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中國治水史詩

第42章 第41篇從化經驗廣蓄模式

中國治水史詩 何建明 11054 2018-03-16
一個簡單的數學題是:用四度電換三度電,值不值? 心急的人聽了,連連擺手搖頭;謹慎的人聽了,一臉狐疑,不置可否;只有深諳辯證法的聰明人,才能洞察此題中暗藏的玄機—— 電力作為一種在常規環境下無法儲存的能源,其生產、輸送和使用是同步進行的;與之相矛盾的是,社會對電力負荷的需要又瞬息萬變:一天之中,白天和前半夜的電力需求較高,下半夜的用電量卻驟減,其需求量為前者的一半甚至更少。這稍具常識的人就能明白,零點之後生活照明用電少了許多,夜間開工的企業也沒有白天多,生產用電也大為下降。因而為滿足高峰期的使用以及避免低谷期的浪費,供電部門勢必按照電力需求的變化來協調發電設備,做到高峰期滿發,低谷期蓄能,於是技術人員試圖尋找能夠將電力間接儲備的辦法,於是一種解決上述供需矛盾的發電方式——抽水蓄能發電,應運而生。

一個簡單的數學題是:用低谷期的四度電換高峰期的三度電,值不值? 二十年過去了,廣州抽水蓄能電站【下稱“廣蓄”】用良好的效益、優質的管理和強勁的協調能力向世人力證:值! 1993年,在廣蓄工程第一台機組並網發電之後,全國政協副主席、原廣東省省長葉選平不惜溢美之詞:“廣東改革開放以來,,創立了兩個模式一個是三茂鐵路模式,還有一個就是'廣蓄模式'!” 從此,“廣蓄模式”名揚天下。 1994年4月,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副總經理袁國林同志帶領一行八人風塵僕僕地來到從化,在實地考察了廣州抽水蓄能電站 之後,對“廣蓄”工程建設之快、效率之高的困惑得以釋疑。考察團發出由衷感嘆:“廣蓄模式”行走在一條成功的科學管理道路之上!

如今假如你蒞臨廣州抽水蓄能電站,遊目騁懷眼前的綠水青山天高雲闊,行走在巍峨雄偉的水庫壩堤上,你會感到不可思議,似乎這兒是一個度假勝地,並不像一個水電站——有群山環抱、有溪水流碧,兩個水庫彷彿藍寶石般晶瑩透剔,廠房和管道則悉數藏在了綠樹里。 更讓人感嘆的是,在中國工程管理模式的發展史上,“廣蓄模式”是繼“魯布革經驗”之後另一具有深遠影響的工程! “一個僅有20多人的業主單位,如何在不到五年的時間內建成了我國最大、當時世界最大的抽水蓄能電站,且提前一年並網發電?” 當年考察團的困惑又被提起。 讓我們來再次解密。 1988年。廣東。 要說廣州抽水蓄能電站,就不得不提大亞灣核電站。 1980年代初,正值香港經濟騰飛的黃金時代,其電力供應卻捉襟見肘。為抓住此商機,既一舉解決制約香港的能源瓶頸,又為國內的改革發展籌措資金,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電力部和廣東省政府計劃在靠近香港、廣州、深圳等電力需求量大的城市周邊建設一座核電站。核電站選址大亞灣畔的嶺澳村。不想好事多磨,就在核電站的籌建期間,先後發生了港民因為安全顧慮集會反對核電站的建設、中英政府商討香港最終歸屬等事件,核電站的建設一再拖延,歷盡坎坷。在一個個障礙相繼解決後,大亞灣核電站終於在1987年破土動工,一座安全、高效的電力供給源即將在祖國南陲拔地而起。

