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北洋往事·那些軍閥那些人

第59章 後記

在北伐軍橫掃中原之時,曾經“八方風雨會中州”的吳佩孚在敗局中迎來自己54歲的壽誕。在寥落的壽宴上,昔日風光無限的吳大帥賦詩一首: 天淚落時人淚落,歌聲高處哭聲高;逢人都道民生苦,苦害生靈是爾曹。 此詩意境悲涼,似有無盡的落寞與滄桑。在十幾年南北征戰後,吳佩孚陷入了人生的最低谷,也陷入了無限的迷惘和愧悔之中。是啊,辛亥革命打開了國內戰爭的潘多拉盒子,而所謂“武力統一”,不管是軍閥也好,革命黨也罷;成也好,敗也罷,終究不過是改朝換代,另換一幫人上台唱唱跳跳。在經過多年的戰爭之後,無辜的百姓流離失所,千萬農民的子弟白骨累累,荒棄於野,最終承擔代價的,仍舊是那些無辜的草民。一部所謂的軍閥混戰史,其實就是一部黎民百姓的血淚史,可誰又能抗拒這歷史的洪流呢?

歷史終究是歷史,它不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很多時候,歷史被認為是茶餘飯後的談資,但這種談資除了娛樂價值之外還是有生命力的,因為它能夠給人們提供一條“問題從何而來、又將向何而去”的線索,“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最直白的解釋便是,我們一直生活在過去歷史所造成的陰影當中。 1912年到1927年的中國歷史,教科書上稱之為北洋軍閥時期,這段歷史頗為複雜。之所以說它複雜,原因是這段時期的歷史人物如同走馬燈一樣你方唱罷我登場,其間又有軍閥、政客、文人等不同品種,這些人派中有系,系中有派,朝秦暮楚,時聚時散,要想把他們理出個頭緒來,卻並非是一件易事。 好在旅美歷史學家唐德剛先生提出了一個“四四劃分法”,算是比較圓滿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所謂“四四劃分法”,便是從1912年到1928年的這十六年間,正好可以以四年為一段,按順序排列如下:1.袁氏當國(1912~1916);2.段祺瑞的皖系主政(1916~1920);3.曹錕吳佩孚的直系主政(1920~1924);4.張作霖父子的奉系主政(1924~1928)。

唐先生的“四四法”雖然不是至為準確,倒也將這十六年的北洋軍閥混戰史分了個脈絡清晰。在將袁世凱、段祺瑞、曹錕、吳佩孚、張作霖幾個主線人物確定後,像張勛、馮國璋、黎元洪、徐世昌那些匆匆過客及其王占元、李純、張宗昌、孫傳芳等大小配角們就不至於喧賓奪主,以至於“亂花漸欲迷人眼”了。 目前讀者手裡拿到的這本《北洋往事》,之前曾在筆者的網易博客及天涯、凱迪等論壇上連載過,靜雅思聽網也曾錄製過朗讀版,最初連載的名字叫《民國往事》,但因為筆者才力不濟而只寫到1927年(即北洋時期);而在出版過程中,因篇幅的限製而刪除了部分章節,因此與網絡版、朗讀版稍有不同,敬請讀者及聽友諒解。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