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歷史深處的民國1·晚清

第17章 落榜

歷史深處的民國1·晚清 江城 1292 2018-03-16
在繼續講慈禧和她的團隊之前,讓我們暫且回到咸豐時代,因為有一些對中國近代史影響深遠的事件是必須交代的。 “辛酉政變”的十年前,即咸豐繼位一年後,也就是1851年,發生了一件毀滅清朝根基的大事。 在大事件的男主角洪秀全出場之前,請大家先欣賞一下此人出品的三首詩。 先來一首旨在表明吸毒有害健康並勸告人們遠離鴉片的公益詩: 再來一首詠志詩: 還有首寫給他眾老婆的: 他積極參與編撰的太平天國《幼學詩》,有一句叫做“有割與無割,誰非上帝生”,意思是說不管你包皮割沒割,反正都是上帝他媽生的。比起同為造反派的黃巢寫的詩《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洪秀全同學連寫山歌的水平都不一定夠得上。

提前讓大家了解到洪秀全的真實文學水準,是為了讓大家看見下面這份洪秀全同學的求學史和落榜史的時候不至於太吃驚—— 然而洪秀全二十三年寒窗、十五年不辭辛苦地與最低級別的院試進行戰鬥的過程還是挺痛苦的。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洪秀全的痛苦,也為了給後面發生的故事做一個鋪墊,特在此簡單介紹一下科舉制度。 隋朝以前,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無論其品行、才能是優是劣,這些官N代、富N代都可以做官。 後來到了隋煬帝楊廣這裡,他覺得這麼下去不是個辦法,於是研發出來一個選拔人才的好辦法——讀書取士,也就是後來流行了一千三百年的科舉。 從此,想做官的人紛紛以讀書為業,即使擠破了頭也沒有人在意。

雖然科舉制度自隋朝起,卻在明朝發揚光大,清朝基本與明朝保持一致。 有清一代,考試共分四級。 第一級,院試。 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參加院試的,要想參加院試,必須參加前期的選拔考試獲得考試資格。選拔考試的範圍是縣(縣試)和市(府試),通過縣試和府試的人統稱為童生。 雖然稱做童生,但童生可不都是小孩兒,三四十歲的大叔、七八十歲的老大爺也是有的。 在院試中考試合格的人就是我們大家所熟悉的秀才。 當上秀才後就擺脫了平民的身份,大小也是個知識分子,還有些特權,比如國家免徵除秀才自己之外一到兩個家人的徭役、見到縣長大人可以不用下跪、罵大街不會被打屁股等。但秀才並不是官,若想當官,那還得繼續奮鬥!

第二級,鄉試。 所謂鄉試不是指鄉里的考試,而是在省城舉行的省一級的統考,一般三年一次,只有秀才或者擁有同等學歷者如監生才有資格參加。考試通過,晉級為舉人。第一名叫解元,如大名人唐伯虎。 舉人學歷已經很不錯了,是有資格做官的,但國家不保證你一定能當官,類似於今天的大學畢業生不包分配。 第三級,會試。 在京城舉行,考上舉人的各省精英才有資格參加。第一名,稱會元。通過會試的精英們將面對最後一道考驗,或者說是將迎來科舉的最高榮譽——殿試。 第四級,殿試。 殿試,即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始於武則天,完備於趙匡胤,算是此二人的聯合發明。具體考試方式是皇帝提問,考生回答,最後根據表現給考生排名。

殿試共設三等獎: 一等獎:即一甲,獲獎人數為三人——狀元、榜眼、探花,稱進士及第。 二等獎:即二甲,若干,每年數目不等,稱進士出身。 三等獎:即三甲,若干,每年數目不等,稱同進士出身。 恭喜,熬過這一關的考試精英們,當官基本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