隨著核電站的上馬開動,在周邊興建一座現代化的抽水蓄能電站也被提上了議事日程。核電站和水電站有什麼必然聯繫?有了人類在能源使用領域最尖端的核動力發電,為何還需要相對低效的前工業革命時代的水電站?另外,抽水蓄能電站和常規的水電站又有何迥異?要理清上述疑惑,勢必要回到最初的“四度換三度電”的問題。 我國是一個能源大國,雖以煤炭為主,但水能、石油和天然氣的蘊藏量也極為豐富。一貫以來,我國主要用煤炭、水能等能源發電。到2000年12月為止,全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為31932萬千瓦,其中火電佔74.39%,水電佔24.85%,核電佔0.66%,風電和其他能源發電佔0.1%。由此可見,用水能這種可再生資源作為發電的原動力是國家電力產業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因具備循環利用且乾淨環保的優點,其戰略地位日漸凸顯。

然而我國當前電力供需的主要矛盾已由缺電轉為了高峰時段部分地區缺電。這個論斷傳遞了兩個含義:第一,經過30年的改革與發展,從上個世紀70年代初開始的全國性嚴重缺電局面已經得到了根本性扭轉,電力供需緊張的矛盾早在“九五”期間就得到了解決,在低用電水平下電力供需的基本平衡得以實現;第二,這種低用電水平下的平衡是極為脆弱的,隨著沿海經濟的高速發展,高峰時段地區性缺電日益嚴重,拉閘限電成為無奈之舉。因此,協調用電高峰期和低谷期的矛盾,針對電網峰谷差加大的趨勢配置電網的調峰能力成為電業部門的當務之急。 更重要的是,全國一盤棋,統籌調度需掌控有序。可以想見,在威力巨大的核電站投入使用之後,其在用電低谷期的運行造成了某種程度的浪費,於是為了保障核電站的安全穩定經濟運行,需要建造一個主要承擔調峰任務的電站。在常規水電調峰、燃煤火電機組調峰、燃氣輪機調峰和抽水蓄能電站調峰四種電力系統調峰手段中,國家決定為大亞灣核電站配備一個抽水蓄能電站。

抽水蓄能電站很好地解決了電網高峰、低谷之間的供需矛盾。在用電低谷的下半夜,它利用過剩的電力驅動水泵,將水從下水庫抽到上水庫儲存。到了用電高峰的白天和上半夜,再拉閘放水發電,流出的水存於下水庫。在整個能源轉換的過程中,雖然流失了部分能量,但精打細算後發現,使用抽水蓄能電站造成的浪費會比擴建核電站規模來滿足高峰用電以及在低谷時期壓荷、停機這種情況損失更小,效益更好。除此之外,抽水蓄能電站還肩負了調頻、調相和事故備用等動態功能,是一舉數得之舉。 在強調生態文明的今天回過頭去看,這種反複使用水源的發電方式,也是一項節約水能的環保措施。 這就是“四度電換三度電”的秘密,其價值在於將無用時本來白白浪費掉的電力,換來了亟需時的大部分有效能量。

廣州。從化。 事不宜遲,在大亞灣核電站工程建設如火如荼之際,抽水蓄能電站工程也悄然上馬。 電站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授權企業為廣東省電力工業總公司】、國家能源投資公司、中國核工業總公司【授權企業為廣東核電投資公司】合資興建,並組建了廣州抽水蓄能電站聯營公司負責電站的建設及經營管理。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院承擔了電站設計任務,中南勘測設計院與葛洲壩工程局聯合組成的中南水電公司負責電站的建設監理,水利水電第十四工程局承擔電站主體工程土建施工及設備安裝。時隔二十年後,倍感這些參建單位值得不厭其煩的記錄下來。正是他們的共同努力,創造了日後在中國大型工程項目管理史上具有創新意義的管理體制——“廣蓄模式”。

