國後,將崖州改為珠崖郡,且在海南島的西南部新建了一個臨振郡。唐朝時,在海南島建立5個州和22個縣,許多名稱至今仍沿用。五代以後,戰事頻繁,大批漢民遷居海南島。至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曾被謫居到海南島。元代又稱為瓊州路,在元代,海南建制多仿宋代領三州、十三縣。明朝稱海南島為瓊州府,清代又將瓊州府改稱瓊州道,清代海南建制仍沿襲明代,清末又改三州十三縣。 “瓊為都會,居島之北,儋居西陲,萬居東陲”。因而,海南島又有瓊島之稱。 民國初期,海南廢道設公署,後經改行政督察區、特別行政區。解放後,海南改為行政區,設行政區公署,1988年建省,稱為海南省。海南建制的演變,自漢初在瓊崖置郡縣到1988年建省,歷時2098年。隨著朝代變更,地名也常有改變,故海南地名有稱“崖州”、“瓊州”、“瓊崖”。在詩文和題詞中,有稱“海外”、“南極”、“天涯”、“海角”、“南天”等。 “海南”一名在宋代才常有出現,民國之後普遍使用,其正式作為海南地方政區的稱謂是解放後的1951年,稱“海南行政公署”,1988年建制升格為省,稱“海南省”,簡稱“瓊”。 海南島的地形,以南渡江中游為界,南北景色迥然不同,南渡江中游以北地區,和雷州半島相仿,具有同樣廣寬的台地和壯麗的火山風光。據地質學家的考證,海南島與雷州半島本來連成一片,只是到了距今1萬年前,海面上升,海浪沖刷,形成一條長達80公里,寬約20公里的瓊州海峽,才使兩者南北分居,隔海相望。在南渡江中游以南地區,五指山橫空出世,周圍丘陵、台地和平原圍繞著山地,環環相套,南部沿海,山地直逼海岸,氣勢十分雄偉。海南島,是一個“四時常花,長夏無冬”的地方,氣候條件特殊。年平均氣溫在24℃左右,為全國之冠。 7月份是最高氣溫的月份但平均溫度只有28.4℃,由於海風吹拂,並無十分悶熱的灼人之感;1月份是最冷月份,但平均氣溫為17.2℃,更是溫暖如春。海南島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1600多毫米左右,其中以八九月份降雨量最為充沛,時見暴雨出現,也常有颱風侵襲。終年常綠;四時花開,一年四季皆宜旅遊。海南島的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有“東方夏威夷”之稱,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冬都”。 海南是我國最具熱帶海洋氣候特色的地方,氣候資源多樣。海南島年太陽總輻射量約110至14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時數為1750至2650小時,光照率為50%至60%。日照時數按地區分,西部沿海最多,中部山區最少;按季節分,依夏、春、秋、冬順序,從多到少。各地氣溫,中部山區較低,西南部較高,全年沒有冬季。西、南、中沙群島屬於熱帶海洋氣候,長夏無冬,全年平均氣溫26.5℃。海南島大部分地區降雨充沛,東濕西幹明顯。多雨中心在中部偏東的山區,年降雨量約2000至2400毫米,西部少雨區年降雨量約1000至1200毫米。降雨季節分配不均勻。冬春乾旱,自11月至翌年四五月,長達6至7個月。夏秋雨量多,5至10月雨季總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佔全年降雨量的70%至90%,雨源有鋒面雨、熱雷雨和颱風雨等。海南島全年濕度大,年平均水汽壓約23百帕【瓊中】至26百帕【三亞】。 海南島之所以成為寶島,除了豐富的地下寶藏,如石綠富鐵礦和羊角嶺水晶礦等,地面上還生長著幾乎所有的熱帶作物,出產橡膠、咖啡、可可、椰子、檳榔、胡椒等。附近海域上魚類群聚,可以捕捉到熱帶海洋中的各種魚類,以及龍蝦、對蝦等,漁業資源十分豐富。 海南省的居民,分屬於漢、黎、苗、回、藏、彝、壯、滿、侗、瑤、白、泰、佤、畬、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鮮、土家、哈尼、傈僳、高山、錫伯、門巴、納西、仫佬、哈薩克、鄂倫春等30多個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漢等族。千百年來,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使本島社會風貌顯得更加豐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與苗族的生活習俗。