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歷史深處的民國1·晚清

第36章 總理衙門

歷史深處的民國1·晚清 江城 1382 2018-03-16
雖然平定了內亂,但大清的天空也不是只見陽光,還有陰霾。 前面說過,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咸豐和慈禧母子靠著一系列割地賠款的條約才鬆了一口氣,騰出手來對付洪秀全和張洛行。 但是,與虎謀皮總是要付出代價的,因為這個世界是靠實力說話的。 實力強大的虎豹,只要它在那個地方曾經撒過一泡尿,就說明這地方屬於它了,也不會有人敢和它爭。現在的英法諸列強就像虎豹,割地就如同虎豹撒尿,用不著什麼複雜的步驟,列強就把中國的土地一塊一塊地扒拉到自己懷裡。 而賠款就沒有這麼簡單了,清朝政府一時半會兒拿不出來這麼多現錢,怎麼辦?只能跟大家現在買房買車一樣,搞個分期付款,每次還一部分。 但這種方式有兩個缺點,一是有高額利息,二是需要抵押。

第一個缺點清朝政府的頭頭們不在乎,反正老百姓都是奶牛,大不了把稅加重些,多擠一擠這些奶牛罷了;他們在乎的是第二個,英法要求清政府用每年的稅收作為抵押,如海關稅、鹽稅等,如果清政府付不起賠款,英法就直接從稅收裡扣除。 可是清政府的主要財政收入來自稅收,除開稅收,它哪裡有錢支付賠款,那樣做也就是說,每年的稅收大部分都被英法直接攥在手裡了,清政府拿不到幾兩銀子。 這裡有一個問題:英法怎麼保證自己能拿到錢? 英國人想了一個很簡單的解決辦法——由他們英國人管理監督清朝的稅務。 實力不如人的清政府也只能點頭認了,清政府的決策班子商討一番後決定:在外交部門“理藩院”里新增一個總稅務司,總控全國稅務,交給英國人赫德管理。

不過清朝政府的熱臉貼了英法的冷屁股,英法說,“理藩院”的“藩”字有些歧視他們的“蠻夷”身份,讓清朝政府重新設計一個專業對口的機構來跟他們打交道! 於是,在恭親王奕訢的主持下,1861年,“理藩院”的換代升級產品“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粉墨登場。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又簡稱總理衙門,其具體事務無所不包,除了英法重點強調的總稅務司,還囊括了外交、經濟、軍隊、交通、對外貿易諸多方面,其職能跟今天的國務院很是相似,不僅如此,這個新機構的頭頭也叫總理。 第一任總理便是恭親王奕訢,這位兄台在這個位置上總共乾了二十八年,要知道這個總理衙門一共也只存在了四十年而已!剩下的十二年幾乎都屬於後來慈禧跟前的大紅人慶親王奕劻。

總理下面有兩個重要的幫手:北、南洋通商大臣,分別由直隸總督和兩江總督兼任。北、南洋通商大臣居然由九大總督中的狀元與探花出任,可見其重要性。這通商大臣大概就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副部長、發改委主任、商務部長三職之和。為什麼大清要設立一個如此權重的職位? 這就得提一提奕訢這個人。 在清朝貴族中,這位仁兄的頭腦算是相當清醒的,在跟列強打了幾年交道、簽了幾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後,終於悟透了——落後就要挨打,於是趁列強鼓動大清成立總理衙門的良機,藉機推動晚清改革開放——“師夷長技以製夷”的洋務運動,意圖富國強兵。 通商大臣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催生出來的,這個職位的功能很玄妙:外交部副部長意味著與列強打交道的合法且合適的身份,利用這個身份與洋人交涉,學習先進經驗,引進外資和設備,然後利用發改委主任、商務部長的這份權力名正言順地將這些經驗、外資和設備用到改革中去。

當然,通商大臣的設立,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大幕正式拉開! 說了這麼多,大家也看出來了,總理衙門的地位十分重要,是晚清政府最重要的決策機構之一。 既然只是之一,那就不得不提另一個在本書中會反復出現的神秘權力機構——軍機處。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