諸事敲定,水利電力勘測設計院的工作先期展開。一番動作之後,廣州抽水蓄能電站定址從化。 為什麼是從化? 世人多曉從化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有廣州的“後花園”之謂,其風景以山、水、林、果、泉、湖為特色,資源豐富,古今聞名。早在明代就有不少文人騷客被從化的山水文化吸引而來,往返於湖光山色之間,留下許多詩詞書畫傳世。至少有兩樣東西讓從化聞名於世,一是溫泉,一是荔枝。 從化擁有熱泉眼13個,溫泉地下熱水日自湧量達10000立方米,這為她贏得了“溫泉之鄉”的美譽。從化的“嶺南第一泉”是世界名泉之一,因其含有氟離子和弱放射性氡以及鈉、鈣、鉀、鎂、二氧化矽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元素而與瑞士溫泉比肩。至於從化的另一個美譽“荔枝王國”,不僅蘇東坡的傳世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是其當之無愧的佐證,建國後的著名散文家楊朔的代表作就寫於斯:“我到廣東從化溫泉小住了幾天。那里四圍是山,環抱著一潭春水。那又濃又翠的景色,簡直是一幅青綠山水畫。剛去的當晚是個陰天,偶爾倚著樓窗一望,奇怪啊,怎麼樓前憑空湧起那麼多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斷?記得樓前是一片園林,不是山。這到底是什麼幻景呢?趕到天明一看,忍不住笑了。原來是滿野的荔枝樹,一棵連一棵,每棵的葉子都密得不透縫,黑夜看去,可不就像山似的!”

從化的山,並非通常意義上的一座奇峰,而是樹木參差的大片森林。在工廠淹沒了農田的珠三角,其森林覆蓋率至今仍不可思議地高達土地總面積的70%以上,這似乎與周邊幾個城市的基調不合拍,頑強地保存著舊時南嶺的豐沛與蔥鬱。正因其間溪水縱流,凹盆陷地,倒是個興建抽水蓄能電站的得天獨厚之地。 位於流溪河上游召大水的上庫決定了廣州抽水蓄能電站的最終地址。一旦上庫定下,從圍繞上庫的周邊四個庫盆中擇優取一順理成章,最後選定同樣位於流溪河上游的九曲水作為下庫。 最終,廣蓄電站落址於廣州市東北方向90公里的從化境內流溪河上游二級支流牛欄河上,地處105國道旁側南崑山原始森林區。上庫海拔高程750米,集雨面積5000平方公里,下庫海拔高程260米,集雨面積13000平方公里。兩庫天然落差500米以上,均為天然庫盆,站址處構造環境為花崗岩地質,是一處罕見的彷彿渾然天成的抽水蓄能站址。

事實上,下庫的選擇也是頗費思量的。最終方案雖然導致水道相對最長,但避開了其他三個方案下庫可能存在的石灰岩岩溶發育的不利條件,使得整個電站樞紐皆位處花崗岩地質條件上。從長遠來看,綜合投資最省,且有充分的發展擴建餘地,為二期工程建設創造了條件。 1988年9月26日。 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廣州抽水蓄能電站一期工程破土動工。 用三十年後的眼光來打量,當初廣蓄工程的施工地點是一個何等充滿詩意之地山中有林,林中有水。有參天古樹,有澗澗溪流,當下從廣蓄旅遊度假區遊歷歸來的遊客,總是喜歡用歡愉的聲音描述穿過蜿蜒的盤山道爬上海拔800多米的上水庫後,所欣賞到的澄清的湖水,藍色的天空,還有迤邐的群山,遠處的飛鳥……如今的廣州抽水蓄能電站已被開發成為廣東省唯一的高科技旅遊景區,是旅遊度假的勝地。

作為花園式的現代化企業,廣蓄電站自身擁有優越的環境,其綠化面積2400萬平方米,區內植被85萬平方米,新植樹木100萬棵,原始森林保護相當完好,前廣州市長黎子流先生曾由衷譽其為“小廬山”。除此之外,廣蓄電站又開闢了以科普型和知識型為特點的科技旅遊項目,來此的遊客不僅能一飽大自然的流光溢彩,同時也領略到了前沿科技的博大精深。自1996年度假區對外開放以後,每年數万旅客前來觀光,現已接待了30多萬人次。 2002年,國家旅遊局將其核評為AAA旅遊景區。 