據歷史記載,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早在遠古時代,黎族同胞就在這塊土地上刀耕火種,民族風情質樸、敦厚,長久以來就以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絢麗的織錦工藝著稱於世。黎族同胞主要聚居在五指山區地勢較平的山麓或臨河的盆地,村寨大小不等,錯落有致。低矮的茅草房掩映在嚴嚴實實的椰子樹與檳榔樹間,樹的空隙間用竹籬笆圍成小塊菜地,各色蔬菜嬌嫩欲滴。清澈的小溪淙淙流過房前,讓人有“走進山間別墅”的感覺。檳榔是黎胞走親訪友的貴重禮物,以數目多少表示情意厚薄。 被流放海南的謫吏遣臣中,歷代以來無以計數,其中宋代的蘇東坡怕是名氣最大的了。這位寫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絕唱的大文豪,是攜帶幼子蘇過來到海南島的,當時他已是62歲的老人,“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但他面對困境,眼望山海奇觀,感悟到“豈知俯仰之間有方軌八達之路”,退一步海闊天空,很快從憂鬱苦悶中解脫出來。蘇東坡“躬耕自處”的同時,為生活計,對當地山川動植物進行研究,對日常食品和用品也有不少發明創造。他除了配方釀製“天門冬酒”外,還有“真一酒”,他以山芋為材料製作的“玉糝羹”色香味俱佳。另外,他還製作過椰子冠、松墨等。今天尚在市場上流行的東坡豆、東坡藥、東坡帽等,可以說是蘇東坡的“專利”啦。然而,蘇東坡對海南最大的貢獻在於文化傳播。 《瓊台記事錄》有載:“宋蘇文忠公之謫居儋耳,講學講道,教化日興。瓊州人文之盛,實自公啟之。”蘇東坡在流放海南的三年中,不遺餘力地推行文化教育,開闢儋州學府,在海南當時連書籍也不易看到的情況下,自編經義,自講詩書,培養出一大批文化才子。宋代行科舉制度,從其開國到蘇東坡來海南島前100多年,偌大一個海南島竟無一人登科及第,蘇東坡到來後大力施教結束了這一空白歷史。海南人民對蘇東坡這位文化傳播者懷有深厚感情,在他被流放的居地儋州市中和鎮,至今尚存有當年的街巷、碑坊、祠等建築,以東坡命名的企業、茶坊、店鋪及產品隨處可見。後人為紀念蘇東坡,在他貶謫儋州和遇赦返經海口時的寓居客房,先是於南宋時題刻了“東坡讀書處”,後由元代開設了“東坡書院”,再由明代萬曆年間改建為“蘇公祠”,數百年來幾經修葺,至今保存得完好如初。 三亞市古稱崖州,位於海南島的最南端,從北宋時期開始,歷代的州、軍、郡、縣都曾先後在這裡設置,除宋代的多名謫臣被流放於此地外,唐代的高僧鑑真和尚帶領弟子第五次東渡日本時遭遇強颱風襲擊,所乘帆船漂流十四晝夜後,在三亞市的大蛋港登陸。有感於當地百姓的熱情接待,鑑真和尚在這裡幫助修建了大雲寺,並留下了一批准備帶往日本的佛教經典。元代女紡織家黃道婆少時因不甘當童養媳,搭上了一條商船漂泊於此,寄居這里長達40年。她在學習了當地黎族的紡織技術後,連同黎族的紡織工具一道帶回故里上海廣為傳授。她在實踐中又對這些工具進行了革新,使紡織手工業從軋籽到織布有了一整套系統,產量和質量及花色品種有了極大的提高,推動了內地紡織業的發展。到海南島來,一定要到三亞的海灣去走走。那裡蒼山、碧海、銀沙、巨石、礁盤渾然一體,椰林、波濤、漁帆、鷗鳥、雲霞相映生輝,旅遊的五體要素陽光、空氣、海水、綠色、沙灘一應俱全,滿眼詩情畫意。 古代那些貶逐到這裡來的謫吏遣臣、文人墨客,但見山遮海阻,前路已盡,無不產生置身於天地之盡頭的感覺。清代雍正年間崖州知府程哲在岸邊一巨石上題刻下“天涯”二字,後有一文人觸景生情,在其旁邊的一塊巨石上又刻下“海角”二字,“天涯海角”由此題名。距這兩塊題刻巨石不遠處,便是共和國1980年發行的貳元面額人民幣背面圖案中的“南天一柱”石刻。它的作者是位在海南為官十餘載、政德清廉、黎民擁戴的老先生,名叫范雲梯。他在出任崖州知州時,正值列強瘋狂瓜分中國之際,他期望著自己管轄下的海南島能夠成為一根支撐祖國河山的擎天玉柱,於是便在“天涯”、“海角”附近的一塊巨石上,題刻下“南天一柱”四個籮筐口般大的字。兩任知州和一位文人的題刻借石明志,為三亞海灣平添無限光彩。讓他們始料不及的是,他們的題刻不但給後人留下一筆精神財富、一處人文景觀,也為當地留下了一筆可觀的物質財富。據此地的導遊小姐介紹,每年專程來此觀光、留影的中外遊客數以十萬計,僅門票一項當地就可收入數千萬元。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豪傑輩出,1514年誕生於海南島瓊山縣下田村的海瑞便是海南的傑出之士。他為官後主張改革弊政,整頓綱紀,以剛直不阿、廉潔清正為世人所敬重,為民眾辦了不少實事,有“海青天”之譽。