當然這是後話,對當時承擔電站主體工程土建施工及設備安裝的水利水電第十四工程局來說,詩情畫意離他們略顯遙遠,他們肩上的擔子可不輕。 按照抽水蓄能電站的組成結構,第十四工程局的干部工人知道自己面對的是怎樣一個“龐然大物”—— 抽水蓄能電站通常由上水庫、輸水系統、裝配有機組的廠房和下水庫等建築物組成: 上水庫主要負責蓄存發電用水,電網負荷低谷時段將抽上來的水儲存在庫內,等待負荷高峰時段放水發電。所謂“四度電換三度電”中間那一度落差,就損耗在這一上一下的過程中。 輸水系統是輸送水量的工程設施。與常規的水電站不同,常規水電站輸送水的渠道多為自然河道或人工開挖的渠道,但抽水蓄能電站要“逆流而上”,只能依賴人工管道。 廠房作為電廠生產的中心,是放置蓄能機組和電力設備之處,起“大腦”作用。多年以後人們提起廣蓄總會提到其大腦“空空如也”,這是何緣故?謎底將在後文揭曉。 下水庫。負荷低谷供水抽送,負荷高峰存蓄發電用水,是上庫的最佳拍檔。 前文提到廣蓄之所以會最終定址南崑山,兩個可作為上下庫的天然盆地起了很大作用。但即便如此,工程量仍十分巨大。萬千軍民在山林裡揮汗如雨,機器聲轟鳴作響。改革開放十年之後,國內工程的建設條件已不再像60、70年代的工程那般寒磣,然而不變的是,面對著這篇書寫在深山里的鴻章巨制,第十四工程局的將士們仍舊需要人定勝天的戰鬥精神。 除了工程浩大之外,廣蓄工程的另一個難度在於不能對南崑山的環境造成破壞。在日漸污染的廣東,從化的青山綠水是那麼的格外引人注目,那麼的金貴,因此杜絕污染和守護環境成了廣蓄工程的原則。事實上,即便不存在這樣的硬性規定,負責施工的軍民們也不會破壞此地的美景——谁愿意唐突此地的詩情畫意?二十年後一座美輪美奐的高科技旅遊景區證明,大型工程和大自然的和諧相處並非絕無可能。 工程在一天天的繼續,快馬加鞭。因為遠處的大亞灣核電站也在一日千里的推進…… 電站的雛形開始顯現。青山不改,綠水照流,只是樹林中矗起了房屋,草叢裡輕埋了管道…… 林中的日子匆匆又悠悠,廣州抽水蓄能電站漸漸出落成她後來的樣子…… 1993年6月。 廣蓄電站的第一台機組投入使用。這距離1988年9月開工的日子,僅僅過去了57個月的時間。 在國外,同樣規模的工程需要工期為72個月。廣蓄工程與之相比工期足足縮短了一年又五個月,“廣蓄速度”名聲漸響。 但只有在了解廣蓄工程的具體工程量之後,才能深刻體會“廣蓄速度”這四個字裡蘊含的艱辛與榮光: 為建上下庫,地面開挖土石方540萬立方米,地下開挖土石方90萬立方米。如果把這些石土堆成寬一米、高一米的壩堤,前者可以從廣州到北京一個來回,後者遠赴上海也綽綽有餘。 下庫位於呂田鎮海拔290米的小杉村,上庫位於海拔820米的陳樂洞,連接兩庫的是一條長達15公里的盤山公路,兩泓容量2400萬立方米的碧水在公路的兩頭綴接,宛如一條蜿蜒的藤條上吊著兩個沉甸甸的果實。 至於那些枝枝蔓蔓般的引水系統、抽水系統以及發電系統則在山腹深處的崗岩體中開枝散葉。直徑9米、總長3.8公里的引水涵洞打通上下水庫,再通過1.6公里的交通洞連入一幢現代化的廠房。房高44.5米、寬22米、長146米,按照時任電廠副廠長祁達長的表述:整個廠房可容納一幢廣州愛群大廈!其自豪感溢於言表。 廠房中安置著電廠的核心部件——四台十幾米高的兩用水輪發電機組:正轉發電,反轉抽水。至於電站的心臟中央控制室,均按無人值班的要求設計,由當時國際最先進水平的計算機系統指揮全電站運行,廣州、香港兩地皆可遙控。引排水系統的水位、水壓,各機組、變壓器設備的即時運行狀況和方式都在模擬盤中顯示出來,全程計算機操作和監控。上世紀90年代初即在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水電站中實現電腦化運作,現在看來殊為不易。 廣蓄電站一期工程於1994年竣工,1996年10月全面通過國家驗收。工程裝機容量4×300兆瓦,單位千瓦投資額為2550元,除機電設備從國外引進之外,完全由我國自行設計施工,取得了工期短、投資省、質量好、效益高的優異成果。其多項技術指標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包括:1.選用四台單機容量為30萬千瓦的單級可逆式抽水蓄能機組;2.抽水蓄能機組轉速達到500r/min;3.水頭高達530米的高壓岔管採用鋼筋混凝土襯砌;4.深埋地下的145米×21米×45.6米地下廠房全部採用噴錨支護設計。 至於榮譽,更是紛至沓來:工程設計獲國家優秀設計項目金質獎,工程勘測獲國家優秀勘測項目銀質獎,工程施工獲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電站管理獲國家電力部授予“一流水力發電廠”的稱號,是全國水電廠獲此榮譽的第一家,並獲國際認證的安全管理“三星級”掛牌。 1995年電力部組織專家鑑定,一致認為“該電站選址正確、地質勘查充分、分佈合理、結構先進。總體達到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其中,高壓長斜井和高壓岔管勘測、設計與施工,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與此同時,百里之外的大亞灣核電站也於1994年始全部並網發電。大亞灣核電站的強勁動力,配備廣州抽水蓄能電站的協調功能,兩相合力,珠聯璧合,猶如給中國電網的發電能力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1994年始,中國電力事業發生質變。 廣州抽水蓄能電站一經投入使用,立馬產生了效益。 抽水蓄能電站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分為靜態效益和動態效益兩種。所謂靜態效益,指抽水蓄能電站在電網中由調峰填谷作用而產生的經濟效益;所謂動態效益,是指發電設備在運行期間,根據電力系統需要承擔不同任務時所產生的經濟效益。 抽水蓄能電站的靜態效益多指容量效益,一語蔽之,就是“四度電換三度電”帶來的好處。負荷高峰時段,它可以發電分擔電網尖峰容量,用電低谷時,可以抽水蓄能,減少負荷峰谷差。因此抽水蓄能電站可減少核電機組的日出力變幅,使其多在高效區運行,保持核電的穩定運行。 抽水蓄能電站產生的動態效應也尤為重要,調峰、調頻、調相、負荷跟隨、事故備用,每一個功能都能夠產生巨大效益。其中,最能體現動態效應的是抽水蓄能電站的事故備用功能。 根據美國的統計數據,在1993年到1997年的五年時間內,美國電力系統發生重大事故137起,其中由電廠方面引發的事故僅佔9起,高達93.4%的事故原因在於輸配電設施出現故障。而擁有強大協調功能的抽水蓄能電站在輸配電系統中扮演減溫器的角色,為電網提供電壓支持,避免了系統出現電壓崩潰或熱過載。除此之外,抽水蓄能電站還是一個信得過的“消防隊員”,一旦出現意外事故或系統瓦解,其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從任何工作模式轉為滿負荷發電,這種迅捷的切換能力杜絕了事故損失的擴大化。 1995年5月至1996年年底間,廣州抽水蓄能電站共經歷了66次電力事故的考驗。其中,尤以大亞灣核電機組跳機、火電機組甩負荷和西電解列等三次最為危急,但值得慶幸的是,每一次廣蓄電站都能迅速救急遏制了事故的進一步擴大,幫助電網盡快恢復供電,其自身的事故備用效益發揮得淋漓盡致。