明朝末年,朝廷腐敗,奸臣橫行,民不聊生。海瑞憤然操筆,冒死上書,批評時政及嘉靖皇帝,直言:“嘉靖,嘉靖,弄得家家皆淨,天下的百姓,都說陛下的壞話!”他知道如此這般直言,等待他的會是什麼結局,於是請人買了一口棺材,視死如歸。嘉靖皇帝閱其奏章,果然怒不可遏,將海瑞打入死牢,幸得宰相徐階等官員求情,他才撿得一命。直到嘉靖皇帝死後,他才出獄。 1587年,74歲的海瑞病逝於南京任上,其行囊中僅存俸金八兩及舊衣數件。據史書載:海瑞棺槨由南京啟運回歸故里時,“白衣冠送者夾岸,哭而奠者,百里不絕,家家繪像祭之。” 我們再來了解一下歷代生活在這裡的名人,以證明地靈人傑。 丘濬【1421年—1495年】海南瓊山人。 15世紀中葉著名的學者和政治家、經濟學家,著有《大學衍義補》等著作。他為官40年,歷任編修、經筵講官、侍講、侍講學士、翰林學士、國子監祭酒、禮部侍郎、尚書、纂修《憲宗實錄》總裁官、文淵閣大學士、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等職。是一位從邊陲海南島到京城的布衣卿相,史稱海南四大才子之一。其主要成果在經濟理論方面,他提出的勞動決定價值的觀點,比英國古典經濟學派創始人威廉·配第17世紀60年代提出的“勞動價值論”還要早170多年,被現代經濟理論界稱為“15世紀卓越的經濟思想家”。 海瑞【1514年—1587年】海南瓊山人。明朝名臣、政治家。曾任浙江省淳安縣【今屬杭州,故時為嚴州】知縣、雲南司主事、兵部武庫司主事、右僉都御史、應天巡撫等職,後辭官閒居。他一生剛正不阿,被人稱為“南包公”、“海青天”,稱海南四大才子之一。 邢宥【1416年—1481年】海南文昌人。明代的政治家、學者。為官20餘年,歷任四川站定監察御史、浙江台州知府、浙江布政司左參政、右僉都御史、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等職。著有《湄丘集》。他與丘濬、海瑞齊名,合稱海南“一鼎三足”。 鍾芳【1476年—1544年】海南三亞人。明代著名的學者、政治家,是一位在明代當過文官、武官、法官、學官和財官的著名人物。他“上繼文莊【丘濬】,下啟忠介【海瑞】”,具有承先啟後的作用。著有《春秋集要》、《學易疑義》等著作,被人尊稱為“嶺海巨儒”。 唐冑【1474年—1359年】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學者,歷任戶部山西司主事和河南司主事、員外郎、廣西提學僉事、雲南按察司副使、雲南右參政、雲南右布政使、廣西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南京戶部右侍郎等職,後調任北京戶部右侍郎,又轉為右侍郎。著有《瓊台志》等。 宋慶齡【1893年—1981年】海南文昌人。孫中山夫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鄧小平在宋慶齡追悼大會上的悼詞中說:“她跟隨歷史的腳步不斷前進,從偉大的革命民主主義者成為偉大的共產主義者。”被譽為“20世紀偉大的女性”。 張雲逸【1892年—1974年】海南文昌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軍事家,參加過辛亥革命、北伐戰爭、二萬五千里長征,與鄧小平一起指揮百色起義。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先後擔任中國共產黨的八大中央委員、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副書記等職。 周士第【1900年—1979年】海南瓊海人。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參加過北伐戰爭、南昌起義、二萬五千里長征。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銜,先後為中國共產黨的七大、八大代表,第一、第二、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解放軍總參謀部顧問。 馮平【1899年—1928年】海南文昌人。歷任瓊崖高級農民軍事政治訓練所所長、瓊崖工農紅軍總司令兼西路軍總指揮等職。 29歲時在澄邁縣金江鎮被害。 歷史有兩部分,一是地理的,一是人文的。無論是地理的還是人文的,歷史都是值得我們今天的人來借鑒來敬畏的。今天我們既要尊重歷史又要加以保護歷史的遺留,保護並傳承其優良的一面,改造、修正其劣質一面。 