事實上,廣蓄電站功勳卓著,根本原因就在於它的快速——作為水利機組,抽水蓄能電站能夠長時間處於旋轉備用狀態,以最快的速度進入救急模式:在發電工況下,可以利用運行中的空閒容量短時間內加大出力;在停機狀態下,亦可緊急啟動;即便在水泵工況下,從停止抽水換至發電工況也耗時極少。 廣州抽水蓄能電站用它的實力和表現贏得了滿堂喝彩。而在這之前長達二十年的時間裡,由於我國許多地方長期缺電,電網調峰填谷的重要性一直沒被重視,抽水蓄能電站的發展一直處於停滯狀態。早在1968年於華北地區建成崗南小型混合式抽水蓄能電站和在1973年建成密雲抽水蓄能電站的我國,將這二十年的光陰白白荒廢。還好,廣州抽水蓄能電站及時地將薪火重燃,重新讓國人意識到了全國電力調峰填谷的緊迫性。從此,我國抽水蓄能電站迅速發展,到2005年底,電站總裝機容量達到了6122兆瓦,年均增長率高於世界抽水蓄能電站的年均增長率,裝機容量躍進到世界第5位,遍布全國14個省市。此外,在建的抽水蓄能電站裝機約11400兆瓦,到2010年這些電站建成之時,抽水蓄能電站的總裝機可到17500兆瓦左右,躍居世界三甲! 說歷史的巨輪也好,說時代的命數也罷,事實就是,廣州抽水蓄能電站趕上了一個好時代,也打開了一個新時代。 不過廣州抽水蓄能電站很清楚自己的使命——“為他人作嫁衣裳”。 當然作為風景旅遊度假區也要接待遊人傳教科普,與民同樂,但廣蓄的使命從破土之日起就無比明確——輔助大亞灣核電站的運行。 要知道,兩大工程差不多是同期開工、同期建設,投入使用的時間也是大致相當。由此可見,廣州抽水蓄能電站對大亞灣核電站是何等重要。 事實也證明,兩者的同步建設是個明智的決定。一個相關的註腳是,1996年國家電力規劃部門對華東地區的核電站進行規劃研究,結論是:在秦山核電站二、三期建成後會使電網調峰容量缺口增加1200兆瓦,因此建造一座擁有1000兆瓦調峰能力的抽水蓄能電站勢在必行。核電站配備抽水蓄能電站,恰似如虎添翼,是優化資源的不二法門。 廣州抽水蓄能電站是該類型水電站發揮效益的一個完美典型,對優化大亞灣核電站的功能起到了巨大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保證核電站按基荷方式運行。大亞灣核電站運行以來,實現滿載基荷運行已成事實,這其中廣州抽水蓄能電站功不可沒。核電機組要想實現帶基荷運行必須解決調峰問題,在廣蓄電站建成以前,廣東電網各電站的老、小機組不少,但調峰能力僅為20%到30%之間,可調峰的水電機組容量比例也不大。廣州抽水蓄能電站強有力的調峰功能為大亞灣核電站滿載基荷運行提供了堅實的保障,用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前者是後者的催化劑。 保障了核電站的安全性。核電設備安全性的一個指標叫安全裕度,這個概念是指在設計設備零件過程中,針對一個系統的相位裕量,設計出一個離系統穩定臨界點有一定距離的相位值,使得系統在很大一個工作範圍內都能保持穩定狀態。核電機組投資巨大,運行後的迴路設備都帶放射性,這意味著電機組維修和處理失效設備的費用很高。在廣州抽水蓄能電站的調峰配合下,大亞灣核電機組無需頻繁升降負荷,瞬間消耗大大減少,設備的安全裕度同時上升。此外,核電機組的長期穩定運行使得燃料組件包殼能夠保持完好,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核電站的安全性。 提高了電網的安全係數。在1995年的機組調試階段,大亞灣核電機組1、2號機經過了上千次具有高跳機風險的試驗,之所以能進行這樣的試驗,全靠廣蓄電站具備隨時彌補跳機空缺負荷的能力。大亞灣核電機組容量大,一旦甩負荷將給電網帶來難以承受的衝擊。實驗結果表明,由於廣州抽水蓄能電站的存在,電網的安全性能大大提升。 大亞灣核電站和廣州抽水蓄能電站,兩強聯手,雙劍合璧,譜寫了一曲琴瑟和諧的歡歌。廣蓄電站除了在運營初期出現短暫虧損外,1995年下半年後和廣東電網達成協議,電網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圖調動廣蓄的機組。自主權擴大後,核電站和水電站的配合日臻完善,一個雙贏的局面形成:既實現了核電的滿發,又實現了廣蓄聯營公司的盈利。對廣州抽水蓄能電站來說,盈利意味著相對寬鬆的資金投入,如此一來,已經動工了的廣蓄二期工程得以有條不紊地展開。 廣州抽水蓄能電站一期工程驗收合格僅七個月後,1994年9月,廣蓄二期工程馬不停蹄地破土動工。 擴建的步伐如此急切,主要是因為時不我待。 1992年鄧公南巡之後,廣東經濟發展如猛虎下山,用電的胃口的也越來越大。然而廣東省一直面臨可開發的大中型水電資源短缺的問題,電能供應越來越捉襟見肘,在這樣的局面下,電力系統負荷率低、峰谷差大的矛盾相繼暴露,廣蓄二期勢必上馬! 二期擴建更是著眼未來之舉。由於和常規水電站不同,抽水蓄能電站對河道、地形以及流量的要求不高,在廣東這樣水資源匱乏的省份實行因地制宜,全力發展抽水蓄能電站才是解決用電的根本之策。廣東省的資源狀況決定了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電源將是一個以煤電為主,水電、油電、核電、氣電、抽水蓄能電站等多種電源形式並存的電源體系。其中,抽水蓄能電站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廣東省對抽水蓄能電站的重視是明智之舉。 2004年,廣東全社會用電量為239TWh,最高用電負荷為39.7GW,與1990年相比年均分別增長14.5%和14.2%。 2004年廣東三次產業和居民生活用電量的比例為1.5:69:17.4:12,與1990年相比,第三產業用電量增長迅速,第二產業用電量穩步增長並佔據主要地位。而從2002年初開始,廣東由於電源建設滯後出現了全年、全局範圍的電源性缺電,被迫採取錯峰輪休用電等強制性措施,民眾怨聲載道,新一輪的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又在提速。 另外,未來廣東產業將向重化工方向發展,無疑這將是對廣東電力系統更大的挑戰。 1994年最炎熱的時候,廣蓄電站二期工程也乾得熱火朝天。 二期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早已完成並獲得審查通過,設計方案也已經敲定。包括安裝三台40千瓦的工作機組,上庫大壩加高6.89米,下庫大壩加高4.61米,即可騰出所需的700萬立方米蓄能庫容。對於二期工程的考慮早在一期建造之時已經作出,一期工程完成時,下庫大壩已按一、二期標準施工,二期工程的上下庫進、出水口也在一期工程上下庫蓄水前建成。此外,二期工程的一個優勢是,可以充分利用一期工程的場內外交通及施工設施,可以省下一大筆工程費用,也有利於減少工期。二期工程建成後,電站總裝機容量達240萬千瓦,雖然還不能徹底解決電力短缺,但在很大程度上將進一步緩解廣東電力供應緊張的局面。 1998年12月,第一台機組並網發電;2000年3月,二期工程全面竣工。當是時,廣州抽水蓄能電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抽水蓄能電站。 