南渡江既是一座富饒的寶藏庫,又是一把開啟美麗的鑰匙。 我在採訪中聽到一段用古民謠改編的新歌謠,歌詞如下: 這是百姓從心裡唱出的歌聲。還有一段房地產的廣告詞,也不妨錄下來,看看人們的生活、起居對南渡江是怎樣的依賴: 走進海口,走進南渡江,走進鴨尾溪,走進××花園,那濕潤的空氣泛著清新的氣味撲面而來,會撫摸著你的每一塊肌膚。放眼觀望鴨尾溪那渾然一體的美景,南渡江河流的微笑,鴨尾溪流水的聲音,江邊溪水秀麗,岸上風景迷人,是一塊絕無僅有的居家休閒的風水寶地。如果你想選擇安居生活,鴨尾溪岸邊的××花園就是你心底里最好的家。在這個美麗的江邊上安家,過著你的恬靜生活,那將是你一生中最美麗的選擇。 南渡江邊還是好牧場,那裡的黃牛被命名為“雷瓊黃牛”,是我國著名七大種類黃牛之一。 沿江南岸,有眾多的魚排,也就是江鮮。在海南吃海鮮是家常便飯,而吃到好江鮮一定要到南渡江邊去,尤其是河海交淤的地方,是最適合魚蝦生長的,既有海之鮮,江之肥美,又去腥去羶。黃骨魚在海南其他地方皆難尋到,這裡卻不難見;尤其有種在海水與河水交界處長大的螃蟹膏滿卻不肥;蝦鬚足長,肉質鮮美,每個足有一斤重。 海口與瓊山成功合併後,使南渡江成為貫穿海口全市的最大水體,政府圍繞這一龐大水系的開發利用做了多篇大文章。城市有水才有靈氣,水是城市的靈魂,大江兩岸往往是人、財、物雲集的地方,財富出自這裡,歷史出自這裡,詩篇也出自這裡。海口要發展要騰飛其中任務之一就是搞好城市環境建設,使其體現旅遊觀光、休閒娛樂、商貿洽談、居住生活等各項價值。作為既沿江又靠海的城市發展到今天必須要有新看點,那麼兩市合併後,南渡江作為新的西海岸也是新的希望。 敘述一條水系如敘述一段遙遠漫長的歲月,我們這些只會背誦“唯見長江天際流”的人們,卻不知江河之水從天際流來要遠比人類成長的歷史豐富、悠久、強大。 沒有河流的以往又哪來人類的以往呢?當生命在一滴水珠中閃現時,生命才是美好的;當文明於水草茂盛之地孕育時,文明才是鮮活的。人類為了須臾不可或缺的清清流水,只能是人隨水走,而不是水跟人流,所謂的“人往高處走”,在面對水時,很可能只是人類自大與傲慢的自我扭曲。 項目2006年2007年2008年註 全年平均降水量【mm】【1511.0】【1690.4】【2095.2】 折合降水總量【億m3】【516.1】【577.34】【715.6】 地表水資源量【億m3】【225.1】【280.53】【414.1】 折合年涇流深【mm】【659.0】【821.0】【1212.5】 地下水資源量【億m3】【56.46】【70.47】【97.94】 全省水資源總量【億m3】【227.59】【283.52】【419.1】 大中型水庫年末總蓄水量【億m3】【28.19】【40.08】【51.28】 全省總供水量【億m3】【46.46】【46.69】【46.89】 全省總耗水量【億m3】【21.80】【21.66】【21.52】 全省人均擁有水資源量【m3】【2723.0】【3355.0】【4891.0】 人均綜合用水量【m3】【556.0】【553.0】【547.0】 萬元GDP用水量【m3】【441.0】【380.0】【365.0】【國內生產總值·當年價】 城鎮人均公共用水量【升/人·日】【85.0】【107.0】【115.0】 人均居民用水量:城鎮【升/人·日】【210.0】【211.0】【209.0】【含生態用水 農村】【116.0】【116.0】【117.0】【含牲畜用水和生態用水】 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m3】【193.0】【168.0】【153.0】【當年價,不含水電】 農田灌溉畝均用水量【m3】【974.0】【871.0】【863.0】 全年期屬Ⅰ、Ⅱ類水質:江河【%】【89.0】【87.4】【100.0】 續表 湖庫【%】【47.1】【41.2】【43.8】 良好地下水【%】【—】【—】【64.3】 廢污水排放量【億m3】【3.76】【3.8】【3.83】 其中:工業廢水】【2.10】【2.16】【2.18】 洪澇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億元】【0.634】【5.79】【12.14】 農作物受災面積【萬畝】【—】【172.5】【150.79】 旱災直接經濟損失【億元】【—】【20.0以上】【4.6】 農作物受旱面積【萬畝】【180.71】【155.0】【107.0】 因旱損失糧食【萬噸】【—】【1.81】【5.48】【【2007年為早稻減收數】 【商震:《人民文學》雜誌副主編】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