此後為將廣蓄電站打造成為高科技旅遊景區,一些景區的配套設施相繼建成。廣州抽水蓄能電站漸漸形成今日之模樣。 2004年,經過南非NOSA安全管理系統的嚴格考核,廣蓄電站被評定為中國境內唯一一家五星級企業。 廣州抽水蓄能電站是一個中國大型工程的管理史上要被銘記的企業,原因在於其吸收外國經驗,結合中國國情而建立起來的一套新的管理體系和模式。這個管理體制分大小兩個層面:小的方面,指廣蓄工程的日常管理;大的方面,指廣蓄工程具有中國特色的項目管理制度。 廣蓄電站一直為其精簡的管理機構深感驕傲。不可否認,廣蓄管理體系中的人員多為高素質、精英化、一崗多能的現代化管理人才。整個電廠共有91人【其中中方79人,港方12人】,而國內同等規模常規水電廠標准定員為544人,足足減少453人,已符合每萬千瓦裝機0.8人的世界先進水平。 不過更讓“廣蓄人”自豪的還要數其無人值班系統,這就是前文提到的廣蓄“空空如也”的大腦。一期工程在建時,電站就按無人值班設計。電站落成後,從1995年1月起機組完全由廣州、香港兩地電網調度中心控制,電廠控制室僅留一人值班,實行五班四倒、一人值班制。不值班的人員則配備移動通訊設備,隨時處於待命狀態,這就是整套“ON-Call”系統。事實上,這套系統只在投產早期時使用過,隨著電站自動語言報警裝置完善並投入使用,機組運行穩定,無人值班早已實現。 相對於這些較為微觀的日常管理,廣蓄工程創新的項目管理制度“廣蓄模式”更具歷史意義。 首先廣蓄模式有一個極為精簡的業主機構,但並沒有損害工作的效率。廣蓄工地的業主管理人員總共只有20多人,而且機構層次簡化——機構越精簡,生產關係越簡單,決策就越快,辦事效率就越高。配套簡化的機構層次,機構設置也相對簡單,各部門負責人統一叫經理,不再設處室。單就這點,在80、90年代的國家大型項目中是難能可貴的。 與此同時,廣蓄聯營公司積極利用市場經濟的法則,嘗試用市場的辦法優化資源配置。這主要表現在物資採購方面。物資材料的採購,業主只負責水泥與鋼材,其餘全部攤給承包商;而水泥與鋼材,業主只管負責指定定點廠家和簽訂採購合同,具體合同的執行全部由承包商負責,業主不再負責運輸與倉儲管理,至於質量監督,則由監理來負責。即使業主根據工程需要負責採購一批急需的、影響和製約工程施工的設備租賃給承包商使用,其目的也不是盈利,而是為了保證施工進度,以局部的損失換來了整個工程的速度,從而謀求工程利益的最大化。 對於工程監理的充分利用則是廣蓄模式的一大創舉。廣蓄工程的全部業主單位職員只有20多人,施工現場的人員也只有8人,這麼少的人員如何管理如此龐大的工程?奧秘就在於依靠工程監理來開展工作。廣蓄業主單位賦予監理充分的職責與權限,通過大膽放權,監理在收穫利益和信任的同時幫助業主很好地控制了投資規模,保證了質量和工期。業主輕鬆實現工程目標,贏得開明美譽。本文之初給許多考察團帶來的困惑,答案就在於此。 “廣蓄模式”確立之後,業主和監理單位之間這種相對健康的關係對國內工程管理模式產生深遠影響。 1996年,世界著名雜誌《InternationalWaterPower&DamConstruction》特派記者珍尼·丹茜在對廣州抽水蓄能電站進行專訪,在同年第9期撰文報導評價說:“毫無疑問,廣蓄電站將成為模範工程,成為許多抽水蓄能電站的樣板電站。”這是最樸素最中肯的評價,也是世界對廣州抽水蓄能電站給的印象。 青山不改,綠水長流。靜臥在廣東省從化市呂田鎮小杉村南崑山的廣州抽水蓄能電站,將繼續承擔著輔助大亞灣核電站的使命,繼續走向未來…… 【楊克:廣東作家協會副主席】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